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案《物质的量》(范文大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教案《物质的量》(范文大全)
第一篇:物理教案《物质的量》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教材必修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专题,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单元,第二标题。
物质的量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高中化学的始终,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
在此之前,学生主要从定性的角度或简单的定量角度去学习化学知识,而《物质的量》这一节的学习会使学生对化学中的“量”有一个新的认识。
因此教好物质的量的概念,不仅能直接帮助学生掌握好本章中的有关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而且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的计算打下基础。
所以,物质的量的教学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通过练习掌握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数目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到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提高逻辑推理、抽象概括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概念的推导及应用,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养成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3.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掌握摩尔的概念及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间的转化。
二、教学方法分析
(1)采取目标分层教学法
课前五分钟检测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微粒间转换的理解与应用,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新课教学主要采取对比归纳法:通过与生活中的某些质量小,数量大的实例对比指出化学反应中存在的
相同情况--提出物质的量的概念;通过与其它基本物理量和单位的对比提出摩尔的概念,帮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和记忆物质的量与摩尔的关系;通过与生活中实例对比(一盒粉笔,一打羽毛球)重点说明摩尔的概念,以此使学生对抽象的摩尔概念具体化;通过适当的分层练习强调指出学习摩尔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的掌握本节知识。
(2)讲练结合课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使老师很快掌握学生的情况,更能让学生及时地熟悉所学知识。
三、学生情况分析
对于化学课的学习,高一学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需要老师将一个知识点多次讲练以强化其理解与记忆,因为学生对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较慢,遗忘速度快。
由于物质的量这一节的概念比较抽象,限于接受能力,不能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理解透彻。
因此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四、教学程序
[课前检测]:(1)1个H2O中含___个H,___个O,___个原子。
(2)105个H2SO4中含___个H,___个S,___个O,___个原
(3)1个C中含___个质子,___个电子。
(4)1个NH3中含___个质子,___个电子。
(帮助学生回忆微粒间的转换关系,为从“个--> 摩尔”的转化做好铺垫)
[导入]:
(1)由一句古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中大米的单位(粒)和实际生活中并不使用粒的矛盾为后来引出化学反应中微粒的小和多提供思考模式。
(2)通过反应方程式:C + O2 === CO2 引导学生讨论:反应实质是什么?(微粒间的反应);实际中是采用称取质量的方法进行反应,质量如何体现反应的实质?已知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1.993X10-23g , 计算12g碳含多少个碳原子?(约6.02X1023个碳原子)
[小结]:用所学的知识表达反应实质是很麻烦的,必须引进一个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新课讲解]:物质的量:表示物质微粒数目多少的
物理量。
[投影]:1971年第14次国际计量大会确定七个基本物理量:
[思考]:既然物质的量是表示物质微粒数目多少的物理量,为什么单位不是“个”,而是“摩尔”,两者有何关系?
