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植物名的语言认知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卷第9期2020年9月
长春大学学报
J0URNAL0F CHANGCHUN UNIVERSITY
Vol.30No.9
Sep.2020现代汉语植物名的语言认知分析
谭宏姣,雷会营
(吉林师范大学中国语言研究所,吉林四平136000)
摘要:语言的认知分析是语言学中最具解释性和解释力的分析方法。

运用范畴化理论分析现代汉语植物名,发现其构词语素中的属语素多数来自基本层次范畴。

植物命名的隐喻类型有四类:以人为喻、以动物为喻、以植物为喻和以其他事物为喻。

转喻映射遵循邻近原则和突显原则来实现,植物名的词义引申內在机制来源于这两个原则,部分植物的命名缘由也与此相关。

关键词:植物名;范畴化;隐喻;转喻;《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中图分类号:H1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3907(2020)09-0041-06
人与植物的关系是人与自然之间最重要的关系。

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人类对植物有了整体的认知和概念,这种认知体现在人类的语言中就是大量植物名的存在。

“语言也是一种认知活动,是对客观世界认知的结果,语言运用和理解的过程也是认知处理的过程。

”⑴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为语料,对其中的植物名进行范畴化、隐喻与转喻方面的分析,试图揭示汉语植物名的构词特点、命名缘由、词义引申机制以及汉民族对植物的认知规律,并以此就教于方家学者。

1现代汉语植物名的范畴化认知
1.1基本层次范畴
人类根据世界万物差异性中的相似或相关将万物进行分类,进而形成概念,这种意识活动就是范畴化。

范畴化是人们对客观事物通过感知后进行反复概括和分类的过程,导致等级结构的产生。

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同的语境下,植物范畴化是有差异的,科学语言与日常语言对于植物的范畴化等级划分也不一致,如“松柏纲一松科一雪松”属于科学语言的范畴化等级,“植物一树一雪松”是生活语言中的上下位层次概念词。

“具体来说,认知范畴分为基本层次范畴、上位范畴和下位范畴三部分,其中基本层次范畴在认知习得上具有优先性。

”[2]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植物界的认知最先开始于基本层次范畴。

语言学家发现,处于中间位置的基本层次范畴更重要,因为它的形态结构最简单、特征最显著,与人类的生活关系密切且容易识别和概括,这类事物现象更容易用于语言命名。

考察现代汉语植物名,我们发现绝大多数植物名的构词语素中的属语素都来自基本层次范畴,包括科学语言和生活语言两类基本层次范畴。

如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以“树(或木)、草、花、果”这些生活语言中的基本层次范畴概念构词的植物名非常普遍:
“树”(或木)—
—白蜡树、鸽子树、公孙树、果木、红木、花榈木等。

“草”—藨草、毒草、甘草、狗尾草、含羞草、荭草、草莓等。

“花”—
—报春花、菜花、朝阳花、大丽花、玳玳花、芙蓉花等。

“果”—
—长生果、蓇葖果、瓠果、开心果、芒果、奇异果等。

“菜”是典型的生活语言中的基本层次范畴概念,以“菜”构成的植物名也很常见:
甜菜、盖菜、苋菜、香菜、蕙菜、荇菜、蕺菜、芥菜、莼菜、蔊菜、堇菜等。

由科学语言中基本层次范畴概念构成的植物名也有许多。

如“木兰纲一莲科一睡莲”属于科学语言中的层次范畴等级,其中“莲”被认为是基本层次范畴概念,相对于上位层次范畴“木兰”与下位层次范畴“睡莲”。

语言中由“莲”构成的植物名较多:
收稿日期:2020-03-16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7ZDA298);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2017B16)作者简介:谭宏姣(1974-),女,吉林松原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汉语史研究。

42长 春 大 学 学 报第 30 卷
穿心莲、莲花白、西番莲、雪莲、转日莲、王 莲、并蒂莲、榴莲、莲雾、马莲等。

当然,由于科学研究的专业性需要,生物科学性 词典中收录大量的植物专名,其构词的属语素有下位
层次范畴概念参与,如由“睡莲”构成的下一级品种有
“黄睡莲”“白睡莲” “红睡莲” “帝王睡莲” “延药睡
莲”“香睡莲”等。

