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传记选读课件第3单元17徐霞客传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当然,贾谊的才华在千年之后,依旧让世人惊叹。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就被 立为博士(官职),自是当朝最年轻的博士。文帝很赏识他,一年之内,就将他提 拔为太中大夫。年轻气盛的贾谊犯了官场的大忌,他的悲剧命运自是无可逃脱。 穿越时光的隧道,我仿佛看到被贬的贾谊,心情沉重地行走在前往长沙的路途之 上。
④可贾谊依然不明白,明明是尽职尽忠为君主效力的事情,怎么会演变成这 般被动局势呢?贾谊怀着忧郁之情缓缓南下,当他来到湘江边上,屈原投江自沉 的情景不由自主地在脑海浮现。100 年前,忠洁不阿的屈原受谗言被流放该地, 如今自己也遭诬陷被贬谪长沙,境遇何其相似。不过,此时的贾谊并没有一蹶不 振,他依旧充满信心,相信自己的抱负终有施展于天下的那一天。
【答案】 jìn xǐnɡ ɡěnɡ jí yín luó jiàn mén ɡānɡ yè cù zhǔ
què yòu qiónɡ jù yù jī pán shuì
第 2 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繇终南,背走(繇,同“由”) (2)山川两戒(戒,同“界”) (3)要之登陆(要,同“邀”) (4)托估客(估,同“贾”) (5)三月而反(反,同“返”) (6)具述石斋颂系状(颂,同“容”,宽容) (7)及池边铁舡寸许遗海(舡,同“船”) (8)自非驭风冯云(冯,同“凭”) (9)余属其从兄仲昭雠勘而存之(属,同“嘱”)
[整体·感知] 文章是为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立的传,按照其行踪,记述了他一生的游历过 程,热情赞扬了徐霞客热爱祖国山河、为祖国地理学穷尽毕生精力和执着追求的 精神。
[文脉·梳理]
① ,迹遍东南中原热爱祖国山河
徐霞客传母丧服阕,远游 ② 作者赞论,揭示奇情逸志
毕生执着追求
【答案】 ①早年游历 ②塞外西南
[写法·借鉴] 生动刻画 详略得当 作者对徐霞客生平的介绍不是平面的叙述,而是在笔墨之间饱含着感情,时 而议论风生,时而极尽形容,故文章生动而富有情趣,人物的形象也便立体地浮 现在读者面前。如对徐霞客少年时代的刻画:“霞客生里社,奇情郁然,玄对山 水,力耕奉母,践更徭役,蹙蹙如笼鸟之触隅,每思矐去。”寥寥数语,便将一 个心系山水、意欲返回大自然怀抱中去的奇人描绘得呼之欲出,为他日后的出游
四、阅读课文第 9~10 自然段,回答问题。 4.这两段各叙写了什么内容?
【答案】 第 9 段,叙述了徐霞客重友情;第 10 段,与王玄比,对其作总结 评述,用他人故事来说明徐霞客成功的原因。
五、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5.本文引用了传主的一些言论有什么作用?
【答案】 本文引用了传主的一些言论,均能传神地表现出传主的性格。徐 霞客性格好胜、能吃苦,对自己的一生颇为满意,都是通过自己的言谈表现出来 的,这就使这篇传记显得很有真实性。
第 3 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属余抵属峨.其眉从,兄属.仲奢昭酋雠阻勘兵而动存词之,动适词逢, 同“嘱” (2)数有 上十 数.至 数.里 ,无几仅,一数至词者 读shuò,副词,多次 (3)几高而可贵隐竹几、.滇名南词之,观几亦案几. 尽矣副词,几乎
既上,煹烟为信.名词,信号 (4)信烟涛微茫信.难求副词,确实
作者详略互用的笔法还表现在他对徐霞客著述的介绍中。“霞客纪游之书, 高可隐几”,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其《溯江纪源》一篇,霞客不仅以亲身的考察 证明了《禹贡》上“岷山导江”的说法,而且以“三龙”的学说来证明为什么长 江与黄河同样发源于昆仑而长江水源丰富的原因。这里虽仅取其一篇,但已见其 治学的态度和方式:既有实地的勘察,也不乏理论的阐述。
(7)从.一奴,或一僧(使动用法,使……跟从) (8)穷.河沙(形容词作动词,穷尽) (9)历.西域(名词用作动词) (10)则其母正属疾.(名词用作动词,生病) (11)扳绝磴,上.十数里,正德间白云、云外两僧团瓢尚在(名词作状语,向上)
