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全国全部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单元测试(真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全国全部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单元测试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
1.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的简图。

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①所有生物构成了该地区的生态系统
②箭头表示捕食关系和能量的循环方向
③蝗虫→青蛙→蛇,这条食物链有三个营养级
④该生态系统中青蛙和蜘蛛同化的总能量大于蝗虫同化的总能量
⑤如果蜘蛛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蛇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⑤
C. ②③④⑤
D. ①②④⑤
【答案】A
【解析】①所有生物构成了该地区的生物群落,①错误;
②箭头表示捕食关系和能量的流动方向,能量不能循环,②错误;
③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因此“蝗虫→青蛙→蛇”不是一条食物链,③错误;
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且能量传递效率是10%-20%,
因此该生态系统中青蛙和蜘蛛同化的总能量小于蝗虫同化的总能量,④错误;
⑤在食物网中,由于有其他生物的代替,故蜘蛛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蛇的数量不
会发生明显变化,⑤正确。

2.碳是构成生命有机体的重要元素之一。

如图描绘了碳循环的大致过程,有关叙述错
误的是()
A. 图中的食物链由生产者、Ⅱ、Ⅲ构成
B. 图中Ⅰ为无机环境,①⑥⑧之和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
C. 图中Ⅱ生物同化的能量一定大于Ⅲ生物同化的能量
D. ①⑦⑧过程碳的存在形式为CO_2,②③④⑤⑥过程为有机物
【答案】B
【解析】
3.一段朽木,上面长满了苔藓、地衣,朽木凹处堆积的雨水中还生活着水蚤等多种生物,树洞中还有老鼠、蜘蛛等生物。

下列与这段朽木的“生命系统层次”水平相当的是()
A. 一块稻田里的全部虫害
B. 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
C. 一片松林中的全部生物
D. 一间充满生机的温室大棚
【答案】D
【解析】解:一段朽木及其上面生活的生物,既包括生物群落,又包括无机环境,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A.一块稻田里的全部虫害,包括多种动物,为多个种群,A错误;
B.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为一个种群,B错误;
C.一片松林中的全部生物构成生物群落,C错误;
D.一间充满生机的温室大棚既包括大棚里的所有生物,又包括无机环境,故为一个生态系统,D正确。

故选:D。

4.如图是某草原上的一条食物链中不同营养级的三种生物数量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乙与丙相比,呼吸作用散失的热量占同化量的比例更大
B. 丙与甲、乙之间都存在着负反馈调节
C. 每条曲线的峰值就是该种生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D. 该食物链中三种生物间的关系属于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
【答案】C
【解析】解:A.三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为甲→丙→乙,营养级高,取食面积大,取食活动消耗的能量越多,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的热量也越多,A正确;
B.丙捕食甲,乙捕食丙,这种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中存在着负反馈调节,B正确;
C.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峰值数量不能维持,C错误;
D.种间关系属于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D正确。

故选:C。

5.研究者构建了某食物链中各营养级共有的同化量流向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中乙指的是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
B. 图中丙指的是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C. 图中丁指的是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D. 由图可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特点
【答案】D
【解析】解:ABC.由图可知,甲是该营养级的同化量,能量的去向一般分为用于自身呼吸作用消耗和自身生长发育,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的能量分为流向分解者和被下一营养级同化两部分,由于该图指的是食物链中各营养级共有的同化量流向示意图,对于最高营养级来说,不会被下一营养级摄入,故乙指的是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丙为用于自身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丁为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故A、B、C正确;
D.生态系统的能量在食物链中传递时,每一营养级都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一部分能量,故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但不能由图得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的特点,D错误。

故选:D。

6.下列群落中,其植物能通过植株间隔和根系分布以最大限度减少竞争和充分利用水分的是()
A. 荒漠
B. 苔原
C. 草原
D. 森林
【答案】A
【解析】解:荒漠每年降水量不足150mm,其植株间隔和根系分布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竞争和充分利用水分。

