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_2025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单元素养检测含解析鲁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素养检测(一)
(第一单元)
(90分钟100分)
【合格性考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四川省是我国人口大省,人口分布极不均衡,以平武—盐源一线为界,川东与川西人口分布差异悬殊。

四川省也是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其中川东丘陵山区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较多,成都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并不突出。

下图示意四川省平武—盐源人口界线。

完成1、2题。

1.影响川东与川西人口分布差异悬殊的主导自然因素是( )
A.河流
B.气候
C.地形
D.植被
2.成都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并不突出的主要缘由是当地( )
A.山清水秀,环境美丽
B.城郊农业发展快,乡镇企业多
C.平原广袤,土壤肥沃
D.育龄妇女比重较小,生育率低
【解析】1选C,2选B。

第1题,川东与川西地形差异大,川东多盆地、丘陵,川西多山地高原,地形的巨大差异导致川西人口少,川东人口多,人口分布差异悬殊。

第2题,成都城郊农业发展快,乡镇企业多,远距离流淌人口少,从而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并不突出。

位于东北边陲的黑龙江省,土地总面积47.3万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达16万平方千米。

至2014年年底,黑龙江省人口总数为3 835万人,其中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609万,占人口总数的15.9%。

有关资料显示,黑龙江省的人口诞生率、自然增长率两项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2年总人口已经变为零增长。

黑龙江省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外来移民数量
最多、规模最大的省份,但在近二十年里,人口呈加速流出状态。

除辽宁和山东外,北京和天津成为黑龙江省跨省流出人口的主要流向地。

据此回答3、4题。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前30年,黑龙江人口大量流入的主要缘由是( )
A.自然资源丰富
B.经济快速发展
C.交通运输便利
D.生态环境美丽
4.对近二十年里黑龙江人口状况的分析推断,正确的是 ( )
①自然环境恶化→人口大量外迁→人口老龄化加剧
②人口大量外迁→育龄妇女削减→人口自然增长率减缓
③经济发展滞缓→收入提高缓慢→人口外出务工经商
④人均耕地削减→就业机会削减→农村人口大量外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3选A,4选B。

第3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前30年,东北地区由于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吸引了外来人口的大量迁入。

第4题,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种种缘由,东北地区经济发展趋缓,人们收入增长缓慢,大量人口外迁务工经商,造成人口结构发生相应变更:一方面导致人口老龄化加剧,社会养老负担加重;另一方面,由于青壮年人口的外迁,造成了人口诞生率的下降,导致人口自然增长趋缓。

下表是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江苏省某市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表”。

据此回答5、6题。

5.该市迁入人口的特征有( )
A.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
B.以青壮年人口为主
C.人口迁移主要受政治因素影响
D.与该市原有人口年龄构成相像
6.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有( )
A.缓和了当地就业惊慌局面
B.制约了该市的经济发展
C.削减了该市的被抚养人口
D.促进了该市的经济发展
【解析】5选B,6选 D。

第5题, 依据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表,将男女人口分别进行累计求和,可知女性人口数大于男性;依据表格可以计算出15~59岁人口占迁入人口的比重,约为90%,即青壮年人口比重最大;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因素的影响;该市原有人口的年龄构成不确定。

第6题, 该市迁入人口数量大,会缓解当地的劳动力惊慌状况,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同时由于青壮年人口比重最大,会增加当地就业的压力,会造成交通拥堵、住房惊慌,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该市迁入人口中少儿人口、老年人口数量较多,增加了该市被抚养人口的数量。

(2024·北京东城区高一检测)2024年度和2024年度浙江省连续两年净流入人口居全国其次。

下图为2010年浙江省人口分布图。

据此回答7、8题。

7.2010年,浙江省( )
A.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差异较小
B.西部地势起伏小,人口较少
C.西南部水资源少,环境承载力小
D.东北部经济发达,人口集中
8.大量人口流入浙江省,对该省的影响是 ( )
A.变更人口分布格局
B.增加就业机会
C.影响地域文化特点
D.减小环境压力
【解析】7选 D,8选C。

第7题,读图,浙江省东北部和东南部人口密度大,区域人口密度差异
大,东北部经济发达,吸引大量人口迁入,人口集中;浙江省西部地势起伏较大;浙江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水资源较为丰富。