第 6 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徐霞客者,名弘祖,江阴梧塍里人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2)言《禹贡》岷山导江,乃泛滥中国之始,非发源也。(判断句,“乃”、“非” 都是判断动词) (3)访黄石斋于闽(状语后置句,“于闽”作状语,应在动词“访”前)
【答案】 第 2 段讲“游之广”,叙述了他的初游范围;第 3 段讲“游之乐, 游之苦”, 叙述了他历尽艰辛;第 4 段讲“游之笃”,徐霞客探求名胜,不畏艰 险的执着态度。
三、阅读课文第 5~8 自然段,回答问题。 3.请分别说明这四段徐霞客的游览情况。
【答案】 第 5 段——放志远游;第 6 段——南探北寻;第 7 段——地理发 现 ;第 8 段——滇南情怀 。
[佳作·领悟] 遥望贾谊
彭晓玲 ①我曾长久仰望贾太傅祠那座安放灵魂的建筑,墙檐上 苍苍青瓦、厚重的大门,用惊奇的眼神静默地与我对视。门 环和墙面之上,袒露着斑驳的痕迹,石阶和地砖的棱角似乎 都已磨平。由此我想,时间永远神奇,既能将精神打造出来,将灵魂磨出锋利的 光芒,也能让一切变钝变老,甚至毁灭。
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说:“人生如果值得活,只是为了注视美。”作 家乔治·桑就是用她独具的慧眼,注视寒冷而万物凋零的冬季,款款诠释出了神 奇细腻的《冬天之美》。“冬天之美”并不仅仅是“乡村冬日”自然景物的美, 更是作者摆脱现实污浊、向往清澈自由的精神追求之美。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1.真正美的东西必须一方面跟自然一致,另一方面跟理想一致。
——亚里士多德 ——拜伦 ——西塞罗
[知识·梳理]
第 1 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觐.( )省.( ) 崟.( )岩 间.( )道 罡.( )风
绠.( )汲.( ) ·( ) 粥粥 扪.( )萝 谒.( )玄岳
心动趣.( )归 母丧服阕.( ) 孤筇.( )双屦.( ) 高可隐几.( )
属.( )疾 囿.( )于 驭.( )风 鞶.( )帨.( )
人,常熟人。明末清初诗坛的盟主之一。一生博览群书,精于史
学,诗文创作在当时负有盛名。他强调时代、遭遇、学问的重要
性,建立了“诗有本”的真情论,以真诚的具有时代意义的感情
为核心,达到性情、世运、学养三者并举。家筑绛云楼,藏书丰
富,尤以收集明代史料的完备著称,清初毁于火。所著有《初学集》、《有学集》、
《投笔集》等。辑有《列朝诗集》。
第 5 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
(1)力.耕奉母(名词用作状语,努力,用力) (2)雁所家.也(名词用作动词,居住) (3)八日不火.食.(名词用作动词,生火吃饭) (4)丙子九月,辞家西.迈(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西) (5)再登峨眉,北.抵岷山(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北) (6)函.其骨,负之以行(名词用作动词,用盒子装着)
本文交代徐霞客的一生,采取了详略互用的写法。如写他早期的出游,只简 略地交代了他的足迹所到之处,却较详细地记述了他如何去登雁荡山绝顶的事。 只因陈木叔一句话,他第二天一大早便出发再度去雁荡山,“十日而返”,并通 过自己的话说雁荡山的奇情野趣,于是作者说:“其与人争奇逐胜,欲赌身命, 皆此类也。”可见他欲以此作为一个典型的例子来体现徐霞客的行为。全文虽然 罗列其游踪,却没有枯燥乏味的流水簿之弊,这就在于作者注意运用详略错综的 手法,读来不乏生动形象之感。
(7)江.河.二经 古义:_指__长__江__、__黄__河__。__ 今义:泛指一切江河。
பைடு நூலகம்
(8)多囿于中.国.一隅 古义:_指__中__原__地__区__。___ 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9)乃泛.滥.中国之始 古义:__指__江__河__水__势__盛__大__的__样__子__。__ 今义:指江河的水溢出或坏的事物不加限制地流行。
——席勒 2.自然的美是一个美的事物,艺术的美是一个事物的美的表现。
——康德 3.自然看起来像艺术时,是美的;而艺术,也只有当我们明知其是艺术, 但看起来却又像自然时,才是美的。
——康德
4.大自然的每一个领域都是美妙绝伦的。 5.我不是不爱人类,而是更爱大自然。 6.一切顺乎自然的东西都是美好的。
