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主要是新课标卷)论述类文本汇编(含答案).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主要是新课标卷)论述类文本
2007年新课标
一、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文段节选自当代文学理论方面的文章,文章虽然是探讨性的,但讨论的主题应该是考生所熟悉的,内容表述也比较平易。
尤其是考虑到现代文阅读是本试卷的第一部分,所以在选取文段和命制题目时,都注意做到尽可能让考生容易上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在不断有人提问,为什么我们这个堪称伟大的时代却出不了伟大的作家?对此我的想法是,现在是一个无权威的、趣味分散的时代,一个作家很难得到全民集中的认可。
事实上,要成为一位大家公认的伟大作家,需要时间的考验,甚至包括几代人的阅读和筛选。
而且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消费与享受往往消磨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以致那种具有巨大原创力的作品很难产生。
当然,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除了这些外在的方面,也有作家自身主体弱化的问题。
比如市场需求之多与作家生活体验不足的矛盾、市场要求产出快与创作本身求慢求精的矛盾等等。
而这当中,正面精神价值的匮乏或无力,无疑是当下文学创作中最为重要的缺失。
所谓正面精神价值,指的就是那种引向善、呼唤爱、争取光明、辨明是非、正面造就人的能力。
这种价值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与作家对民族的精神资源的利用密切相关。
我们民族的精神资源很丰富,但是也还需要作必要的整合和转化,才能化为作家内心深处的信仰,运用到创作中去。
还有一些作家表现出“去资源化”的倾向,他们不知如何利用资源,索性不作任何整合与转化,以为只要敢于批判和暴露,就会写出最深刻的作品。
但如果都是暴力、血腥,就让人看不到一点希望,而真正深刻的作品不仅要能揭露和批判,还要有正面塑造人的灵魂的能力。
还有另外一种主体精神弱化的现象。
很多作品没完没了地写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缺少一种人文关怀。
作家的责任是把叙事从趣味推向存在,真正找到生命的价值所在。
当他们丧失了对生活的敏感和疼痛感,把创作变成了制作,批量化地生产的时候,文学就不会有什么真正的生命了。
老舍先生曾将长篇小说《大明湖》浓缩成《月牙儿》,篇幅几近短篇,却也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中公认的经典。
他幽默地说:“我在经济上吃了亏,在艺术上占了便宜。
”如果今天的作家都肯下这种苦功,那么消费的时代再汹汹然,我们仍然可以对震撼人心的好作品的出现满怀期望。
1.从原文看,下列不属于“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外在原因的一项是
A.现在是一个缺乏权威的时代,也是一个受众欣赏趣味分散的时代。
B.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得到普遍的公认。
C.在今天,消费与享受往往会消磨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
D.作家对生活的体验还不够,同时文学创作本身的规律是求慢求精。
【参考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解析】本题要求选出不属于“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外在原因的一项,应该选D。
从原文第一段看,“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有外在原因,也有内在原因。
A、B、C三项都是外在原因,不应该是选项。
原文又说:“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除了这些外在的方面,也有作家自身主体弱化的问题。
比如……”显然,D项并不属于外在原因,而是作家自身的问题,应该是内在的原因,所以是选项。
2.从原文看,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的民族精神资源很丰富,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保持原貌并移植到创作中。
B.所谓“去资源化”,就是作品只有批判和暴露,而没有充分利用社会生活的资源。
C.充斥暴力和血腥的文学作品使人看不到一点希望,这是正面精神价值缺失的结果。
D.作品中有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这样的描写,表明作家没有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参考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解析】本题要求选出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应该选C。
