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上册10月月考测试题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鸭山市第一中学高二历史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秦汉以后,先秦诸子百家的命运开始分化。
______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______虽然在
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______则占据了民间社
会的广阔天地,成为隐士的精神家园;只有______在刹那辉煌之后烟消云散。
上述论述分别
是指( ) A.儒家、道家、墨家、法家 B.法家、儒家、道家、墨家
C.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D.儒家、法家、道家、墨家
2.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主张“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
于治,合于善也”的思想家是( )
A.孟子 B.韩非 C.墨子 D.荀子
3.“天之意,不欲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
”持此观点的人应是( ) A.孟轲 B.荀况 C.墨翟 D.韩非
4.“王者配天,谓其道。
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
庆为春,
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
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
”以上反映的
是 ( )
A.春秋时期的道家思想 B.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
C.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 D.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
5.台湾作家柏杨认为:中国文化像一条壮观伟大的河流,但是到了14世纪,“这河流终于淤塞
成一个酱缸,构成一个庞大而可悲的时代”。
形成“酱缸”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专制制度 B.“罢黜百家”
C.“三教合一” D.程朱理学
6.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藩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
统。
”材料中“异质的新思想系统”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 B.西方启蒙运动思想的深刻影响
C.程朱理学失去了其统治地位 D.中国自然经济的崩溃和瓦解
7.宋明时期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
下列观点与理学家的思想明显不符
的是( )
A.“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 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D.“正君心,立纪纲,亲贤臣,远小人”8.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的著作是《家礼》。
”“朱
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
的实现。
”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他( )
A.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改造 B.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和宗教化
C.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 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
9.柳宗元的《封建论》指出:秦始皇建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成
就了“天下之公”。
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批评皇帝是“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以满足
君主“一己之私”。
以下对柳、黄二人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①柳宗元的目的是肯定帝制的合理性 A.①②③④
②黄宗羲对帝制的批判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 B.②③④
③二人所处时代不同,批判的内涵不同,都有其合理性 C.①②③
④两种观点恰好相反,所以其中应该有一个是错误的 D.②③
10.《清明上河图》以写实的手法记录了古代开封的繁荣景象。
下列场景中不可能在画中出现的
是( )
A.王家锦帛铺当街而设 B.刘三叔精装字画铺出售唐代名家字画 C.驮运丝绸、瓷器的骆驼正在出城 D.娱乐场所瓦子表演杂剧《西厢记》11.“如果以为选择原理是近代的发现,那未免和事实相差太远。
远在1300多年前,在一部中国
的古代(农业)百科全书中,就已经有关于选择原理的明确记述。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所赞
誉的这部中国古代著作是( )
A.《梦溪笔谈》 B.《齐民要术》 C.《本草纲目》 D.《农政全书》12.平定六国后,秦始皇“一法度、衡石、丈尺。
车同轨,书同文字”。
其中“书同文字”是指
把以下哪种字体作为全国统一的官方书体()
13.法国人毕欧认为,《诗经》“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
文明发展进程”。
他所强调的是《诗经》具有()
A.强大的艺术感染力B.浓厚的古典主义韵味
C.质朴的现实主义色彩D.鲜明的浪漫主义传统
14.一位著名的绘画史学者在其著作中写道:“若论佛道人物、仕女牛马,则近不及古;若论山
水林石、花竹禽鱼,则古不及近。
”他所说的“古”与“近”指的是()
A.晋、唐B.唐、宋C.宋、元D.元、明
15.中国古代文人经常以书法、绘画抒发自己的意趣、思想,明末清初石涛的绘画作品《睡牛图》
中绘一人在牛背上凝思,意境孤凄,自题曰:“牛不知我睡,我不知牛累。
彼此却无心,不
睡不梦寐。
”这一艺术作品的主要寓意是()
A.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对农耕经济的反思
B.讽刺了中国人闭关锁国,不了解世界大势
C .表达了作者懒散不愿入仕的心绪
D .作者试图改造中国传统的绘画风格
16.右图是赵孟的《古木竹石图》,以下对这幅
绘画作品的艺术特征点评正确的是( )
A .注重写实,富有生活气息
B .“境生象外画中诗”
C .“捕捉光与色彩的变幻”
D .工笔重彩,色彩绚丽
17.“中国古代山水画以自然而然合乎本性为美,在位置的经营上讲究‘留白’、‘计白当黑’,
也是有无相生、虚实相象在艺术实践中的体现。
”该作者认为古代山水画的创作理念受到
哪一思想的影响( )
A .儒家
B .道家
C .法家
D .墨家
18.《春秋繁露》记载:“古之造文者,三画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而连其中,通其
道也,谓之王。
”材料体现了( )
A .天人感应思想
B .君权神授
C .阴阳五行学说
D .封建等级思想
19.历史学家许倬云说:“佛教进入中国,其引发的影响,……既带来了另一种思维,也迫使中
国固有的思想体系不断与佛教互动,终于融合为中国型的思想体系。
”符合这一表述的思想
家是( )
A .董仲舒
B .朱熹
C .李贽
D .王夫之
20.古诗云:“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
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
”诗人要
从春意盎然中体会 “天地生物之心”,与该主张一致的是( )
A .人性本善
B .格物致知
C . 心即理也
D .致良知
21.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
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
”材料
所说的“异质”( )
A .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B .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
C .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D .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
22.郑和下西洋时采用的一项技术,与今天美国的GPS 全球定位系统和中欧合作研制的“伽利略