作了铺垫。同时,“力耕奉母”,又表明他十分孝顺母亲,因为古有“父母在, 不远游”的遗训,由此而解释了为什么在母亲生前他没有穷极边荒的原因。又如 第三段中概写徐霞客出游时的情形,“其行也,从一奴,或一僧;一杖,一襥被”, 用了很形象的描述,同时也采取了强烈对比的写法,徐霞客“口不能道词”,但 与他谈论山形地貌则“划然心开”,口若悬河;又说他平时不长于舞文弄墨,但 写起记游之作时却能走笔如飞。在对比中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使人物的品格性 情愈益丰满地显现出来。
[话题·互动] 话题:从本文对徐霞客游览山水的叙述之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 学生甲:我们不能一味地埋在故纸堆里,要重视实际考察,注意实地观察和 记录,广泛搜集第一手资料,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我的观点:
【参考答案】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艰苦的攀登精神,自强不息的刻苦意识, 追求客观真理的热烈情怀,不怕艰难困苦、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毅力。
(3)三.月.而毕 古义:_三__个___月__。__ 今义:三月份。
(4)月色清.明. 古义:_指__清__楚__明__朗__。__ 今义:指清明节。
(5)贤.人.勿谓天不可登。 古义:_尊__称__对__方__。__ 今义:有才能的人。
(6)有再.三.至 古义:_指__两__三__次__。___ 今义:一次又一次。
[探背景] 《徐霞客游记》可以说是一部奇书,当我们读了这篇《徐霞客传》之后便会 明白,游记之奇,纯出于其人品之奇。作者钱谦益与徐霞客基本处在同一时代且 相交甚笃,对他的人品极为推崇,因此为其立传,高度赞扬了他的精神品质。史 夏隆在《徐霞客游记序》中说:“霞客徐子,畸人也。钱宗伯牧斋为之立传,传 其人,因传其事。”说明此文首先在于传写徐霞客其人,即赞扬其精神品格,其 次才是记录他的生平事迹。
(4)访恒山于塞外(状语后置句,“于塞外”作状语,应在动词“访”前) (5)有麋鹿数百群(定语后置句) (6)霞客生里社(省略句,“生”后省略介词“于”) (7)栖宿岩穴中(省略句,“栖宿”后省略介词“于”) (8)游台宕还,过陈木叔小寒山(省略句,省略主语“徐霞客”)
[识作者]
[常识·速览]
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
[文本·层析] 一、阅读课文第 1 自然段,回答问题。 1.首段表现了徐霞客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案】 徐霞客生在乡里,却奇情充沛,十分喜欢山水,他种田侍奉老母 亲,出钱请人代替服劳役,好像笼子里的鸟一样,窘迫不得舒展,容易触到边沿, 经常想着飞走。表现了徐霞客虽胸有大志 ,但以孝心为重 。
二、阅读课文第 2~4 自然段,回答问题。 2.这三段叙述了徐霞客的游览情况是怎样的?
江之所以.大于河也与“所”连用, ……的原因 以.庚辰六月介词,在
第 4 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曾造雁山绝.顶.否 古义:__指__山__的__最__高__峰__。__ 今义:为非常。 (2)心.动.趣归 古义:__指__心__里__感__到__不__舒__服__。___ 今义:指心里感动。
②贾谊从遥远的长安,来到当时为南蛮之地长沙,湘江的轰鸣之声可曾震撼 过他的灵魂,让他为之一振?初冬时节,寒雨纷飞,缓缓穿过省城长沙古老的太 平街,我不停地张望着两侧那些古老的建筑,好似缓缓地穿行于时间的深处。当 我走进贾太傅祠内,时间好似已然静默,一切都静悄悄的。站在空荡荡的庭院, 站在凛冽的寒风里,我仿佛听到历史深处贾谊的声声叹息。
言必信.,行必果动词,讲信用 多囿于.中国一隅介词,引出对象 (5)于遇盗于.湘江介词,在 极于.松潘介词,表示比较 (6)而繇而.鸡贵足竹而、.西滇出南石之门观关亦数几千尽里矣连连词词,,表表并顺列承
以 以. .为 崟常 岩为介床词席,介 把词,用 (7)以霞函客其不骨欲,以负.张之骞以.诸行人同自“命而拿”,,介连词词,表修饰
