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设计 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簠(fǔ) 长方形,口外侈,四短足。有盖,盖、器 大小相同,合上成为一器,打开则为相同的两器, 在古器物学上又称为“却立”或“却置”。簠器 在经籍中称为“胡”或“瑚”。
敦(duì) 盛黍、稷、稻、粱用。三短足、圆腹、 二环耳、有盖。也有球形的敦。豆 盛肉酱一 类食物用的。上有盘,下有长握,有圈足, 多有盖。
窃曲纹
30
春秋战国青铜器
1.青铜器制作和使用目的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组合已失去祭祀和礼器的特性,而向日常生活 方面发展,增加了许多以实用为主的用品。
2.艺术风格 春秋时期的青铜器其艺术上比较疏简,而战国时期则趋于繁缛。春秋战 国时期的壶式样繁多,形态优美。代表作品:莲鹤方壶
31
32
3.装饰纹样 ①装饰题材上,逐渐摆脱了宗教神秘的气氛,传统的动物纹进一步抽象化,变为几何纹,如蟠螭 纹,并出现了一些反应社会现实生活的题材,如宴乐、射猎、战争等。这种写实图纹显示了中国 造型风格上的一大转变。
3.水器
16
罍 (léi)盛酒或盛水器。有方形和圆 形两种形式。方形罍宽肩、两耳, 有盖;圆形罍大腹、圈足、两耳。 两种形状的罍一般在一侧的下部都 有一个穿系用的鼻。
17
匜(yí) 《左传》有“奉匜沃盥”,沃的意思是浇水, 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脸,说明是古代盥洗时浇的用 具。形椭圆,三足或四足,前有流,后有鋬,有的 带盖。
4
商周青铜器
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具,不单是盛物用的容器,同时也是宗庙 中的礼器。青铜器的数量可以表示出身份地位的高低,青铜器 形制的大小也可以显示出权力的等级。青铜器中,最重要的器 类就是鼎。远古的青铜器可以分为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四 大类。食器中包括鼎、鬲等等。其中鼎是最重要的礼器。
5
一、分类 商周青铜器可以分为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四大类。 1.食器 鬲(li,音历) 煮饭用:一般为侈口、三空足。
11
觯(zhì) 饮酒器。圆 腹、侈口、圈足、形 似小瓶,大多数有盖。
12
兕觥(sìgōng) 盛酒或饮酒器。椭圆形腹或 方形腹, 圈足或四足,有流和鋬,盖作成兽 头或象头形。
卣(yǒu) 盛酒器(是盛酒器中的主要一种)。 一般形状为椭圆口、深腹、圈足,有盖和 提梁,腹或圆或椭或方,也有作圆筒形、 鸱鸮[chī xiāo]形或虎食人形。
23
西周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灭簋” 或“檀公簋”,西周早期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 陕西临潼县零口镇,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利 簋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 利簋器侈口,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连铸 方座。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 纹。此种方座青铜始见于西周初年。器内底铸铭 文4行33字,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 大历史事件。利簋为圆形两耳方座,这是西周出 现的新式样。利簋铭文内容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 完全一致。作器者名“利”,他随武王参加战争, 胜利后受到奖赏,铸造这件铜器以记功并用来祭 奠祖先。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青铜器设计
制作材料:青铜器最主要的制作材料是铜锡合金,两者有一定的比 例。锡大致在百分之五到百分之二十之间,其特点是硬度较纯铜高, 又保持较好的韧性,表面光泽明亮。
2
常见的铸造方法: 1.直接用陶范翻铸青铜器; 青铜器的制作要经过:炼矿——制范——熔铸——装饰 制范:根据器型,先用泥土做出一个模,在泥模上可以进行刻、雕、划等,制成各种花纹。将泥模烘干, 再用滤过的韧泥制成若干泥片,拼附在模型的外面,使成器形并压出花纹,这就是外范。在外范的中心 要制一个内范,内范与外范之间的空间距离就是器壁的厚度。在外范之外用绳索和厚泥加固就可以浇筑 铜液了。这就是泥模法或陶范法。 2. 失蜡法 是一种青铜等金属器物的精密铸造方法。做法是,用蜂蜡做成铸件的模型,再用别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 和敷成外范。加热烘烤后,蜡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空壳。再往内浇灌熔液,便铸成器 物。以失蜡法铸造的器物可以玲珑剔透,有镂空的效果。 3. “错金银”装饰工艺 金银错工艺是中国古代汉族金属细工装饰技法之一。最早始见于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主要用在青铜器的 各种器皿,车马器具及兵器等实用器物上的装饰图案。许慎《说文解字》中提到“错,金涂也,从金昔 声”,所以金银错,就是把金银涂画于青铜器上的意思。
