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佛山市高三毕业班八校联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佛山市高三毕业班八校联考
语文试卷2006.3.23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一部分(共33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鹊.桥乐阕.商榷.欢欣雀.跃却.之不恭
B.司.仪丝.竹私.弊畏葸.不前声嘶.力竭
c.对峙.伺.机肆.虐俟.机进攻驷.马难追
D.别墅.宽恕.竖.子屯垦戍.边毛骨悚.然
2.下面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融洽拭目以待通货膨涨陈年谷子烂芝麻
B.赋予汗牛充栋弥天大谎折了东墙补西墙
c.振幅墨守成规英雄辈出茶壶里面煮饺子
D.通谍寻物启事演绎归纳吃着碗里瞧锅里
3.依次填人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他无奈地说:“现在要债真是不容易,欠债的似乎倒有——的理由不还债。

②钱,是要挣的,但是应该用正当的——去挣,绝对不能搞些违法活;
③他谦虚地说:“我既不擅长唱歌,也不大喜欢运动;除了画画,就了。

A.十足手腕别无长物D.十足手段别无所长
C,实足手段别无长物D.实足手腕别无所长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们从哪里来?就在十年前,科学家们还一致认为大约320万年前的东非阿法种人是最
早的人类祖先。

B.桐城派之所以“别树一宗”,并非由于清代文化政策或传统势力的支持和影响,而是因为它的理论具有一定合理性。

c.翻译作品日见其多,一方面这些作品提高了中国学术文化的素养,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
国书面语言的发展。

D.鼻腔一天24小时累计吸进和呼出约150阗升空气,因而极容易在鼻腔黏膜上沉积污垢而引发各种疾病。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三星堆发掘的学术贡献
三星堆的发掘在学术上的又一贡献,是证明了上古蜀地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区域。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早年曾经指出:“古蜀国的丈化究竟是独立发展的,它的融合中原文化是战国以来的事。

”这一看法与考古发现大体吻合。

三星堆青铜器最引人注目的器类首推其大量的青铜造像群,包括各式人面像、兽面像、面具和世界上最大的青铜立人像。

据研究,这些都是供奉和使用于蜀王宗庙里的重器,在古代东亚绝无仅有,与中原文化的传统明显不同。

鱼凫王朝以金杖作为王权的标志,也与夏商周三代的九鼎之制不合;这些都说明蜀国的札制、文化和中原王朝明显不同,而礼制是古代政治共同体最突出的文化表征。

正因为如此,直到战国晚期秦灭巴蜀时,蜀仍然被华夏地区视为“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长”为“代表”的意思)也”。

而先秦时期戎狄蛮夷与华夏之别,非在人种的差异,惟在文化的不同。

看来正是由于这种差异,《蜀王本纪》也说先秦蜀地“人萌椎结左衽(“椎结左衽”为少数民族的发型服饰),不晓文字,未有礼乐。

”《蜀王本纪》成书于西汉晚期以后,距公元前316年蜀亡已很久,此条记载应属几百年以后对先秦蜀地文化不同于华夏的模糊追忆。

此种深远的历史记忆,加以古代交通的艰险,遂使李白发出了“不与秦塞
通人烟”的浩叹。

不过,如以为地理的阻隔遂使蜀文化与中原素无往来,也是误解。

姑且不谈甲骨文中关于的有争议的记载,三星堆文物也为我们提供了蜀地与中原及周邻地区间文化因素相互流动的见证。

如遗址中出土的陶盘,就应是来自最早大量使用这种陶器的二里头文化;三星堆大量出土的玉璋,也应与二里头有联系。

三星堆出土的三脚型炊器,也非本地固有。

此外,“祭祀坑”中出土的青铜尊妻,器形制即属于中原文化类型,据研究可能是经由长江中游辗转传来;三星堆近邻的彭县竹瓦街,也两度出土这类窑藏铜器。

当然,三星堆文化自有一套代表自身特色的主流器物群,而上述器物大概除极个别外,基本上都是出自本地工匠之手,并且在制造和流传使用过程中逐渐渗入蜀文化的因素而有了变化,但作为外来文化影响的体现,已足以表明,绝对封闭的文化是不存在的。