第8题,外来人口主要流入的是浙江省经济发达地区,并未变更其人口分布格局;人口流入浙江省,会造成流入地区就业压力变大,不会增加就业机会;大量外来人口流入,影响其地域文化特点;会加大环境的压力。

下图是我国部分省区目前迁入人口规模与工资水平相关示意图。

读图,完成9、10题。

9.据图并结合所学学问,推想下列影响迁入人口规模大小因素中影响最小的是( )
A.工资水平
B.房价
C.空间距离
D.教化资源
10.对西藏当前人口迁移状况缘由的说明,正确的是( )
①经济、交通的快速发展
②迷人的风土人情及文化魅力
③高寒缺氧的自然环境
④与沿海差异较大的工资水平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9选B,10选A。

第9题,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机会多、工资水平高、教化资源丰富,会吸引大量人口迁入,而且空间距离越近越有利于促成人口就近迁往城市;由此推断A、C、D三项都对迁入人口规模的影响较大;房价对迁入人口规模的影响较小,故选B项。

第10题,图示信息显示西藏迁入人口规模较大,且工资水平较高。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经济发展快速吸引人口迁入;迷人的风土人情及文化魅力也是吸引部分人口迁入的重要因素。

人口迁移与流淌是受区域经济差异、教化程度、空间距离和历史渊源等因素影响下的一种社会影响。

依据下表,回答11、12题。

全国前5位人口流入大省的前5位人口流出地排序
1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广东省的流入人口全部来自邻省
B.四川既是流入大省也是流出大省
C.人口流出较多的省均位于中西部地区
D.全国流入人口前5均在东部地区
12.M省流入人口受历史渊源影响明显,M省最有可能是 ( )
A.山东
B.海南
C.福建
D.广西
【解析】11选B,12选A。

第11题, 从表格中看广东省的流入中四川和湖北不是邻省;四川既是流入大省也是流出大省;人口流出较多的省也有东部地区;全国流入人口前5四川省不在东部地区。

第12题, M省主要流入的省份是黑龙江、吉林、河南、江苏、安徽,从四个选项看,山东省最接近,应当是山东省。

木桶定律是指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读制约中国环境人口容量资源木桶示意图,完成13、14题。

13.制约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最主要因素是( )
A.耕地资源
B.土地资源
C.水资源
D.矿产资源
14.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的因素是( )
A.经济发展程度
B.对外开放程度
C.人口受教化水平
D.消费水平
【解析】13选A,14选 D。

第13题,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给的人口数量。

图示资源是制约当地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而一个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由当地最短缺的资源确定,读图分析,我国耕地资源最少,因此制约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最主要因素是耕地资源。

第14题,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对外开放程度及消费水同等。

环境人口容量与资源的丰富程度、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化水平成正比,与消费水平成反比。

“地球生态超载日”是指到一年中一个特定日期为止,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已超过地球在这一年可以产出的资源总量。

下图为部分年份地球生态超载日变更图。

读图,完成15、16题。

15.“地球生态超载日”的变更说明 ( )
A.气候变暖,资源更新周期变短
B.人口增加,资源消耗速度加快
C.技术发展,资源利用种类增多
D.经济下滑,资源供应数量不足
16.应对“地球生态超载日”变更的主要措施是( )
A.加大资源开采力度
B.降低人口合理容量
C.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D.增加地球资源产出
【解析】15选 B,16选C。

第15题, 由图可知,从1987年到2015年,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已超过地球在这一年可以产出的资源总量的日期不断提前,“地球生态超载日”的变更说明人口增加,资源消耗速度加快。

第16题,依据人类消耗资源速度加快现象,人类应合理限制人口数量,发展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故应对“地球生态超载日”变更的主要措施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下图示意我国部分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据此得出的人口承载力状况。

读图,回答17、18题。

17.图中信息反映的三地人口容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消费水平
B.科技
C.开放程度
D.资源
18.造成青藏地区人口容量大(或小)的主要缘由是 ( )
A.地域广袤,资源特别丰富
B.地处内陆,交通异样不便
C.气候高寒,生态极其脆弱
D.常规能源开发,人口容量增加
【解析】17选D,18选C。

第17题,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资源的丰富程度、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化水平及消费水同等。

