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中议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和写作技法
记叙文应以记叙、描写为主,但往往少不了议论。

这种叙事中的议论,是针对所叙之事
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评论,或是点明事件的思想意义,或是阐述事件所包含的人生哲理,或是
揭示事件本身的本质特征,使记叙的内容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从而更好地感染读者。

叙事
中的议论大体有三点作用:一是议论可以使事实与道理相辉映。

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到事实,
而且可以从中认识到事实具有的深刻意义;二是议论可以对叙述的事物进行适当的评价和分
析,使主题表现得更加突出、鲜明,尽管是只言片语也能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三是议论可
以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怀,把作者对客观的见解和主张概括为抽象思维,给人以有益的
启迪。

叙事中的议论,主要有以下几种技法:
开宗明义,提挈全篇。

即在文章开头做精要议论,以提示全文中心并引起下文。

如一位
同学写的《我爱我的家乡》,文章开头有一段议论:“我的家乡是个小镇,没有高耸华丽的楼
群,没有穿梭往来的豪华轿车,没有舞厅、茶座,可我却深爱着这个不起眼的小镇,像爱我
的母亲一样”。

没具体写家乡之前,用这样几句议论开头,以引起读者按照作者的认识去看下
面记叙的事实,为全文确定了基调,阐发了作者对虽不十分富裕的家乡的炽爱之情,既真实
又自然。

穿针引线,承上起下。

这种议论一般用于事情发展的转换衔接处,也称作夹叙夹议。


《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就是通过议论把三个故事衔接得天衣无缝的。

这种叙议相间的方式,
由于运用了多层次的议论,便使得文章跌宕多姿,因而感染力也就更加强烈。

画龙点睛,深化主题。

凡是高明的作者总喜欢在记叙进入高潮后来一段精辟的议论,或
突出性格,令人起敬;或点明事理,引人回味;或触景生情,让人慨叹。

如一位同学写的《我
喜欢石》,文中写了各种各样的石中蕴藏着无尽的宝藏,它与人民心心相印。

其中写道:“我
喜欢石,特别是雨花石。

每当我看到雨花石,就想起无数先烈为革命流血牺牲的情景。

我觉
得雨花石的宁静、明朗、坚定,正象征着先烈的革命精神,这才是石的真正品质。

我赞美石,
我喜欢石。

”话语不多,却鲜明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篇末点题,总结全文。

叙事文结尾的议论,一般应做到总结全文,揭示主题,或意在言
外,发人深思。

如一位同学写的游记《十三峰散记》,结尾写道:“我久久地伫立山间。

深深
地感悟到,人生如登山,只要我们拥有一颗向上的奋进之心,朝着阳光,朝着信念,那清丽
而朦胧的憧憬就会在心中旋转、升腾。

”多么言简意赅,令人回味呀。

写好叙事中的议论,还要注意的是:议论的文字务必少而精,不能长篇大论喧宾夺主;
不要远离记叙的内容架空议论,非但不起作用,反而画蛇添足;在完整的叙事部分里,尽量
少插议论。