原文第二段围绕正面精神价值在当代文学创作中的现状,分别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A项是对民族精神资源和当代文学创作的关系的理解,原文是说这些资源“需要作必要的整合和转化”,才能“运用到创作中去”,因此“保持原貌并移植”是错误的理解。
B项是对“去资源化”倾向的分析,实际上,作品“有批判和暴露”不等于“没有充分利用社会生活的资源”,批判和暴露也需要利用甚至充分利用社会生活资源;原文只是说这一种倾向“不知如何利用资源”,并没有说他们“没有充分利用”,所以B项也是不正确的。
D项是把概念扩大化了,作品中往往会有“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的描写,但不能说凡是有这种描写,就是“作家没有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关键在于写“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的同时,有没有“一种人文关怀”,有没有“把叙事从趣事推向存在”,因此D项也是错误的。
C项的说法是正确的,原文说“真正深刻的作品不仅要能揭露和批判,还要有正面塑造人的灵魂的能力”,这正说明“充斥暴力和血腥的”,并且“使人看不到一点希望”的文学作品是缺少了“正面价值
”,因此C是正确的。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家作品中正面精神价值的匮乏或无力,是当代中国文学创作中最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
B.是否善于利用我们民族丰富的精神资源,决定了作家作品中正面精神价值的能否体现。
C.要保持文学生命,作家就应该对生活具有敏感和疼痛感,坚持把叙事从趣味推向存在。
D.老舍把《大明湖》浓缩成《月牙儿》,说明下苦功夫创作,才能出现震撼人心的好作品。
【参考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解析】本题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应该选B。
A项是对当代文学创作症结的一种概括,原文第一段说“而这当中,正面精神价值的匮乏或无力,无疑是当下文学创作中最为重要的缺失”,原文后来主要也是围绕着正面精神价值这一点展开论述的,因此A项是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C项的内容对应原文的“作家的责任是把叙事从趣味推向存在,真正找到生命的价值所在”、“当他们丧失了对生活的敏感和疼痛感……文学就不会有什么真正的生命了”,因此C项也是符合原文意思的。
D项是对原文第三段内容的概括,原文第三段说:“如果今天的作家都肯下这种苦功,那么……我们仍然可以对出现震撼人心的好作品满怀期望。
”这里所谓“这种苦功”,就是指“老舍把《大明湖》浓缩成《月牙儿》”这样的苦功,可见D项也是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B项是把概念扩大化了,决定“作家作品的正面精神价值的能否体现”的因素很多,从原文看,除了“利用我们民族丰富的精神资源”这一因素以外,至少还有“正面塑造人的灵魂的能力”、“把叙事从趣味推向存在,真正找到生命的价值所在”等因素,由此可见,单独把是否善于利用“民族丰富的精神资源”这一因素的作用提高到决定“作家作品的正面精神价值的能否体现”的高度,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所以B项应该是选项。
2008年新课标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变形”,是相对于“常形”而言。
“常形”是指现实生活中客现物象的正常自然形态;“变形”是指客观物象反映到艺术中的形态的改变。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物象的形态有时会出现变异,例如两头蛇、三脚鸡等,这种“变形”虽然怪异,但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
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表现中所发生的变化及其美学意义。
艺术上的“变形”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从广义上说,任何种类和流派的艺术,不论其创作思想和手法多么不同,它所塑造的形象较之原型都会有某些强调、选择、集中乃至改变。
从这个意义上说,变形乃是艺术反映生活的一种普遍现象。
不过一般地说,艺术上关于“变形”的观念是指狭义的“变形”,它表现为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
例如杜甫的《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宋代科学家沈括(字存中)分析道:“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无乃太细长平?此亦文章病也。
