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十一五期间中小企业发展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十一五期间中小企业发展规划
省经信委:
根据贵委办公室《关于上报“十一五”期间中小企业发展情况等材料的通知》精神和要求,我委庚即对“十一五”期间中小企业发展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中小企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认真总结,对20xx年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重点及“十二五”发展计划进行了安排部署,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一、中小企业发展政策贯彻情况
“十一五”期间,我市利用报刊、标语、墙报、新闻媒体、信息网络等形式,加强了对《中小企业促进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XX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决定》等文件的宣传贯彻力度。
出台了《XX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对全市“十二五”中小企业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进行安排部署。
组织企业参加各类专题培训,进行政策解读,并把近年来中央、省、市各级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配套文件整理成册,印发到基层及企业,增强了广大中小企业的发展信心和决心。
通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有力地促进了我市中小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十一五”中小企业发展情况
(一)主要特点
1.经济总量明显增大。
“十一五”期间,我市中小企业迅速发展,各项经济指标与“十五”相比均有大幅增长。
20XX年,全市中小企业达到9289
户,其中农业316户,工业2217户,建筑业529户,交通运输业1149户,批发零售业20XX年户,住宿和餐饮业1852户,服务业589户,其他637户。
总产值达到721亿元,比20XX年增长4.9倍;增加值达到237亿元,比20XX年增长3.4倍;利税总额接近70亿元,比20XX年增长近4倍。
2.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近年来,我市按照“一区一特色,一园一产业”的发展方针,以煤炭、建材、电力、机电、农副产品深加工五大产业为支柱,重点发展医药、化工等新兴产业,已打造了XX区建材和机械加工集群、XX县毛纺和机电集群、XX县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XX市汽车摩托车配件产业集群、XX县谷物磨制和肉类加工产业集群。
3.创业基地发挥聚集效应。
截止20XX年底,我市被省上命名的小企业创业基地(创业园)共有5个(分别是邻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岳池经济开发区、华蓥经济开发区、XX区前锋经济技术开发区、武胜经济开发区)。
已入住企业210户,解决就业人员*****人。
20XX年完成投资119.38亿元,实现产值275.52亿元、实交税金6.70亿元、实现利润10.68亿元,成为了广大中小企业的聚集地和发展基地。
4.中小企业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管理是企业发展永恒的主题。
近年来,我市通过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家银河培训工程”、邀请专家开办企业管理知识讲座、发放现代企业管理书籍等方式,着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并率先在全省召开了企业管理现场工作会,营造了浓厚的“比、学、赶、帮、超”氛围。
现在,多数企业比较注重内部管理和培育新的增长点,他们在抓好主营业务的同时,还投入巨资进行技改和新产
品开发,使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并成长为省内行业龙头企业。
“十一五”期间,我市共计培育拟上市企业10户、“小巨人”企业20户、“成长型”中小企业40户。
这些企业的快速成长和做大做强,为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主要工作及成效
1.优化产业结构。
煤、电、建等传统支柱产业稳步壮大。
20XX年全市煤炭、电力、水泥产量分别达到1400万吨、135亿度、800万吨,分别是20XX年的1.9倍、1.6倍、
2.5倍。
新兴优势产业快速崛起,机械加工及装备制造产业所占比重由20XX年的约6%提升到20XX年的18%,成为我市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诚信化工、科塔金属等龙头企业顺利落户,推动我市化工、有色金属产业快速集聚,两大新的优势产业正加速形成。
电子信息、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潜力产业迅速发展,占全市工业经济比重明显增加。
2.推进技术进步。
“十一五”期间,我市工业技改投资达到55亿元,是“十五”技改总投入的2.75倍。
企业研发平台实现突破,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2个。
创新投入大幅提高,20XX年全市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约为2%。
诞生了一批新技术和新产品,共创立XX工业名牌15个。
3.狠抓重点项目。
坚持以大项目促大发展,不断增强工业发展动力。
实行领导干部联系重大工业项目制度,强化项目推进力度。
定期出台重大工业项目推进意见,推动重大工业项目快速实施。
“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实施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重大工业项目113个,实际投资达到218亿
元,是“十五”时期的5.7 倍;累计完成技术改造投资175亿元,是“十五”时期的7.3 倍。
4.注重节能减排。
“十一五”期间,一是积极指导企业编制、包装项目,加强与中、省有关部门的联系沟通,做好工作汇报衔接,累计为我市中小企业争取节能减排专项资金1000万元。
二是按照《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对全市重点用能企业实施分级管理和分类指导,着重抓好重点用能企业和重点行业节能管理,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预计累计下降32%。
三是着力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工作。
全市关停小火电机组2.4万千瓦,淘汰落后水泥产能150万吨,淘汰落后合成氨产能4万吨,关停产能3万吨以下的小煤矿10户,关停小钢铁、小炼焦、小纸厂、小砖厂近100家,淘汰更新了一大批落后电机、落后锅炉等设备。
5.加强招商引资。
树立开放合作理念,坚持走借力发展之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有效增强了工业经济发展后劲。
