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200年周家老屋只剩下前面的老樟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西200年周家老屋只剩下前面的老樟树
2019年8月25日
▲1940年代,飞虎队队员从空中俯拍岳麓山、橘子洲。

昔日的周家老屋如今变成城市的西大门。

随着河西的发展建设,很多地名也随之消失。

溁湾镇这一带,在窑坡山挖掉之后,窑坡、高叶塘等地名也就变成了地铁站或绿地广场。

年纪大一点的、看着这里发生变化的人,倒是可以念叨一下老地名。

再过几年,这些地名会仿佛不曾存在过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

城市的发展不可阻拦,曾经留下的记忆也只能成为一种念想了。

文、供图/胡滔滔
窑坡山、红泥山、凹槽山由荒山变城市
原来的河西公交车总站是设在窑坡山西麓的,名曰高叶塘车站。

这处地方包括道路,都是当年湘江一桥建好后,为拉通大桥与现枫林路(原长宁公路)而拆建的。

当然,此处地方在几十年间累有构建,
但在建地铁站和绿地地产开发之前,大部分为公交车站和通程电器所驻。

高叶塘,范围并不大,上世纪50年代时,宛若乡村,面积大概也就一平方公里的样子。

西边为岳麓山麓之凹槽山(形似凹槽),北面为窑坡山,再往北是红泥山。

名曰“高叶塘”,自然是有塘的,两山麓之间有四口鱼塘和两丘农田,靠山下住着十几户人家,半数人以种田种菜为生。

窑坡山原来是一片荒山,专葬死人的地方,基本上无人居住。

上世纪50年代初,有人开始在低洼的地方开荒种菜,后来西区政府和乡政府也陆续建在那里。

从上世纪60年代起,很多单位、工厂、居民楼相继建设,成了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

它北边的红泥山也由原来的荒山变成了鳞次栉比,366医院(现武警医院)、28中等单位拥山而驻。

岳麓山麓凹槽山这边也陆续建起了银行疗养院、枫林宾馆、机械疗养院、市四医院等。

而如今的窑坡山一带,也早已变成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了。

荡然无存的周家老屋只剩下那棵老樟树
这一地带也是河西老宅——周家老屋的所在了。

周家老屋可以说是一个地名,但又实实在在有座老屋。

周家老屋的大概位置是在现溁湾镇地铁站一带,是一座有着200多年历史的老宅,面积很大,能住上二三十户人家。

原本是个大家族,上世纪50年代初周家各房分家各奔东西了。

倒是我外公家有几兄弟一直住到湘江一桥修建时才拆迁走了,外公家搬到了窑坡山北坎上的临时工棚里,与当时新修的麓山宾馆隔马路相望。

再后来搬到了溁湾镇老街即白沙液街里。

若说老屋,现已荡然无存,此处地形风貌亦与当年大相径庭。

如今留下的物证大概也就只是那棵老樟树了。

老樟树在老屋的前面,因为老宅的大门是向南开的,所以其北面的窑坡山便是老屋的后山了,或者也可以说周家老屋就是在岳麓山东南麓和窑坡山之间。

枫林路没有与湘江一桥拉通之前,窑坡山是与岳麓山山脉相连的。

抗战时期,常有日机轰炸市区,周家老屋就成了城里朋友熟人躲飞机轰炸的地方。

当年日军占领长沙后,日本人和家眷占住过。

湖南和平解放时,解放军也曾在周家老屋驻扎一段时间,他
们纪律严明,态度和善,把屋内外环境打扫得干干净净。

虽然驻扎的时间不长,但给母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新民学会在周家台子成立
周家台子与周家老屋其实是一个祠堂的。

周家台子在现新民路新民学会旧址一带,原为刘姓人家的土地。

1911年转卖给周姓人家,名称也就相应地称为周家台子。

当年这里地处荒凉,坟山众多,远不似今日之繁华喧嚣,是地地道道的乡村田园。

1917年夏至1919年冬,蔡和森便租住这里的民宅,并于1918年4月14日与毛泽东等人在此举行新民学会成立大会,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在思想上、干部培养上作了重要准备。

它的西向便是岳麓山的细塘坡,即现在岳麓山东大门往南一点,含有师大校区一部分。

这里除了一条通往山中的小路外,便是树木丛生、农户数家,那小道也非进山游览的小道,而是农户进山的自用土路。

随着岁月沧桑,地产的开发覆盖,往昔的一切就只能在记忆中去追寻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