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发展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关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从隋朝创立、唐朝发展、宋朝继续完善直到1905年科举制的废除。

一、开始于隋唐
1.背景
(1)九品中正制的弊端:隋唐之前的选官制度是始于220年魏王曹丕推行的九品中正制。

该制度实行之初,中正选人家世、道德和才能并重,通过该制度统治者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后来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史料阅读
关于九品中正制的弊端,西晋段灼在上晋武帝表中指出:
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

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晋书·段灼传》(2)南北朝以来,统治阶级内部结构发生变化:门阀士族地主日益腐朽,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

寒门庶族地主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

为适应这一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隋唐统治者将科举制作为官员选拔的新制度。

2.形成和完善
(1)形成
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2)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
①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②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③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3)内容
①分科:科举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为特点,分为制举和常举。

制举是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常举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几十种,其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

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的资格,还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

②内容: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

(4)影响
①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史料阅读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隋文帝年号)中,盛于贞观(唐太宗)、永
徽(唐高宗)之际。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

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

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末五代】王定保《唐摭(zhí,拾取,摘取)言》卷1《散序进士》
②使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

③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④“雁塔题名”¹成为知识分子的追求。

大雁塔位于陕西西安的慈恩寺中,为唐玄奘主持所建。

“雁塔题名”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

④科举制度还影响到了周边国家。

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样。

(5)弊端:唐朝科举制在公平性方面尚有明显欠缺,考生的个人背景可能对考试结果产生影响。

●史料阅读:
唐世科举之柄,专付之主司,仍不糊名。

又有交朋之厚者为之助,谓之“通榜”²。

故其取人也,畏于讥议,多公而审。

亦或胁于权势,或挠于亲故,或累于子弟,情所不能免者。

——洪迈《容斋随笔·四笔》卷5《韩文公荐士》
二、完善于两宋
两宋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

1.表现
(1)北宋实行重文抑武的方针,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2)科举制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而且更加强调公平竞争。

采取“糊名”制³和“誊录”制⁴。

时人将这种变化概括为“取士不问家世”。

●史料阅读
窃以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

盖累圣留心,讲求曲尽,以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

各糊名、誉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薄厚于其间。

故议者谓国家科场之制,虽未复古法,而便于今世。

其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祖宗以来不可易之制也!
——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卷113《论逐路取人札子》(3)王安石变法时曾改革科举制度:颁布贡举法,废除明经科,而进士科的考试则以经义和策论为主,增加法科。

(4)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
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后来朝廷被迫对北方地区的考生单独分配录取名额。

2.影响
(1)积极性
①“取士不问家世”,使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不少人官居高位,给政治增添了活力。

②王安石变法,把科举的立足点放在选拔具有经纶济世之志和真才实学的天平上,进一步扩大了考选名额,培养和选拔了一批变法的有用人才。

③北宋单独给北方考生分配录取名额,有利于整合南北力量,挖掘北方人才和思想文化,维护边疆安全。

它体现出北宋政府关注国家统一大局,促进全国各方面均衡发展的积极意图。

(2)消极性
扩大科举规模也成为了北宋冗官冗费的原因之一。

三、元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
1.元朝
元朝的官员选拔,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

很长时间内没有实行科举取士。

随着上层统治者汉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元朝在1313年颁科举诏,宣布次年开考,恢复了科举制,考试专立德行明经科,以“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

元朝恢复科举后仍然时断时续,科
举录取人数不多,科举出身者在官员队伍中的人数比例也不高。

●史料阅读
1313年,元朝宣布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答题标准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

当时宰相向皇帝上奏说:
学秀才的,经学、词赋是两等。

经学的是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勾当,词赋的是吟诗、课赋、作文字的勾当。

自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人都习学的浮华了……俺如今……专立德行明经科。

明经内“四书”“五经”,以程子、朱晦庵注解为主,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

这般取人呵,国家后头得人材去也!
——《通制条格》卷5《学令·科举》
2.明清
(1)表现
①三级考试: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