即使采取“夹叙夹议”的方式,也要在关键部位适当插一点议论成分,切记不宜
太多。

1 [例文一] 观花记
傍晚,我正在给白天设计好的服装样板着色,姐姐忽然神秘兮兮地跑来,贴着我的耳朵
轻轻地说:“娜,我们去观花。

”“观花?观什么花?”我惊异地抬起头来问。

姐姐笑眯眯地说:
“马路对面的那家花棚明天要办花展,是建辉(姐姐的朋友)负责的,我跟他说好了,今晚让
咱俩先睹为快。

噢,对了,听说还有罂粟花呢!妹,你不是早就想看罂粟花吗?”我一跃而
起。

“好,我们马上去!”我催促姐姐。

夜幕下站在露天的大花棚里,望着眼前这些“睡美人”,我真难描述心中的那份飘逸和浪
漫。

我在花丛中来来往往地穿梭,各样的鲜花争奇斗艳,发出一阵阵沁人心脾的芳香,使人
如醉如痴。

花儿们有的好像“孔雀开屏”,有的宛如“高山流水”。

虽然大多的花我都叫不出
名字,但它们那婀娜多姿的身影,鲜艳夺目的花色,足够让我魂系其中,如在梦里一般了。

“娜,这儿有你要看的罂粟花。

”忽然听到建辉哥在叫我,我赶忙奔了过去。

映入我眼帘
的是多么美的一幅图画呀。

鲜嫩灼艳的花瓣,清淡娇娆的花蕊,色彩斑斓绚丽,白的像玉,
粉的像霞,红的似火,丝绸般的飘舞,玉带般的轻拂,凤蝶般的多姿。

在罂粟面前,即使最
美的花也要自叹不如了。

正当我欣喜若狂,赞不绝口时,建辉哥扭头冲我笑了笑道:“罂粟花
是很美,但是你知道吗?它是有毒的,曾经给中华民族带来过深重灾难的鸦片就是从罂粟中
提取出来的。

”经他这么一说,一部屈辱史立刻呈现在我眼前,心里顿觉惆怅,不禁长长地叹
了口气。

建辉哥的脸上也泛起了阴云,意味深长地说:“人世间的事就是如此复杂,看上去美
的东西,其实并不见得真美;看上去丑的东西也不一定真丑,可人们往往会因一念之差,而
给混淆了。

在辨别美丑善恶的问题上,我们可不能马虎呀!”
是呀,如果世界上的人都不能辨别美丑善恶,那么美与善还有什么可称颂的呢,社会又
将会变成什么样子?想着这些问题,那令我神往的罂粟花顿时化作妲己、飞燕,不管她们怎
样美,总掩不住她们那狐狸的尾巴。

于是我便厌恶地离开她们,伴着姐姐去观赏那些表里皆
美的花了。

[例文二] 希望在山乡
周末的夜晚多么舒适。

人们乘着电风扇的凉风,在悠闲地观赏着电视节目。

楼下不知谁
家的录音机正在播放着《妈妈的吻》:“在那遥远的小山村??”这一切,构成了一幅多么美好
的夜景图。

我拿出当天的报纸来到阳台,习习的凉风,迷人的夜景图,使我感到如释重担的
轻松。

借着窗口透出的白色灯光,我翻开5月24日的《广西日报》,头版头条新闻吸引了我:
《自治区和南宁市领导希望中学毕业生积极报考师范院校,献身人民教育事业》。

我虽然只是
初二的一名学生,但这篇新闻却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

中学生报考师范院校,“是 2 国家的需要,‘四化’的需要,时代的需要”。

我放下报纸,遥望着远离这灯火辉煌县城
的群山,那山峦连绵起伏朦胧的曲线,就像一条记忆的纽带把我的思绪引向故乡那偏僻的山
窝。

去年暑假,我回老家去度假。

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回故乡,因此我是多么兴奋!听说家
乡的山是那样清,水是那样秀,尤其是那满山的茶花美极了。

