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 语文 上册文言文专项训练及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专项训练及解析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1)下面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B. 诲女知之乎
C.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词义不相同的一项()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以为己任
B. 不知为不知/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C. 温故而知新/故善学者假人之长
D. 吾日三省吾身/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解释下列划横线词语的意思。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____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________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________
④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________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简答。

请从文中提炼出四个成语:
【答案】(1)A
(2)C
(3)通“悦”,愉快;生气,发怒,恼怒;却;有害;凭什么
(4)①温习旧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②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只思考却不学习也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5)择善而从;温故知新;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析】【分析】(1)B女通“汝”C.知:通“智”D.说通“悦”。

(2)A项:自己。

B项:了解,知道。

C项:旧知识;所以。

D项:反省。

(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

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注意“说、女”的通假。

(4)此题考注意①句中“故”“为”的意思,②句中“罔”“殆”的意思。

(5)题目要求写出四个出自《<论语>十则》的成语,从不亦乐乎;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知新;死而后已;任重道远这些成语中任意写出四个就可以了。

故答案为:⑴A;⑵ C;
⑶通“悦”,愉快;生气,发怒,恼怒;却;有害;凭什么;
⑷①温习旧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②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只思考却不学习也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⑸择善而从;温故知新;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通假字的辨析能力。

解答此类问题,主要依靠平时的积累。

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指出句中通假字以及所通的字,并进行解释;
⑵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⑶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⑷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⑸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

既可作答。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乙】
孔子观于周庙,有敧①器焉。

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之器。

”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

”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

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
(《韩诗外传》)【注】①敧(qī):倾斜。

②宥(yóu)座:座位右边。

“宥”通“右”。

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

④恶(wū):哪里,怎么。

(1)给下面两个句子划分停顿。

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
(2)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____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者________
③孔子观于周庙________
④虚则敧________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汉语。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②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4)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谈的都是学习________方面的问题。

【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

【答案】(1)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
(2)以……为乐;优点;参观;空
(3)①几个人一起走,一定有可以成为我老师的人。

②怎么会有满而不颠覆的呢?(4)态度;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狂妄自大,骄傲自满
【解析】【分析】(1)本题划分技巧:①句子成分划分:主谓宾定状补;②关联词划分;③介词划分:而、以、于等。

①好之者(主语)/不如乐之者(谓语)。

②孔子(主语)/使子路取水试之。

(2)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乐,词类活用,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者: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

“善”是一词多义:善良,好,擅长。

“者”: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后面,表示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或事物。

善者:优点。

③孔子观于周庙:孔子参观周庙。

“观”是一词多义:景观景色,观看参观。

④虚则敧:空了就会斜着。

“虚”是一词多义:空的,不真实的,不自满,衰弱等。

(3)本题翻译赋分点:①行,走。

师,老师。

②恶,怎么。

覆,颠覆。

(4)①内容概括,三则材料主题:第一则材料从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三个比较中谈要以学习为乐,乐学态度,。

第二则材料从以身边人为师,以身边人为鉴角度谈要向身边人学习,随时学态度,。

第三则材料则以比喻的方法,从满则覆,虚则敧,中则正角度谈要谦虚,虚心学态度。

三则态度都谈学习态度。

②启示类习题一般答题语言:告诉我们某个道理,告诉我们要如何,告诉我们不要如何。

恶有满而不覆者哉:怎么会有满而不颠覆的呢?这里采用比喻手法,“满”指狂妄自大,“覆”指失败。

启示:告诉我们狂妄自大会导致失败,所以要谦虚,不要自大骄傲自满。

故答案为:⑴ 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
⑵① 以……为乐;② 优点;③ 参观;④ 空
⑶ ①几个人一起走,一定有可以成为我老师的人。

②怎么会有满而不颠覆的呢?
⑷态度;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狂妄自大,骄傲自满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

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⑵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⑶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⑷本题考查文章的阅读启示,这类试题要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联系文章的中心作答。

要做到观点鲜明、内容具体、条理清晰、头头是道、自圆其说。

【附参考译文】
【甲】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我有)就去改正它。

【乙】孔子参观周庙,看到倾斜的器皿。

孔子问守庙的人说:“这是什么东西呢?”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座位右边的器皿。

”孔子说:“我听说右座之器盛满水就会倾覆,空了就会斜着,水装到一半时就会垂直,是这样的吗?”守庙人回答说:“是这样的。

”孔子让子路取水来试,果然水满便倾覆,装到一半时就垂直而立,空了就会斜着。

孔子长叹道:“哎呀,哪里会有满而不倾覆的呢!”子路问:“请问持满有方法吗?”“持满的方法,压抑然后使之减损。


3.文言阅读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乙)陈寔①,字仲弓,为太丘长。

有人伏梁上,寔见,呼其子训之曰:“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

习以性成,梁上君子是矣。

”俄闻自投地,伏罪。

寔曰:“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

” 乃遗布二端,令改过之,后更无盗。

【注释】①陈寔(shí):东汉人,做过太丘县令。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一处。

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
(2)解释加点的字
①期日中________
②尊君在不 ________
③呼其子训之________
④乃遗布二端________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文
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②乃遗布二端,令改过之,后更无盗。

