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贵州省安顺市第五中学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贵州省安顺市第五中学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模
拟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
1.古代“银针验毒”的原理是4Ag+2H2S+O2=2X+2H2O,X的化学式为
A.Ag2S B.AgS C.Ag2O2D.Ag2O
2.镁原子和镁离子相比较,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
A.质子数不同B.中子数不同
C.相对原子质量不同D.电子数不同
3.下列对有关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选项 A B C D
实验装置
实验分析
一段时间后①烧
杯中溶液变红若红磷过量会导
致测定结果偏大
集气瓶底应预
先放少量水或
细沙
观察到带火
星的木条复
燃,说明瓶内
气体是氧气
A.A B.B C.C D.D 4.下列实验方案或操作中,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A.用肥皂水区分软水和硬水
B.用二氧化锰区分水和过氧化氢溶液
C .用燃着的木条区分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空气
D .用观察颜色的方法区分二氧化锰,氧化镁和四氧化三铁
5.对下列化学用语中数字“2”含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2CO ②2NH 3 ③2N ④2-4SO ⑤+2
4
Cu SO ⑥2H + ⑦SO 2 A .表示分子个数的是①②
B .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④⑤
C .表示离子个数的是④⑥
D .表示分子中原子个数的是③⑦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有机物 (葡萄糖、蔗糖和面粉 )中均含有碳单质
B .氨水能使无色的酚酞溶液变红色
C .钙、铁、铅都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D .只有化学变化才有能量的释放与吸收
7.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过滤
B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 .连接仪器
D .振荡试管
8.下列变化中,既不属于化合反应又不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A .甲烷+氧气点燃二氧化碳+水
B .硫+氢气点燃硫化氢
C.氧化汞加热
汞+氧气D.碳+氧气
点燃
二氧化碳
9.我国南海海底蕴藏着丰富的锰结核——含有锰、铁、铜等金属的矿物。
已知锰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25,相对原子质量为55,则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A.25 B.30 C.55 D.80
10.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a、b、c、d四种物质,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g 40 40 10 32
反应后的质量/g 12 x 10 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等于90
B.b可能是单质
C.c一定是催化剂
D.参加反应的a与d的质量比为7:8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
11.(1)用化学用语表示
①2个氢原子_____;②五氧化二磷分子_____;③构成氯化钠的阳离子_____。
(2)金秋十月,姜堰溱湖风景区水质清澈,丹桂飘香,景致迷人。
①鉴别溱湖水是软水还是硬水,可加入适量的_____并搅拌;生活中降低水的硬度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
电解水时,负极得到10mL气体,则正极所得气体约为_____mL(同温同压)。
②人们能感受到桂花的香气是因为_____(用分子的观点进行解释)。
湖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_____(填字母代号)。
A.分子质量B.分子种类C.分子间隔D.分子的大小。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12.实验室现有高锰酸钾、稀硫酸、稀盐酸、石灰石、棉花及以下仪器:
(1)利用上述药品实验室制取氧气所需要的仪器是_____(填序号);制取该气体的化学
方程式为____;
(2)将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图补充完整。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实验过程中A装置内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13.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进行了有趣的化学实验探究:
图1所示的是小亮同学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测定方法.过程是:
第1步:将集气瓶容积划分为五等份,并做好标记.
第2步: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伸入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第3步: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发现水被吸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集气瓶总容积的1/1.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第2步红磷燃烧时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反应表达式
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完毕,若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不到总容积的1/1,你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
A、集气瓶底部的水占了一部分体积
B、红磷过少
C、红磷没有燃烧完就急着打开了止水夹
③小博同学对实验进行反思后,提出了改进方法(如图2所示),小博在正式开始实验前,夹紧弹簧夹,将注射器活塞从20mL刻度处推至11mL处,然后松开活塞,观察到活塞返回至20mL刻度处.该操作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 ,你认为改进后的优点是____________
(提出问题)氧化铜是否也能作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它是否比二氧化锰催化效果更
好?
(设计实验)小余以生成等体积的氧气为标准,设计了下列三组实验(其它可能影响实验的因素均忽略)
实验序号氯酸钾质量其他物质质量待测数据
① 1.2g /
② 1.2g CuO 0.1g
③ 1.2g MnO2 0.1g
①上述实验应测量的“待测数据”是____________ .