沙漠植物和动物都能适应缺水的环境。

故选:A。

7.如图是利用人工湿地净化生活污水的原理简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植物在该生态系统中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 增加该湿地中生物种类可提高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
C. 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故该湿地可以处理大量的污水
D. 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答案】A
【解析】解:A.分析图解可知,图中植物有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等,在该生态系统中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A正确。

B.增加该湿地中生物种类可提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B错误。

C.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因此要控制污水排放量,C错误。

D.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生活污水中有机物中的化学能,D 错误。

故选:A。

8.糖尿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受体缺陷,导致糖类不能及时
氧化分解,部分糖会随尿排出体外。

长期代谢紊乱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如肾功能受损,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糖尿病患者如果肾功能受损,可能会导致身体浮肿
B. 血糖升高后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而出现容易口渴现象
C. 糖尿病患者体内葡萄糖利用障碍,脂肪分解增多,患者消瘦
D. 糖尿病是由遗传物质引起的疾病,与环境无关
【答案】D
【解析】解:A.糖尿病患者如果肾功能受损,可能导致肾小球滤过作用增强,血浆蛋
白随尿排出体外,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身体
浮肿,A正确;
B.血糖升高后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会出现容易口渴的现象,B正确;
C.胰岛素可以加速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时,作为供能物质的葡萄糖
利用障碍,人体会氧化分解脂肪以获得能量,脂肪消耗导致人体消瘦,C正确;
D.糖尿病易受环境影响,D错误。

故选:D。

9.苔草和旅鼠是苔原生态系统的两种常见生物。

当苔草被旅鼠大量啃食时,苔草会产
生化学防御,最终抑制旅鼠消化道内蛋白质的水解。

如图为某一时期旅鼠神群密度与
苔草化学防御水平的关系图。

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苔草是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其种群数量变化和捕食者旅鼠有关
B. 调查旅鼠的种群密度时可用标志重補法,要注意标志的有效性
C. 据图分析,样地一之前旅鼠密度过高,样地三苔草化学防御水平将降低
D. 苔草化学防御水平的变化有助于维持苔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稳定
【答案】C
【解析】 A 、苔草是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其种群数量变化和捕食者旅鼠有关,A正确;
B、调查旅鼠的种群密度时可用标志重捕法,要注意标志的有效性,B正确;
C 、样地1中的苔草化学防御水平最高,可以推测样地1中旅鼠种群密度降至极低水
平是此前一段时间旅鼠种群密度过高所致;样地3中旅鼠种群密度最大,可以预测样
地3中的苔草化学防御水平此后将会增高,C错误;
D、苔草化学防御水平的变化有助于维持苔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稳定,D正确。

1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
B. 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
C. 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
D. 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B
【解析】解: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和非
生物成分,A正确;
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有能量输入和散失,B错误;
C.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正确;
D.生态系统的稳态主要是通过负反馈调节方式进行的,D正确。

故选:B。

11.如图为能量流经某营养级的示意图单位:J/(cm^2•a),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输入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为100
B. 由图可知该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为20
C. 流经该营养级的能量最终都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D. 据图可知,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
【答案】B
【解析】
12.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种群密度不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B. 群落具有空间结构,种群不具有空间结构
C. 森林中树木高低错落有致主要与光照有关
D.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不存在群落的空间结构
【答案】B, D
【解析】解:A.种群密度不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数量的
变化趋势,A正确。

B.群落具有空间结构,种群也具有空间结构特征,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
基本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B错误。

C.森林中树木高低错落有致为垂直结构,主要与光照有关,C正确。

D.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生活在不同的空间,也存在群落的空间结构,D错误。

故选:BD。

13.最近几十年,为了获取象牙的高额利润,有针对性的盗猎导致公象大量减少,“无牙”成为某些地区大象的优势性状,再加上生存环境的破坏和人象冲突,大象被推向绝境。

对此,我国从2018年元旦起禁止象牙贸易,这项政策将()
A. 有利于提高当地大象的物种丰富度
B. 有利于提高当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C. 使“无牙”基因的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 将提高当地生态系统各种生物的种群密度
【答案】C
解:A.有利于提高当地的物种丰富度,而不是大象的物种丰富度,A错误;
B.有利于提高当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B错误;
C.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禁止象牙贸易,可使“无牙”基因的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正确;
D.将提高当地大象的种群密度,D错误。

