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二则与课外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共10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记》二则与课外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共10套)
(一)(2022·福建省·月考试卷)阅读文段,完成练习。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①,輮②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③,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劝学》)【注释】①中(zhòng)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

②輮(róu):同“煣”,使弯曲。

③暴:晒。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

(1)不知其旨也()
(2)然后能自强也()
(3)学不可以已()
(4)故木受绳则直()
(二)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輮使之然也辍耕之垄上
B.不知其善也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虽有嘉肴虽有槁暴
D.学而不思则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三)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甲】文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引出了文章的论点_________;【乙】文开头就提出了论点“学不可以已”,文章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

(五)请联系学习生活,谈谈你读了这两篇短文后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1)味美(2)勉励(3)停止(4)所以,因此
(二)C
(三)(1)《兑命》说“学学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2)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更)冷。

(四)教学相长(也)比喻论证
(五)示例:(1)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

(2)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固然是重要因素,但同样也需要后天的努力。

(二)【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乙】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①.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②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③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

(节选自荀子《礼论》)【注释】①穷:困境。

②分:区分、辨别。

③屈:竭尽。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女有归.归:______
②鳏、寡、孤.、独、废疾者孤:______
③故.制礼义以分之故:______
④以.养人之欲以: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首先对大同社会的纲领进行说明,接着具体阐述______,最后指出大同社会的美好;而【乙】文则主要阐述了______。

(4)根据【乙】文,说说荀子是从哪几个角度对“礼”的起源进行阐释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1女子出嫁;○2幼而无父;○3所以;○4来
(2)○1使老年人能够善终,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够顺利成长。

○2使人们的欲望决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得不到满足,物资决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

(3)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礼制产生的主要原因
(4)避免天下混乱;确定名分;平衡人的欲望;使物资和欲望相互制约。

(三)文言文阅读。

【甲】
(2023·甘肃省·月考试卷)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
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

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

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①,秋登②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选自《颜氏家训》)【注】①华(huā):花。

②登:进用,这里指摘取。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①虽有至道
..______
②学.学半______
③以补.不足也______
④但.能说之也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
..的一项是______
A.弗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故.曰:教学相长也/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C.古之.学者为己/何陋之.有
D.行道.以利世也/不得志,独行其道.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甲】文开篇用类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______ ,【乙】文开篇则用对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______ 。

②请结合【乙】文用自己的话谈谈求学的真正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1最好的道理;○2同“教”,教导;○3弥补;○4只
(2)B
(3)○1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2学习就跟种树一样,春天可以赏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收获它的果实。

(4)○1重要目的
○2充实自己,弥补自身不足:推行主张,造福社会;涵养德性,有利做事。

(四)(2023·北京市·期末考试)阅读三篇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礼记•大道之行也》)
【乙】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桃花源记》)
【丙】
兼足①天下之道在明②分。

掩地表亩③,刺屮殖谷④,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

守时力民,进事长功⑤,和齐百姓,使人不偷,是将率⑥之事也。

若夫兼而覆之⑦,兼而爱之,兼而制⑧之,岁虽凶败水旱⑨,使百姓无冻馁⑩之患,则是圣君贤相之事也。

(节选自《荀子•富国》)【注】①[兼足]都很富足。

②[明]明确。

③[掩地表亩]开垦田地,画好地界。

④[刺屮殖谷]除草种植农作物。

⑤[进事长功]促进生产,增加收益。

⑥[率]同“帅”,行政长官。

⑦[兼而覆之]庇护所有的民众。

⑧[制]管理。

⑨[凶败水旱]旱涝年岁,饥荒欠收。

⑩[冻馁]受冻挨饿。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大道.之行得道.多助津津乐道.
B.外户.而不闭夜色入户.足不出户.
C.便舍.船屋舍.俨然舍.身取义
D.复.行数十步不复.出焉山重水复.
(2)对文中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理解:人们厌恶那种在公共劳动中不出力的人,但也觉得没有必要事事争先。

B.句子: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理解: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自己多出力)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C.句子: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理解:桃源中人一一向渔人介绍他们的见闻,渔人对桃源人的经历觉得十分惋惜。

D.句子: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理解:渔人一一向桃源中人叙述自己进入桃源的经过,桃源中人都非常惊叹。

(3)
依据三篇短文的内容,在下面语段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陶渊明借虚构的桃花源中的故事表达了自己的社会理想——______ ;孔子认为,儒家大同社会理想的核心是“______ ”;荀子则认为,要做到富国就要______ 。

他们用不同方式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设想。

答案:(1)B
(2)B
(3)没有战争,没有苛政
天下为公人们尽职责本分
(五)(2021·内蒙古自治区·历年真题)文言文阅读。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礼记•大道之行也》
【乙】
士尹池①为荆使于宋,司城子罕②止而觞之。

南家之墙拥③于前而不直,西家之潦④经其宫⑤而不止。

士尹池问其故,司城子罕曰:“南家,工人也,为鞔⑥者也。

吾将徙之,其父曰:‘吾恃为鞔,已食三世矣。

今徙,是宋邦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

愿相国之忧吾不食也。

’为是故吾不徙。

西家高,吾宫卑,潦之经吾宫也利,为是故不禁也。

”士尹池归,
荆适兴兵欲攻宋。

士尹池谏于王曰:“宋不可攻也,其主贤,其相仁。

贤者得民,仁者能用人。

攻之无功,为天下笑。

”楚释宋而攻郑。

孔子闻之曰:“夫修之于庙堂之上,而折冲⑦于千里之外者,司城子罕之谓也。


(《新序》)【注释】:①士尹池:复姓士尹,名池。

②司城子罕:司城,官名;子罕,宋国贤臣。

③拥:遮蔽。

④潦:积水。

⑤宫:院子。

⑥鞔(mán):鞋子。

⑦折冲:制敌取胜。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女有归.______
②盗窃乱贼而不作.______
③潦之.经吾宫也利______
④已食.三世矣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夫修之于庙堂之上,而折冲于千里之外者,司城子罕之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中构想的大同社会,人人得到社会关爱,人人安居乐业,在乙文中司城子罕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儒家“仁”的主张,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结合这两篇文章,请你谈谈施行仁心、仁政对百姓和国家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1归宿,指女子出嫁;○2发生;○3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4供养,谋生。