”沈括生得太早一些,他不懂得艺术变形的美学意义。
比沈括稍晚的王观国有所不同,他说:“‘四十围’、‘二千尺’者,姑言其大且高也。
诗人之言当如此,而存中乃拘拘然以尺寸较之,则过矣。
”其实,古代诗歌中这类“变形”甚多,诸如“黄河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等等都是。
当然古代诗人很懂得运用夸张的手法,可是未必有自觉的“变形”观念。
宋元以来,“变形”的美学观念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到明清戏曲中,舞蹈程式和脸谱等都是对生活常态的改变,如脸谱中用红表忠烈,白表奸诈,舞蹈动作鸣冤叫屈时甩发,生离死别时跪步等。
这些“变形”大大丰富和增强了戏曲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力。
艺术作品中的“变形”是创作者主现感受的一种强化,因此艺术家们常用“变形”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例如清初八大山人的《鱼鸭图卷》,鱼、鸭的眼眶变成了圆形,眸子有的画成绿豆小点,有的画成圆弧线,传达出“白眼看天”的蔑视情绪。
这种“变形”美学的本质,是对于传统道德,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是人性的高标,个性的张扬。
(摘编自曾祖荫、曾新《怪异:明清启蒙美学之特征》)1.下列关于“变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观物象在显示中具有正常的自然形态,艺术上所谓的“变形”,是指客观物象在艺术中表
现出来的形态的改变。
B.在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形态偶然会出现变异,由于这一现象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
所以人们并不把它称为“变形”。
C.关于“变形”,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表现中所发生的变化,以及这种
变化的美学意义。
D.艺术上所说的“变形”往往是指狭义的“变形”,即指在艺术表现中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
发生的改变。
【参考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解析】本题要求选择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正确答案应该是B。
本题意在考查对于文中的重要概念“变形”的理解。
从原文来看,“变形”指的是艺术“变形”。
文章主要从艺术“变形”的实质、艺术“变形”在美学范畴的意义、艺术“变形”的广义狭义划分以及艺术“变形”在艺术中的具体表现和功能等几个方面来展开论述的。
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物的变异,虽然与文章中的艺术“变形”相区别,但是原文在谈到他们时也说“这些‘变形”’,可见,这种变异也被一些人称为“变形”。
因此,B项的表述“人们并不把它称为‘变形’”是不正确的。
A项的表述,第一句是原文中“‘常形’是指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正常自然形态”的转述,其他文字则与原文意思相同,因此,A项的表述是正确的。
C项的表述,与原文文字基本相同,只是更加明确地将“变形”放在艺术美学的范畴中描述,因此,C项的表述也是正确的。
D项的表述,是原文第二段文字中对应文字的另一种表述,意思并无任何改变,因此,D项的表述也是正确的。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杜甫诗“黛色参天二千尺”、李白诗“白发三千丈”等,都只是夸张手法,不见得是自觉的
“变形”观念。
B.相对于现实生活,明清戏曲中的舞蹈程式和脸谱是一种典型的“变形”,这种“变形”有利
于戏曲的发展。
C.艺术上的“变形”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强化,艺术家们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强烈地表
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D.清初八大山人的《鱼鸭图卷》表现了一种蔑视情绪,反映了他对于传统道德,特别是对于
理学的反叛意识。
【参考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的语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B级和C级。
【试题解析】本题要求选出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正确答案应该是C。
A项的表述,原文中与其内容相对应的语句是“其实,古代诗歌中这类‘变形’甚多,诸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等等都是。