37
②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装饰进入了印纹阶段,这是工艺装饰的一大变革。 ※印纹,就是用一块印花的模子刻出基本花纹,然后趁模胎未干时用印模在 上面盖印出花纹。 所以春秋战国时期的装饰形式是上下左右连续的四方连续纹样,统一而不 单调,繁复而不凌乱。
38
4. 工艺技术 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采用焊接、鎏金、失蜡法等工艺技术。 焊接技术可以丰富青铜器器体的造型; 鎏金是用金和水银合成的金汞剂涂在铜器上,经炭火温烤,摩擦,使水银蒸发而金 镀在铜器上; 采用失蜡法制作的青铜器花纹层次丰富,清晰精细,表面光滑。
2.酒器
9
爵, 饮酒器。相当于后世的酒杯。圆腹前有 倾酒用的流,后有尾,旁有鋬(把手),口 有两柱,下有三个尖高足。
10
角 饮酒器。形似爵,前后都有尾,无两柱。有的有盖。
斝( jiǎ) 温酒器。形状像爵,有三足,两柱,一鋬。
觚(gū) 饮酒器。长身、侈 口、口和底均呈喇叭状。 觚的形制为一具圈足的喇 叭形容器,觚身下腹部常 有一段凸起,于近圈足处 用两段扉棱作为装饰。商 早中期器形较矮,圈足有 “十字孔”。商晚期至西 周早期造型修长,外撇的 口、足线条非常优美,纹 饰繁复而华贵。
四羊方尊 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 52.4 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长颈,高圈足, 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 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 是4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 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同时,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 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 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四羊方 尊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簋(guǐ)铜器铭文作“毁”,相当于如今的大碗,盛 饭用。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有二耳。
6
甗(yan,音演) 相当于如今的蒸锅。全器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置食物;下部为鬲,置水。 甑与鬲之间有一铜片,叫做箄。上有通蒸气的十字孔或直线孔。
盨(xǔ) 盛黍,稷,稻,粱用。椭圆形,敛口,二耳, 圈足,有盖。
蟠 螭 纹
33
战国宴乐渔猎攻战纹图壶 高31.6cm,口径10.9cm,腹颈21.5cm,重3.54kg。壶侈口,斜肩,鼓腹,矮圈足,肩上有二兽首 衔环耳。花纹从口至圈足分段分区布置。以双铺首环耳为中心,前后中线为界,分为两部分,形成完 全对称的相同画面。自口下至圈足,被五条斜角云纹带划分为四区。
34
壶颈部为第一区,上下两层,左右分为两组,主要表现采桑、射礼活动。采桑组树上、下共有采桑 和运桑者五人,表现妇女在桑树上采摘桑叶。画中男子束装佩剑,似在选取弓材。习射组四人在一 建筑物下依次较射,这里描绘的应是古时举行射礼时的场景。
35
第二区位于壶的上腹部,分为两组画面。左面一组为宴享乐舞的场面,七人在亭榭上敬酒如仪,榭 栏下有二圆鼎,二奴仆正从事炊事操作。下面是乐舞部分,簨簴上悬有钟磬,旁立建鼓和丁宁,图 中三人敲钟,一人击磬,一人持二桴(鼓槌)敲打鼓和丁宁,尚有一人持号角状的吹奏乐器在演奏, 表现了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右面一组为射猎的场景,鸟兽鱼鳖或飞、或立、或游,四人仰身用缯 缴弋射,一人立于船上亦持弓作射状。
39
曾侯乙尊盘 高33.1厘米,口宽62厘米,盘高24厘米,宽57. 6厘米,深12厘米。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复杂、最 精美的青铜器件。 尊是古代的一种盛酒器,盘则是水器,曾侯乙尊 盘融尊盘于一体。这件尊盘的惊人之处在于其鬼 斧神工的透空装饰。装饰表层彼此独立,互不相 连,由内层铜梗支撑,内层铜梗又分层联结,参 差错落,玲珑剔透,令观者凝神屏息,叹为观止。 尊与盘精美细腻的镂孔附饰,玲珑剔透,精巧华 丽。其铸造上的高度技巧,有着鬼斧神工之妙。 这一发现,证实了在二千四百年前的战国早期, 中国的失蜡法铸造技术已经达到极高的水准。