图中各地区的可承载人口数与最大可能人口密度是依据当地年生物量估算出来的,故其主要影响因素为资源。

第18题,青藏高原地域广袤,资源特别丰富,但由于高寒的环境特征,生态极其脆弱,人类生存和利用资源困难,人口容量小。

太阳能、风能等能源的开发,提高了该地区人口容量。

1850年,清朝的人口为4.3亿。

当时的学者汪士锋惊呼:“人多之害,山顶已植泰稷,江中
已民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茴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而今日的中国,不但养活了13亿人,人们的生活水平比那个时代还提高了很多。

完成19、20题。

19.两时期环境人口容量差异很大,下列因素对此现象影响最小的是( )
A.资源数量
B.科技发展水平
C.人口的生活与文化消费水平
D.地区对外开放程度
20.下列决策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是 ( )
A.提倡节约,建设节约型社会
B.放宽生育政策,增加人口数量
C.追求高消费,改善生活质量
D.建设高耗能企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解析】19选C,20选A。

第19题,人口的生活与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资源数量、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对外开放程度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关系。

第20题,中国人口多,地域广,提倡节约,建设节约型社会可以使得资源量相对增多,运用时间延长,扩大应用价值,养活更多人口。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21.读世界人口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8分)
(1)世界的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
(2)图中A、B、C、D四地,都是世界上人口稠密
的地区。

四地人口密集的共同缘由:
纬度位置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

海陆位置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形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

(3)鉴于世界人口分布现状,有人提出了将C地人口迁移到E地的想法,以使两地人口匀称分布。

他的想法可取吗?为什么?
【解析】第(1)题,人口分布不均是最大的特征。

第(2)题,中低纬度地区、沿海地区、平原地区是人口密集地区形成的共同缘由。

第(3)题,C位于欧洲,E地位于撒哈拉沙漠地区,环境承载力小,不适合迁移。

答案:(1)人口分布不匀称。

(2)纬度位置方面:都处于中低纬度(或温带地区);海陆位置方面:都处于沿海地区;地形方面:都处于平原地区(或地形平坦)
(3)不行取。

E地极端干旱(或高温干燥)不适于人类居住,环境承载力小,不适合迁移此处。

22.世界某区域地图,回答下列问题。

(7分)
(1)分析A半岛的人口分布特征。

(2)近几十年来,图示区域因石油收入大增而成为外籍劳工集聚地,简述外籍劳工集聚对其产生的不利影响。

【解析】第(1)题,A半岛降水稀有,气候干旱,沙漠广布,沿海地区交通便利,适合人类居住,因此人口较多。

第(2)题,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加大资源环境、公共服务、交通、社会治安等方面的压力。

答案:(1)降水少,气候干旱,沿海交通便利,经济发达,人口多分布在沿海地区。

(2)增加资源环境压力;增加公共设施和社会服务压力;增加城市管理难度,导致社会治安差;出现文化、宗教、种族冲突。

23.结合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8分)
材料一不同时期户籍迁移记忆漫画。

材料二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2010年我国东部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2.41个百分点,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比重都在下降。

材料三“第五、六次人口普查的流淌人口变更图”。

(1)材料一反映出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2)依据材料二、三描述我国人口流淌的特点和方向。

(3)目前我国的国内人口流淌和迁移以务工和经商为主要形式,这对我国乡村有何影响?
【解析】第(1)题,材料一表现出为接受良好教化和寻求更好地经济收入而出现人口迁移趋向,材料一反映出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社会文化因素、经济因素。

第(2)题,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可以推断,我国目前人口流淌特点为人口流淌数量快速增长。

我国目前人口迁移的方向主要表现为由中西部向东部发达地区迁移、流淌。

第(3)题,由于人口流淌和迁移,造成原居住地劳动力削减,但同时会加强与外部联系,缓解当地人地冲突。

答案:(1)社会文化因素、经济因素。

(2)特点:人口流淌数量大,增长快。

方向: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发达地区迁移、流淌。

(3)①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与沟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缓解人地冲突,爱护生态环境;③更好地利用和开发土地资源;④人才外流,劳动力削减。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7分)
材料一20世纪80年头以来,我国国内出现大规模人口流淌,还因此出现“民工潮”这一新名词。

材料二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为:从农村迁往城市;从____________迁往____________;从____________迁往____________。

(2)我国这种大规模人口流淌,对迁出地的影响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次大规模人口流淌,对迁入地的影响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阅读图片材料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为:从农村迁往城市;从内地迁往沿海;从欠发达地区(中西部)迁往发达地区(东部)。