参加考试的主要是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学生等。

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考中者称为“举人”。

会试由礼部主持,于乡试次年春天举行,举人考中者称为“贡士”。

殿试在会试后举行,名义上由皇帝主持,贡士通过者为“进士”。

②划定命题范围,规定答题格式。

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⁵,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

③明朝科举考试中实行南北卷⁶制度
明朝为了保证科举能选拔出不同地域的优秀人才,从1427年起,在会试中实行南北卷。

会试录取100人,其中南方60人,北方40人。

后来,南北卷演变为南北中卷,录取比例也逐渐稳定,南卷、北卷和中卷的录取人数分别占会试录取总人数的55%、35%和10%。

④清朝科举考试将名额分配到省
清朝科举考试中,各省的名额分配主要依据应试人数、省的大小、人口多寡等因素确定。

顺天(北京)作为首善之地,名额一直是最高的,八旗士子的名额也从优。

此外,云贵等小省虽然名额较少,但按照比例来看,录取率相对较高。

皇帝的心情和外国的势力也会影响名额的分配。

▲进士题名碑
此碑共计198块,记载着元明清三代五万一千六百二十四名进士的姓名、籍贯以及他们的名次。

现存于北京的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

(2)影响
①积极
A.明清科举制度打破了世袭制度,为平民百姓提供了上升通道,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流动。

B.科举制度提高了官员的整体素质,有利于国家治理。

C.明朝的南北分卷制度和清朝科举名额分配到省有利于国家的
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D.明清之际,伴随着西学东渐,中国的文化和包括科举制在内的制度也被介绍到西方。

中国科举制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西方文官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西方国家通过吸收科举制的合理内核,形成了现代文官制度的基本框架和原则,从而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和公平性。

②弊端
A.考试内容过于偏重文学,忽视实用技术,导致知识分子与实际社会脱节。

B.八股取士使得教学内容单一,考试形式刻板,扼杀了创造性,不利于教育的发展。

同时,八股取士也使得许多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培养出来的“人才”多是严守规矩和读死书、死读书之人,不利于选贤任能。

▲八股取士
四、晚清时期科举制的改革和废除
1.改革与废除原因
(1)政治: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的推动。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思想:科举制的弊端日益显现,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西学
的传播。

2.改革与废除
晚清时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科举制度受到很大冲击。

(1)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19世纪80年代后科举制度发生一系列变化。

(2)1898年戊戌变法时,清政府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在康有为等人的建议下,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

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

(3)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4)1905年,光绪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的立停科举之奏,决定自1906年起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责成各督抚严饬府、厅、州、县抓紧于城乡各处遍设学堂,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

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史料阅读
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

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戢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
收效甚巨。

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3.变革影响:
(1)积极
①促进新式教育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②有利于推动社会风气的转变。

改变学生知识结构,提高民众整体素质。

③动摇清王朝统治基础,间接导致清朝灭亡,推进中国近代化。

(2)消极
①科举制度除一段时期,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和善后措施,造成了中国在短时间选拔机制的混乱;
②伴随科举制度废除,士绅阶层日益衰败,武官军人逐渐登上中国政治舞台,一跃成为社会领导者。

总之,作为中国封建王朝通过设立各种科目公开考试选拔官吏的科举制度,因政治、经济、阶级关系等因素的变动和需要而兴,又因为不适应政治经济社会变动的变化和需要而废。

在其产生、发展、没落的1300的历程中曾对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观念和社会风尚产生过重大影响。

注释:
1.雁塔题名:雁塔题名这一习俗起源于唐代,当时新科进士在曲江会宴后,常在大雁塔题名留念。

这一习俗最初由张莒发起,他在慈恩寺塔上题名,随后成为一种传统。

大雁塔位于唐代长安城的大慈恩寺内,是玄奘为保存佛经而修建的七层塔身建筑,成为进士们题名的地点。

雁塔题名不仅象征着进士及第的荣耀,还反映了唐代文人墨客的风雅和对功名的追求。

这一习俗在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唐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通榜:隋、唐五代及宋朝初年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是当时科举制的一部分。