但《现代汉语词典》作为规范性和
实用性的词典,以词语价值性与需求性的要求为原则 收录的现代汉语词汇,不同于专业词汇,表现出植物
名构词上基本层次范畴概念参与度高的特点。

1.2原型范畴的家族相似性
不同的植物,我们可以找到它们的共同特征,使
得植物的各个范畴得以建立;也可以找到能使它们 相区别开来的特征,对植物词进行合理的分类,使人
们更细致地认识植物。

菜豆[草本植物+嫩荚是常见蔬菜+可入 药]
葱[草本植物+常见蔬菜+可做调味品]
姜黄]草本植物+可入药+可做染料]
根据上述词义分析,这3个植物都具有“草本 植物”这个共同特征,可以将它们联系在“草本植
物”这同一范畴;根据“常见蔬菜”这个共同特征,可 以将菜豆、葱分类成“蔬菜”这同一范畴;根据“可入
药”这个共同特征,可以将菜豆、姜黄分类成“草药” 这同一范畴。

这些就是范畴化的过程。

共同特征的存在是各类范畴形成的必要条件,
而判断事物是否能够进入该范畴,依赖于事物与该
范畴之间是否具有家族相似性(如图1所示)。

植物名称
共同特征 区别特征 交叉曲相似牲
图1部分蔬菜特征交叉示意图
从图1可以看出,这3个植物词的共同特征是 草本植物。

共同存在的特征是各类范畴存在的必要
条件,共同特征越多,具有的相似性越多,它们就会
同时归属于层次不同的多个范畴中。

如“可入药”
“可做调味品”是“菜豆”和“葱”的区别特征,但“可
入药”却是“菜豆”和“姜黄”的共同特征。

这就是草
本植物所反映出的家族相似性。

值得说明的是,许多范畴都是围绕一个原型构
成的,同一个范畴的内部成员的地位并不相等。


如《现代汉语词典》对“水果”的释义是:“可以吃的
含水分较多的植物果实的统称,如梨、桃、苹果 等。

”⑶在“水果”这个范畴中,“梨、桃、苹果”是典
型成员,因为它们词义中含有“果实可以吃” “含水
分较多”这些主要特征。

我们分析一下“橘”“甘蔗”
的词义:
橘[果实可以吃+果肉多汁+味酸甜+可入药]
甘蔗]茎可以吃+多汁+含糖分多]
根据上述词义分析可知,“橘”“甘蔗”都可归于
水果范畴。

“橘”与水果的范畴具有更多的相似性, 在水果范畴中属于典型范畴。

但是,“甘蔗”这种水
果,它可食用的是茎,并不是果实,因此,它属于水果
的非典型范畴。

2现代汉语植物名的隐喻认知
现代隐喻认知理论指出,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 种简单、具体、为人所熟知的概念去理解复杂、抽象、
陌生的概念,通过人类的认识和理解将一个概念域 投射到另一个概念域。

人们在认知未知植物时,经
常选择与植物特征相似的概念为源域形成隐喻。

我 们考察《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142个含隐喻的
植物名称,发现这些植物名称的隐喻按照“近取诸 身,远取诸物”的认知原则,可以分为以人为喻、以
动物为喻、以植物为喻和以其他事物为喻4个大类。

2.1以人为喻
人们用人的活动、人体器官以及人物为参照物
去描述植物,体现了“植物是人”这一概念隐喻。


见表1。

表1以人为喻的植物名
人物喻体词类型
数量
所占比例例词
人的活动及状态
4
9.7%
•羞草•心果相思子•莲
人体器官
1331.7%芋•银耳•心果•果一般人物
1229.3%白头翁美人蕉人参王莲王彗人物
传说人物
1229.3%
罗•果仙人球佛手圣•果
总计41
100%
第9期谭宏姣,等:现代汉语植物名的语言认知分析43
从表1可见:(1)以人物为喻的植物名最多,合计占58.6%,一般人物与传说人物数量相同。