本课话题 ——体味自然之美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从不同的角度对荷叶、荷花作了形象细致的描绘,给 人一种清新文雅的感觉。用“薄薄的青雾”“牛乳”描绘了一个似真亦幻的境 界,巧妙地给荷塘上的月色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 塘,既给人自然美的感受,又给人文学美的感受。正是由于朱自清善于体味自然 之美,才留下了写景的千古名篇。
④可贾谊依然不明白,明明是尽职尽忠为君主效力的事情,怎么会演变成这 般被动局势呢?贾谊怀着忧郁之情缓缓南下,当他来到湘江边上,屈原投江自沉 的情景不由自主地在脑海浮现。100 年前,忠洁不阿的屈原受谗言被流放该地, 如今自己也遭诬陷被贬谪长沙,境遇何其相似。不过,此时的贾谊并没有一蹶不 振,他依旧充满信心,相信自己的抱负终有施展于天下的那一天。
【答案】 jìn xǐnɡ ɡěnɡ jí yín luó jiàn mén ɡānɡ yè cù zhǔ
què yòu qiónɡ jù yù jī pán shuì
第 2 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繇终南,背走(繇,同“由”) (2)山川两戒(戒,同“界”) (3)要之登陆(要,同“邀”) (4)托估客(估,同“贾”) (5)三月而反(反,同“返”) (6)具述石斋颂系状(颂,同“容”,宽容) (7)及池边铁舡寸许遗海(舡,同“船”) (8)自非驭风冯云(冯,同“凭”) (9)余属其从兄仲昭雠勘而存之(属,同“嘱”)
[整体·感知] 文章是为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立的传,按照其行踪,记述了他一生的游历过 程,热情赞扬了徐霞客热爱祖国山河、为祖国地理学穷尽毕生精力和执着追求的 精神。
[文脉·梳理]
① ,迹遍东南中原热爱祖国山河
徐霞客传母丧服阕,远游 ② 作者赞论,揭示奇情逸志
毕生执着追求
【答案】 ①早年游历 ②塞外西南
[写法·借鉴] 生动刻画 详略得当 作者对徐霞客生平的介绍不是平面的叙述,而是在笔墨之间饱含着感情,时 而议论风生,时而极尽形容,故文章生动而富有情趣,人物的形象也便立体地浮 现在读者面前。如对徐霞客少年时代的刻画:“霞客生里社,奇情郁然,玄对山 水,力耕奉母,践更徭役,蹙蹙如笼鸟之触隅,每思矐去。”寥寥数语,便将一 个心系山水、意欲返回大自然怀抱中去的奇人描绘得呼之欲出,为他日后的出游
四、阅读课文第 9~10 自然段,回答问题。 4.这两段各叙写了什么内容?
【答案】 第 9 段,叙述了徐霞客重友情;第 10 段,与王玄比,对其作总结 评述,用他人故事来说明徐霞客成功的原因。
五、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5.本文引用了传主的一些言论有什么作用?
【答案】 本文引用了传主的一些言论,均能传神地表现出传主的性格。徐 霞客性格好胜、能吃苦,对自己的一生颇为满意,都是通过自己的言谈表现出来 的,这就使这篇传记显得很有真实性。
第 3 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属余抵属峨.其眉从,兄属.仲奢昭酋雠阻勘兵而动存词之,动适词逢, 同“嘱” (2)数有 上十 数.至 数.里 ,无几仅,一数至词者 读shuò,副词,多次 (3)几高而可贵隐竹几、.滇名南词之,观几亦案几. 尽矣副词,几乎
既上,煹烟为信.名词,信号 (4)信烟涛微茫信.难求副词,确实
作者详略互用的笔法还表现在他对徐霞客著述的介绍中。“霞客纪游之书, 高可隐几”,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其《溯江纪源》一篇,霞客不仅以亲身的考察 证明了《禹贡》上“岷山导江”的说法,而且以“三龙”的学说来证明为什么长 江与黄河同样发源于昆仑而长江水源丰富的原因。这里虽仅取其一篇,但已见其 治学的态度和方式:既有实地的勘察,也不乏理论的阐述。
(7)从.一奴,或一僧(使动用法,使……跟从) (8)穷.河沙(形容词作动词,穷尽) (9)历.西域(名词用作动词) (10)则其母正属疾.(名词用作动词,生病) (11)扳绝磴,上.十数里,正德间白云、云外两僧团瓢尚在(名词作状语,向上)
第 6 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徐霞客者,名弘祖,江阴梧塍里人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2)言《禹贡》岷山导江,乃泛滥中国之始,非发源也。(判断句,“乃”、“非” 都是判断动词) (3)访黄石斋于闽(状语后置句,“于闽”作状语,应在动词“访”前)