从《尚书》、《逸周书》、《左传》、《战国策》、《史记》、《蜀王本纪》和《华阳国志》等传世文献可知,蜀地对外的联系,商周时期仅有零星记载,到春秋战国时期已遥渐增多,尤其与楚、秦二国地域相接,交往互动,总的说来是受到楚、秦强大以后的相继挤压,在战国晚期并于强秦,经秦汉终至融入了华夏,成为中华古代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5.下列关于三星堆文物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三星堆出土的陶盉、玉璋、三脚型炊器都应源自中原及周邻地区文化。

B.三星堆文物提供了蜀地与中原及周邻地区间文化因素相互交流的见证。

c.三星堆文物证明,一种文化总会受另一种文化影响,绝对封闭的文化是不存在的。

D.三星堆文物基本都出自本地工匠之手,并在制造和使用中逐渐渗入蜀文化的因素。

6.下列的理解和表述,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
A.证明上古蜀地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区域,只是三星堆发掘的学术贡献之一。

B.古蜀国以青铜造像和金杖作为王权的标志,这在古代东亚地区是绝无仅有的。

c.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在研究中提出了古蜀国文化是否是独立发展的问题。

D.楚、秦强大之后,古蜀国相继受到挤压,再经秦、汉终至覆灭,并融入华夏。

7.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三星堆出土的鱼凫王朝金杖与夏商周三代的九鼎之制不合,说明上古蜀地文化是独立发展的。

B.蜀在商周时期就与外地有联系,这足以说明蜀地文化在此时就已经受到中原文化的广泛影响。

C.“祭祀坑”出土青铜尊晕,彭县竹瓦街也两度出土这类窑藏铜器,这说明竹瓦街文化源于三星堆。

D.三星堆遗址中有大量源于二里头文化的陶器,这说明蜀地与中原在上古时期就有频繁的商贾往来。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l题,
则天朝,奴婢多通外人,辄罗告其主,以求官赏。

润州刺史窦孝谌妻庞氏,为其奴所告夜醮①,敕御史薛季旭推之。

季旭言其诅咒,草状以闻,先于.玉阶涕泣不自胜,曰:“庞氏事状,臣子所不忍言。

”则天纳之,迁季旭给事中。

庞乞市,将就刑,庞男希碱诉冤于侍御史徐有功。

有功览状曰:“正当枉状。

”停决以闻。

三司对按,季旭周密其状。

秋官及司刑两曹既宣覆而自惧,众迫有功。

有功不获申,遂处绞死。

则天召见,迎谓之曰:“卿比按,失出②何.多也?”有功曰:“失出,臣下之小过;好生,圣人之大德。

愿陛下弘大德,天下幸甚!”则天默然久之.,曰:“去矣!”敕减死而放于岭南。

有功以之去官。

月余,复授侍御史。

有功俯伏流涕,固不奉制。

则天固授之,有功曰:“臣闻鹿走于山林,而命悬于厨者何?势使然也。

陛下以法官用臣,臣以从宽行法,必坐而死矣。

”则天既深器重,竟授之,迁司刑少卿。

时周兴、来俊臣等罗告天下衣冠,遇族者数千百家。

有功居司刑,平反者不可胜纪,时人方之于定国③。

中宗朝,追赠越州都督,并授一品官,优赐其家。

开元初,窦希城外戚荣贵,奏请回己之官,以酬其子。

注释:①蘸:僧遭设坛作法,祈祷或诅咒。

②失出:重罪轻判或有罪不判。

③于定国:西汉大臣,掌刑狱,他断案公正宽和。

(选自《大唐新语·卷四·持法第七》)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辄罗.告其主,以求官赏罗:罗织。

B.敕御史薛季旭推.之推:审问。

C.停决以闻.闻:听闻。

D.有功居.司刑居:担任。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为.其奴所告夜醮。

吾属今为.这虏矣!
B.先于.玉阶涕泣不自胜。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卿比按,失出何.多也?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D.则天默然久之.。

作《师说》以贻之.。

10.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徐有功“好生之德”的一组是
①有功览状曰:“正当枉状。

”停决以闻。

②众迫有功,有功不获申。

③愿陛下弘大德,天下幸甚④敕减死而放于岭南。

⑤有功居司刑,平反者不可胜纪。

⑥奏请回己之功,以酬其于。

A.①②⑤B.②④⑥c.③④⑥D①③⑤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润州刺史窦孝谌的妻子庞氏因为家中奴婢的诬告,被判了死刑。