第(2)题,影响类问题留意从正面和负面两方面思索。

我国这种大规模人口流淌,对迁出地的影响有:正面: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促进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缓解人地冲突,促进人地协调;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负面:人才流失;劳动力不足,土地荒芜,影响经济发展。

对迁入地的影响有:正面:供应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负面:增加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的管理难度;增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

答案:(1)内陆沿海欠发达地区(落后) 发达地区
(2)迁出地: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促进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缓解人地冲突,促进人地协调;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人才流失;劳动力不足,影响经济发展
迁入地:供应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增加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的管理难度;增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
【等级性考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下图为世界人口纬度分布图,阴影示意各纬度人口数量多少。

读图完成1、2题。

1.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 )
A.北半球中低纬地区
B.北半球中高纬地区
C.南半球中低纬地区
D.南半球中高纬地区
2.图中人口集中分布的影响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矿产资源
D.交通
【解析】1选A,2选 B。

第1题,由图示可以看出,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北纬15°~ 45°,即中低纬地区。

第2题,北半球中低纬地区,气候温柔潮湿,利于人居;图示是人口的纬度分布,不能看出地形、矿产及交通状况。

下图为某国总人口和外来移民的年龄结构图。

读图完成3、4题。

3.由图中数据可知该国( )
A.男女比例失衡
B.外来移民人口超过本国人口
C.老年人口超过青年人口
D.移民缓解了人口老龄化问题
4.影响该国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 )
A.人口老龄化
B.自然因素
C.经济因素
D.政治因素
【解析】3选D,4选C。

第3题, 图中数据表示该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不能表示男女性别比例失衡。

将各年龄段人口数量相加,外来移民人口少于本国人口。

依据各年龄段人口数量,老年
人口远低于青年人口。

移民迁入人口主要是劳动力人口,缓解了人口老龄化问题。

第4题,迁入人口以劳动力人口为主,说明迁移目的主要是务工、经商。

影响该国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

迁入的老龄人口占比重小,人口老龄化不是主要缘由。

材料不能体现自然因素、政治因素的影响。

5.有人口学家采纳下列公式估算理论人口容量,理论人口容量=(a×b)/c,其中a为耕地面积,b 为熟制,c为每年人均粮食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

假设图示四市耕地面积、年人均粮食消费量均大致相同,依据该公式估算,四市理论人口容量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选D。

四市耕地面积、年人均粮食消费量均大致相同,则影响人口容量的主导因素是作物熟制。

四地中④地为一年二熟,因此人口容量最大。

二、非选择题(共10分)
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农村空心化是农村人口非农化引起的“人走屋空”以及宅基地普遍“建新不拆旧”,新建住宅渐渐向外围扩展导致的一种“外扩内空”的不良演化过程。

供应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为破解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日益严峻的空心村问题,深化推动村庄整治工作供应了重要思路。

与传统单纯依托需求侧发力的增长方式不同,供应侧结构性改革强调通过对供应体系结构的改革调整增加有效供应。

材料二下图为供应侧结构性改革与空心村整治关系图。

(1)分析空心村产生的缘由。

(2)推想空心村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

(3)分析供应侧结构性改革整治空心村问题的主要途径。

(4)分析空心村问题的整治对城市或乡村发展的主动作用。

【解析】第(1)题,空心村产生的缘由主要是人走屋空、建新不拆旧,可以结合材料信息从经济、政策和观念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2)题,空心村对社会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从资源、经济、平安等方面进行分析。

“人走屋空”、宅基地普遍“建新不拆旧”、新建住宅渐渐向外围扩展等都简单造成土地资源的奢侈,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陈旧的建筑年久失修存在平安隐患。

第(3)题,供应侧结构性改革整治空心村问题的主要途径可从材料中“去库存、补短板、制度供应”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4)题,空心村问题的整治对城市或乡村发展的主动作用,可任选城市或乡村为动身点,从生态、社会、经济方面分析。

答案:(1)城乡经济的发展差距产生人口流淌;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务工人员无法融入城市;传统的攀比心理,回村建新居。

(2)年久失修的房子存在平安问题;造成土地资源的奢侈;阻碍农村的经济发展。

(3)完善城市社会保障体制,促进务工人员融入城市;限制农村随意建房,去除农村房屋库存;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夫收入;改革农村土地制度。

(4)对城市:避开产生社会治安问题;带动城市的经济发展。

或对乡村:改善乡村的人居环境;避开潜在的冲突纠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