故选:C。

14.某农场中甲、乙、丙三种生物归属于三个营养级,三者的数量变化曲线(不都是消
费者)如图1所示;该农场中的能量流动简图如图2所示,其中 a_2和 b_3分别为第二、第三营养级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d_1和 d_2为同化的饲料量。

下列相关叙
述错误的是()
A. 图1所示的食物链是甲→乙→丙
B. 若图1中的乙数量大量减少,则短时间内甲的数量会增加
C. 图2中的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 b_3/(a_2+d_1)times 100%
D. 图2中第一营养级同化的总能量=\ a_2+a_3
【答案】D
【解析】解:A.甲、乙、丙(不都是消费者)三种生物中,甲的数量最多,是生产者,乙的数量相对于丙来说先升先降,则丙为捕食者,乙为被捕食者,因此食物链为甲→
乙→丙,A正确。

B.由食物链方向可知,甲是乙的食物,当乙的数量减少,短时间内甲的数量会增加,B
正确。

C.图2中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包括从第一营养级获得的同化量+同化饲料的量为
a_2+d_1,第三营养级从第二营养级中获得的能量为 b_3,因此图2中第二营养级到第
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 \dfracb_3a_2+d_1\times 100\%,C正确。

D.图2中第一营养级(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为 a_1+a_2+a_3 ,D错误。

故选:D。

15.丛枝菌根(AM)是一种土壤生态系统中同时具有植物根系和微生物特性的结构。

它由AM真菌与陆生维管植物根系形成,能够增强宿主植物对土壤中重金属的耐受性,又具有向植物体转移重金属的能力。

在岩溶干旱环境中,丛枝菌根真菌的菌丝比植物
根系窄的多,能够深入岩石裂缝或裂隙中吸收水分并将水分运输到植物根内,从而促
进植物生长并增强植物抗岩溶干旱能力。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AM真菌在该生态系统中是分解者
B. AM真菌能够在土壤重金属的修复方面起重要作用
C. AM真菌与宿主植物的关系是互利共生,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D. AM真菌能提高宿主植物适应外界恶劣环境的能力
【解析】A.题干信息“丛枝菌根由AM真菌与陆生维管植物根系形成”,本身不能把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因此不是分解者,A错误。

B.据题干信息“AM能够增强宿主植物对土壤中重金属的耐受性,又具有向植物体转移
重金属的能力”可知,AM真菌能够在土壤重金属的修复方面起重要作用,B正确。

C.根据题干信息,“AM真菌能够增强宿主植物对土壤中重金属胁迫的耐受性”,在岩溶
干旱环境中,能够深入岩石裂缝或裂隙中吸收水分并将水分运输到植物根内,从而促
进植物生长并增强植物抗岩溶干旱能力。

而宿主植物能为AM真菌提供物质和能量来源,说明AM真菌与宿主植物的这种关系属于互利共生的关系,这是共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

D.AM真菌的菌丝比植物根系窄的多,能够深入岩石裂缝或裂隙中吸收水分并将水分运
输到植物根内,从而促进植物生长并增强植物抗岩溶干旱能力,则AM真菌能提高宿
主植物适应外界恶劣环境的能力,D正确。

故选:A。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计5小题,每题10分,共计50分)
16.(1)科学家研究发现,在孕妇分娩的新生儿胎盘中有微塑料的存在,可能对胎儿
产生很多负面影响。

从物质循环的角度考虑,新生儿胎盘中的微塑料可能来自生态系
统成分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2)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微塑料的含量应
_________________(填“越多”“越少”“差别不大”),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3)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以葡萄糖、淀粉及淀粉发酵成的乳酸等为原料生产的可
降解塑料已经进入产业化。