下车后,再走一段好长好长的
崎岖山路,好容易回到了坐落在马子嶂深山里的故乡。

听说我这个城里生、城里长的女孩子
回来了,一下子就围上来一群人。

婆婆们亲热地问这问那,小姑娘稍远点站着看我的裙子,
脸上流露出羡慕的微笑,男孩子们则躲在老远的地方瞅着我这个陌生来客。

在亲人们笑脸相
迎的谈吐中,我除了感受到淳朴和热情的情谊外,更多的是我感到我在他们眼里变成了“新
闻人物”。

这也难怪,听说村里的老小,大多数人一年难得赶一次集,因为赶一次集,就得步
行40里山路。

傍晚,我到村外散步。

山脚下,湖水平静极了,对面满山洁白的茶花掩映于绿叶间,山
上山下随时可见一些珍贵的药材。

我忽然从心底涌出一股感慨之情,家乡的物产是那样丰富,
而乡亲们却总得不到温饱。

就看那一山山茶树吧,没有科学的管理方法,每年任其自生自灭,
这是多么让人痛心的事情。

我漫步在家乡的山路上,听到轰轰隆隆的水声,便飞跑着向山背奔去。

啊,是飞瀑,像
一幅洁白的水帘子挂在石壁上,下面是一潭清澈见底的水,还有小鱼在游动,像柳宗元《小
石潭记》里写的:“俶而远逝,往来翕忽。

”我在潭边拨弄着娇嫩的水草玩耍,好不得意。


色渐暗了,我想,如果有电的话,这迷人的山村之夜该是多么令人陶醉。

这飞瀑从盘古开天
辟地以来就这样长流不息,但乡亲们只顾埋头劳作,却从来没有想到要开发它、利用它。


村的夜晚照样是漆黑的,只隐隐约约闪着一点点稀稀疏疏的油脂灯火。

“川姑!”一阵清脆的叫声过后,一双手搭在我的肩上。

我回头一看,是十二姐。

我的辈
份比她大,虽说她比我大三岁,我可不喜欢当这样的姑姑,便叫她十二姐。

“从哪里来?”我
漫不经心地随便问道。

“婆家!”我瞪大了眼睛望着十二姐,十二姐摸着梳得光滑的粗辫子羞
涩地笑了。

噢,我明白了,看着她高兴的样子,我心里真不是滋味。

我看着乐颠颠走在前头
的六婶,然后轻声对十二姐说:“你真愿意?你上次去我家不是说让我教你识字吗?”她只是
淡淡地说:“阿妈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我今年17了,该找个婆家了。

”过去听人说我
们村里的女孩都不上学,十六七岁就嫁出去。

今天我真的相信了。

这个暑假,我那深山里的故乡使我太难忘了。

那里有勤劳俭朴的乡亲,有苍翠的大茶山,
有永不停息的飞瀑??但他们却长久地缺少了最宝贵的东西——文化。

苍山依旧,飞瀑如常。

文盲、早婚成了故乡人民走向富裕的挡路山,使现代文明被拒之山外。

徐徐的晚风吹动着报纸,我把目光从显得更模糊的山峦上收回到报纸上,又拿起来读了
一遍,一个坚定的信念不禁涌上心头:当一名乡村女教师,用知识的枪炮轰倒挡路山,把文
化知识的种子撒在乡村的土地上,像春姑娘一样用现代文明之风吹绿故乡,让乡亲们走上现
代化的康庄大道!
3 [例文三] 爸爸的口袋
也许,有人一看到这文题,就会脱口说:“‘口袋’,有啥好写的,人人都有的,它只不过
是用来装小东西的嘛!”可是,我却要说,在爸爸的口袋里,还装着我对党的感激和赞美之情
呢!
小时候,我常常趴在爸爸的腿上,掏爸爸的口袋,尽管我费了好大劲,掏出的却只有一
小包烟丝和一叠裁好的小纸张,偶尔才会有一分、两分的小票。

那时,“文化大革命”刚结束,
国家正处在一穷二白的状况之中,作为下放知青的爸爸原来是个读书人,劳动起来根本比不
过乡村的农民,他们一挑可挑一百七八十斤,而爸爸顶多能挑一百斤,工钱少,这还不说,
连爸爸种出的蔬菜也比人家的小。

每回,我向爸爸要钱买东西吃时,爸爸总是说:“乖乖,以
后再买。

”就这样在“以后再买”声中,我度过了苦难的童年。

“知青回城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爸爸被分配到一个镇子的小厂里。

虽然,我
上小学了,但总也忍不住要去搜爸爸的口袋:一包“大前门”,一盒火柴,几张纸,一根圆珠
笔——全是一个工人的必需品。

“爸爸,买本子。

”“好,爸爸给钱,自己买去。

”爸爸用龟裂
的手,从内衣口袋中掏出一张一角钱递给我。

我拿着钱,飞快地跑到杂货店前,买几粒糖果,
拿出一粒就往嘴里塞,喜洋洋地玩去了。

可当我走进孩子堆中,望着那些厂长书记们的孩子
手里的奶糖,我又“望糖兴叹”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迎来了90年代。