在一般人物中比较注重人物的身份地位,如用君主的称谓“王”来参与造词的“王莲”“王彗”。

刘师培《物名溯源续补》曾指出:“凡物之大者,或谓之王,蛇曰王蛇,鸟曰王騅。

”⑷桃只是刘氏未举植物名例,植物“王莲”是莲的一种,以巨型奇特似盘的大浮叶为特点。

“王彗”本为草本植物,古书上指地肤,即扫帚菜,但其特点是丛株高大,又名“王帚”。

《尔雅•释草》:“箭,王彗。

”晋郭璞注:“王帚也,似藜。

”古书中以“王”命名的植物名还有“王延”(即薯蓣、山药)、“王棘”(棘之坚善者)、“王刍”(绿竹,即淡叶竹)。

以人物命名的除表1列举的外,还有“将军”(大黄的旧称)、“虞美人”等。

此外,人们还以神话人物为始源域,突出植物的特征、习性等,如“仙客来”“仙人掌”“水仙”“佛手爪”等。

(2)在以人为喻的植物名里,人体器官隐喻数量较多,占比高达31.7%。

这说明人对自己的身体结构特征最为熟悉,所以是植物名称隐喻重要的选择对象。

(3)用人的活动(包括心理活动)和状态参与造词的植物名数量最少,是隐喻中较少使用的。

2.2以动物为喻
人类对动物词的认知应该要早于植物词,因为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这形成了“植物是动物”的概念隐喻。

详见表2。

表2以动物为喻的植物名
动物喻体词类型数量所占比例例词家畜类1336.1%•蔺牛蒡狗•草传说类动物822.2%•眼水龙凤尾竹家禽类616.7%•头鸭梨鹅掌楸野兽类411.1%狼尾草猕猴桃爬山虎蛇类2 5.6%蛇瓜蛇豆
鸟类2 5.6%•子树•鹃
鱼类1 2.8%鱼腥草
总计36100%
从表2可以看出:(1)植物名中以家畜类动物为喻体的数量最多,占总数的36.1%,说明家畜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中以“马”为隐喻的植物名最多,这有三种情况:一是以“马”命名的名物多有“大”义。

刘师培《物名溯源续补》:“物之大者,古人均称为马。

于植物则有马芹、马藻、马棘、马蓼、马蓝、马扇。

”⑷⑷“马蔺”“马莲”因植株高大而得名,“马蓝”是植株高大的灌木状板蓝属植物,“马兰”的叶子较长大。

二是以马的器官命名的植物。

如“马齿苋”因其叶互生或接近比并对生而类比为马齿,“马蹄莲”块茎外有漏斗状的大型苞片状如马蹄,“马尾松”针叶细长柔软犹如马尾。

三是以马身上的佩饰命名。

如“马铃薯”的地下椭圆形块茎颇似古代马骑颈项上所悬挂的铃;“马缨花”是杜鹃花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早春时节,红色花球竞放枝头,宛如马头披戴红缨。

(2)植物命名反映龙凤崇拜。

龙凤是中国神话中极具文化色彩的两种神异动物。

传说中的龙,身长,形如蛇,有鳞爪,有长须,能兴风降雨,为水族之长。

汉语中存在大量的以“龙”命名的植物名,《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仅收录了4个,“龙眼”“龙爪槐”“龙胆”“水龙”。

其中前3个植物名是用龙的身体部位和器官命名的,“龙胆”和“水龙”(全草入药)还因其是药用植物为示其药效之神奇而去“攀龙附凤”。

日本学者森立之《本草经考注》卷三“龙胆”条注云:“凡药物以龙名者,皆假托其德以神其效耳。

以似骨非骨名龙骨,以似眼非眼名龙眼,以似葵非葵名龙葵之类是也。

龙胆亦复此例。

张思聪云:’龙乃东方之神,胆主少阳甲木’,此说甚拘。

”⑸夏纬瑛也曾指出:“方术之家,故弄虚言,示其药物之名贵,往往称龙道凤,如’龙须’、’凤尾’之类,在在皆是。

’龙胆’的名称,该当是此类,实即以其根苦如胆,而漫称’龙胆'耳。

”同汉语中也有一些用“凤”修饰的植物命名,但不如以“龙”命名的植物多,《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录了“凤梨”“凤尾竹”“凤眼莲”“凤仙花”4个植物词。

