IBS-D肝郁脾虚型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的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BS-D肝郁脾虚型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的
开题报告
【背景】
肠道疾病与心理因素、饮食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在中医理论中被称为痞证。
痞证多表现为肝郁气滞、脾虚湿困等,与现代医学所称的肠易激综合征存在相似之处。
因此,本研究着眼于建立IBS-D肝郁脾虚型病证结合大鼠模型,旨在探究肝郁脾虚与IBS-D之间的关系,为其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
1. 实验动物及品系:雄性SD大鼠,体重180-220g,自由饮水,自由摄食。
2. 主要药物:红花、郁金、黄精、人参、山楂、麦芽糊精、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等。
3. 建立IBS-D肝郁脾虚型病证结合大鼠模型。
首先,采用戊巴比妥钠诱导应激损伤模型,研究大鼠出现应激损伤的情况。
然后,利用以上药物进行干预治疗,分别给予单一药物或组合药物。
【预期结果】
1.建立IBS-D肝郁脾虚型病证结合大鼠模型,证实肝郁脾虚与IBS-D 之间的关系。
2.观察干预治疗后,它们的生理指标和行为指标的变化情况。
3.通过生化指标及肠道菌群分析,探究肝郁脾虚与IBS-D之间的机制。
【研究意义】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能够深入探究肝郁脾虚与IBS-D之间的关系及其机制,为病理机制的阐明提供参考。
同时,通过建立有效的IBS-D肝郁脾虚型病证结合大鼠模型,临床诊疗和病理研究均可得到很大的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