[举例并讨论]:一盒粉笔----50支粉笔
一打羽毛球----12支羽毛球
一箱啤酒----24瓶啤酒
一摩尔微粒----?个微粒
(通过联系生活中小和多的统一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摩尔的概念,并由此引出阿伏加德罗常数)
[讲解]:一摩尔微粒----NA个微粒
阿伏加德罗常数(NA):12g C-12(含六个质子六个中子的碳原子)所含碳原子个数,约等于6.02X1023mol-1。
(在导入中,学生已通过计算得到此数据)
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
简称:摩符号表示:mol
每摩尔物质含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
[投影练习1]:1mol碳原子含有_______个碳原子
1mol铁原子含有_______个铁原子
1mol氧气含有________个氧分子
1mol硫酸含有________个硫酸分子(基本概念的理解
[归纳小结]:学习物质的量需要注意的问题:
(1)物质的量--物理量,摩尔--单位;
(2)研究对象--微观粒子(原子、分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团或特定组合)
(3)使用时必须指明微粒名称:
[例]:两种方法:
文字表达--碳原子,硫酸分子,氧气分子,氢氧根离子
符号表达--C,H2SO4,O2,OH—
[投影练习2]:根据物质的量和摩尔的概念判断正误:
1.摩尔是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摩尔是单位)
2.1mol氢,1mol原子氧。
(物质的量研究对象是微粒)
3.阿伏加德罗常数无单位。
4.物质的量就是物质的质量。
(强调学习基本概念所需要注意的问题)
[总结]:再次对所介绍概念进行复习与强调以加深学生对这些概念的重视与理解。
[投影练习3]:1.1mol水分子中含有_______个水分子
2.0.5mol水分子中含有________个水分子
3.4mol水分子中含有________个水分子
4.1.204X1024个水分子是_______摩尔水分子
(不再是简单的1mol微粒,稍加深难度)
[投影练习4]:1、1mol氧气分子中含有_______个氧分子,含有____个氧原子,___摩尔氧原子。
(O2 ~2O)
2、0.5mol水分子中含有___摩H2O,___摩H,___摩O___个H2O,___个H,___个O(H2O ~ 2H ~ O)
3、0.1mol Na2SO4中含有___mol Na+, ___mol SO42-
4、1mol C含有___mol质子,3.5mol C 含有___mol质子(1个C~ 6个质子)
5、1mol Na+ 含有___mol电子, 10mol Na+ 含有___个电子(1个Na+ ~ 10个电子)
(提高难度,让学生通过练习自己总结出由已知微粒的物质的量到与之相关联的微粒的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小结]: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转换:物质的量======== 微粒数 NA
[随堂检测]:
A、1mol HCl 含____个HCl 分子,1.806X1024个HCl分子的物质的量是____mol。
(考查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
B、0.5mol H2SO4 含有____mol H , ____mol S,____mol O, 共_____mol原子。
(考查由物质的量向所含原子数的运算方法)
C、3.01X1023个Cl—的物质的量是___mol,含___个电子,含
____mol电子,含_____个质子,含______mol 质子。
(考查给出离子的微粒个数,如何算出离子及所含质子、电子的物质的量)
[讨论]:1摩尔的任何物质的质量是多少?
(通过学生自己阅读发现物质的量和物质质量间的关系)
五、板书
1、定义:表示物质微粒数目多少的物理量。
2、单位:摩尔--简称:摩符号表示:mol
(1)每摩尔物质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
(2)阿伏加德罗常数(NA):12g C-12所含碳原子数NA =6.02X1023 mol-
13、注意:
(1)物质的量是物理量,它的单位是摩尔。
(2)研究对象:微观粒子(原子、分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
团或特定组合)。
(3)使用时必须指明微粒名称。
4、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转换:物质的量======== 微粒数 NA
第二篇:初二物理教案物体的质量
初二物理教案物体的质量
编者按:查字典物理网小编为大家收集发布了初二物理教案物体的质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二物理教案物体的质量
课型:新授主编人:XXX 审核人:初二备课组
班级:姓名:学号
【教学目标】
1.道德目标:逐渐感受世界的物质性,逐步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
2.情智目标:
①感情目标:
②认识目标: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感受质量单位的大小;了解天平的结构,学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
【教学时间】(1 学时)
【教学过程】
(一)感情调节(多媒体)
(二)自学与互帮
1.自学内容一:P2小明与小华的对话
自学方法:
(1)铁锅和铁钉,它们都是由组成的,含的铁多。
举例:木课桌和木凳子,它们都是由组成的,含的木头多。
生活中我们把铁锅、铁钉、木课桌、木凳子叫物体,把铁、木叫物质。
释疑:形状、大小都相同的大理石和泡沫,它们不同之处是:、。
(2)质量的概念:所含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
(3)比较下列三组物体中谁的质量大:
大胖子和小瘦子;一把铝勺和一口铝锅;一把大铁锤和一枚小铜钉
2.自学内容二: P2质量的单位
自学方法:(1)国际单位中,质量的单位是,符号是常用的单位还有、、,用符号表示分别是、、。
(2)一只铁球的质量是2千克这句话的物理含义是。
(3)单位换算:0.5 t = kg 680mg = t 75g = kg
(4)估测物体的质量:一张邮票50 一个中学生60
一只苹果150 一只大公鸡3
3.自学内容三:P2-3信息快递托盘天平使用说明
(1)托盘天平主要有等几部分组成。
(2)天平的使用:
①天平的调节:第一步,将天平放在工作台上;第二步,先将移至标尺左端的处,再调节横梁上的,使指针对准的刻度线。
②称量:被测物体放盘,砝码放盘;用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加减砝码;
③读数:被测物体的质量= 总质量+ 所示质量
④整理
(3)阅读P3图6-2,指出天平使用中的错误
(4)生活中测质量的工具还有、、、。
(三)练习(解题、互阅或自阅)
1.在实验室里用________测物体的质量,在某次实验中所用砝码的个数和游码的位置如图所示,那么该物体的质量是__________g.
