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区关于加快发展有机农业的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博山区关于加快发展有机农业的调研报告
有机农业生产是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使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近年来,博山区委、区政府按照“横抓基地、区域推进,纵抓龙头、产业延伸,科技引导、政策推动”的工作思路和“整建制村—整建制镇—整建制区”的发展途径大力推进整建制有机农业区建设,力争5年左右的时间,建成10万亩有机中药材基地、10万亩有机林果基地、5万亩有机杂品基地、3万亩有机蔬菜基地、1万亩有机猕猴桃基地和1万亩有机茶叶基地,共30余万亩的有机农产品种植基地,整建制建成有机农业区。

目前,我区的有机农业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有机农产品销售日渐火爆。

然而,在加快有机农业发展进程中,创新能力、政策扶持及市场运作等方面的一些新矛盾和新问题,越来越值得引起重视和解决。

一、博山区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我区地处淄博市南部山区,是山东省24处纯山区县之一。

全区平均海拔较高,地域小气候特征明显,空气清新,水质优良,植被完整,森林覆盖率高达57.1%,具有优良的生态环境。

特别是南部山区四镇,作为市级水源保护地,区域内没有污染企业,土壤、水源、生物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发展有机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非常适合发展有机农业。

截至2012年底,已有池上镇、源泉镇、博山镇、石马镇等四镇被表彰为有机农业示范镇,博山镇上瓦泉村、朱南村等30个村被表彰为有机农业示范村。

有机农业种植面积达到18.1万亩(其中中药材7万亩、林果6万亩、杂品3万亩、猕猴桃6000亩、食用菌7000亩,茶叶3000亩、蔬菜5000亩)。

目前我区培植的一批批有机农业科技园区(基地)示范点成为国内重要的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走出了一条生态和谐可持续的农业发展之路。

(一)突出实践引导,着力培育示范典型。

我区在发展有机农业过程中始终坚持科学引导,高度重视,示范带动、典型引路,按照以点带面、连片发展的思路,通过建设有机农产品科技示范基地、有机农产品生产示范村、示范镇,将新技术、新经验、新品种、新方法以及所取得的效益充分展示在群众眼前,用实践引导群众,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强化政府推动,构建政策保障支撑体系。

发展有机农业,政府引导,强力推动,政策扶持尤为关键。

坚持规划先行。

根据产业资源规划布局,突出区域优势和特色,在南部现代农业片、西南部生态片和东南部生态片中,重点发展有机种植业,制定了《博山区有机农业整建制产业发展规划》,并在北京金玛大厦成功举办专家论证会。

实行政策倾斜。

围绕有机农业工作,区委、区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奖励办法,每年的奖励农业发展资金在200万左右。

其中:2009年农产品品牌认证奖励21万元;有机农业示范镇、示范村奖励18万元;2010年度有机农业示范村奖励12万元;农产品品牌认证奖励27万元;2011年度农业研发中心建设奖励23万元。

区委、区政府政策的扶持对有机农业基地规划建设、龙头企业发展、品牌创建、市场开拓、科技项目推广都起到了极大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各级发展有机农业的积极性。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有机农业搞到哪里,土地治理项目就建设到那里”的思路,对列入有机农业建设项目的,优先作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优先提供贷款帮扶,优先推荐申报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等项目。

成立博山有机农业发展中心机构。

投资5000万元,建成了中国(博山)有机农业发展中心。

该中心目前是全国规模较大、功能较齐全的有机农业发展中心,是我区集宣传、展示、研发、监管、销售、体验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立足本区、面向国内外、辐射带动有机农业加速发展的大平台。

(三)实施龙头带动,构建产业化发展模式。

始终把产业化作为重中之重,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
思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通过企业化运作、园区化管理、专业化开发、规模化经营,初步形成了生产布局区域化、产业基地规模化、经营主体多元化的发展格局。

目前,已培育形成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合作社220余家,年销售收入达10亿元。

在实践中,重点推广了四种产业化经营模式即“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公司+农户”模式、“合作社+农户”模式、“公司+协会+农户”模式。

(四)科技先行,搭建多元化科技服务平台。

与中国农业大学建立了四年合作关系,组建了以吴文良教授为组长的有机农业专家组,完善有机农业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共同建立了有机猕猴桃、有机绿茶、有机金银花、有机韭菜等10处农业科技示范园,并先后邀请有机专家组教授们来我区就有机农业产业管理与经营、有机农业市场营销与内部管理和有机农业生产关键技术等进行多次培训,累计培训农民1800余人次。

在博山有机农业发展中心会议室成功举办“2011中美有机农业系统理论研讨会”,“2012中丹无农药病虫害系统控制理论研讨会”。

抓好产品认证。

全区各企业向国家认监委认证机构积极申请,中绿华夏认证公司、爱科赛尔认证公司等认证机构对我区的有机产品质量管理体系、生产过程控制体系、追踪体系以及产地、生产、加工、仓储、运输、贸易等内容进行了实地检查评估,大量有机产品进入了国家认证的有机农产品范围。

截至2012年底,我区有机农产品累计认证面积达3
万余亩,有88个农产品获得有机认证或转化认证。

(五)打造品牌,增强有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发展有机农业,要服务“种、管、销”,更要强化市场营销,保证有机农产品不仅种的好,而且卖得出、销得广。

抓品牌设计。

最先聘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对有机农产品包装进行统一设计,注册“颜山”牌有机农业集体商标,从设计理念、文化内涵、产品特色等方面对包装进行改进和规范,彰显品牌特色,提高包装档次。

