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春》的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自清《春》的说课稿
一、背景介绍
《春》是朱自清先生于1938年创作的一篇散文,被收入《背影》等多种选本中。

全文以春天的景象为线索,展开了朱自清先生对生命的思索和感悟。

在新文化运动期间,朱自清先生曾是受到大家重视的散文家和教育家。

他的散文写作以清新脱俗、感人肺腑著称,被誉为“文学革命”后散文的代表人物之一。

二、文本分析
A. 思路主线
本文的主线思路是通过描写春天的景象,折射出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文章开头提到“春天来了”。

作者描写春天的景象,比如“一切都放满了欢喜”,“每一种新绿都经过千般刻画”。

然后,作者通过对“春”的描述,发出了对生命的反思。

他说,“生活并不是美好的东西,但总有些东西是美好的,比如太阳、月亮、星辰,比如思想的自由、民族的解放,比如那极少数的、可以辅导我们的人们。


B. 描述手法
本文的语言简洁明了,描写细致入微。

作者巧妙运用细节描写、对比手法刻画春天的景象。

比如,“就连天,也蓝得出奇,难道像是一种恢弘的背景,怕显得花草树木太艳丽了么?”
C. 主旨思想
作者在文中并未直接表达自己的主旨思想,而是通过对春天的描写和反思,呈现出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美好事物的欣赏。

D. 修辞手法
作者运用不少修辞手法,比如反复对比,联想等方式来丰富本文的语言表达,使得文中的思想更加深刻和感人。

比如,作者用“恍若隔世”来描绘冬天和春天的冷暖转变;用“尘埃落定”,来表达生命的真正面貌。

三、教学思路
A.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风格,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让学生了解春天的美好,感悟生命的脆弱和宝贵;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美好事物的欣赏。

B. 教学方法
1.朗读和解读。

教师可以先朗读全文或者重点部分,让学生跟随朗读,感受文章节奏和情感。

2.分析讨论。

引导学生分析文本,挖掘出文章的主旨和修辞手法,并进行讨论。

3.写作练习。

鼓励学生依照自己的思路和感受,写出类似《春》的文章。

C.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2.对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风格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3.如何通过表达春天的景象,折射出作者对生命的思索和感悟。

四、课堂实施
第一步:导入
1.让学生回忆春天的景象,引导他们感受春天的美好;
2.让学生猜测文章的主题。

第二步:学习
1.教师讲解作者与《春》的背景知识,并进行精读;
2.分组讨论,分析《春》的主旨思想和修辞手法;
3.学生进行阅读笔记和总结,为下一步写作练习做准备。

第三步:写作
1.学生依照自己的思路和感受,写出一篇类似《春》的文章;
2.教师审核和指导。

第四步:总结
1.学生交流自己的文章;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成果,并留作业。

五、课后思考
1.你对《春》的主题感受是什么?
2.你最喜欢《春》中的哪些细节描写?为什么?
结论
《春》是一篇有深度和感悟的散文,通过对春天的景象和反思,向我们展示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美好事物的欣赏。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和领悟这篇散文,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更可以培养他们对美好事物和生命的敏感与感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