(4)文中陈氏父子的所为令我们钦佩,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我们应向他们各学些什么?【答案】(1)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
(2)约定的时间;同“否”;教诲、教导;赠送
(3)①(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②于是,赠给他两匹布,教他一定要改正。

此后,这人再没有做过小偷。

(4)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任选两点);
陈寔:宽宏大量,教育有方,以德化人(任选两点)。

【解析】【分析】(1)“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的句意是:从你的外貌上看你并不是恶人,应该是由贫困造成的。

据此,正确的句读是: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

(2)本题中的“期”是“约定”;“遗”是古今异义词,“赠予,赠送”的意思。

(3)本题①句中的“至(到)、信(诚信)、礼(礼貌)”几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乃(于是)、遗(赠送)、更(再)”几个词是赋分点。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4)《陈太丘与友期》叙述了一个关于守信的故事,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表现了元方的聪颖仁慧、知书达理,说明了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的道理。

乙文叙写陈寔对梁上君子不加惩罚,反而赠送给他两匹布,从中看出他宽宏大量;对梁上君子不是责罚,而是进行教育,从中看出他教育有方,以德化人。

这些是我们应向他们学习的。

故答案为:⑴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
⑵约定的时间;同“否”;教诲、教导;赠送;
⑶①(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②于是,赠给他两匹布,教他一定要改正。

此后,这人再没有做过小偷;
⑷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任选两点);陈寔:宽宏大量,教育有方,以德化人(任选两点)。

【点评】⑴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⑵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

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⑶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⑷本题是根据具体词句分析人物形象。

先要理解具体字词的含义及在文中的作用,再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找出人物的共同点。

【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
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陈寔,字仲弓,为太丘县令。

一天,有一个小偷伏在屋梁上准备行窃,陈寔见到后,把自己的儿子喊过来,教训说:“不好的人,并不一定是生性如此,乃是习惯所养成的,屋梁上那一位就是这样的人。

”一会儿,屋梁上的小偷跳下来,跪在地上认罪。

陈寔说:“从你的外貌上看,您并不是恶人,应该是由贫困造成的。

”于是,赠给他两匹布,教他一定要改正。

此后,这人再没有做过小偷。

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左太冲①作《三都赋》初成,时人互有讥訾②,思意不惬。

后示张公③,张曰:“此二京④可三。

然君文未重于世,宜以经高名之士。

”思乃询求于皇甫谧⑤,谧见之嗟叹,遂为作叙。

于是先相非贰⑥者,莫不敛衽赞述⑦焉。

(选自《世说新语》)【注】①左太冲:左思,字太冲,晋代诗人。

②讥訾(zǐ):讥笑非难。

③张公:指张华,张华学识广博,勇于赴义,名重一时。

④二京:指东汉班固所做《两都赋》和张衡所做《二京赋》,是赋中的名篇。

⑤皇甫谧:字士安,学识渊博,在当时名望很高。

⑥非贰:非难、不同意。

⑦敛衽(rèn):整理衣襟,指表示敬意。

赞述:称赞传述。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莫不敛衽________
②未重于世________
(2)下面句中划线的“于”与成语“受制于人”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然君文未重于世
B. 思乃询求于皇甫谧
C. 于是先相非贰者
D. 责任重于泰山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①思意不惬。

②然君文未重于世。

③宜以经高名之士。

④遂为作叙。

(4)文中左思的做法和“时人”的表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1)没有;重视
(2)A
(3)①(他)心情十分不好。

②但是你的文章没有被世人所重视。

③应当找个有名望的人士给推荐下。

④于是就为他做了《序》。

(4)表现了当时人们对权威的盲目崇拜,并不懂得真正去欣赏评价别人的作品。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

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
能结合具体语境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莫:否定副词,没有;重:动词,重视。

(2)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

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适合多义词的哪一个义项,辨析正误得出正确选项。

A项和例句的“于”字都是介词,被。

其余三项都是介词,B、向;C、从;D、比。

故选A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答题时应注意,翻译句子要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要弄清楚指示词指代的对象,把握句子间的关系,看字词是否有活用现象,还要明确句子的句式等。