盘 盛水或承接水。多是圆形、浅腹, 有圈足或三足,有的还有流。
18
瓿(bù),盛酒器和盛水器,亦用于盛酱。流行于商代 至战国。器型似尊,但较尊矮小。圆体,敛口,广肩,大 腹,圈足,带盖,有带耳与不带耳两种,亦有方形瓿。器 身常装饰饕餮、乳钉、云雷等纹饰,两耳多做成兽头状。
鉴 水器,形如现代的盆。有四种用途:(一)容水 ; (二)盛冰,《周礼》:“春始治鉴,凡外内饔之膳 羞,鉴焉。凡酒浆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鉴。”; (三)沐浴;(四)鉴容照面,以后才为铜镜所替代。
13
盉(hé) 盛酒器,或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 一般是深圆口、有盖、前有流、后有鋬, 下有三足或四足,盖与鋬之间有链相连接。
方彝(yí) 盛酒器。高方身,有盖,盖形似屋 顶,且有钮。有的方彝上还带有觚棱。腹有 曲的,有直的,有的在腹旁还有两耳。
14
尊 盛酒器。形似觚,中部较粗,口径较小,也有方形的。
8
鼎,相当于如今的锅,煮或盛放鱼肉用。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
后母戊鼎 鼎呈长方形,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 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厚立耳,折 沿宽缘,直壁深腹平底,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中空 柱足。器耳上饰一列浮雕式鱼纹,首尾相接,耳外侧 饰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腹壁四面正中及四隅各有突 起的短棱脊,腹部周缘饰饕餮纹,均以云雷纹为地。 足上端饰浮雕式饕餮纹,下衬三周凹弦纹。腹内壁铸 有“后母戊”三字。字体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 的起止多显峰露芒,间用肥笔。该鼎是商王为祭祀其 母“戊”而作,造型厚重典雅,气势恢宏,纹饰美观, 铸造工艺高超。
21
编铙,商朝时军队盛行乐器。呈圆片形,形制与 钹基本相同。
编镈 打击乐器(宫廷雅乐)。镈体趋 向浑圆,形制与编钟相似,但口部平齐。
22
※礼器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设计都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奴隶主阶级的统治需要、生 活方式及审美情趣对青铜器的设计有决定性的影响。无论是青铜器的造型设计 还是装饰设计,都必须体现着奴隶主阶级独特的意志,都是为了满足他们独特 的需要。商周时期青铜器中的大部分日常器具都更多地作为礼器而存在,常被 应用于祭祀、宴会和丧葬等礼仪场合。例如,鼎原本是食器,在奴隶社会却演 变为权力的象征,被当做名尊卑、别上下、体现等级差别的礼器,其象征功能 已远超原来的实用功能。
19
盂 盛水或盛饭的器皿。侈口、深腹、 圈足,有附耳,很像有附耳的簋, 但比簋大。
壶 盛酒或盛水器。如《诗经》上说:“清酒百壶”, 《孟子》上说:“簟食壶浆”。壶有圆形、方形、扁形和 瓠(hù)形等多种形状。
20
3.乐器 编钟,打击乐器(宫廷雅乐)。面较大而薄,多为弧形,根部凹进,边部稍作翘起。
36
第三区为水陆攻战的场面。一组为陆上攻守城之战,横线上方与竖线左方为守城者,右下方沿云梯 上行者为攻城者,短兵相接,战斗之激烈,已达到白热化程度。另一组为二战船水战,二船上各立 有旌旗和羽旗,阵线分明,右船尾部一人正击鼓助战,即所谓鼓噪而进。船上人多使用适于水战的 长兵器,二船头上的人正在进行白刃战,船下有鱼鳖游动,表示船行于水中,双方都有蛙人潜入水 中活动。构成了一幅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 第四区采用了垂叶纹装饰,给人以敦厚而稳重的感觉。
24
二、纹饰 1.商代 商朝青铜器大都造型威严,制作精美,通常以 抽象和半抽象的动物纹为主要装饰。动物纹大 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形状奇特、现实世界中 所没有的动物纹,一般称之为怪兽纹,如饕餮 纹、夔纹、虬纹、龙纹、凤纹等;
龙纹
25
饕 餮 纹
夔 纹
26
另一类是自然界中各种真实存在的动物的纹饰,如象纹、蚕纹、蝉纹、龟纹和鱼纹等。
蝉纹
象纹
27
鱼纹
28
此外还有回纹、方格纹、联珠纹、乳钉纹和弦纹等。
回纹
29
2.周代 青铜器的装饰花纹中,饕餮纹已屈于次要地位, 被广泛采用的是窃曲纹、环带纹和重环纹等。 纹样上,周代打破了商代以直线为主的特点, 但并没有完全摆脱直线的影响,因此形成了直 中有圆,圆中有方的风格,窃曲纹就是其代表。 在花纹构成上,周代花纹不同于商代的对称形 式,而是运用了二方连续的带状纹样。总体风 格洗练质朴,疏朗畅达,富有韵律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