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已己》中对比手法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孔已己》中对比手法的应用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孔乙己》历来脍炙人口,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悲惨遭遇的描述,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封建末世科举制度殉葬品的典型形象,这是一篇五四运动前夕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

小说中对比手法成功的运用,是作品的一大特色。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酒客地位的对比
来咸亨酒店喝酒的,有两种人,由于他们的社会地位不同,作品一开始就进行了鲜明的对比:一种是“短衣帮”,靠柜外站着喝,这些人都是做工的贫苦劳动者;另一种是“穿长衫的”,“踱进对面的房子里,慢慢坐喝”,这些人是悠闲阔绰的剥削者。

文中“短”和“长”,“外”和“里”,“站”和“坐”,以及“买不起荤菜”与“吃荤菜”等进行对比,深刻揭示了酒客的贫富悬殊,阶级的对立,为孔乙己的出场做了铺垫。

(二)孔乙己和丁举人的对比
孔乙己和丁举人同是读书人,孔乙己没有爬上统治阶级的行列,政治上没有地位,经济上穷困潦倒,思想麻木,行为迂腐,成为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而丁举人是一个沿着科举阶梯爬上去的封建“卫道士”,他凶狠、毒辣、残忍、冷漠,把仅偷了他家一点东西而又写了“服辩”的孔乙己打折了腿;再者,从孔乙己和丁举人这两个人物名字上看,作者也是匠心独运的(既然是小说,人物名字往往是虚构的):“孔乙己”这三个字,从形状上看,都有“弯钩”,很像一个被打折了腿的人的形状,而丁举人的“丁”姓,很像一个举人老爷手中的“文明棍”,这就给读者以暗示:孔乙己的腿,说不定就是丁举人用他那根文明棍给打折的呢。

(三)孔乙己本人前后出场几个方面的对比
(1)外貌、服饰对比
孔乙己一出场,作品就有一段外貌描写:他身材很高大(表明他原本具有谋生的条件),清白脸色(表明他处于饥饿状态,饥一顿饱一顿,生活无着落),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昭示他常遭欺凌侮辱);一部乱蓬蓬花白的胡子(点明他年岁已高,已是风烛残年),他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

“脏”,表明他好逸恶劳;“破”,表明他穷困潦倒,衣不蔽体。

最后一次出场是这样描写的: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表明孔乙己长期在外面“飘”,居无定所,风吹日晒,经常挨饿,他的处境每况愈下。

(2)神态对比
第一次出场时,酒客取笑他偷东西,他“睁大眼睛”,“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进行争辩;最后一次出场时,掌柜取笑他偷东西,却不十分分辨,掌柜又取笑他被打断腿时,他也没再争辩,只是“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这就表明孔乙己的思想越来越麻木了,封建科举制度无情的摧残了他的灵魂和肉体。

(3)品行对比
往常的孔乙己为了在“短衣帮”面前摆阔气,品行表现得比别人都好,酒钱从不拖欠;虽然偶尔没有现钱,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而后来却长期拖欠“十九个钱”,最后一次出场,掌柜向他讨要这笔拖欠已久的十九个钱时,他一改过去“从不拖欠”的“好品行”,耍弄欺骗的手法搪塞,托辞“下回还清”,实际上是无力偿还,再也不能显摆了,孔乙己最终也没有还上所欠的那十九个钱。

(四)动词对比
(1)排和摸
孔乙己花九文钱,要两碗酒和一碟茴香豆,付账时,这九文钱是“排”出来的。

一个“排”字,充分表现了他在短衣帮面前摆阔气,爱慕虚荣而炫耀的心理。

孔乙己被打折了腿之后,用极其低的声音要求:“温一碗酒”,而且动作十分缓慢:“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前后钱数的变化,真实而准确的反映出孔乙己已频临绝境的悲惨处境,他后来仅喝一碗,而且有酒无菜。

一个“摸”字,一个“排”字,形成鲜明的对比。

(2)折和断
对于孔乙己被打这件事,酒客们说他被打“折”了腿,而掌柜取笑他时却说成是被打“断”了腿,一折一断,程度不一样,酒客和掌柜都对孔乙己取笑,性质也不一样,酒客取笑他,是笑他思想麻木,觉得迂腐而可笑;而掌柜是一个剥削阶级的人物,他的取笑是对像孔乙己这样的下层贫民的一种玩弄、一种欺凌。

(3)站和坐
文中写道:“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唯一的人”,这一句交代了他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短衣帮”没有什么两样,他不能像“长衣帮”那样:“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的坐喝”,但从孔乙己的显摆,在“短衣帮”面前炫耀而显出与众不同的心理中,他何尝不觊觎“慢慢坐喝”的绅士风度呢?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他的“梦”被击的粉碎!残忍的丁举人打折了孔乙己的腿,使得他有腿不能走,成了一个废人,孔乙己终于而且永远地“坐”下了。

这是作品对孔乙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批判,也表明孔乙己的悲剧是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造成的。

作品中运用对比的手法还有多处,如,孔乙己所欠的十九个钱,掌柜四次提到,这就拿孔乙己的整个身价还不如那十九个钱对比;掌柜和小伙计的对比:掌柜是一个掺杂使假,坑害酒客的奸商;而小伙计不会也不愿干这种差事,说明他心地善良;掌柜的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生气,与孔乙己使人快活,也是对比;初冬,小伙计整天靠着火,穿着棉袄,而孔乙己随着天气的寒冷,不得不脱掉那件标志他身份的又脏又破的长衫而改穿破夹袄,这就渲染了一个悲凉的气氛,为孔乙己悲惨的死去埋下了伏笔,这也算是对比。

以上就是我在《孔乙己》教学中关于对比手法的肤浅思考,谈的未必全面、具体,穿凿成分在所难免,恳请大方之家赐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