有研究人员分别剪取 1cm ^2大小的,以淀粉作为填充料的
塑料薄膜(厚度为0.8mm的编为1号,厚度为0.3mm 的编为2号)、普通聚氯乙烯塑
料薄膜(编号为3号),平铺到已接种黑曲霉菌的培养基中,一段时间后,通过显微镜
观察并记录,结果如下表:
①上述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塑料薄膜更容易被黑曲霉菌降解,且降解速度与塑料厚度呈________相关。

黑曲霉菌这一类生物在自然生态系统中
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作为传统塑料的替代品,可降解塑料应该具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基本
特征。

【答案】(1)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解析】解:(1)由于微塑料已充分融入地球水循环和大气循环,从物质循环的角度
考虑,新生儿胎盘中的微塑料可能来自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答案】(2)越多, 微塑料在生物体内不易被分解,会通过捕食关系沿食物链从低营养
级向高营养级生物转移,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微塑料的积累越多
【解析】(2)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微塑料的含量应越多,
原因是微塑料在生物体内不易被分解,会通过捕食关系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
级生物转移,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微塑料的积累越多。

【答案】(3)①以淀粉作为填充料, 负, 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泄物分解为无机物, ②
易降解且具有一定强度
【解析】(3)①由表可知,1号和2号塑料薄膜被分解了,而3号塑料薄膜未被分解,且以淀粉为填充料的塑料薄膜越薄,被分解的越快,即降解速度与塑料厚度呈负相关;黑曲霉素为真菌,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具有分解作用,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泄
物分解为无机物。

②作为传统塑料的替代品,可降解塑料应具有易降解且具有一定强度的基本特性。

17.(1)洱海保护治理前应先识别构成洱海内生物群落的________并列下名录,再调
查不同种类生物的________,为评估环境污染情况和制定治理方案提供依据。

17.(2)分析洱海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发现:低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通常较多,高营
养级个体数量通常较少。

试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

17.(3)在洱海生态治理过程对洱海周边原有湿地进行保护,建立多个自然湿地保护
区属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________保护;湿地中每利生物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
有利于不同生物利用生态资源,且不同种生物的生存会影响生态环境的发展,这是群
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________的结果。

17.(4)在洱海周边实施退耕还湖还湿地来恢复生态环境,从洱海生态系统破坏和人
工修复过程中体现出人类活动会影响________。

17.(5)为恢复洱海内生物类群,在洱海内适量投放不同食性的鱼类,试从物质循环
的角度分析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________。

【答案】物种组成, 种群密度
【解析】洱海保护治理前应先识别构成洱海内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并列下名录,再调
查不同种类生物的种群密度。

【答案】能量流动逐渐递级,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越少
【解析】能量流动逐渐递级,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越少,高营养级个体数量通常较少。

【答案】就地, 共同进化
【解析】建立多个自然湿地保护区属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就地保护;湿地中每利生
物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不同生物利用生态资源,这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
物与环境间共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解析】从洱海生态系统破坏和人工修复过程中体现出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速
度和方向。

【答案】鱼类作为消费者分解上一营养级的有机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鱼类在生态系统中作为消费者,分解上一营养级的有机物。

18.(1)据表推测,这5种生物可能形成的营养结构为________(用表中字母及箭头
表示),E的杀虫剂含量m的范围是________。

18.(2)若C中的能量不变,将B的食物比例由C:E=1:1调整为3:1,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该生态系统传递给B的能量是原来的________倍。

18.(3)上图为该湖泊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示意图,甲、乙、丙、丁代表生态系统的4
种成分,图中以有机物形式传递的过程有________(填序号),丁在该生态系统中的成
分为________。

18.(4)若对湖泊周边土壤进行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对其中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
限的小动物可以采用的统计方法是________。

【答案】(1), 5<m<31
【解析】解:(1)从表中的统计可看出小球藻是生产者,被水蚤和河蚌所捕食,而水
蚤又是鱼(乙)和河蚌的食物,鱼(乙)又被鱼(甲)所捕食,由此形成的食物链是:
;通常生物所处的营养级越高,其有毒物质积累量越大,水蚤以小
球藻为食,鱼(乙)以水蚤为食,因此E的杀虫剂含量m介于小球藻和鱼(乙)之间,即5<m<31。