立足我市资源、区位、政治等独特优势,面向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和发达地区开展区域合作,紧紧围绕我市“6+4”产业发展规划,以提高产业关联和集聚效应为目标,狠抓机械加工及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化工、有色金属等优势产业招商和电子信息、新材料、医药等新兴潜力产业招商,实现了招商引资工作从项目到产业的转变,提高了招商引资实效,先后引进了诚信化工、北新建材、科塔金属等一大批龙头企业,为工业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十一五”时期,全市共引进项目1469个,到位资金755.8亿元,其中引进工业项目857个,到位资金517.2亿元。
6.扩大进出口。
随着信息技术的大力发展,全球采购成为国际贸易的
主流趋势,这为我市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机会,更多的企业也将目标市场延伸至了国外,以便赚取更多的利润。
“十一五”期间,我市共计引进和培育出口企业15户,比“十五”增长了近4倍。
20XX年实现出口交货值*****万元,比20XX年增长了214.49%。
这些出口企业均为我市优势产业中的重点企业,他们的成功经验极大地鼓舞和带动了我市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信心与热情。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金短缺。
“十一五”期间,我市虽然通过开展各类银政企对接活动,积极搭建融资平台,在帮助中小企业融资,缓解企业资金压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全市工业发展资金需求总量相比,缺口还比较大。
部分企业由于可供抵押的物产不足、产品销路不畅、财务管理不规范、诚信基础较差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金融机构的放贷积极性。
2.人才不足。
据调查,我市现有中小企业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员工占企业总人数的18%,初中以上、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员工占企业总人数的62%,高中以上、大专以下文化程度的员工占企业总人数的15%,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员工仅占到企业总人数的5%。
企业人才缺失导致其运作缓慢和发展后劲不足,企业仅仅依靠老总的个人思路进行运转,没有一个具备战略策划和高执行力的团队做后盾,企业始终无法做大做强。
3.技术创新有待加强。
广安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之一,工业基础差,底子薄,有60%的企业是原集体企业改制后成立的民营企业。
性质转变后,企业业主在尽量保证原有客户和市场的同时,没有更多资金用于工艺设备的更新改造和产品的升级换代,产品质量明显逊色于发达地区企业,
多数企业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没有自己的品牌。
因此,其市场竞争力弱,生存空间也越缩越小。
4.企业管理有待完善。
目前,我市中小企业总体管理水平还不高,现代管理理念和意识不强,内部管理制度也不健全,质量管理亟待提高,安全环保管理不足,管理科学性急需提升。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企业规模的扩大、发展速度的提高,更影响了中小企业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重点
(一)深化思想认识,贯彻落实政策
认真宣传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XX年〕36号)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川府函〔20XX年〕162号)等文件精神。
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帮助中小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以跳起摸高的勇气,实现超常规发展。
(二)推动全民创业,增大发展总量
按照“创业促就业,就业促增收”的思路,动员和鼓励各类社会人才和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创业,指导失业回乡人员多形式创业,不断扩大中小企业总量。
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蓄水池”作用,积极帮助指导企业正常生产,保持和扩大社会就业。
(三)实施成长工程,做大做强一批
坚持“抓大不放小”的思路,扶持一批企业,壮大一批企业。
着力抓好规模以下企业发展,鼓励创办劳动密集型、科技成长型、专业配套型、综
合服务型、高新技术型等规模以下企业,不断增加企业数量。
大力培育规模以下企业尽快上规模,通过重点保障、分类培育等方式促进上规模,通过转型、转产、联合等形式促进中小企业成长。
加快发展成长型企业,通过科学指导、产业引导和要素配置等方式,着力培育一批“小巨人”和成长型中小企业,做大做强一批规模以上企业。
(四)引导集群发展,促进产业升级
坚持将“专、精、特、新、配”作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方向,围绕优势产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
引导中小企业围绕大企业大集团开展协作配套,围绕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围绕优势产业发展特色产业集群。
引导中小企业向园区、集中区、小企业基地集聚,加强政策倾斜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源、生产要素向产业集群集聚。
加大产业集群招商引资力度,以产业链招商和特色产业集群招商为重点,积极引进一批前景好、经济效益好、带动性强的优质项目,以增量优化带动存量升级,增强产业集群发展后劲。
(五)加大政策扶持,推动快速发展
研究制定财政扶持政策,落实税收优惠。
进一步扩大中小企业信贷支持,拓宽融资渠道,完善担保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整合服务机构资源,搞好对中小企业的配套服务。
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努力争取中省有关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
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不断优化发展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四、“十二五”中小企业发展规划
(一)指导方针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
发展观,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完善发展环境,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全面提升中小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形成产业结构合理、竞争优势显著、就业能力扩大、技术管理先进、经济效益提高、制度环境优化的中小企业发展新格局。