2.某人测量了一些数据,但忘了写单位,请补上合适的单位:
①一个鸡蛋的质量约50________,②一个苹果的质量约150________,③一瓶白酒的质量约500_ ____ ___,④一瓶雪碧的质量约1.25____ ____,3.用托盘天平称物体质量时,当把一只最小的砝码加入右盘时嫌多,而取出这只最小的砝码又嫌少,这时应通过___________使天平平衡,从而称出物体的质量.4.下列质量中,最小的是()
A.1.1910-7t
B.125 mg
C.0.13 g
D.0.000 12 kg
5.托盘天平横梁上都有标尺和游码,向右移动游码的作用是()
A.相当于向左调节平衡螺母
B.代替指针用来指示平衡
C.相当于在左盘中加小砝码
D.相当于在右盘中加小砝码
(四)知者加速
1.1kg的棉花和1kg的铁块相比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棉花所含物质较多
B.铁块所含物质较多
C.棉花和铁块所含物质一样多
D.无法比较棉花和铁块所含物质的多少
(五)因人作业(适度作业量,知者加速)
《必学教程》P1-4
第三篇:2013八年级上物理教案(第一节质量)
雅酉镇九年一贯制学校优质课教案设计
课题:第一节质量
设计人:设计时间: 2013年11月25日教学内容:教材第108页——112页。
1、质量的定义和单位;
2、质量的测量与天平的使用;
3、实验——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4、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物态和位置而改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2.了解天平的构造,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3、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和温度而变的物理量。
二、过程与方法:1.体验一些物体的质量,对一些常见物体的质量有估测的能力;2.通过用天平测量常见的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和温度而变的物理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2.通过对物质质量的测量,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来测质量。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教法学法:实验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学生天平(带砝码),小石块,水、烧杯,矿泉水瓶子一个。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问:自行车是用哪些材料制成?
答:钢、铁、橡胶等材料制成的,教师接着说明:一般我们把自行车称为物体,钢、铁、橡胶等称为物质。
这样我们可以说:自行车这个物体是由钢、铁、橡胶等物质构成的,其它物体如:铁钉、铁锤、桌子、凳子等也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宇宙上的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新课教学
1、质量
(1)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铁钉和铁锤含有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桌子和凳子含有木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物理学里为了表示物体的这个性质就引入了质量这个物理量。
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用符号:“
第四篇:2013八年级上物理教案(第一节质量)
雅酉镇九年一贯制学校优质课教案设计
课
题:
第一节
质
量
设计人:
设计时间: 2013年11月25日
教学内容:教材第108页——112页。
1、质量的定义和单位;
2、质量的测量与天平的使用;
3、实验——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4、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物态和位置而改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2.了解天平的构造,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3、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和温度而变的物理量。
二、过程与方法:1.体验一些物体的质量,对一些常见物体的质量有估测的能力;2.通过用天平测量常见的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和温度而变的物理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2.通过对物质质量的测量,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来测质量。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教法学法:实
验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学生天平(带砝码),小石块,水、烧杯,矿泉水瓶子一个。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问:自行车是用哪些材料制成?