【答案】(2)1.5
【解析】(2)从B出发,当食物比例为C:E=1:1时,B的能量为x,需要的C为
1/2x×5+1/2x×5×5=15x;当食物比例调整为C:E=3:1时,B的能量为y,需要的C
为3/4y×5+1/4y×5×5=10y,由于两种情况下,生产者的数量是一定的,所以15x=10y,则y=1.5x。

【答案】(3)③④⑦,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解析】(3)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
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因此图中以有机物形式传递的是③④⑦,丁是非生物的物质
和能量。

【答案】(4)记名计算法
【解析】(4)若对湖泊周边土壤进行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对其中个体较大、种群数
量有限的小动物可以采用记名计算法进行统计。

19.(1)西黄松群落被砍伐后,可逐渐形成自然幼龄群落,体现了生态系统的
________稳定性。

19.(2)大气中的碳主要在叶绿体________被固定,进入生物群落。

幼龄西黄松群落
每平方米有________克碳用于生产者当年的生长、发育、繁殖,储存在生产者活生物
量中;其中,部分通过生态系统中________的呼吸作用释放,部分转变为有机质和土
壤有机碳后通过________的分解作用,返回大气中的 CO_2库。

19.(3)西黄松幼龄群落中每克生产者活生物量的净初级生产力________(大于/等于/
小于)老龄群落。

根据年碳收支分析,幼龄西黄松群落________(能/不能)降低大气
碳总量。

【答案】(1)恢复力
【解析】解:(1)西黄松群落被砍伐后,可逐渐形成自然幼龄群落,体现了生态系统
的恢复力稳定性。

【答案】(2)基质, 360, 消费者, 分解者
【解析】(2)大气中的碳主要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入生物群落,二氧化碳参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幼龄西黄松群落每平方米有
360克碳用于生产者当年的生长、发育、繁殖,储存在生产者活生物量中,表格中的
数值是净初级生产力。

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一部分通过消费者的呼吸作用释放,一部分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释放。

【答案】(3)大于, 不能
【解析】(3)分析表格数据,西黄松幼龄群落中每克生产者活生物量的净初级生产力大于老龄群落。

根据年碳收支分析,流入生物群落的碳少于释放的碳的量,幼龄西黄松群落不能降低大气碳总量。

20.(1)通过左图过程①,碳由无机环境中的__________转变成绿色植物(如玉米)中的___________。

20.(2)若②越复杂,则该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就越________。

设左图中过程②代表的生物之间有右图所示的关系,E种群干物质中的能量为 5.8\times 10^9kJ;B种群干物质中的能量为 1.3\times 10^8kJ;若D种群干物质中的能量为 1.5\times 10^8kJ,则A 种群最多获得的能量为________kJ。

20.(3)④表示________作用。

参与过程④的生物与同区域中的动、植物等其他生物共同构成了________。

20.(4)由左图可得:碳循环的特点是________;同时,伴随着物质循环进行的能量流动具有:________和________特点。

【答案】(1)\ CO_2, 有机物(糖类)
【解析】解:(1)过程①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空气中的 CO_2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答案】(2)高, \ 1.76×10^8
【解析】(2)②是捕食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动植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就越高。

根据右图中的食物网关系可知:E是生产者,其余生物是消费者。

已知E种群的能量为 5.8\times 10^9kJ,B种群的能量为 1.3\times 10^8kJ,D种群的能量为 1.5\times 10^8kJ,能量传递效率为20% ,则A种群的能量是( 5.8\times 10^9kJ×20%- 1.3\times 10^8kJ- 1.5\times 10^8kJ)×20%= 1.76\times 10^8kJ。

【答案】(3)微生物分解, 群落
【解析】(3)图中④表示微生物分解作用,参与过程④的生物是微生物,与同区域中的动、植物共同构成了群落。

【答案】(4)循环性和全球性, 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
【解析】(4)由左图可见,碳循环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其特点是循环性和全球性。

而能量流动具有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