(二)发展目标
1.经济指标目标。
到“十二五”末,全市中小企业总产值比“十一五”末“翻两番”,突破2800亿元,力争达到3000亿元;增加值突破900亿元,力争达到1000亿元;利税突破180亿元,力争达到200亿元。
2.品牌建设目标。
力争到20XX年,注册商标达20XX年件,新培育发展驰名商标2~3件、标志证明商标4件、著名商标15件、知名商标150件,并建立现代工业园和现代农业园两个区域性品牌集群。
3.产业结构目标。
紧紧围绕我市“6+4”产业发展规划,发展壮大能源、精细化工、有色金属、建材、农产品加工、机械加工六大优势产业,努力培育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四大新兴潜力产业。
(三)保障措施
1.加强政策贯彻执行力度。
继续贯彻执行中省各级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特别是涉及到中小企业的财政、税收、金融、国土资源、产业扶持、就业援助、社会保障等各项优惠政策。
2.加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力度。
进一步优化工业发展考评体系及办法,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
做好项目的申报组织工作,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
增加市级财政工业发展专项资金预算,年总量突破4000万元,今后随财政可用财力增长而增长。
一是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支持力
度。
二是支持担保行业发展。
三是鼓励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四是支持工业园区发展。
五是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创建自己的品牌和上市融资。
3.拓展融资渠道,帮助企业缓解资金压力。
一是继续推行银政企三方合作机制,加强信息传递和互动,为中小企业搭建融资平台。
二是加强企业信用标准化培植,帮助其达到信贷准入条件,提升融资能力。
三是支持政策性和商业性担保机构的大力发展,鼓励其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
4.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对带动性强和发展前景好的重点企业,按国家相关规定给予税收“减、免、缓”的政策支持,继续实行对纳税大户予以奖励的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继续执行技改项目使用国产设备抵免所得税政策、技术创新项目投资税收抵扣政策、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等政策。
五、意见和建议
(一)完善和细化各项政策,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中省各级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企业发展的政策,在落实这些政策的过程中,地方政府也要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措施,细化有关办法,明确责任部门,使这些政策在面对企业时更具操作性,更好地发挥效应;在政府门户网站设置政策网页,把支持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及申请办理的表格和程序等挂到网上,使企业更习惯于从政府门户网站获取政策信息和相关服务,让企业真正得到方便和实惠;加强政策培训工作,使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尽快熟悉衔接政策、加快落实;加大对企业的政策宣传和培训力度,使企业了解政策、用好政策;加强对政策运行情况的绩效评估和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对不适应、不利于企业持续发展的政策及时进行调整和修
改,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二)建立沟通协调机制,推动企业联动发展
中小企业数量不少,但单打独斗的多,抱团发展的少,缺乏进行有效沟通和合作的平台,产业链较短。
建议各地对辖区内企业的生产经营范围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形成产业档案。
在此基础上,搭建沟通交流平台,畅通渠道,支持和引导企业充分运用互联网,寻找和交流企业产品,使有产业链联系的企业加强合作,推动中小企业之间、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形成有机的产业关联、专业化协作和经营网络,在不断降低企业成本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实现合作共赢。
(三)健全贷款担保体系,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由于创业期的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缺乏资金,市场前景不明朗,社会资本一般不愿意介入;而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担保,也存在着一定的资金风险。
建议进一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设立发展基金,对经过评估发展前景看好、技术含量高的中小企业,给予资金扶持,推动其做大做强。
建立健全银行、政府、企业三方融资风险共担机制,形成“政府为主、社会为辅、多元募集、滚动发展”的融资担保体制。
积极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银企合作,通过向金融机构推介中小企业、举办中小企业融资洽谈会等多种形式,构建银企对接平台,创造合作机会。
同时,针对中小企业信用记录缺乏,银行不敢向中小企业放贷的现状,进一步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企业信用公共平台,为政府服务企业和银行放贷提供信息支持。
(四)优化政府服务,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进一步加强政府与企业的互动沟通,经常与企业进行“对话”,充分了
解企业诉求,切实提高政府服务企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加宽松、和谐的环境。
逐步清理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和中介机构收费,优化投资软环境,帮助企业“减负”,对执行消防、环保等政策法规有力的企业,政府应实施免费检测,减少收费内容,以增强企业落实政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为其提供政策、科技、市场信息和财务、统计、法律、培训等方面的服务,帮助企业家提高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能力,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实现稳健经营。
特此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