庞氏的儿子跑到徐有功
那里为母亲鸣冤叫屈。

B.徐有功发现庞氏一案确是冤案,便立即制止了行刑,并向上禀告,三司官员于是重审,
最后使庞氏免受刑罚。

c,徐有功在审理庞氏一案时力主从轻发落,冒犯了武则天,因而被革职流放到岭南。

一个
多月后又官复原职。

D.徐有功由于具有好生之德,富有正直之气,因此颇得时人赞誉;中宗时,出任越州都
督,并被授予一晶官衔。

第二部分(共117分)
四、(21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敕减死而放于岭南。

有功以之去官。

译文:
(2)臣闻鹿走于山林,而命悬于厨者何?
译文:
(3)时人方之于定国。

译文:
1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问题。

(9分)
浣溪沙
苏轼
游薪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l①蕲水,在今湖北黄州东面。

元封五年三月,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游此地得此词。

②白发、黄鸡,即“黄鸡催晓”、“白日催年”,语出白居易《醉歌》诗。

(1)人们习惯上按风格将宋词分为两大流派,并认为苏轼开创了词风的先河,高中课本中的《·》就是其代表作,时人认为此词须关西大汉绰
铁板方可唱得。

(2分)
(2)词的上阕描写了暮春兰溪的雨后景色。

“松间”句脱胎于白居易的“沙路润无泥”。

本词换“润”为“净”。

请结合上下句,从写景艺术角度赏析这一“净”字的表达作用。

(5分)
答:
(3)词的下阕,即景抒情。

请说说,词人在此表达了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

(2分)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两小题)(4分)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2) ,。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3)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

(李商隐《乐游原》)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父子之间的怯意
韩羽
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

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
有时却是另一副样子,比如去下地,他在前边头也不回地说:“唱一个我听听。

”我在后边就模仿着戏台上的花脸呜呜哇哇地唱起来。

他说:“瞎胡唱,别唱了。

”我说:“你唱一个。

”他唱起来:“我不该,咳咳咳咳,老王爷,咳咳咳咳……”也是随唱随编,瞎胡唱,越唱越带劲儿。

我家有个大宜兴壶,下地回来,泡上壶茶,父亲喝得高兴了,还逼着我们喝。

说“喝”,是因为我们喜欢喝凉水,不喜欢喝茶。

“过来,喝!多清香,又解暑,你喝不喝?想挨揍啊!”
我们俩常常一起去看庙。

“看庙”二字,说句文词,是父亲“杜撰”的。

看庙就是去看庙里的壁画,是让我开阔眼界,是培养我画画的一种方式,这很像现在的参观美术展览馆或画廊:我父亲本是老农民,竞与丈人想到了一起。

吃过早饭,父亲将粪筐往肩上一背,抄起粪又说:“走,看庙去。

”母亲说:“今儿不拉土了?”父亲说:“回来再说。

”我们就在这“回来再说”的空当里看了许多庙:庙有大有小,有远有近。

近则三五里,远则十几里。

一去一回就是几十里。

全堂邑县境内的庙我们几乎都看遍了。

父亲对庙里的壁画还加以评论。

他指着《八仙过海》的海水说:“你看这水,涟涟地像是在颤动。

”又用手摸着墙说:“这墙是平的,你再远看,不是坑坑洼洼地凸起来了吗?”父亲惊奇了,我也惊奇。

其实现在看来,稀松得很,无非是靠了反复重叠的弧形线条引起的错觉。

父亲最佩服的是《八破图》,破扇子、破信封、破书本、破眼镜盒……他像在集市上买粮食粒捻来捻去还嚼一嚼那样仔细,猫着腰将那画上的破信封的一角又摸又抠,远瞧瞧,近瞅瞅,长叹一口气说:“像是烧焦了一样。