②若实验②比实验①的“待测数据”____________ (填“大”或“小”),说明氧化铜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
③将实验②反应剩余的固体取出后经洗涤、干燥,再次精确称量得到0.1g黑色粉末,
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小余同学认为氧化铜肯定是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但小淳同学对此提出了异议,小淳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将第二次精确称量得到的0.1g黑
色粉末和1.2g氯酸钾混合放入试管中,加热,伸入带火星木条,发现木条很快复燃.小淳同学这样做目的是________ ,
(预期结论)氧化铜也能作氯酸钾的催化剂.
(评价设计)你认为小余设计实验③和实验②对比的目的是________;写出实验②反
应的表达式________
①小晴同学学了分子性质这节内容后,改进了书本上探究分子运动的实验.小晴同学
找来废弃的医疗用品--微型Y 形管,设计如图所示实验,
她进行该实验是为了探究____________ ,实验过程中能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 ,小晴同学设计的实验优点________.
②利用如图装置进行“硫燃烧”的实验:用气卿(能不断鼓入空气的装置)不断地向弯型具支试管中鼓入空气,同时用酒精灯给硫粉加热至燃烧,移去酒精灯,可观察到微弱的淡蓝色火焰;然后停止鼓入空气,再用酒精灯给高锰酸钾加热,使硫在纯氧中继续燃烧,观察到________ 火焰.
写出实验中硫磺燃烧的化学反应表达式:________.该实验装置的主要优点是在消除有害气体对环境污染的前提下有利于________ .你推断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
14.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请根据下列仪器和实验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②_____;
(2)若选择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较纯净的氧气,则应选择装置组合_____(填字母),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3)用D装置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是_____;
(4)若用F装置充满水来收集氧气,气体应从_____(填a或b)端通入;
(5)某校兴趣小组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共3.0g放入大试管中加热,并在不同时刻测定试管内剩余固体物质的质量(如表)
反应时间/min 1.0 1.5 2.0 2.5 3.0
剩余固体质量/g 2.55 2.25 2.10 2.04 2.04
分析表中数据,完成下列问题:
①完全反应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_____g;
②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是多少?_____(精确到0.1%)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
15.计算(写出计算过程):
(1)CO2的相对分子质量=_____;
(2)Ca(OH)2的相对分子质量=_____。
16.如图为某牙膏的部分标签,活性成分单氟磷酸钠的化学式为Na2PO3F,请回答下列问题:
(1)Na2PO3F中金属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填最简整数比);相对分子质量是___________。
(2)Na2PO3F中氟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_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3)若牙膏中其它成分不含氟,则每支这种牙膏中,含Na2PO3F的质量是多少克
_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
1、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都不变,结合化学反应:4Ag+2H2S+O2=2X+2H2O,可以推出X的化学式为AgS,故选B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
2、D
【解析】
A. 镁原子失去两个电子后形成镁离子,两种粒子的质子数相同,此选项错误;
B. 镁原子形成镁离子时,电子个数发生改变,中子数不变,此选项错误;
C.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两种粒子的质子数、中子数相同,所以相对原子质量相同,此选项错误;
D. 镁原子失去两个电子后形成镁离子,两种粒子的电子数不同,此选项正确。
故选D。
【点睛】
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离子,只是电子个数发生了改变。
3、D
【解析】
分子在不断运动,硫在氧气中点燃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生成亚硫酸。
【详解】
A、①烧杯中是浓氨水,能会挥发出氨气分子,②烧杯中是酚酞溶液,氨气分子运动到
②烧杯中,氨气分子溶于水形成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则一段时间后②烧杯中溶液变红,故A不正确;
B、红磷过量,能把氧气全部耗尽,不会影响测定结果,故B不正确;
C、硫在氧气中点燃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有毒,污染空气,集气瓶底应预先放少量水,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不能放沙子,故C不正确;
D、氧气具有助燃性,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瓶内气体是氧气,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
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4、D
【解析】
A、硬水和肥皂水接触产生的肥皂泡少,软水和肥皂水接触产生的肥皂泡多,现象不同,可以鉴别,能达到目的,不符合题意;
B、加入二氧化锰产生大量气泡的是过氧化氢,无明显变化的是水,可以鉴别,能达到目的,不符合题意;
C、将燃着的木条伸入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空气中,无明显变化的是吸入的空气,熄灭的是呼出的空气,现象不同,可以鉴别,能达到目的,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锰和四氧化三铁都是黑色固体,氧化镁是白色固体,用观察颜色的方法不能区分二氧化锰和和四氧化三铁,不能达到目的,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在鉴别物质时,首先对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特性,然后根据性质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根据出现不同的现象才能鉴别
5、A
【解析】
根据标在分子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分子中的原子个数,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的电荷数,离子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的个数
进行解答.
