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统编教材三年级语文上册3《不懂就要问》精品导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不懂就要问》导学案
一、新课导入
1.出示孙中山画像。
师问:同学们,你们认识这是谁的画像吗?对,这就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画像。
师:孙中山先生是广东人香山(即现在中山市)人,生于1866年,于1925年因病去世。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位伟大的人物小时候是怎样求学的吗?请大家打开书看《不懂就要问》一文。
2.板书课题:不懂就要问
3.齐读课题。
二、目标引领
知识与能力
1.认读本课生字“背、诵、例、圈、段、练、糊、涂、呆、戒、厉、挨、楚”,正确读记“私塾、段落、讲解、照例、顿时、习惯、戒尺、糊里糊涂、摇头晃脑、鸦雀无声”等词语。
2.理解孙中山回答同学的那句话。
3.学会质疑,善于提问。
过程与方法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并试着提出问题,通过品读重点语句,了解孙中山先生对待学习的态度,认识到学习要勤学好问,认认真真,不能马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
三、字词运用
1.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出示:
私塾段落讲解照例吓呆顿时习惯
戒尺养成糊里糊涂摇头晃脑鸦雀无声
2.学生互相讲讲生字的识记方法。
如:孙→(子)+(小)→孙(孙子)
诵→()+()→()
斧→()+()→()
砍→()+()→()
3.通过查字典,理解词语,并运用词语说一句话。
鸦雀无声:
4.连线
糊里糊涂一个字也没有漏掉
壮着胆子一点儿声音都没有
摇头晃脑大着胆子
鸦雀无声没弄明白
一字不漏头摇来摇去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流利地()认真地()
仔细地()厉声地()
参考答案:
3.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
形容非常静。
考试的时候,教室里鸦雀无声
....。
4. 糊里糊涂一个字也没有漏掉
壮着胆子一点儿声音都没有
摇头晃脑大着胆子
鸦雀无声没弄明白
一字不漏头摇来摇去
5. 背出听讲问道
四、示范朗读
五、初读感知
1.问题引领:
同学们,请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
(1)课文中有谁?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找出带有下列词语的句子读一读:“吓呆了、霎时、鸦雀无声、拿着戒尺、厉声问道、收起戒尺、让孙中山坐下”。
2.学习提示:
带着问题,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用铅笔把课文中的人物以及他们说的话划下来,在旁边写一写简单的批注。
然后把你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3.梳理小结:
(1)课文中有私塾先生、孙中山、同学们。
(2)这篇课文讲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3)带有“吓呆了、霎时、鸦雀无声、拿着戒尺、厉声问道、收起戒尺、让孙中山坐下”这些词语的句子有: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会背了。
”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书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
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六、精读领悟
(一)
1.问题引领:
同学们,孙中山这位伟大的人物小时候是怎样求学的呢?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以下问题:
(1)孙中山遇到不懂的问题是怎样做的?请你画出描写孙中山小时候勤学好问的句子。
(2)孙中山是怎样回答同学的问题的?
(3)理解句子意思: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4)怎样读好这些句子?
2.梳理小结:
(1)描写孙中山小时候勤学好问的句子。
孙中山小时候勤学好问,遇到不懂的问题大胆提问,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课文中,描写孙中山小时候勤学好问的句子有:
①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
②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你给我讲讲吧!”
(2)孙中山是怎样回答同学的问题的?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
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
(3)理解句子意思: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从这句话我们体会到“不懂就要问”是良好的学习态度,读书最怕的是不懂装懂。
(4)指导朗读:
同学们,为了学好知识,孙中山不懂就问,他壮着胆子请求老师给他讲课文内容。
同学们读的时候记得带上你的想象,读出你对孙中山的敬佩之情。
(二)
1.问题引领:
(1)“壮着胆子”说明了什么?
(2)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同学们有什么反应?
2.学习提示:
边读课文边体会勾画相关词句。
观察图画,对比孙中山与同学们的表情差异。
然后反复练读课文,体会同学们害怕的心情。
3.梳理小结:
(1)“壮着胆子”说明了孙中山具有“勤学好问、读书求理”的精神。
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同学们都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2)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同学们都吓呆了,写出了同学们的害怕,课堂里
霎时变得鸦雀无声,写出了课堂的安静。
与前面孙中山不懂就问形成对比,突出了孙中山对学习的认真、执着。
(三)
1.问题引领:
(1)孙中山敢提意见,难道就不怕挨打吗?