在外读初中的我,回到家乡。

在家门口,穿着西
装、佩着领带的爸爸,带着满脸的笑容,正迎接我呢!我望着他,简直不相信,这就是我的
爸爸。

刚进屋,我就拉着爸爸,不知不觉地,又把手伸进爸爸的口袋:一包过滤嘴香烟,一
只打火机,一支金星钢笔,一本笔记簿,一条手帕。

“儿子回来了,该买点好菜啦!”听着邻
居们的提醒,爸爸顺手从口袋中掏出二十元钱,递给正要上街买菜的妈妈。

望着爸爸的口
袋及家中一切的变化,我由衷地感到,我生活在幸福之中。

4 [点评]
上面三篇例文,在叙事和议论上,可谓各有特点:
例文一为先叙事后议论。

借“观花”这件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即对辨别事物的
美丑善恶,不能只看表面现象,一定要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

例文二是按“现实——回忆——现实”来结构全文的,主体部分(“回忆”)基本上也是
先叙后议。

通过四个片段的叙述(故乡之行的见闻)来表达自己的感想,倒数第二段,属于议
论;但是在整个叙事之中也穿插一些零星的议论(如“我感到”、“我想”、“感慨”等),为“回
忆”结尾集中表达感受做了必要的铺垫。

还要注意到,主体部分的叙事、议论是为眼前的“现实”服务的——正是有了故乡之行的见闻(现实基础)和感受(思想基础),“我”才会树立“当一名乡村女教师”这样的理想。

由此可见,本文是采用了层层推进的议论手法,从而使叙事中隐含的意义更为显豁和深刻。

例文三中的议论可谓少而精。

首尾两处议论,既揭示了三个叙事片段的本质,又点明了文章的主旨,热情地歌颂了改革开放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幸福。

如果我们把叙事比做“画龙”的话,那么这种议论便是“点睛”。

一篇好的记叙文,只有把叙事、描写、议论、抒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文情并茂”的效果。

上述三篇例文在这方面体现亦比较充分,叙事生动,描写细腻,议论深刻,感情充沛。

5篇二:记叙文中的抒情和议论
作文讲堂(十一) 记叙文中的抒情和议论
不少同学写的作文常常是“四不像”,文体杂糅,记叙文不像记叙文,议论文不像议论文。

就其原因,在于不清楚文体的基本特征,没有掌握好文体写作的基本要求。

【表达方式与文体特征】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之分。

表达方式是文体特征的重要表志,不同的表达方式,决定了不同的文章体裁。

也就是说,作者写作一篇文章,有其明确的目的,或为叙述事件过程,或为描写事物状貌,或为抒发感情,或为阐述道理,或为解说性状。

尽管在一篇文章中,五种表达手法是交织在一起的,但总有一种为主体,那一种为主体,就形成那一种文体。

(1)记叙性文章以叙述为主,夹杂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分写人与记事两大类;
(2)抒情性文章以抒情为主,夹杂记叙、议论、说明,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重在抒发情感;
(3)议论性文章以议论说理为主,辅之以叙述、说明、抒情,重在阐述道理,表明立场、观点。