【详解】
A、标在分子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故表示分子个数的为①②,故A正确;
B、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故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④,⑤中的“2”表示硫酸铜中铜的化合价,故B错误;
C、离子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的个数,故表示离子个数的是⑥,④中的“2”表示1个硫酸根离子带两个负电荷,故C错误;
D、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分子中的原子个数,表示分子中原子个数的是⑦,③中的“2”表示两个氮原子,故D错误;
故选:A。
6、B
【解析】
A、有机物(葡萄糖、蔗糖和面粉)中均含有碳元素,不是含有碳单质,故A错误;
B、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的酚酞溶液变红色,故B正确;
C、钙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常量元素,不是微量元素,故C错误;
D、不仅化学变化有能量的释放与吸收,物理变化中也存在能量的吸收与释放,如冰融化吸热,水蒸气液化放热,故D错误。
故选B。
7、B
【解析】
A、过滤需用玻璃棒引流,错误。
B、检查装置气密性,将导管放入水中,用手握住试管。
正确。
C、应左手拿容器,右手拿橡皮塞,应把橡皮塞慢慢转动进入容器口。
错误。
D、振荡试管时,振荡试管中的液体的正确方法是手指拿住试管,用手腕的力量左右摆动。
错误。
故选B。
8、A
【解析】
化合反应是由两种及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特征“一变多”;分解反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及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特征:“多变一”。
【详解】
A、甲烷+氧气点燃
二氧化碳+水,该反应生成物两种,不符合“多变一”特征,不属于
化合反应,反应物也是两种,也不符合“一变多”的特征,也不属于分解反应,选项A 符合题意;
B、硫+氢气点燃
硫化氢,符合“多变一”,化合反应,选项B不符合题意;
C、氧化汞加热
汞+氧气,符合“一变多”,分解反应,选项C不符合题意;
D、碳+氧气点燃
二氧化碳,符合“多变一”,化合反应,选项D不符合题意。
9、A
【解析】
试题分析: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5,故选A。
考点:原子
10、D
【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x=40+40+32+10-12-10=100;故a、d为反应物,b为生成物,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c的质量不变,可能为催化剂。
A、x=100,错误;B、b由a、d中的元素组成,故b为化合物,错误;C、c的质量不变,可能为催化剂,错误;D、参加反应的a与d的质量比为(40-12):32=7:8,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
11、2H NH3Na+肥皂水煮沸 5 分子不停地运动 C
【解析】
(1)①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氢原子表示为:2H;②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五氧化二磷分子可表示为:P2O5;③构成氯化钠的阳离子是钠离子,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故钠离子可表示为:Na+;(2)①硬水和软水的区分方法是加入肥皂水易产生泡沫的是软水,不易产生泡沫的是硬水;煮沸能降低水的硬度;在电解水的实验时,我们通常在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其作用是增强水的导电性;如果我们在负极得到10ml 气体,由于正负极的气体之比为1:2,则在正极能得到5ml气体;②人们能感受到桂花的香气是因为分子不停地运动;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是物理变化,水分子没有改变,
所以分子的质量不变,分子种类不变,分子间隔改变。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12、①、③、⑤、⑥、⑦、⑧2KMnO4K2MnO4 + MnO2 +
O2↑CaCO3+2HCl=CaCl2+CO2↑+H2O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燃烧、不支持燃烧
【解析】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所需要的仪器是试管、酒精灯、带有铁夹的铁架台、带有导气管的塞子、集气瓶、水槽,故选①、③、⑤、⑥、⑦、⑧,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 + MnO2 + O2↑。
(2)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它们发生反应成氯化钙、水、二氧化碳,CaCO3+2HCl=CaCl2+CO2↑+H2O,实验室使用固液常温型装置制取二氧化碳,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此实验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燃烧、不支持燃烧。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13、剧烈燃烧,产生白烟,放热4P + 1O22P2O1BC检查装置气密性能够防止燃烧匙伸入集气瓶中导致的气体受热膨胀部分逸出,使实验结果不准确,同时操作更简单时间小验证氧化铜在反应前后的质量是否改变验证氧化铜在反应前后的化学性质是否改变验证氧化铜和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2H2O22H2O+ O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酚酞试液变红色节约药品,更环保明亮的蓝紫色S + O2SO2对比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情况吸收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硫
