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下演讲-----华夏有衣,襟带天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华夏有衣,襟带天地。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张图片。
没错,这是一张民族大合影,在这张大合影中,我们看到了各具特色的服饰,例如满族姑娘穿着典雅的旗装,侗dong族姑娘带着华丽的银饰,而我们的汉族呢?居然是这个穿白色短袖的姑娘。
说起来,你可曾在民族同胞大合影里见过这样的场景?当各民族同胞都穿着属于自己民族的衣服,而我们汉族,却滑稽地穿了便装?
以前,我在课本中的民族大合影里看到各民族的兄弟姐妹都有自己的民族服饰,而我们汉族在其中显得有些不伦不类,心里总是会想:我们真的没有自己的民族服装吗?汉族文明贯穿五千年,我们拥有横平竖直的汉字,拥有字正腔圆的汉语,怎么会,连自己民族的服装都没有呢?
我们中的汉族同学,当介绍汉族的时候,当宣传汉族的时候,当你以汉族的身份走向国际的时候,当五十六个民族合影的时候,会不会觉得尴尬?你有没有想过,代表汉民族的服饰是什么?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汉族的民族服饰是这样的。
可我今天要告诉你,这些,都是错的。
汉,这个字是银河的意思,也是我们民族的名字。
是“维天有汉,鉴亦有光”的汉。
是“汉字”的汉,是“汉语”的汉。
所以今天我想要告诉大家的是,我们有自己民族的服装,她的名字就叫,汉服。
什么是汉服呢?“汉服”这两个字的意思,就是汉族传统民族服装。
从黄帝“垂衣裳而治天下”至明末清初的“剃发易服”,我们的汉服延续了超过四千年的时间。
当我们在提起汉服的时候,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汉服是汉朝服饰吗?其实这里的汉,是汉民族的意思。
汉朝的服饰是属于汉服系统的,但只是汉一朝的服饰不能笼统地称之为汉服。
这里特别要提醒大家的是,现在所谓的中式服装——“唐装”并不是汉服,也并唐朝服饰。
唐装的名字是当时设计师人为命名的,而且带有鲜明的满族特色,并不能称之为中式特色。
说了这么多,汉服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就来给大家展示一下汉服。
通过上面的展示,大家很容易发现汉服的特点——交领右衽。
交领右衽是汉服主要的形制,当然也有圆领、对襟等等。
在正面看来,衣领应当呈小写字母“y”型。
在古代,许多游牧民族是披发左衽的,而且汉民族的寿衣也是左衽的,所以对于汉服来说,左衽是大忌。
穿汉服时披头散发、仪容不整,也会被认为是不合礼仪的。
大家看到男子汉服,下装部分好像裙子一样。
其实那不是裙子,而是衣裳中的“裳”衣裳”这个词语其实可以专指汉服。
古人把上身穿着的襦、衫、袄等统称为“衣”,而把下半身的穿着成为“裳”。
“上衣下裳”是汉服最古老且始终贯彻的服制。
为表尊重传统,后世传承中最高级别的礼服(如天子的冕服)都是使用这种服制。
这个便是根据记载,画出来的明朝皇帝的冕服,看上去非常威武庄严。
在这里说点题外话,明朝皇帝的帽子都是黑色的,许多影视剧里皇帝头上顶的那种金灿灿的帽子其实是冥器,活着的皇帝是不会带那种东西的。
正是因为对于传统服饰的不了解,才会犯这种可笑而耸人听闻的错误。
相信大家现在对于汉服也有了一些感觉,其实在中国,古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宇宙观之下,汉服的审美始终在追求一种体现穿着者内在气质的美。
尽管历经数朝,时势潮流具变,但是“潇洒飘逸”这四个字始终是汉服不变的审美原则。
也正是因为飘逸潇洒,
很多人印象里,汉服就是宽袍大袖,所以觉得很不方便。
这其实一种误会。
汉服虽然飘逸潇洒,但并不都是宽袍大袖,日常穿着的汉服大多是窄袖或琵琶袖的,袖口与今天的袖口基本一样,日常劳作、生活十分方便。
汉服也有短袖,夏天的时候,充满智慧的先祖是绝不会把自己包裹地严严实实的。
刚才简单向大家介绍了汉服,其实说这么多,都是为了讲下面的内容——我们为什么要复兴汉服。
亦或是,为什么要复兴传统文化。
作为一个汉服复兴的践行者,我在这里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
早在汉服刚刚推行时,被某些媒体斥责为“穿寿衣上街”,他们说的一点没有错,寿衣也是汉服的一种。
那是因为,汉服在因为某些历史原因消亡后,汉人活着是不能穿自己的汉服。
媒体却不知道,那时的葬礼上,往生者须以白布蒙面方可入土。
那是何意?无言相见列祖列宗也!
新世纪的今天,在传统文化几近消亡之下,面对西方和日韩文化的侵蚀和断层和失根的传统文化,我们该去哪里找共同的精神家园呢?汉服承担着重铸再造华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步骤——那就是华夏复兴,衣冠先行。
许多人会以为,汉服运动只是一场cosplay秀,但我要告诉你,
不是。
汉服不仅仅一件好看的衣服,它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外在显示。
许多汉服爱好者为复兴文化、恢复传统、肃清不公正的历史上做了不懈地努力。
的确,目前的汉服运动鱼龙混杂,但是所有真正的汉服复兴者一直在做好本职使命以外规整队伍,并且耐心地劝导这些跟风者,希望他们可以真正身心合一地接受汉服。
我们汉服复兴者,称呼互相为“同袍”。
取自《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我们不仅是华夏文化的传承者,更应该是发扬者。
而每一个华夏儿女,都应该是传统文化的发扬者。
所以现在,我要告诉大家的就是:我们的华夏文化在多年前虽然因为某些历史原因发生了断层,但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祖先曾经引以为傲的衣冠,更不能忘记我们骨子里的华夏精神。
忠、义、孝、礼、廉、耻……我们的先祖曾经把华夏精神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这些,难道我们都忘了吗?而且,我们的华夏文化灿若星辰,并不只有汉服有待复兴。
在其他方面,我们也在努力。
在重建礼仪方面,这些年,大家通过对古籍的研究,成功使明制祭礼回归庙堂。
更多的青少年也开始了解传统的成人礼——女子笄礼,男子冠礼,并开始践行。
诗词作为我们引以为豪的文化,曾在唐代大放异彩。
在经历了短暂衰落后,她,又回归了。
我们拥有数目众多、分布极广的诗友会,每天成千上万的作品在神州大地的才子手中涌现,其中不乏能与古人媲美的佳
句。
最近,央视举办了中国诗词大会,更是弘扬了诗词文化,让更多人重拾了对诗词的兴趣。
我们同袍正在做的,都是为了传统民族文化的回归,更重要的,是民族精神的回归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民族精神是我们的脊梁,当我们的根扎得结实、脊梁挺得直的时候,我们才真正找回了当年那个天朝上国的自信,才真正做到了民族的复兴。
汉服运动的终极目的,也正在于此。
在这里,我想做出呼吁,希望大家也能够参与到华夏文化的复兴中来,复兴是多方面的并不一定局限于汉服的复兴。
我们迫切地希望看到大家对于传统文化的热情重新燃起,我们希望,有朝一日,我们能称你为同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