答:钢、铁、橡胶等材料制成的,教师接着说明:一般我们把自行车称为物体,钢、铁、橡胶等称为物质。
这样我们可以说:自行车这个物体是由钢、铁、橡胶等物质构成的,其它物体如:铁钉、铁锤、桌子、凳子等也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宇宙上的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新课教学
1、质量
(1)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铁钉和铁锤含有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桌子和凳子含有木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物理学里为了表示物体的这个性质就引入了质量这个物理量。
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用符号:“”表示。
(2)质量的单位
第 1页 /总 4页
雅酉镇九年一贯制学校优质课教案设计
国际单位:千克(kg)
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
进率: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
看教材P103表中一些物体的质量。
2.质量的测量——天平
(1)介绍常用测质量的器具:案称;杆称;台称;电子称;天平。
(2)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构造: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使用:
天平的调节: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调节横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测量物体的质量: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
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这时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和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教师强调:(1)、调节平衡螺母:指针左偏就向右调;右偏向左调。
(2)、天平调节平衡后,左右盘不能对调,平衡螺母不能再动。
(3)、取砝码时一定要用镊子。
(4)、往盘里加砝码应先估计被测物的质量,再从大到小加砝码,当加到最小一个砝码时太重了,则应改为移动游码。
(5)、游码的读数是读游码的左边所对标尺的刻度值。
天平使用注意事项:
(1)不能超过称量(天平的称量=所配砝码总质量+游砝最大读数)。
(2)取砝码要用镊子,并轻拿轻放。
(3)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盘中;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3、学生实验(多媒体展示操作步骤)(1)、学生用天平测量一个小石块的质量:步骤:a、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
b、调节天平平衡;
c、把小石块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d、读数——小石块的质量=砝码的总质量+游码读数
(2)、学生用天平测量液体水的质量:
第 2页 /总 4页
雅酉镇九年一贯制学校优质课教案设计
步骤:a、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
b、调节天平平衡;
c、把烧杯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d、读出烧杯的质量0=砝码的总质量+游码读数
e、把待测的液体水倒入烧杯中并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f、读出液体水和烧杯的质量1=砝码的总质量+游码读数
g、求出液体的质量= 1-0(师注意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操作)
4、演示实验(P111想想做做)
(1)用天平称一个塑料瓶的质量,然后将其剪碎再放到天平上称,比较这个物体在形状变化前后的质量。
(2)称量一小杯水与一小匙白糖的总质量,然后使白糖溶于水,再称量糖水的质量。
比较两次称量的结果。
结论: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三、小
结
学生对照板书对本节课教学的内容进行小结复述:
1、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质量的单位:国际单位:千克(kg)、克(g)。
3、质量测量工具:天平
4、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四、作业布置
教材第112页“动手动脑学物理”及答案:√第1题
答:这些货物的质量不会改变。
因为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第2题
答:取100个大头针用天平测出这100个大头针的质量,然后用质量÷100即是一个大头针的质量。
还可以多次测量,取其平均值减小误差。
√第3题
答:质量为100克的冰熔化成水后,其质量不变仍是100克。
√第4题
答:这块金属的质量=100g+50g+20g+游码1.6g=171.6g。
√第5题
答:这种案秤的秤盘相当于天平的左盘,砝码盘相当于天平的右盘。
槽码相当于天平的砝码,秤杆相当于天平的标尺,游码相当于天
平的游码。
第 3页 /总 4页
雅酉镇九年一贯制学校优质课教案设计
板书设计:
一、质量
1.什么叫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2.单位:国际单位:千克(kg)
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
进率:1000
二、质量测量
1.实验室测量质量工具:天平2.天平的使用
调节: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调节横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测量: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并调节游码,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物体质量=砝码总质量+游码读数三.使用天平注意事项 1.不能超过称量;