古代诗人很懂得运用夸张的手法,可是未必有自觉的‘变形’观念。
”从中可以看出,原文虽然没有说到“黛色参天二千尺”,但是联系上下文,这一句又显然包括在句子中的“这类”之列,“不见得是自觉的‘变形’观念”则是原文“可是未必有自觉的‘变形’观念”的换一种说法。
因此,A项的理解符合原文的意思。
B项的表述,原文中与其内容对应的语句是“这些‘变形’大大丰富和增强了戏曲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力”,很显然,这种丰富和增强有利于戏曲的发展。
因此,B项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
C项的表述,原文中与其内容对应的语句是“艺术作品中的‘变形’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一种强化,因此艺术家们常用‘变形’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对照原文,可知这一项的表述实际上将原文中的“常”换成了“只”,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是条件关系迥异,也就将“变形”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绝对化了。
因此,C项的理解也不符合原文意思。
D项的表述,原文中与其内容对应的语句是文章最后一自然段的后两句话,D项的表述是对这两句话意思的概括,因此,也是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上的“变形”是相对于客观物象的“常形”而言的,可以说“变形”来源于“常形”,有时甚至“变形”就是“常形“。
B.在艺术上,广义层面上的“变形”是艺术反映生活的普遍现象,而狭义层面上的“变形”只是前者的一种特殊现象。
C.王观国认为沈括对于杜甫诗的批评是“拘拘然以尺寸较之,则过矣”,看来王观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变形”美学观念。
D.大致上,中国古代的“变形”美学观念在宋元时代受到人们注意,而到明清时候这种观念在实践中得到了大量的运用。
【参考答案】A【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解析】本题要求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正确答案应该是A。
A项的表述,“艺术上的‘变形’是相对于客观物象的‘常形’而言的,可以说‘变形’来源于‘常形”’是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正确归纳;但是“有时甚至‘变形’就是‘常形”’则脱离了原文的话题背景,偷换了概念,因此,A项的分析是不正确的。
B项的表述,是对文章中核心概念艺术“变形”在广义、狭义上的内涵之间关系所作的归纳和概括。
原文说“广义的‘变形’,乃是艺术反映生活的一种普遍现象”,指的是“形象较之原型都会有某些强调、选择、集中乃至改变”,而狭义的“变形”指“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从文意看,这种“改变”当然是广义的“改变”中的一种,可见,B项的归纳也是正确的。
C项的表述,是对原文中王观国的态度的归纳,
也带有评价的成分。
沈括对杜甫的批评,在于他认为杜甫诗中对物象所作的“变形”不合理;王观国对沈括的批评,则表明王观国对杜甫诗中的“变形”的肯定,将这归纳为一定的“‘变形’美学观念”,当然是合理的。
D项的表述,“宋元时代受到人们注意”来源于沈括、王观国的认识所具有的时代意义;“明清时候这种观念在实践中得到了大量的运用”则来源于明清戏曲中舞蹈程式、脸谱等大量而有意识的“变形”,因此,D项的分析,也是正确的。
2008年全国卷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盖天说与浑天说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上两大主流学派的理论,两派都创造了许多天文仪器,用于观测、记录、研究和演示天象。
浑天学派的浑天仪和浑象奇瑰雄浑,在历史上备受推崇,盖天学派的圭表也广为世人所知。
其实,盖天派还创制了一种盖天图仪,同样闪烁着先哲智慧的光芒,然而遗憾的是,这种盖天图仪在中国天文学史上却鲜有提及,所以今天仍有必要介绍和探讨。
盖天说是中国一种古老的天文学理论,传说出自周人之手的《周髀算经》说:“天旬盖笠,地法覆盘。
”古人于伞盖之下,仰观其形有若天穹,于是绘制星辰图像于其上,就成为一幅盖天图。
与盖相类者有笠,笠无柄,顶载于头遮日防雨。
用笠制作法天之器,作用与盖相同,故有“盖笠”一词。
但笠小盖大,盖上可以绘制更多星辰,这大约是后代多称“盖天”的原因吧。
盖天图仪之形与天穹相似,人可站立其下仰观,也可以回转盖图以示天空星辰旋转,还可以斜置以演示北极倾斜之状。
既简单又直观,可谓古人法天最理想的器具。
这种图,天区星度布局比较均匀,完全不像后来的平面盖天图误差那么大。
但古代完整的盖天图仪并没能流传下来,我们只能就相似的车盖等来探讨其形制。
《隋书》中记有一辆南齐帝车:“及平齐,得其舆辂,藏于中府。
……有乾象辇,羽葆圆盖,画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天街云罕。