【答案】 第 2 段讲“游之广”,叙述了他的初游范围;第 3 段讲“游之乐, 游之苦”, 叙述了他历尽艰辛;第 4 段讲“游之笃”,徐霞客探求名胜,不畏艰 险的执着态度。
三、阅读课文第 5~8 自然段,回答问题。 3.请分别说明这四段徐霞客的游览情况。
【答案】 第 5 段——放志远游;第 6 段——南探北寻;第 7 段——地理发 现 ;第 8 段——滇南情怀 。
[佳作·领悟] 遥望贾谊
彭晓玲 ①我曾长久仰望贾太傅祠那座安放灵魂的建筑,墙檐上 苍苍青瓦、厚重的大门,用惊奇的眼神静默地与我对视。门 环和墙面之上,袒露着斑驳的痕迹,石阶和地砖的棱角似乎 都已磨平。由此我想,时间永远神奇,既能将精神打造出来,将灵魂磨出锋利的 光芒,也能让一切变钝变老,甚至毁灭。
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说:“人生如果值得活,只是为了注视美。”作 家乔治·桑就是用她独具的慧眼,注视寒冷而万物凋零的冬季,款款诠释出了神 奇细腻的《冬天之美》。“冬天之美”并不仅仅是“乡村冬日”自然景物的美, 更是作者摆脱现实污浊、向往清澈自由的精神追求之美。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1.真正美的东西必须一方面跟自然一致,另一方面跟理想一致。
——亚里士多德 ——拜伦 ——西塞罗
[知识·梳理]
第 1 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觐.( )省.( ) 崟.( )岩 间.( )道 罡.( )风
绠.( )汲.( ) ·( ) 粥粥 扪.( )萝 谒.( )玄岳
心动趣.( )归 母丧服阕.( ) 孤筇.( )双屦.( ) 高可隐几.( )
属.( )疾 囿.( )于 驭.( )风 鞶.( )帨.( )
人,常熟人。明末清初诗坛的盟主之一。一生博览群书,精于史
学,诗文创作在当时负有盛名。他强调时代、遭遇、学问的重要
性,建立了“诗有本”的真情论,以真诚的具有时代意义的感情
为核心,达到性情、世运、学养三者并举。家筑绛云楼,藏书丰
富,尤以收集明代史料的完备著称,清初毁于火。所著有《初学集》、《有学集》、
《投笔集》等。辑有《列朝诗集》。
第 5 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
(1)力.耕奉母(名词用作状语,努力,用力) (2)雁所家.也(名词用作动词,居住) (3)八日不火.食.(名词用作动词,生火吃饭) (4)丙子九月,辞家西.迈(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西) (5)再登峨眉,北.抵岷山(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北) (6)函.其骨,负之以行(名词用作动词,用盒子装着)
本文交代徐霞客的一生,采取了详略互用的写法。如写他早期的出游,只简 略地交代了他的足迹所到之处,却较详细地记述了他如何去登雁荡山绝顶的事。 只因陈木叔一句话,他第二天一大早便出发再度去雁荡山,“十日而返”,并通 过自己的话说雁荡山的奇情野趣,于是作者说:“其与人争奇逐胜,欲赌身命, 皆此类也。”可见他欲以此作为一个典型的例子来体现徐霞客的行为。全文虽然 罗列其游踪,却没有枯燥乏味的流水簿之弊,这就在于作者注意运用详略错综的 手法,读来不乏生动形象之感。
(7)江.河.二经 古义:_指__长__江__、__黄__河__。__ 今义:泛指一切江河。
பைடு நூலகம்
(8)多囿于中.国.一隅 古义:_指__中__原__地__区__。___ 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9)乃泛.滥.中国之始 古义:__指__江__河__水__势__盛__大__的__样__子__。__ 今义:指江河的水溢出或坏的事物不加限制地流行。
——席勒 2.自然的美是一个美的事物,艺术的美是一个事物的美的表现。
——康德 3.自然看起来像艺术时,是美的;而艺术,也只有当我们明知其是艺术, 但看起来却又像自然时,才是美的。
——康德
4.大自然的每一个领域都是美妙绝伦的。 5.我不是不爱人类,而是更爱大自然。 6.一切顺乎自然的东西都是美好的。
作了铺垫。同时,“力耕奉母”,又表明他十分孝顺母亲,因为古有“父母在, 不远游”的遗训,由此而解释了为什么在母亲生前他没有穷极边荒的原因。又如 第三段中概写徐霞客出游时的情形,“其行也,从一奴,或一僧;一杖,一襥被”, 用了很形象的描述,同时也采取了强烈对比的写法,徐霞客“口不能道词”,但 与他谈论山形地貌则“划然心开”,口若悬河;又说他平时不长于舞文弄墨,但 写起记游之作时却能走笔如飞。在对比中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使人物的品格性 情愈益丰满地显现出来。