44长春大学学报第30卷
(3)家禽类动物中以鸡、鸭、鹅为喻体隐喻植物名称,其中“鸡”这种动物更为人所熟知,在植物名称中更常见。

女「鸡冠花”“鸡头”“鸡头米”“鸡枞”。

(4)虫蛇类、鸟类、野兽类和鱼类在现代汉语植物名中出现较少,但古代汉语中有大量的此类植物名。

如以“虎”(虎杖、虎豆)、“鹿”(鹿藿、鹿梨)、“羊”(羊枣、羊桃)、“菟”(菟瓜、菟葵、菟丝)等命名的植物名较多。

2.3以植物为喻
“以已知达未知”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

人们在认识新植物时,往往根据该植物与已知植物的相似性,采用熟悉的植物作源域映射到新植物上,从而为新植物命名。

详见表3。

表3以植物为喻的植物名
植物喻体词类型数量所占比例例词花类1441.2%西蓝花莲花白桃•心木水果蔬菜类926.5%土•羊桃杨桃木类720.6%地栗石刁甲•梅草类411.8%草莓草棉
总计34100%
从表3可以看出:(1)以“草”为喻的植物以植株矮为主要特征。

如“草棉”是植株矮的一种棉,“草莓”是植株矮的匍匐茎草本植物。

(2)以花类为喻的植物多是该植物的某部位形态似花形或某种花。

如“西蓝花”的外形像花,“莲花白”指结球甘蓝形似开放的莲花,“桃花心木”因其心材为浅红褐色似美丽的条状花纹而命名。

(3)其他以植物为喻皆是基于两种植物的形似类比。

“地栗”是荸荠的别称,因其球茎形似栗子而命名。

“石刁柏”是百合科草本植物,但因其直立茎高可达1米,故以“柏”为喻;“杨桃”因其悬挂枝头而称为“桃”;“土豆”是马铃薯的地下块茎似豆子而得名。

还有的植物名是两种植物的类比组合而成,如“杨梅”叶似水杨子,果实味同酸梅。

2.4以其他事物为喻
其他事物是指除了人、动物、植物这些有生命的个体之外的无生命事物,种类繁多,范围较广。

人们在这些事物与植物相似性基础上,用事物作喻体来隐喻植物。

详见表4。

表4以其他事物为喻的植物名
无生命喻体词类型数量所占比例例词金银珠宝1341.9%金钱松玉米日常用品825.8%霸王鞭••花食物412.9%肉桂山药蛋衣服佩饰412.9%•带菜•簪自然事物2 6.5%雪松冬瓜总计31100%
从表4可以看出:(1)以自然事物为喻的仅有“雪松”“冬瓜”两个词。

雪松是因其初出的叶子有白粉像雪而得名;冬瓜成熟之际表层上会有一层白粉状物质好似冬天所结的白霜,故名“冬瓜”。

(2)除了自然事物以外,其他日常用品、食物、衣服佩饰、金银珠宝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关。

其中以日常用品来隐喻植物的最多。

如“霸王鞭”是因其茎粗壮,上有5个棱且有成行的乳头状硬刺而似鞭子;“喇叭花”即牵牛花,花形似喇叭。

其他植物名“白茅”“裙带菜”“玉簪”等命名缘由显见。

但也有些植物命名之由需要进行语源探析,如“大蒜”。

“蒜”与“算”“算”同源,皆有“计数”之语源义,“算”为动词“计算”,“筭”为名词“算筹”,“蒜”因其鳞茎分成瓣状好似算筹,因而名为“蒜”。

(3)古代社会,金、银是流通货币,玉是传统文化中君子的象征。

汉语中以“金”“银”“玉”命名的植物名数量比较多,如常见的“金银花”“银杏”“玉米”等。

也有以“元宝”“珍珠”命名的,如“元宝槭”
第9期谭宏姣,等:现代汉语植物名的语言认知分析45
“珍珠米”(即玉米)。

3现代汉语植物名的转喻认知
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和隐喻一样,是我们日常行为生活中的一种思维方式,它以经验为基础,遵循一般系统的原则,组织我们的思维和行为,属于一种认知方式和现象。