【解析】
②实验完毕,若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不到总容积的1/1 ,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红磷过少,没有把装置中的氧气耗尽,红磷没有燃烧完就急着打开了止水夹,没有把装置中的氧气耗尽,同时温度过高导致集气瓶中气压过大,导致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偏少。
故选BC;
③在正式开始实验前,夹紧弹簧夹,将注射器活塞从20mL刻度处推至11mL处,然后松开活塞,观察到活塞返回至20mL刻度处,该操作的主要目的是检查装置气密性;改进后的优点是:能够防止燃烧匙伸入集气瓶中导致的气体受热膨胀部分逸出,使实验结果不准确,同时操作更简单;
②若氧化铜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则实验②比实验①的“待测数据”小;
③将实验②反应剩余的固体取出后经洗涤、干燥,再次精确称量得到0.1g黑色粉末,
这样做的目的是验证氧化铜在反应前后的质量是否改变;将第二次精确称量得到的0.1g 黑色粉末和1.2g 氯酸钾混合放入试管中,加热,伸入带火星木条,发现木条很快复燃,这样做目的是验证氧化铜在反应前后的化学性质是否改变;
评价设计:
实验③和实验②是其他条件相同时,催化剂的种类不同,比较反应的速度,设计对比的目的是验证氧化铜和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
实验②中,过氧化氢在氧化铜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 2O 2 2H 2O+ O 2↑;
②再用酒精灯给高锰酸钾加热,使硫在纯氧中继续燃烧,观察到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实验中硫磺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 + O 2SO 2;该实验装置的主要优点是在消除有害气体对环境污染的前提下有利于对比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情
况;二氧化硫有毒,可推测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硫。
14、试管 集气瓶 AC 2KMnO 4 Δ K 2MnO 4+MnO 2+O 2↑ 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集满 b 0.96 81.7%
【解析】
(1)①是试管;②是集气瓶;
(2)若选择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属于固、固加热型,适合用装置A 作发生装置;氧气不易溶于水,可用装置C 收集;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 4 Δ K 2MnO 4+MnO 2+O 2↑;
(3)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具有助燃性,用D 装置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是: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集满;
(4)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水小,若用F 装置充满水来收集氧气,气体应从b 端通入;
(5)①完全反应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3.0g ﹣2.04g =0.96g
②设生成0.96g 氧气,需要氯酸钾的质量为x 。
2
3
22KClO 2KCl +3MnO Δ245
96g O x 0.96
245x =960.96g
x =2.45g 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2.45g 100%81.7%3g
⨯≈。
答: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为81.7%。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求出氧气的质量。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
15、CO 2的相对分子质量=12+16×2=44; Ca(OH)2的相对分子质量=40+(16+1)×2=74
【解析】
(1)CO 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6×2=44;
(2)Ca(OH)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0+(16+1)×2=74。
【点睛】
16、23:24 相对分子质量为144 13.2% 2.1g
【解析】
(1)Na 2PO 3F 中金属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3×
2:16×3=23:24;相对分子质量是23×2+31+16×3+19=144。
故填:23:24;144。
(2)Na 2PO 3F 中氟元素的质量分数是:19100%13.2%144
⨯≈,故填:13.2%。
(3)每支这种牙膏中氟元素的质量为200g ×0.14%=0.28g ,设含Na 2PO 3F 的质量为x
x ×23231161139
9⨯++⨯+×100%=0.28g x=2.1g
故填: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