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条件下异质学生整体最优化发展教学模式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条件下异质学生整体最优化发展教学模式研究》
实施方案
(2002—2004年)
一.课题的提出
在以班级授课为组织形式的教学中,同一班级中的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效果;而班级教学的划一性和学生的差异性之间的矛盾,也明显地阻碍着学生的发展。
孔子最早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思想,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予以关注,并能在其教学活动中加以体现。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对个体差异(即本课题的“异质”)研究不断地得到发展,如50年代的“性向研究”、60年代的“动机研究”、70年代的“元认知研究”等。
90年代以来,在个体的自我效能、信息加工模式、认知方式等方面的研究大量涌现,通过强调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统一,从环境与人相互作用的观点解释人的个体差异的形成与发展,学习风格、内部动机、认知方式等个体差异变量逐步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与此同时,多媒体和网络等教育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普及,基于网络的个性化学习模式、协作学习模式等也为异质学生的分层教学模式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利用信息技术的理论和技术手段、吸收个体差异研究理论和分层教学的实践经验,构建新型的适应异质学生整体最优发展的教学模式。
建立起一个总体模型和若干个子模型,实现不同环境下(多媒体课堂环境、校园网环境、因特网环境、网站开发环境等)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是:以“整体统一规划,分类分步实施,抓住重点突破,科学提炼综合”作为总体策略。
“分类”即把课题按影响学业水平的各主要因素和学科分为若干课题小组,进行分类调查、统计和研究;“分步”即把课题分为“分类调研,科学归类,提出方案,实验完善,综合构建”五个步骤分步进行。
三.课题研究的界定和假设
课题界定:本课题所表述的“信息技术条件”是指在网络教学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全面整合。
本课题所表述的“异质学生”指知识基础、学习动机、学习风格、学习习惯、性格、心理成熟水平等各不相同的学生;它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质的差异指认
知方式、个性特征及心理生理特点等的不同,量的差异指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水平的高低。
本课题所表述的“整体最优化发展”包含三层意思:所有学生在智育方面都能得到尽可能的充分发展;每一学生在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方面尽可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每个学生的发展都能达到自己最佳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
本课题所表述的“教学模式”是指在上述因素综合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即教学活动程序,它应该包括一个总体框架和若干个子框架。
课题研究的假设:我们认为学生个体的学习状况是可以分类和测量的;导致个体学习成就差异的若干因素中,总有一些对学习结果有根本性影响的主要因素存在,这些主要因素在群体中往往具有宏观意义的规律或倾向;无论对个体还是对群体,教学的针对性越强,教学效果将越好;群体的“同构型”越好,越易于采取针对性教学措施;信息化教学能克服传统教学分类分层教学的弊端,真正实现全体学生的充分自主的个性化学习,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最优化发展,促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全面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异质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调查分析;
2.网络多媒体教学基本模式的研究;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模式的趋同性和差异性研究;
4.信息技术条件下异质学生动态分层教学的反馈机制;
5.信息技术条件下学生异质状况发展的个案研究;
6.班级常态教学和管理的信息化综合改革实验的实施、教学模式的构建与评价。
五.课题研究的价值
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当时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由单一模式到多样化综合应用的复合型教学模式是信息技术条件下未来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本课题也正是融合了分层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最优化模式、信息技术条件下个性化学习和协作学习模式等建立起来的复合型教学模式,是对传统分层教学模式研究的发展和创新。
理论价值:本课题的理论价值在于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分层教学理论,而且实现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个性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理论与分层教学理论的有机结合,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具体教学模式理论上的细化和深化,也进一步完善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