转喻映射应遵循邻近原则和突显原则才能实现,现代汉语植物命名及植物名的词义引申内在机制就来源于这两个重要原则。

3.1转喻的邻近原则
同一认知域中的两个范畴(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的原则就是邻近原则。

3.1.1转喻的邻近原则与植物命名
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是人们通过一个概念实体来认识另一概念实体,在识解过程之中,目标体和转喻都同时在人的概念世界中出现。

人们在认识一种植物并为之命名时,还常常把该植物的功能、生长环境、来源产地等与该植物联系起来,基于这种相关性的转喻思维方式来命名新植物。

有些植物是根据其功用命名的:
灯芯草:茎的中心部分可用作油灯的灯芯。

益母草:全草入药,善调女人胎产诸症。

马醉木:叶有剧毒,牛马误食后会发生醉态。

有些植物是根据其生长环境命名的:
以“山”命名的多生长于山地:山茶、山核桃匕、山里红等。

以“水”命名的多生长于水里:水稻、水葱、水仙等。

以“石”命名的多生长于石上:石蕊、石斛等。

以“地”命名的多生长于地下或贴近地面:地瓜、地栗、地菍、地衣等。

有些植物是根据其来源命名的:
以“西”命名的多来自于西域:西番莲、西洋参、西红柿、西蓝花等。

以“洋”命名的多是国外的舶来品:洋白菜、洋葱、洋槐、洋芋等。

以“胡”命名的多来自于西域等外域外族:胡豆、胡萝卜、胡桃、胡椒等。

3.1.2转喻的邻近性原则与植物名的多义项
事物之间具有普遍的联系,由邻近相关性原则映射下的植物名词义转喻有很多。

花卉:❶花草。

❷以花草为题材的中国画。

“花卉”本指花草,因为中国画中有一类画以花草为题材,并且影响深远,因而“花卉”就由这种相关的方式引申出了新的义项。

蒲:❶香蒲。

❷菖蒲。

“香蒲”与“菖蒲”本为两种水生植物,因其生长环境和形状相似而有了相关性,故“蒲”具有了两个义项。

转喻的邻近性原则还反映在植物名中方言词的存在,这也是一种相关性的表现,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在不同地域一些植物往往有不同的名称。

大豆:❶一年生草本植物……❷这种植物的种子。

❸<方>蚕豆。

提子2:❶葡萄的一种,原产美国,比普通葡萄的个儿大。

❷<方>葡萄。

二是不同的事物由于某些共同特征选择同一名称来指称。

糖萝卜:<方>❶甜菜。

❷蜜饯的胡萝卜。

3.2转喻的凸显原则
人的认知常常更加容易注意到事物中最突出的、最容易理解的属性,这就是凸显原则。

3.2.1转喻的凸显原则与植物命名
张永言曾说:“每一种客观事物或现象都具有多方面的特征或标志,比如一定的形状、颜色、声音、气味等,但是人们在给它命名的时候却只能选择其中的一种特征或标志来作为根据,而这种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又是任意的。

”⑺
人们在为植物命名取象时,对其特征的选取显然不是绝对的“任意”,而是如孙雍长曾指出的“根据选择原则”:“客观事物的性质特征并不是单一的,一切认识和感知又总是根据选择原则进行的。

”]8]这种“选择原则”,我们认为就是转喻理论中的“凸显原则”,即植物在某方面的凸显特征。

刺槐:落叶乔木,枝上有刺,羽状复叶,花白色,有香气,结荚果。

根据隐喻理论,转喻就是在同一概念的认知域矩阵中的某一域凸显。

植物“刺槐”的特征很多,由这些多个相关特征域组成了“刺槐”这个认知域矩阵,其中“枝上有刺”则是这一认知域矩阵中的凸显域,它被人们用来选取作为命名取象。

一个植物有多方面的特征和标志,这就形成了多个凸显域,这时人们关注点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
46长春大学学报第30卷
名称,即同实异名。