(4)说明性文章解说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要求科学准确、客观明晰。

【记叙文写作的一般要求】
写好记叙文要注意恰当选取有关人物、事件或场景。

选材注意有三:真实、典型、新颖。

具体写作时的操作要领:
1、明确记叙六要素:时、地、人、事,起因、经过、结果。

2、有条有理、线索分明,中心明确、详略得当,用恰当的议论抒情点题。

3、叙事要简洁,情节要集中,情感要真挚,结构要紧凑,人物不宜过多过杂,善用修辞。

【记叙文中的抒情与议论】
记叙文主要的表达方式是叙述和描写。

为了更鲜明地表现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有时在记叙中也夹一些抒情和议论。

1、抒情:记叙中的抒情是作者在记叙过程中对所记事物抒发感情。

这种感情的抒发有两种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

它是直接抒发作者内心情感的手法。

作者由于受到现实生活或历史事件的激发,于是打开心扉,直接诉说自己的感受。

间接抒情是作者凭借所描述人、事、景、物来传情达意。

最常见的间接抒情方法有因事缘情、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三种。

好的抒情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抒情的基础是:第一,要抒发感情,必先有情可抒,无情就谈不上抒情。

第二,抒情要以记叙为基础,记叙得具体,充实,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让人对所记事件或人物有了深入的理解,产生了深深的情感,抒情才能打动人心。

一篇文章抒情的语句不能
多,在关键的地方点一句或几句即可。

抒情的语言最忌空洞也忌夸张。

(1)直接抒情:就是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倾吐自己的感情。

例1:
《我的老师》一文中,作者在记述了蔡老师的几件小事后这样写道:
“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
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
又说:
“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直接
抒发了对老师的依恋、思念之情。


直接抒情的方式一般用在叙述描写人物事件的基础上。

感情达到一定高度时,有利于表
达强烈的感情,感染力很强。

例2:
当我一次次的忆及往事,我无法把你的身影抹去;当我夜半醒来,我无法不为自己的无
知而自责;当我远远地看见你时,我根本没有勇气上前和你打个招呼。

也许你不能谅解我,
就连我自己也一样无法谅解自己。

忏悔在我心中已积得太多了,我这样表达出来,也许你根
本就无从知道,但我也真心的希望你能够谅解我。

你使我备受谴责的同时,也让我明白了诚
信的重要。

假如时光可以倒流,我多想回到从前,让一切重来。

——01年高考满分作文《假
如时光可以倒流》
(2)间接抒情:是通过叙述、描写、议论等方式抒情,这种感情的抒发是渗透在文章的
字里行间的。

例1: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
下身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手攀着上面,两
脚再往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右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
快地流下来。

”——朱自清《背影》
例2:
尝试着亲近父亲,父亲是这世上最易被情感忽视的人。

尝试亲近父亲,在体验母亲温暖
情怀时,不妨望望父亲操劳奔波的坚强背影,在感受母爱温馨时,不妨回忆父爱带予我们的
坚强与力量,在倾听母亲诉说时,不妨深入听听父亲的心声:??
尝试亲近父亲,我由衷感慨。

父爱无影无声,父爱坚若磐石,但需要你用心摸索,它就
隐于父亲严厉训斥下,它就藏于父亲坚强背影后。

尝试亲近父亲,莫让父亲的情感流逝于岁
月潮水。

——国光中学04届高三2班惠玲《亲近父亲》
2、议论:叙中的议论,是作者在记叙中对所记事物发表意见,进行议论。

有时以叙为主,
偶发议论;有时边叙边议。

议论,有时在开头,有时在结尾,或点明文章的题旨,或突出文
章的中心思想,或揭示所记事物的意义。

议论的基础是:第一,要议论得好,首先要对所记叙的事物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只有这
样,才能明确地说出你的看法,不然,就说不到点子上。

第二,议论要以记叙为基础。

只有
记叙得具体、充实,然后发表议论,这议论才显得有根有据。

只有读者从记叙的内容中也明
白了一些道理,议论才能与读者的想法合拍,才真正起了作用。

议论的分寸,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议论只是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因此,记叙文中议论
的成分不能多。

一篇记叙文,什么部位发表议论为好,要依文章的具体情况而定。

有的可先
在文章的开头有一点议论,以引起读者对下面将要记叙的事物的重视;有的可在记叙的过程
中一边记叙一边议论,在关键处趁热打铁,加深读者的认识;有的在文章的结尾发表议论,
以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