(2)○1人们憎恨在集体劳动中不肯尽全力的行为,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2在朝廷做官能够修政理,在战场上能够制敌取胜,说的就是司城子罕这样的人。

(3)子罕依靠仁慈贤明的治理赢得民心。

(4)甲文孟子构想了一个“大道之行”的社会,乙文通过写宋国相子罕体恤百姓的两件事,说明施行仁心、仁政,能使一个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

(六)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回答问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乙】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①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②,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扦格③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选自《礼记·学记》)【注】①豫:同“预”。

②孙:同“逊”,恭顺。

③扦格:有矛盾。

(1)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大学之法入则无法家拂士
B. 禁于未发舜发于畎亩之中
C. 相观而善之谓摩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D.发然后禁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②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断两处)
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

(4)《礼记》推崇相互学习。

【甲】文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学习;【乙】文提倡同学之间要相互学习“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指出这样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答案:(1)B
(2)○1错过了学习时机,事后补救,那么即使勤劳努力,也较难成功。

○2君子不但懂得教学成功的经验,又懂得教学失败的原因,就可以当好教师了。

(3)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
(4)教学相长相观而善之谓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七)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2024·山西省·单元测试)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强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礼记•虽有嘉肴》)
【乙】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1)下列括号内对加点词语意义或用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虽.有佳肴(即使)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虽然)B.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用作名词)斗.折蛇.行(名词用作状语)C.非学无以广.才(增长)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勉励)D.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其.真无马也(表反问)
(2)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A.甲文先通过类比引入,层层推论得出“教学相长”的论点。

B.乙文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待。

C.两文都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既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又使文章节奏鲜明、朗朗上口。

D.两文都围绕“学”这个中心论题,提出并充分论证各自与“学”相关的中心论点。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
(2)D
(3)以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八)【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礼记·虽有嘉肴》)【乙】初设之年,断无千万明师。

近年西学诸书,沪上①刊行甚多,分门别类,大段已详。

高明之士,研求三月,可以教小学堂矣。

两年之后,省会学堂之秀出者,可以教中学堂矣。

大学堂初设之年,所造②亦浅,每一省访求数人,亦尚可得。

三年之后,新书大出,师范愈多,大学堂亦岂患无师哉?
(节选自张之洞《劝学篇》)【注释】①沪上:上海的别名。

②造:造诣,成就。

(1)请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教然后知困.:______ (2)不知其善.也:______
(3)岂.患无师: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教学相长也。

(2)每一省访求数人,亦尚可得。

(3)甲文以“嘉肴”与“至道”做______,指出了______的重要性;乙文中作者认为创立大学堂所必需的“______”是可以培养的。

(4)请你结合甲文的观点,给乙文中教小学堂的“高明之士”提建议,让其快速成长为可教中学堂的“秀出者”。

答案:(1)(1)困惑(2)好处(3)难道,哪里,怎么
(2)(1)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2)每个省拜访寻求几个人(来做老师),也还是可以得到的。

(3)类比学习千万明师
(九)鲁有俭啬者,瓦鬲①煮食,食之,自谓其美,盛之土型之器,以进孔子。

孔子受之,欢然而悦,如受大牢②之馈③。

子路曰:“瓦甂④,陋器也。

煮食,薄膳也。

夫子何喜之如此乎?”
子曰:“夫好谏者思其君,食美者念其亲。

吾非以馔⑤具之为厚,以其食厚而我思焉。


(《孔子家语·致思》)【注】①瓦鬲(lì):陶制炊具,三足中空。

②大牢:即“太牢”。

古代谓牛、羊、豕三牲全备的祭品。

此指食物珍贵。

③馈(kuì):赠送。

④瓦甂(biān):古代陶制的扁形盆类器物。

⑤馔(zhuàn):饮食。

(1)解释下面加横线词的意思。

(1)瓦鬲煮食,食之________
(2)自谓其美________
(3)以进孔子________
(4)煮食,薄膳也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夫子何喜之如此乎?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非以馔具之为厚,以其食厚而我思焉。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食美者念其亲》一文给予人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1)吃(2)味道好(3)进献(4)难道,哪里,怎么
(2)(1)老师为什么这么喜欢它呢?
(2)我不是认为饮食器具怎么好,是因为他吃了好东西能想到我啊。

(3)要体恤他人,常怀感恩仁爱之心。

(十)(2020·湖南省·历年真题)阅读下面两段古文,完成问题。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乙】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兼爱中》(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______
A.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培养)
B.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父母亲人)
C.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这)
D.家之与家之相篡.。

(掠夺)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寄托着儒家崇高的社会理想,其中对人才的选拔有什么标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甲乙两文的描写,你对“大同”社会有怎样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B
(2)○1施行大道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2让老年人有终老的保障,年轻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够顺利成长。

(3)有德行、有才能、讲信用、能和人和睦相处。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4)人人能得到社会关爱:人人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社会稳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