”
乾象即天象,这正是盖天图仪的形制。
另一类盖天图绘于古墓葬中,汉至隋唐的许多墓室设为穹顶,上绘天象,虽稍简陋,但屡见不鲜。
流传于古籍中的平面盖天图,则是将球面图形加以平面化,其好处是制作简易,方便携带。
但是这样一来所绘星位必然因照顾角度而牺牲距离,而与实际天象不合,于是广受诟病。
其实,在表现天象方面,浑天派也有缺点。
浑象上绘出的星图是目视星空的反象,相当于人从天外向下俯视。
从这一点说,它还不如盖天图直观形象。
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浑盖之争,由于浑天说占据了主导地位,盖天图仪遂长期为人们所忽视。
今天再进行浑盖之争当然已经毫无意义,但如果把盖天图仪纳入人类天文学史,则依然是很有意义的。
(摘编自秦建明《盖天图仪考》)5.下列关于作者写作本文原因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天学派跟浑天学派一样,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主流学派,创造了许多天文仪器。
B.浑天学派的浑天仪和浑象,以及盖天学派的圭表在历史上备受推崇,广为世人所知。
C.盖天图仪和浑天仪等,都是古代用于观测、记录、研究和演示天象的重要天文仪器。
D.盖天图仪是盖天学派创制的,这一仪器闪烁着先哲智慧的光芒,但后人却鲜有提及。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天文学理论的盖天说诞生甚早,在春秋时代周朝人所著的《周髀算经》中就有“天
象盖笠,地法覆盘”的说法。
B.盖天图仪状如伞盖,上绘日月星辰,人可站立其下仰视。
盖图可以旋转、倾斜,演示星
辰运动状态。
C.古代完整的盖天图仪实物已经失传,但在古人的车盖、墓室穹顶上仍绘有盖天图,形制
与其相似。
D.平面盖天图虽然所绘星位因照顾角度而牺牲了距离,但是比起浑象来,仍然显得直观形
象,而且容易携带。
7.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盖天图”是说像伞盖一样的天象图,但古代也有用笠制作的法天之器。
所以应该
也有以“笠”为名的图。
B.虽然从古人车盖和墓室穹顶上所绘制的盖天图可以探知古代盖天图仪的主要形制,但是
盖天图仪原物必定更加复杂。
C.正因为浑象上绘出的星图是人们目视星空的反象,所以浑象上星辰的位置、距离也有不
符合实际天象的。
D.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浑盖之争,最后浑天说占据了主导地位,但盖以仰视,浑以俯视,应
该说两者各具其妙。
二、(9分,每小题3分)
5、B (答非所问,题干问的是“关于作者写作本文原因的表述”,应为介绍盖天说、盖天图仪,B项为介绍浑天学派)
6、A (偷换概念,原文为“传说出自周人之手”,并未提及“春秋时代的周人”)
7、C (无中生有,文章倒数第二段说平面盖天图与浑象比较时,突出的是平面盖天图上星辰距离与不符合实际天象,浑象不如盖天图直观形象。
)
2008年全国卷2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5—7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9分,每小题3分)
在明王朝统治中国的276年间,白银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货币化过程。
明初,明朝禁用金银交易,到了明后期,白银则已经通行于全社会。
迄今为止,对于这一货币化过程,中外学术界无不以《明史》正统初年明英宗“弛用银之禁”、“朝野率皆用银”的诏令为根据,以为是朝廷推行的结果。
实际上,明代白银的货币化是自民间开始,到明英宗以后才逐渐为官方认可、自上而下地展开。
随着白银成为合法货币,白银迅速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使得市场前所未有地活跃起来。
到了嘉靖年间,整个中国对白银产生了巨大的需求,标志着这一货币化过程基本完成。
此时,一方面明朝国家财政白银入不敷出,另一方面从皇族到平民都有对于白银的大量需求。
在国内白银开采和供应远远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人们开始将寻求的目光投向海外。
中国外来白银最早的源头是日本,虽然日本出产的金银在16世纪中叶以前就有向外出口的记载,但那时日本向中国输出的主要是刀剑、扇子、屏风、硫磺等。
情况的转变是自16世纪40年代开始的。
当时,来自中国福建、广东、浙江的船只不断到达日本九州。
它们的目的不再以物易物,而是以物易银。
有需求就有开发和供给。
也正是这一时期,日本银矿的开发得到了迅速发展,16世纪后半叶日本的输出品中,白银独占重要地位,而对中国丝与丝织品的巨大需求,则构成了银产量激增的日本方面的原因。
在美洲方面,当西方走向世界寻求财富时,最早寻找的是黄金,但也是从16世纪40年代开始,西班牙在美洲转而开采白银且产量激增。
当时到达菲律宾的西班牙人几乎立刻了解到中国商品对于他们的意义,立即开始与中国海商的贸易。
美洲白银不仅从马来西亚流向中国,带动了整个东南亚贸易。
也从欧洲运至印度,再流到中国,以换取中国的丝绸、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