应用价值:本课题研究紧扣教育教学中学生差异状况的实际,探寻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异质学生整体最优发展的教学模式,一方面使更多的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的成果转化到教学实践中去,另一方面也使目前停留于纯技术手段的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应用水平得以提升。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为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和模式研究法。
以教学实验法为主。
变量分析与操作:
1.自变量
(1)学生分类:通过调查、统计和分析,选取对学生学业成就影响最显著的若干因素,分级考查,确定学生的基本类型。
假设调查后认为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主要因素在于知识基础的好差、学习动机的强弱和学习策略的优劣,则据此可以将学生分为以下8类:
知识基础学习动机学习策略
第一类好强优
第二类好强劣
第三类好弱优
第四类好弱劣
第五类差强优
第六类差强劣
第七类差弱优
第八类差弱劣
知识基础、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的二级水平(好差,强弱,优劣)考查方法与界定标准此处从略。
(2)教学策略与手段:根据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学生完成现阶段学习任务的状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这些教学策略的系统优化、合理组合并经实践反复验证和调整形成有特色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只要求“学”适应“教”,忽视“教”对“学”的适应,要求学生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和策略,以适应不同风格教师的教学。
本课题研究要重视“教”对“学”的适应,以“学”定“教”,要求教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作用,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适应各类学习者的个别差异。
2.因变量
学生知识能力发展的检测。
根据教学目标,编制各科学习水平达标测验试卷,与对照班同时测试,进行教学评价。
实验结果接受中考和高考的检测。
3.无关变量的控制
(1)随机抽取实验班和对照班;
(2)消除“霍桑效应”对实验研究的影响。
七.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资料搜集,系统学习。
(2002年7月—8月)
搜集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资料。
资料来源包括:专著、期刊、会议、网络等。
对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分类汇编。
组织课题组成员定期进行系统的学习。
一方面了解课题研究的理论知识和最新的研究动态;一方面通过信息技术的系统培训来适应课题实验研究的需要。
第二阶段:制定方案,调查分析。
(2002年9月—2003年2月)
制定课题研究的总体方案,以此为指导,各课题小组提出各学科的研究方案。
进行系统的调查分析。
第三阶段:教学实验,反馈调整。
(2003年3月—2004年6月)
第四阶段:综合构建,总结结题。
(2004年7月—9月)
八.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一)在2003年底中期评估前:
1.编辑整理若干期“课题研究资料专辑”;
2.完成网络教学平台和资源库的建设;
3.发表1—3篇科研论文和调查报告;
4.在省级以上优课、课件或教学设计评比中获奖达3次以上。
(二)在课题结题时:
1.教学实验成果汇编(光盘多张)
包括:(1)网络教学成果(课件、教学设计等);
(2)班级管理信息化成果;
(3)网络教学学生成果。
2.完成课题研究论文集一本;
3.向总课题组提交本课题研究“工作报告”一份,“学术报告”一份。
九.课题的组织与管理
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建立课题组。
(1)课题领导小组的构成:张偑铭(校长)、管其刚(副校长)、
张大铭(教科室主任)、胡鹤毅(课题承担人)(2)课题组主要成员及分工:
组织协调:张偑铭、管其刚
具体组织:张大铭、胡鹤毅
学科实验:顾士明、陈同林、宁宁、徐青、郑龙林、张杰、刘崇伟
技术支持:王彪、杜鹃、季施张
2.市、区教科所的指导和帮助。
我们与淮安市教科所、楚州区教科所保持经常的联系,聘请有关专家来讲学,定期接受课题研究的检查与指导。
3.特聘专家的指导。
我们已经聘请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李艺教授担任本课题的指导专家。
我们将密切与李艺教授的联系,接受其指导帮助,适时邀请李艺教授来校讲学、检查。
相信本课题在李艺教授的指导下一定能顺利进行,取得预期的成果。
4.开展课题协作活动。
我们准备和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课题进行协作研究,以期交流研究资料、借鉴研究方法、协作攻关、成果共享。
一方面与本校的三个省级“十五”课题进行协作,它们分别是:
“课堂素质教学模式最优化研究”、“语文教学信息化研究”、“运用信息技术发展学生个别差异,激发学生潜能的研究”;另一方面我们已经与宁波教育学院教科所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网络与学生心理发展研究”(FBB011033)建立了课题协作关系,目前已实施了有关的问卷调查协作。
十.附件
1.立项通知书(复印件)
2.实验学校申请书(复印件)及铜牌(照片)
3.与特聘指导专家李艺教授的通信(下载自电子邮件)
4.部分研究资料目录
(1)有关理论研究图书
(2)相关网站
(3)专业论文
(4)部分问卷调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