”他一指点,我也惊叹起来。

最后,总是照例的一句话:“使劲儿看,好好记住。


我12岁那年考上初中,学校在聊城,离家15公里多。

过了正月十五,要开学了。

吃过早饭上路,父亲背上粪筐跟我走了出来,虽没说话,我知道他是送我。

一直走了10公里开外看见聊城古楼了,他说:“快到了,你走吧。

”这时旷野无人,惟有寒风积雪,一抹虚白的阳光和远处挝蓝旦些牡l争鸣喳。

望着逐渐远去的、背着粪筐的父亲的身影,我只想反身向他追去。

再以后,我参加了上作,按家乡人的看法,凡是吃公家饭的人就是“干部”:我很少回家了,一晃就是十几年,大约是19印早,父亲到天津看我来了。

我说:“今儿咱们上街吃一顿狗不理包于,再领你去看看美术展览。

”他问什么是羌术展览,我觉着一两句话也说不清,我提起以前的事:“我小时侯你不是常领我去看庙吗?和看庙差不多。


刚走过劝业场,我一回头,见他正弯腰从地上检烟头,我嚷了一声:“扔了!你也不嫌脏。

”他赶紧扔了烟头,眼神带有惶惑和惧意。

这眼神使我凄然,是什么使父亲对我有了怯意?我反而愿意看到小时候父亲扇我巴掌时那瞪圆了的眼。

15.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在作品中的作用。

(5分)
答:
16.在“唱戏”和“看庙’’两段描述中,除了“勤俭”外,还表现了“父亲”哪些个性特点?请列点回答(每点用序号标明)。

(6分)
答:
17.请概述“父亲”对“我”产生“怯意”的原因。

(4分)
答:
18.简析倒数第三段中划线的描写文字的作用。

(4分)
六、(15分)
19.按要求修改下文划线的语句。

(4分)
李白从另一个方向走来了,大地高山冰川骏马胡姬,组成他精神的马队。

他不在意中原原已有温柔敦厚细腻空灵,大笔横扫,狂飙突进,大唐诗坛注入西域骑士的剽悍与纯粹,令所有骚人墨客为之一惊。

洞庭烟波,赤壁的风云,猿啼蜀道,江河浩浩荡荡,全都一下子飞扬起来。

游侠李白飒沓而来,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的山水。

(1)修改两处语病:


(2)修改不连贯的语句:
20.根据要求完成下面两小题。

(5分)
广东部分地区今年春季实验教材的订数与2004年秋季相比,有较大的下滑,因为有些地方和学校在重复使用旧教材;其实,教材的重复使用有很多好处:许多用过的教材还很新,当废纸卖掉实在可惜。

如果把这些教材廉价地留给需要的同学,既能体现同学间的爱心,又为教材的继续使用者减轻了负担,同时也培养了勤俭节约的好风气。

目前生产1吨文化纸,需要100吨净水、100度电、3立方米木材等巨大消耗,教材重复使用可以节约许多资源。

(1)用一句话概述上文的主要信息,不超过25个字。

(3分)
┌─┬─┬─┬─┬─┬─┬─┬─┬─┬─┬─┐
││││││││││││
├─┼─┼─┼─┼─┼─┼─┼─┼─┼─┴─┤
│││││││││││
└─┴─┴─┴─┴─┴─┴─┴─┴─┴───┘
(2)按照下面的提示,在文段的最后补写一句话,不超过13个字。

(2分)
┌─┬─┬─┬─┬─┬─┬─┬─┬─┬─┬─┬─┬─┬─┬───┬─┐
│因│此││面│对│这│种│教│材│订│数│下│滑│的│请况││
├─┼─┼─┼─┼─┼─┼─┼─┼─┼─┼─┼─┼─┴─┼───┴─┤
│教│育│部│门│││││││││││
└─┴─┴─┴─┴─┴─┴─┴─┴─┴─┴─┴─┴───┴─────┘
21.按要求,把下面的长句改写为由三个单句组成的语段。

(6分)
[要求](1)以“檀香山神店谷纪念陵园”为语段的开头。

(2)表达简明、连贯。

曾为结束十年内战,促进第二次国共合作,实行全民族抗战作出巨大贡献的张学良先生与前年谢世的夫人赵一获合葬在檀香山神店谷纪念陵园内一处占地约200平方米的、绿草如茵的山坡上。

七、(60分)
22.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一次沙漠的旅行中,有两个人,面对着剩下的半壶水,甲非常高兴地说:哈,真高兴,我们还有半壶水!”而乙却沮丧地说:“唉,我们只剩下半壶水了,这该如何是好?”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要面对“半壶水”。

我们是应该像甲那样呢?还是像乙那样呢?请以“当我们面对半壶水的时候”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

③题目自拟。

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佛山市高三毕业班八校联考
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及试题详解析
一、(12分)
1.答案:A
2.答案:C A.通货膨胀B.拆东墙补西墙D.通牒
3.作案:B
分析:①“十足”,十分充足。