2.取砝码要用镊子,并轻拿轻放;
3.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盘中;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四.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教学反思:这节课应该说是初中物理中非常重要的一节,是概念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的一节课。
《质量与密度》这一章是力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章,而第一节质量又是关键所在,学生要掌握的内容和技能主要有以几个知识点:掌握和理解质量的概念,要学会正确的使用天平进行测量。
对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较高。
在这一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很好的驾驭本节内容,合理安排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真正掌握、理解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全面提高认知能力、实验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传授本章知识的教学活动中,首先要从生活入手,利用浅显的实验演示来展示新
知识,从而使学生真正懂得质量的概念,掌握用天平测质量的实验原理和方法。
课后,我回顾了一下,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应该做到。
第一:在上课时应该抓住重点、难点;寻找突破点。
在学生自主互动和思维方面有些不足。
其次,在这节课上没有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效果不是很好。
第 4页 /总 4页
第五篇:物理教案
初三物理教案
§13——2液体压强
李润莲
一、教材分析:
压强知识是继密度知识后深入学习的相关内容,也是学习浮力的一个铺垫,本节内容是在了解固体压强以后再学习液体压强的知识,并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了解液体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会解释一些简单的相关现象。
本节内容比较抽象,感性知识较小,解答问题时学生需要一定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中注意加强实验教学,多引入例子,从而让学生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为理解进一步学习抽象的核心部分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Δ知识与技能
了解液体内部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各个方向的压强,了解液体压强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认识液体压强的实际应用如连通器。
Δ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的操作,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观察现象和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态度,提高把科学知识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液体压强的特点。
难点:应用液体压强知识解释实际现象。
四、教学方法:
分组分享教学法(分九组进行探究)
五、教学准备:
连通器一个、U形压强计、水、圆筒水槽一个、橡皮膜和胶管、投影片
六、教学过程:
引入:分九组实验,看投影片、看看想想议议。
教师提出问题:潜水艇的铜板为什么造得这么厚?
(一)分组分享活动1:
每个小组都分发一只自制的可乐瓶,底部和侧壁用橡皮膜封好,把可乐瓶加满水,各组各自分析和讨论,教师让学生归纳结论: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
(二)分组分享活动2:
认识压强计
教师口述,液体对容器壁和底部都有压强,那么,液体内部有无压强?我们可用U形液体压强计测出。
用手压橡皮膜,让学生观察U 形管液柱的高度差,让学生知道,如果对橡皮膜有压强,U形管就会有高度差,对橡皮膜的压强越大,高度差越大,让各组学生自己操作两次,用手压橡皮膜感受一下。
(三)分组分享活动3:
A、认识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实验时先把探头置于空气中,记录好高度差,再把探头沉没在液体中,观察U形管两边示数变化情况。
B、认识液体内部在同一深度上各个方向压强关系。
提示学生,怎样可以固定深度不变(把连杆固定在容器壁上),让学生自己设法改变探头的方向,记录方向和数据。
C、认识液体内部压强跟深度关系,让学生自己改变深度两次测出三个不同高度差的值。
D、认识液体内部压强跟密度的关系。
教师提问,要研究液体压强
跟密度的关系,必须要哪些条件一定?让学生讨论后在操作,(加食盐和调节深度,再让学生重复以上实验记录各方向的高度差)(四)组分享活动4:
(1)学生对上述四组实验分析归纳结论:分组讨论,看哪组归纳得最准确。
(2)论刚才所用的探究方法是什么方法(控制度量法)
(五)分组分享活动5:
认识连通器。
让学生自己对连通器加水,并把连通器左右不平摆放,观察各容器的水位,学生分组归纳结论(当水静止时,各容器的水面相平)。
让学生分组讨论,连通器结构有何特点?(上端开口下端连通)分组讨论,让学生举例子,并讨论船闸的原理。
(六)分组分享活动6:
讨论书本上的潜艇外钢壳为何这么厚,为什么堤坝造得上窄下宽?
七、板书设计:
§13——2液体压强
一、认识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
二、认识U形压强计
三、归纳结论:
Ⅰ液体内部的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Ⅱ同一深度,液体各个方向压强相等。
Ⅲ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Ⅳ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四、液体压强跟深度和密度有关(控制度量法)
五、连通器
当同种液体静止时,各容器的液体相平,应用例子有:
八、作业布置:详见《课程探究》本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