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三重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的三重境界
管理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智慧。
卓越的管理者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管理思想。
牛更生,严介和也好,松下幸之助,韦尔奇也罢,他们都凭借自己独有的管理智慧,使得所在的企业在逆境中重生,或在竞争近乎残酷的市场中一路领跑,成为整个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的标杆企业。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管理自然也有境界之分。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阐述它的意义则是,在企业运营的过程中,当企业面临各种问题的时候,作为管理者自然流露的处理问题的方法与态度。
管理境界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团队、部门及公司的运营效率,甚至涉及企业存亡。
大境界带来大心胸,大心胸带来大的成功。
真正卓越的管理者,在成长的过程中都经历了三种境界---自我境界、超我境界、无我境界,
第一重境界---自我境界。
这一境界的管理者初涉职场不久,因工作业绩突出或其某种原因而被放在了管理岗位上,由于缺乏相关的管理知识、经验,在管理的世界中,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管理风格,管理的过程的中更多依靠别人的经验、自己的本能的判断管理中往往感到力不从心。
当遇到挫折时,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公司的制度不完善,于是通过增加新的管理制度,以约束企业员工。
许多制度规定显得不尽合理,往往脱离实际。
第一重境界的管理者处于企业管理的最低境界,自身受制于管理素质与管理意识的缺陷。
管理上毫无章法可循,基本处于混乱、原始状态。
第二重境界---超我境界。
随着管理经历的增长,遭遇的管理问题越来越多,就会发现管理越来越复杂,进入这个阶段的管理者往往希望能够超越自己。
他们可能学习管理理论,和他人的成功经验,但是他们已不再生搬硬套书本上的管理理论,也不再轻易相信别人的管理经验与技巧,因为他们明白经验是在特定环境下成功的典范,而那个环境已经不在了。
在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
在管理的过程中也总结出了一
套适合自己的管理技巧与方法,他们开始懂得领导的艺术,超越了本能原始的管理状态。
由于本身境界的限制,他们无法成为卓越的管理者。
第三重境界----无我境界。
只有很少一部分具有天赋的管理者通过自身的不断修炼,才能将自己提升到最高境界。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管理”,他们管理的基本方法是“无为而治”,“无为而治”不是不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管有所不管。
随着管理理论的不断丰富,管理经验的不断积累,一部分管理者不满足于现状,不满足于眼前的成绩,究极于管理的终极,回归到自然状态。
即使他们不再管理企业,他们的影响力已经渗透到每个员工的心里,整个企业依然会运转如故。
他们依靠自己的努力与睿智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管理境界。
这个时候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
暮然回首,自己一直寻求的管理真谛原本就在身边。
第三重境界管理者,管理者通过合理授权,管理者和员工各司其职,各行其事,都能充分发挥其潜能和智慧,从而达到一种既能实现成员个人需求又能实现组织目标的和谐状态。
要想成就大的境界,要想成为卓越的管理者,要想在管理上达到无我境界,就必须通过不断的修身、修德来实现,而这个过程是痛苦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不断的否定自我,最终真正认识自我,认识管理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