议论的语言。

记叙文中议论的语言最忌空洞无物,大而不当,也忌词语用过头,动不动
说成是“伟大”,“崇高”,这样写,常常显得不真实,起到了相反的效果。

另外,议论的语言
要注意选用恰当的句式,使用一定的修辞方法。

一个道理,用反问的方式来写,常常显得更
有力量;而排比句的使用,则不但加强了语势,具有折服人的力量,而且能使所讲的道理更
加鲜明,给人留下更清晰的印象。

叙中的议论,是作者在记叙中对所记事物发表意见,进行
议论。

有时以叙为主,偶发议论;有时边叙边议。

议论,有时在开头,有时在结尾,或点明
文章的题旨,或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或揭示所记事物的意义。

例:
可是,诗人们都错了。

“分明怨恨曲中论”,“公主琵琶幽怨多”,多情的诗人怜惜只身出
塞的少女,却错解了昭君当年心灵的选择。

生命,不一定濒临死亡才显示深刻,用心去做,用心去选择,谱一曲美丽的生命之歌。

——2002年高考满分《昭君的选择>>
之所以要在记叙性的文章中加入抒情和议论,是为了更鲜明地表现中心意思,增强文章
的感染力。

这就如我们在做菜一样,常常是把几样菜在记叙中还常穿插一些议论和抒情。


合在一起,才会更有味道,同样,在文章中,也应该注意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这样,
文章看起来才不会干巴巴,才会觉得有味道。

(1)抒情和议论要少而精。

叙述中的议论与抒情应是“点睛之笔”,所以话不在多而在精。

它是叙述与描写的总结与
升华,应一语破的,能启迪读者的思考,或引起读者的共鸣,切忌不要长篇大论或肆意抒情,
以至喧宾夺主,影响了记叙文体。

(2)抒情和议论要贴切、自然。

记叙文中的议论与抒情是建立在叙述与描写的基础上的,必须使所议之题,所抒之情紧
扣叙述与描写的内容,力求做到不突兀、不生硬,不虚假,使读者有水到渠成之感,有情真
意切之感。

议论部分还应特别注意力求角度新颖,含义深刻。

(3)抒情与议论密不可分。

在记叙文中,有时议论的过程中不仅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同时也表明了作者的好恶喜怒,
洋溢着感情色彩,这种和抒情密切结合的议论,既要“以理服人”,又要“动之以情”,这样
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例文点评
友爱在我们心中
望着我们班的毕业照。

我心中不禁流露出深深的依恋感。

三年了,在这个充满友爱的集
体里,不知不觉已过去三年了。

而今,即将毕业的我们,虽然以后要各奔前程,但我们的友
爱会仍然珍藏在我们心中。

记得有一次,班上转来一位女生,叫李永馨。

她初来乍到,操着一口普通话,很腼腆,
又不大和我们交谈。

日子长了,我们觉得她学习很吃力,老师也担心她跟不上。

于是,在一
天下午放学后,我和班长悄悄走到她桌旁,开玩笑道:“这么近看书,准有一千度吧!她被逗
笑了。

当她听到我们问她学习吃力,要不要帮忙时,脸又红了:“我想问又不好意思。

同桌想
帮我,可他很急躁,我又特别笨。

”“没关系,我来帮你!我讲话历来啰嗦。

”我大大咧咧地说。

于是,我们便常聚在一起读书、思索、讨论,咬着笔杆子做题……在我们的互助下,在我们
的友情中,她的成绩提高了,性格开朗了。

看到这种情景,谁能不高兴呢?在这样的集体里,
无论是帮助人的,还是被帮助的,都会感到温暖和喜悦的。

是的,在生活中,有谁不需要支持和关怀呢?不仅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家庭中,社会
上……还有许多互不相识的人也需要友爱。

有这样一件事:别班的一个同学的父亲突然去世了,他家里有四个兄弟姐妹,生活非常
困难,团组织听到了这个情况,立刻组织募捐。

我们当然响应了。

令人感动的是,我们班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