女『凤仙花”有多个异名:
凤仙花、金凤花、凤草:花形头翅尾足俱翘然如凤状。

旱珍珠、急性子:种子圆如小珠,老的时候容易从种壳中迸出来。

菊婢:凤仙花极易成活,子落地即可复生,旧时被视为花之贱品,又因与秋菊同开,故名菊婢。

指甲花:红色花瓣可用来染指甲。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录了其中的“凤仙花”“指甲花”二词。

3.2.2转喻的凸显原则与植物名的多义项
转喻的凸显是词义引申的重要产生机制,植物名的词义引申表现为两种情况:
一是植物部分与整体的互相替代。

金瓜:❶草本植物...果实卵形....有十条纵棱。

❷这种植物的果实。

百合:❶多年生草本植物,鳞茎呈球形,白色或浅红色。


…鳞茎可以吃,也可入药。

❷这种植物的鳞茎。

“转喻的主要功能则在于指代,即用一个事物来代替另一个事物。

……例如在’部分代整体'的例子中,有很多’部分'代替了’整体’。

我们挑选哪个部分决定了我们关注整体的哪个方面。

”⑼因为“金瓜”的果实具有明显特征,所以用整株植物的名称代指其果实。

“百合”凸显它的鳞茎,引申代替整株百合的义项。

二是植物所指中泛指与特指的转换。

白菜:❶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大,花淡黄色。

是常见蔬菜。

品种很多,有大白
菜、小白菜等。

❷专指大白菜。

茅草:❶白茅。

❷泛指白茅一类的植物。

“白菜”的叶子大是其主要凸显特征,这种凸显性使得其中“大白菜”更具典型性,因此用“白菜”特指“大白菜”。

“茅草”可专指“白茅”,又泛指白茅一类的植物,这表明基于转喻的凸显原则,植物名称的泛指与特指可以相互转换。

语言的认知分析是语言学中最具解释性和解释力的分析方法。

运用范畴化、隐喻、转喻相关理论来重新分析植物名的构词特点、命名缘由以及词义引申机制,这是对植物名进行语言描写与语言解释相结合的一次尝试,也为传统语言学名物词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1]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岀版社,
2007:8.
[2]房国铮,徐晓飞.外语教学中加强基本范畴词汇的重要
性[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5):250.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
典:第7版[M].7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225.
[4]刘师培.刘申叔遗书[M].南京:江苏古籍岀版社,1997.
[5]钱超尘.论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的训诂方法[C]〃王
问渔.训诂学的研究与应用.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岀
版社,1986:325.
[6]夏纬瑛.植物名释札记[M].北京:农业岀版社,1990:
35.
[7]张永言.关于词的“内部形式”[C]〃张永言.语文学论
集:增补本.北京:语文岀版社,1999:140.
[8]孙雍长.王念孙“义类说”笺识[J].湖南师大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1985(5):105.
[9]乔治•莱考夫,马克哟翰逊.我们赖以生存的譬喻[M].何
文忠,译.杭州:浙江大学岀版社,2015:23.
责任编辑:柳克
Language Cognitive Analysis of Plant Names in Modern Chinese
TAN Hongjiao,LEI Huiying
(Chinese Language Institute,Jilin Normal University,Siping136000,China)
Abstract:Language cognitive analysis is an interpretive analytical method in linguistics.Based on the theory of cat-egorization,it is found that most of the generic morphemes in the word-formation morphemes come from the basic level category.There are four types of metaphor for plant naming:human,animal,plant and other things.Metony­my mapping follows the principles of proximity and prominence,and the intrinsic mechanism of the semantic exten­sion of plant names originates from these two principles,moreover,the naming reasons of some plants are also relat­ed.
Keywords:plant names;categorization;metaphor;metonymy;Modern Chinese Dictionary(The Seventh Edi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