另外,译文要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注意关键字词的翻译。

注意“惬、然、宜、经高名、遂”等字要准确翻译。

(4)本题考查归纳文章阐述的道理。

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

文段写左太冲写好《三都赋》时,受到很多人的讥刺,直到皇甫谧见了,赞叹不已又为他做了《序》。

说明人们不去认真读文章,人云亦云,表现了当时人们对权威的盲目崇拜,并不懂得真正去欣赏评价别人的作品。

故答案为:(1)没有;重视。

(2)A
(3)①(他)心情十分不好。

②但是你的文章没有被世人所重视。

③应当找个有名望的人士给推荐下。

④于是就为他做了《序》。

(4)表现了当时人们对权威的盲目崇拜,并不懂得真正去欣赏评价别人的作品。

【点评】(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

答题时应注意,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莫不”指没有一个不,双重否定表示肯定。

(2)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确定词语在本题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答题时应注意,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不惬:不好;然:但是;宜:应当;高名之士:有名望的人士。

(4)本题考查归纳文章阐述的道理。

答题时应注意,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

这就要求学习里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主要是思考表达问题的能力。

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简要表达。

【附参考译文】
左太冲刚写好《三都赋》时,当时的人们对他多有讥刺,他心里不好受,就拿去给张华看。

张华说:“看来张衡的《二京赋》可以变成《三京赋》了,但是你的文章没有为世人所重视,应当找个有名望的人士给推荐下。

”左思就去询问皇甫谧,皇甫谧见了赞叹不已,就为他做了《序》。

这样,原来非议他的人,没有一个不行礼赞叹的。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
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乙】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

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

”伋辞谢之。

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

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

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伋传》,略有改动)【注】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

行部,出巡。

②西河美稷:地名。

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

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元方入门不顾(理睬)
B. 则是无信(不讲信用)
C. 及事讫(完毕)
D. 先期一日(约定的期限)
(2)下面划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计日告之伋辞谢之
B. 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
C. 去后乃至屠乃奔倚其下
D. 相委而去人不知而不愠
(3)下面对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甲】文中陈元方从信用和礼貌两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

B. 【甲】文中“友人惭”的原因是:他失信在先,根本没有资格谩骂元方的父亲。

C. 【乙】文郭伋答应过儿童的事,按约履行,不食言。

D. 【乙】文中的儿童因为郭伋守信,所以夹道欢迎,欢送。

(4)给下面句子划分节拍。

(每句限划一处)
①元方入门不顾
②使君何日当还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②其为人若此。

【答案】(1)A
(2)A
(3)D
(4)①元方/入门不顾
②使君/何日当还
(5)①那人便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②郭伋做人的方法就像这样。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

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A项元方入门不顾(理睬)解释错误,顾:动词,回头看。

句意: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2)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要确定词语在本题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
考虑。

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

A、都是人称代词,他们(儿童);B、介词,对,向/介词,在;C、副词,才/连词。

于是,就;D、顺接连词/转折连词。

故选A。

(3)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归纳要点。

要求提取、概括文章主要信息的能力。

做这类题目,必须仔细阅读原文,逐句阅读提取相关的信息。

郭伋刚到巡行部署上任时,到达西河郡美稷县时,有几百名儿童,每人骑着用竹子做的马,在道路旁边跪拜迎接。

郭伋问:“孩子们为什么远道而来?”儿童们回答说:“听说使君到来,我们很高兴,所以来这里欢迎。

”郭伋向他们表示感谢。

D项“儿童因为郭伋守信”的说法没有根据。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划分节拍。

文言语句的断句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可根据句意断句。

①句意: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据此断句为:元方/入门不顾。

②句意:使君什么时候再回来?据此断句为:使君/何日当还。

(5)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

①关键词:尊君、不、待、去。

句意:那人便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②关键词:其、若、此。

句意;郭伋做人的方法就像这样。

故答案为:(1)A
(2)A
(3)D
(4)①元方/入门不顾;②使君/何日当还
(5)①那人便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②郭伋做人的方法就像这样。

【点评】(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

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A项,顾:动词,回头看。

(2)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

A项都是人称代词,他们(儿童),故选A。

(3)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归纳要点。

答题时应注意,根据题目要求,针对各个选项的说法准确把握意思,再还原到相关词句中去,逐项比对辨析正误。

D项【乙】文中的儿童因为郭伋守信,所以夹道欢迎,欢送。

说法有误。

原因是“听说使君到来,我们很高兴,所以来这里欢迎”。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划分节拍。

答题时应注意,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和结构的对称。

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根据主谓句成分划分①(主语)元方/入门不顾。

②(主语)使君/何日当还。

(5)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