卫星导航系统”具有相似功能。
这项技术促使欧洲( )
A .告别了骑士时代
B .加速了文化进程
C .推动了地理大发现
D .引发了社会转型
23.下图是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的“斩竹漂塘”“荡料入帘”插图,图片所反映的这
项古代中国重要发明是(
)
A.最早出现于东汉时期 B.经毕昇改进而出现革命性变革
C.书写材料中的一次伟大革命 D.为欧洲文艺复兴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24.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
强调( )
A.君主无为而治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D.实行严刑峻法
25.“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引自《庄子·人
间世》)下列与此主张同属于一个思想流派的是( )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D.“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26.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
下列对联以唐代诗人杜甫为刻画对象的是() A.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奋,著成信史照尘寰
B.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C.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D.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27.近期网络上出现了一个戏说古典名著的帖子,其中“最无奈的答案”中说:“西游,神仙靠
不住!”根据这一提示,与“盟友靠不住”相对应的名著是()
A.《红楼梦》B.《水浒传》
C.《三国演义》D.《聊斋志异》
28.假如你回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下列活动中你可能做到的是()
A.用楷书抄写《论语》B.学习《九章算术》
C.带朋友去看杂剧D.吟诵“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9.“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这是郭沫若为纪念
一位著名词人所作的楹联。
这位词人是()
A.苏轼B.陆游C.李清照D.辛弃疾
30.如果举行中国古代文艺展,下列文艺形式中最能体现文人的审美价值、独特个性的是()
A.隋唐的草书B.宋代的风俗画
C.元代的杂剧D.明清的小说
二、非选择题(共3个小题,第31题16分,第32题10分,第33题14分,共40分)
31.(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辰:北斗星),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论语》材料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材料三《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
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
材料四朱熹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仁者境界与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就是在于强调……
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因为只有君心得正,才能正纲常、正百官,而后国治、天下平。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人民版必修3) 材料五他们(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从儒家思想中汲取了有益的营养,但不完全拘泥于传统旧儒学的樊篱,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人教版必修
3)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二的思想主张。
(2分)
(2)材料三的主张对当时社会发展有何进步意义?(2分)
(3)材料四中朱熹是怎样发展孔子的仁学的?应如何理解他所说的“正君心”?(4分)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五中三位思想家“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内容。
(6分)
(5)综观上述五则材料,你对儒家思想的基本看法是什么?(2分)
32.(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五千年中华文明成就辉煌,但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成为中国向前发展的包袱。
先民修筑了万里长城,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但也限制了自己的视野和对外交往。
先民开凿了大运河,沟通了中国南北,但这对于封建统治者来说,主要是为加强中央集权,满足专制者游玩的需要。
运河往来最多的是官吏们的游船和运送皇粮的漕船。
中国拥有“四大发明”,这固然是中华民族的奇迹和骄傲,但是罗盘针可以看风水亦可导航;火药可以制造喜庆的鞭炮亦可制造杀人的武器。
更为关键的是似乎是文化的取向,中国有远航,郑和下西洋早在哥伦布诞生之前,但主要的目的不在于开辟国际贸易,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提高生产力,没有显而易见的深远的促进作用。
材料二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古圣贤的道德、教诲、祖宗制度的成法,是古代辉煌的象征,同时也是进取的阻力。
立论,言必称三代;著文,开篇子曰诗云;行事,祖宗成法不可更改。
因循守旧,不思变革,是我们伟大民族的另一种“色彩”。
材料三著名的美藉华裔历史学家费正清曾说“导致中国落后的一个原因恰恰就是中国文明在近代以前已经取得的成就”。
——以上材料均出自《中西对比500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华文明的特征是什么?造成中华文明的双重性的原因是什么?(4
分)
(2)材料二所说的“进取的阻力”指的是什么?(2分)
(3)结合明清有关历史,论证材料三的观点。
(4分)
33.(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淮南王赋八十二篇……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上(汉武帝)所自造赋二篇……
阳成侯刘德赋九篇……太子(刘奭,汉宣帝之子)喜(王)褒所为《甘泉》及《洞箫》颂(赋名),
令后宫贵人左右皆诵读之。
——《汉书》
材料二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
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民间
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
……“教坊乐工,
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
于是声传一时。
”(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三古有儒、释、道三教。
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
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
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
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
是其
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清]钱大昕《十架斋养新录》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文体主要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词兴盛的主要原因。
(4分)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小说流传的特点。
(2分)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明清小说产生影响的因素。
(2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文学流传有何趋势。
(2分)对此你有何认识?(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