“实足”,确实足数的。

②“手段”,中性词,与句中的修饰语“正当”搭配适当。

“手腕”,也有“手段”的含义,贬义词,与“正当”搭配不当。

③长物:多余的东西。

“别无长物”指除此以外,即空无所有。

一般用于指财产物品,不用于技能、特长、爱好。

“别无所长”,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长处或特长。

4.答案:C
分析:语序不当。

两个分句的主语相同,第一分句的关联词语应放在主语之后。

宜改为“……这些作品一方面提高了……另一方面也促进了……”
二、(9分)
5.答案:D
分析:扩大了范围。

原文中并未提及“三星堆文物”是否“基本都出自本地工匠之手”。

原文仅说“上述器物”“基本都出自本地工匠之手”。

“上述器物”在文段中仅指受外来文化影响的器物,并不是全部三星堆文物。

6.答案:A
分析:见第一段:“三星堆的发掘在学术上的又一贡献,是……;”“又一”与“之一”相符。

B“青铜造像”不是“王权的标志”;文中也没有说“金杖在古代东亚地区是绝无仅有的”。

c.顾颉刚先生对“古蜀国文化的独立发展”是持肯定态度的,并非“是否”。

D.第一段说
“直到战国晚期秦灭巴蜀”,第二段末说“在战国晚期并于强秦”,都是说古蜀国覆灭于战国
晚期,而非“经秦、汉”。

7.答案:A
分析:金杖是鱼凫王朝作为王权的标志,是礼制的最重要体现;而“礼制是古代政治共同体
最突出的文化表征”,可见上古蜀地文化是独立发展的。

至于蜀地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则不在上古时期。

B.仅有“与外地有联系”这一条件,尚不足以得出“在此时就已受到中
原文化的广泛影响”的结论。

C.三星堆遗址与彭县竹瓦街出土了青铜尊悬等陶器,只能说
明蜀地与中原及周邻地区之间有文化交流,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竹瓦街文化源于三星堆”。

D.三星堆遗址中有大量源于二里头文化的陶器,只能说明蜀地文化受到中原文化及周邻地区文化的影响,并没有足够的证据推出“有频繁的商贾往来”,更何况原文中提到:“上述器物大概除极个别外,基本都是出自本地工匠之手。

显然,这些器物并不是通过贸易得来的。

三、(12分)
8.答案:C
分析:使……听闻:禀告。

9.答案:A
分析:都是介词,表被动,“被”。

B.介词,“在”;介词,·比”;c.疑问副词,“为什么”疑问代词,“什么”。

D.音节助词,无实义;代词,“他”。

10.答案:D ,
分析:②有功被众人所迫,不能表达自己的主张。

④武则天赦免庞氏死罪,将她流放岭南。

⑥窦希礴答谢徐有功,将自己的官职转让给徐有功的儿子。

11.答案:A
分析:B.庞氏最后是“敕减死,放于岭南”,不是“免受刑罚”;C.“流放岭南”的是庞氏。

D.越州都督之衔是“追赠”,即在他死后迫封,而非“出任”
四、(21分)
12.(1)下诏赦免庞氏的死罪,将她流放到岭南。

徐有功因此被罢免官职。

(3分。

大意对1分,“放”1分,“以”1分。

)
(2)我听说鹿虽然在山林中奔跑,但它的性命却掌握在厨子的手中,这是为什么呢?我听说鹿虽然奔跑在LU林中,但为什么它的性命却掌握在厨子的手中呢?
(3分。

大意对1分,“命悬于……”1分,“何”1分。

)
(3)当时的人将他比作(汉代的)于定国。

(2分。

大意对1分,“方”1分。

)
13.(1)豪放念奴娇赤壁怀古(2分。

每条横线1分。

)
(2)①用一“净”字,突出了兰溪小路的洁净无尘,②并与上句的潺潺流水、下句的杜鹃啼鸣,合而衬托出兰溪周围环境的清新与幽静,③抒写了词人平静淡然的心境。

(5分。

答对①点,得1分;答对②、③点,各得2分。

)
(3)①虽身处逆境,②仍能奋发自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分。

答对①、②点,各得1分。

)
14.(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2)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光有情
(3)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4分。

每小题2分。

每一横线1分。


五、(21分)
15.①第一段写“我怕父亲”,为下文定“父亲”对“我”的爱(1分)作反衬(1分);②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1分)作铺垫(1分);③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1分)。