通榜是指考官根据考生的社会声望和才德评价制成的名单,供录取时参考。

为了能上通榜考生应试前需要多方行卷,也就是将自己的诗文佳作投献给有名望的公卿贤达,以求得到赏识后向主考官推荐。

3.糊名法:创立于唐朝武则天即位初年,但当时并没有在科举考试中普遍使用。

在宋代常称为“弥封”,就是要把试卷卷首的考生姓名、籍贯和初定等第都要封住或者裁去,以防评卷官徇私作弊。

992年(宋太宗淳化三年),将作监丞莆田陈靖上疏,建议在科举考试中使用糊名办法,得到宋太宗的采纳。

1008年(真宗大中祥符元年),糊名法在省试中开始实行。

糊名制度的实施有利于客观评卷、公正选拔人才。

但因为不再考虑考生平时的真实水平和道德表现,只重考试
成绩不重品行,导致进士及第者也不一定是众望所归者的弊端。

4.誉录制度:是宋朝为防止科举考试中的舞弊行为而设立的一种制度。

具体来说,就是将考生的试卷重新抄写一遍,阅卷官只能看到抄写后的试卷,无法通过字迹辨认考生,从而杜绝了通过字迹、暗语等给人情分的可能。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正式设立了誉录院,负责将考卷重新誊写。

这一制度与糊名制度(封弥)相结合,进一步增强了科举考试的公平性。

5.八股文:明朝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是八股文,清朝沿袭其制。

主要特点有:从儒家经书中命题作文,写作时必须遵循程朱理学的有关解释;需要模仿古代圣贤口吻写作不许自由发挥个人见解;作文的骨干部分是四段对偶排比文字。

6.南北卷制度:是指明代科举依考生地域分南北不同比例录取进士的制度。

起因于洪武三十年。

仁宗洪熙元年,以南北文化水平高低不同,规定南北取士分配比例为,南人十之六,北人十之四。

宣德、正统年间,又分为南、北、中卷,以百人为率,南取五十五名,北取三十五名,中取十名。

后南北卷地域、比例时有调整,但均坚持南北分卷取士。

明朝建立之后,恢复了由科举制度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再次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重心。

但是因为地区的社会文化水平发展的差异,出现了文化发达江南地区长期垄断录取名额的现象,因此形成了南北地区之间的矛盾不利于国家的稳定。

在明太祖统治时期发生的“南北榜”事件是南北卷的起因,洪武三十年(1397).是年会试,考官刘三吾,白信蹈所取进士五十二名皆南士,朱元璋怒,认为所取有偏,亲自阅卷,定六十一名进士皆北士。

史称“南北榜之争”,亦称“春夏榜之争”。

虽然当时事件被明太祖用铁腕手段解决,但是矛盾依然存在同时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

到了宣德年间,又从南北卷中分出中卷,规定南卷取五十五名,北卷取三十五名,中卷取十名。

虽然在景泰年间一度废除南北卷制度,但是因为触及到太多人的利益而遭到强烈反对,于景泰五年再次恢复南北卷。

南卷的范围包括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五省,以及南直隶的应天、松江、苏州、常州、镇江、徽州、宁国、池州、太平、淮安、扬州和广德州。

北卷范围是山东、山西、河南和陕西四省,北直隶的顺天、保定、真定、河间、顺德、大名、永平、广平和延庆州、保安州,以及辽东、大宁、万全三个都司。

中卷范围是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四省,以及南直隶的庐州、凤阳、安庆和徐州、滁州、和州。

其间各卷的数量有小幅度的调整,到正德年间成为定制没有在更改。

●参考书目
1.高中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第12课;
2.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5课、第6课、第7课;
3.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第2课;
4.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9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