(2)先生听了孙中山的话后,态度有了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
(3)“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
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小组讨论,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梳理小结:
(1)孙中山敢提意见,不怕挨打。
(2)先生听了孙中山的话后,先是有点生气,于是他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后来不生气了,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耐心地讲解书中的道理,讲得很详细。
(3)这句话主要是要求人们对于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要敢于发问,大胆质疑,不懂就要问。
而且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想办法弄清楚自己不懂的地方。
即使付出一点代价,也是值得的。
教师总结:
同学们,孙中山小时候读书背诵,毫不糊里糊涂,能够自己对自己提出问题,正如名人所讲“读书要有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所以先生对他小时候的学习成绩“连连点头”。
孙中山为了弄清道理,不怕挨打,敢于向先生提问,他认为“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种“勤学好问、读书求理”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3.积累读书格言:
同学们,我这里有一些关于读书方面的格言,请你用心读一读,悟一悟,定会有收获。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②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
③奋发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④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⑤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恨读书迟。
⑥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七、巩固提高
1. 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背诵(bèi bēi) 背包(bèi bēi)
圆圈(quān juàn) 猪圈(quān juàn)
2.读句子,写出加点词语的近义词。
①先生讲得很详细
..。
( )
②课堂里霎时
..变得鸦雀无声。
( )
③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
..把书放到先生面前。
( )
3.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糊里糊涂摇头晃脑雅雀无声
①他背书总喜欢( )。
②你这样( )地背,有什么用呢?
③老师刚走进教室,教室里顿时( )。
4.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①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②难道先生讲得不够详细,大家听得不够认真?
③为了弄清楚道理,难道挨打不值得吗?
5.给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①后来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你向先生提出问题不怕挨打吗
②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参考答案:
1.bèi bēi quān juàn
2.①具体②瞬间③照样
3.①摇头晃脑②糊里糊涂③雅雀无声
4.①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没什么用。
②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认真。
③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5.①,:“?”
②,:“。
,。
”
八、比较阅读
牛顿与苹果的故事
英国有一个青年,名叫艾萨克牛顿,他是研究物理的。
牛顿非常善于思考,常常对一些很平常的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
有一天,他正坐在苹果树下休息,忽然一个熟苹果掉下来,砸到他的头上。
他摸了摸被砸痛的地方, 这时,牛顿就想到一个问题:当把球抛向空中时,它为什么不一直向上升去,而总是向下落呢?牛顿捡起苹果突然有一种奇怪的想法,是不是有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在起作用,把苹果拉向地面呢?过了很久,牛顿终于解答了这个问题,并由此推算出一个公式,这就是“万有引力定律”。
他认为世界上每个物体都有一种看不见的力吸引着其他物体,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吸引力大,我们生活的地球比地球上的万物都大得多、重得多,所以向上抛的所有物体最终都会落到地上,这就是地球通过万有引力作用的结果。
牛顿的发现不仅可以解释地球上的物理现象,还可以解释宇宙天体间的现象。
在地球之外,还有许多星球,比如太阳、月亮、火星、木星,它们也都是通过万有引力吸引在一起的,所以月亮绕着地球转,地球绕着太阳转。
又是这种引力把它们固定在各自的位置上,才使得它们虽然在同一天空下运动,却不会发生碰撞。
小小的苹果给了牛顿这样大的启示。
其实同样的现象在别人的眼里早已司空见惯,不当作一回事,而牛顿却通过自己的思考发现了万有引力的规律。
讨论:
1.牛顿与孙中山都有着怎样的学习习惯?
2.《牛顿与苹果的故事》与《不懂就要问》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九、检测反馈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霎时:
照例:
2. 课文内容我理解。
孙中山从此养成了(),这个习惯就是()。
3.读一读,理解句子,完成练习。
先生讲得很仔细,大家听得很认真。
从此,孙中山一有不懂的事情,就主动地问,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①在语段中找出一组近义词。
()——()
②用“一……就……”写一句话。
③说说你学习时遇到不懂的问题,是怎么做的?
④孙中山养成了什么习惯?
⑤你有什么好习惯?请你写一写。
参考答案:
1.霎时:指时间很短。
文中指同学们听了孙中山的请求后,马上被吓呆了。
照例:文中指孙中山回到学校后按照平常的做法背书。
2.(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懂就要问)。
3.①(仔细)——(认真)
②我一回家就赶紧做作业。
③遇到不懂的及时查阅书籍、向同学或老师请教,直到弄懂为止。
④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⑤略。
微课一
我国古代的私塾
[ 出示古代私塾图片 ]私塾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
它是旧时私人所办的学校,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它是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什么叫作私塾呢?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先生在自己家里开办一个学堂,让亲戚、朋友、邻居家的小孩子来上学。
有的只有七八个学生,有的十几个,至多也不过二三十个,不能再多了。
因为家里屋子有限,先生只有一人。
这位先生大都是想考官还没有考取的人,或者一辈子考不取的老人。
课堂里没有黑板,实际上也用不到黑板。
因为先生教书是一个一个教的。
座位并不是课桌,就只是先生家里的普通桌子,或者是自己家里搬来的桌子。
座位并不排成一列,零零星星地安排,就同普通人家的房间布置一样。
新中国成立前夕,共产党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政策,一些私塾的学童因为土地被充公而丧失了聘请塾师的能力。
新中国成立后,私塾逐渐消失。
微课二
孙中山求学爱问
孙中山这位伟大的人物小时候是怎样求学的呢?他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敢于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
现在我们一起穿越时光,来到他的课堂吧!
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
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你给我讲讲吧!”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
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认真,孙中山尤其听得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