16.①乐观(开朗)的性格②富有生活情趣③热爱(敬重)民间文学④煞费苦心地培养儿子学习民间艺术的兴趣和技能。

或:煞费苦心让儿子在画画方面开阔眼界。

(6分。

四点中,答对其中一点得2分,答对其中三点得6分。

)
17.①父子之间感情有隔膜
②父子之间文化教养存在差异
③父子之间生活环境有差异
④父子之间的年龄发生变化
⑤父子之间地位发生变化
(4分。

五点中,答对其中一点得2分,答对其中两点得4分。

)
18.这段景物描写着力渲染了一种凄清的环境气氛,表达了“我”的一种离愁。

(5分。

“凄清气氛”3分,“离愁”3分。


六、(15分)
19.(1)①他不在意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
(“已有”这一动词短语作定语必须加“的”字。

)
②给大唐诗坛注人西域骑士的剽悍与纯粹
(本句的上句的主语是“他”,本句的下句的主语也是“他”,本句的主语也应该是“他”,因此,本句缺一动词“给”。

)
(2分。

加“的”和“给”,各得1分。

)
(2)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

(原句的连贯性不好,通过保持句式的统一达到连贯。

)(2分)
20.(1)广东部分地区今年春季实验教材的订数有较大下滑。

(3分)
(2)没有必要加以干预。

(2分)
(5分。

第(1)题3分。

其中,“广州部分地区”1分,“今年春季实验教材的订数”
“有较大下滑”1分。

第(2)题2分。

)
21.①檀香山神店谷纪念陵园有一处占地约2m平方米、绿草如茵的山坡。

②张学良先生与前年谢世的夫人赵一获合葬在这里。

③他曾为结束十年内战、促进第二次国共合作、实行全民族抗战作出过巨大贡献。

(6分。

每个句子表述正确,各得2分。

如果句意不连贯,扣1分;如果不以“檀香山神店谷纪念陵园”开头,扣1分。

)
七、{60分}
22.审题构思提示
无论人生遇到什么样的际遇,都会有两个机会:一个是好的机会,一个是不好的机会。

好的机会中匿藏着不好的机会,而不好的机会中,又隐含着好的机会。

关键是我们以什么样的眼光、什么样的心态和视角去对待它。

如果用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心态去对待,那么,不好的机会也会成为好机会;如果我们用消极、悲观沮丧的心态去对待,那么,好机会也会被看成是不好机会。

就像同样面对“半杯水”,乐观旷达、心态积极的人会说:“哈,真高兴,我还有半杯水!”而消极颓唐、悲观沮丧的人则会说:“唉,我只有半杯水了,这该如何是好呀?”
因此,对那些乐观旷达、心态积极的人而言,两个都是好机会;而对那些悲观沮丧、心态消极的人而言,两个都是不好的机会。

文言文译文
武则天当朝时官员家中的奴婢多勾结外人,经常罗织罪名告发自己的主人,来求取朝廷的赏赐。

润州刺史窦孝谌的夫人庞氏,被奴仆诬告她夜间请道士作法诅咒武则天,武则天命令御史薛季旭审理这件案子。

薛季旭认定庞氏诅咒了武则天,于是写下奏幸禀报武则天,并事先到宫殿前的台阶上痛哭流涕,做出难以自控的样子说:“庞氏所做的事,我实在不忍心说出来。

”武则天接纳了他的审判结果,并提升他为给事中。

庞氏被判死罪,马上就要执行死刑,庞氏的儿子窦希城跑到侍御史徐有功那里诉冤。

徐有功看了他的诉状,说:“这确实是件冤案;”使叫人暂停行刑,并向上禀告。

于是三司的官员一同重审,薛季旭具体细致地陈述了庞氏的案情。

刑部及大理寺的官员由于公开复审,担心因轻判而丢官,便一起逼迫徐有功维持原判;徐有功没有机会申述,于是庞氏被判处绞刑。

武别天召见徐有功,迎面就说:“你审理案件,为什么有那么多重罪轻判的情况呢?”徐有功回答说:“重罪轻判,是我的小过失;爱惜人的生命,是圣人高尚的品德。

希望陛下弘扬圣人的荚德,那么天下人将会非常幸运!”武则天沉默了好一会儿,说:“你走吧!”然后下旨赦免了庞氏的死罪,将她流放到岭南。

徐有功也因此被罢免了官职。

一个多月后,武则天又恢复他侍御史的官职。

徐有功伏地痛哭,坚持不肯接受旨意。

武则天却坚持要授予。

徐有功说:“我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