[话题·互动] 话题:从本文对徐霞客游览山水的叙述之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 学生甲:我们不能一味地埋在故纸堆里,要重视实际考察,注意实地观察和 记录,广泛搜集第一手资料,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我的观点:
【参考答案】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艰苦的攀登精神,自强不息的刻苦意识, 追求客观真理的热烈情怀,不怕艰难困苦、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毅力。
(3)三.月.而毕 古义:_三__个___月__。__ 今义:三月份。
(4)月色清.明. 古义:_指__清__楚__明__朗__。__ 今义:指清明节。
(5)贤.人.勿谓天不可登。 古义:_尊__称__对__方__。__ 今义:有才能的人。
(6)有再.三.至 古义:_指__两__三__次__。___ 今义:一次又一次。
[探背景] 《徐霞客游记》可以说是一部奇书,当我们读了这篇《徐霞客传》之后便会 明白,游记之奇,纯出于其人品之奇。作者钱谦益与徐霞客基本处在同一时代且 相交甚笃,对他的人品极为推崇,因此为其立传,高度赞扬了他的精神品质。史 夏隆在《徐霞客游记序》中说:“霞客徐子,畸人也。钱宗伯牧斋为之立传,传 其人,因传其事。”说明此文首先在于传写徐霞客其人,即赞扬其精神品格,其 次才是记录他的生平事迹。
(4)访恒山于塞外(状语后置句,“于塞外”作状语,应在动词“访”前) (5)有麋鹿数百群(定语后置句) (6)霞客生里社(省略句,“生”后省略介词“于”) (7)栖宿岩穴中(省略句,“栖宿”后省略介词“于”) (8)游台宕还,过陈木叔小寒山(省略句,省略主语“徐霞客”)
[识作者]
[常识·速览]
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
[文本·层析] 一、阅读课文第 1 自然段,回答问题。 1.首段表现了徐霞客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案】 徐霞客生在乡里,却奇情充沛,十分喜欢山水,他种田侍奉老母 亲,出钱请人代替服劳役,好像笼子里的鸟一样,窘迫不得舒展,容易触到边沿, 经常想着飞走。表现了徐霞客虽胸有大志 ,但以孝心为重 。
二、阅读课文第 2~4 自然段,回答问题。 2.这三段叙述了徐霞客的游览情况是怎样的?
江之所以.大于河也与“所”连用, ……的原因 以.庚辰六月介词,在
第 4 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曾造雁山绝.顶.否 古义:__指__山__的__最__高__峰__。__ 今义:为非常。 (2)心.动.趣归 古义:__指__心__里__感__到__不__舒__服__。___ 今义:指心里感动。
②贾谊从遥远的长安,来到当时为南蛮之地长沙,湘江的轰鸣之声可曾震撼 过他的灵魂,让他为之一振?初冬时节,寒雨纷飞,缓缓穿过省城长沙古老的太 平街,我不停地张望着两侧那些古老的建筑,好似缓缓地穿行于时间的深处。当 我走进贾太傅祠内,时间好似已然静默,一切都静悄悄的。站在空荡荡的庭院, 站在凛冽的寒风里,我仿佛听到历史深处贾谊的声声叹息。
言必信.,行必果动词,讲信用 多囿于.中国一隅介词,引出对象 (5)于遇盗于.湘江介词,在 极于.松潘介词,表示比较 (6)而繇而.鸡贵足竹而、.西滇出南石之门观关亦数几千尽里矣连连词词,,表表并顺列承
以 以. .为 崟常 岩为介床词席,介 把词,用 (7)以霞函客其不骨欲,以负.张之骞以.诸行人同自“命而拿”,,介连词词,表修饰
本课话题 ——体味自然之美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从不同的角度对荷叶、荷花作了形象细致的描绘,给 人一种清新文雅的感觉。用“薄薄的青雾”“牛乳”描绘了一个似真亦幻的境 界,巧妙地给荷塘上的月色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 塘,既给人自然美的感受,又给人文学美的感受。正是由于朱自清善于体味自然 之美,才留下了写景的千古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