抓宣传推介。

先后在北京、济南、上海举办了“博山有机农产品推介会”。

制作博山有机农业电视专题片和宣传画册,协助制作了反映我区有机农业发展的电影《山喜鹊》,博山的有机农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了全面提升。

(六)与博山生态旅游结合,提升有机农业水平。

将发展有机农业与生态旅游相结合,在博山镇上瓦泉、杨峪段建成近20公里有机农产品自驾游路线,包括有机韭菜草莓基地、蓝莓基地、有机山楂基地,形成有机农业自驾游长廊。

在源泉、池上镇建设环鲁山有机猕猴桃、有机绿茶、有机金银花等有机农业观光带,将有机农产品的采摘与度假旅游相结合,形成游、购、娱、吃、住、行为一体的旅游观光带。

在石马镇依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加快有机蔬菜示范园、绿色苗圃基地和水生植物园建设,形成了环五阳湖有机农业休闲生态区。

二、当前博山区有机农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区的有机农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2011年以后,全区有机农业工作有了下滑趋势。

尤其是2012年初,央视《焦点访谈》节目,对我省的寿光市、肥城市等地有机蔬菜进行了曝光,国内食品安全问题逐步严重,诸多不利因素给我区有机农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困难。

同时受历史、自然、经费、观念等种种因素的制约,我区有机农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创新能力不足,对外影响力有缩小趋势。

常言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从我区的情况看,前几年的农产品推介会、发展规划专家论证会、国内外学术理论研讨会、有机农业题材电影及专题片、有机农业发展中心建设等,起到了非常好的宣传作用,博山有机农业名声在外。

接下来,如何发扬创新精神,保持领先的势头,做大做强我区的有机农业,成为摆在我区有机农业工作面前的首要问题。

若只是简单地维持稳定的目前有机农业生产局面,前期的各项政策投入,将不能产生新的经济、社会效益,达不到整建制有机农业区的目标。

2、有机农业思想不够统一,各镇、村发展不平衡。

目前南部多数镇村已经有坚定发展有机农业的信心,但是仍有部分镇村存在着很多顾虑,如:有机农业生产投资大、风险大,做起来难度大,效益不明显等,迫切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

现有的有机农业区在各镇、村发展不平衡,大多是以科技园区基地与常规农业生产交叉存在的形式存在,这样就增大了有机农业
的管理难度,如:生产技术不能统一,农药、化肥等很难控制,面源污染难以彻底解决,生产有机产品的环境很难创造,病虫害无法系统控制,产品优劣混杂,地方特色表现不明显等。

3、政策扶持力度小,有机农产品基地规模小。

企业投资进行有机农业生产,本身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

目前政府的扶持政策仅仅停留在奖励阶段,难以有效刺激有机农业规模化发展。

2011年,区政府对有机农业,特别是有机认证证书的奖励政策取消以后,企业进行有机农产品认证的积极性迅速降低,由最高年份的24家,2011年下降到6家,2012年下降到1家。

我区整建制有机农产品生产区的建设需要政府出台新的扶持政策。

4、农超对接问题日益突出。

目前我区的有机农产品,仅仅停留在作为高档礼品消费阶段,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有机产品走入市场,还没有完成有机产品与消费者的自由对接,有机农产品销售缺乏长期稳定的渠道。

三、解决当前博山有机农业存在问题的建议
针对我区目前有机农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继续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含量。

一是继续与中国农业大学搞好合作,续签技术合作协议。

在近几年的发展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我区整建制有机农业产业发展规划,通过“无农药病虫害系统控制技术”,实现全区范围内“有虫不成灾,有病不
减产”的农作物内部生态平衡系统。

二是通过新批的富硒项目,以博士研究生教学实践实习等活动,带动更多的高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更好地服务全区农民,提高科技对有机农业的贡献率。

三是通过中国农业大学的科技支撑和信息提供,多参加正规的国家级甚至国际性的有机农业专业会议,多争取国家级荣誉称号,提升我区整建制有机农业区总体形象,提高有机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

2、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加速发展。

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流转土地力度,引入社会各方面资金,加快农业规范化、产业化进程,实现“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特色。

扩大科技园区基地建设规模,统一生产管理,统一市场销售。

区委、区政府要将有机农业生产工作作为考核有关镇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度。

3、政府高度重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通过整合资金,加大向有机农业的政策倾斜力度。

加大对那些市场前景广阔、科技含量高、区域牵动力大的有机食品开发项目和加工龙头企业的信贷扶持力度;设立有机农业专项扶持资金,继续以奖励形式来扶持各个企业、合作社有机农业发展;整合各方资金,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我区有机农业开发和利用,探索有机农业投资公司的新经营模式。

4、积极推动有机农产品走向市场。

充分发挥中国有机农产品营销网,广泛与国内外有机农产品营销商连接,提前拓宽
销售渠道,帮扶较大的有机农产品生产企业,在全国各大城市建立直销店。

5、加强技术培训。

一是发挥中国农业大学专家组技术优势,结合我区有机农产品生产实际,修改完善出我区各种农产品有机管理技术规程,特别针对蔬菜、水果、畜牧等方面有机操作管理技术,力争解决这一技术瓶颈。

二是利用农村远程教育系统,将修改完善的各类有机农产品操作规程,制成专题教育片,组织广大农民集中学习。

三是充分发挥培训中心的作用,采取多种培训方式来培训技术带头人,力争达到每村不少于5名有机农业管理技术员。

四是发挥有机农业专家组的作用,开通网上咨询热线,及时解答农民在有机农事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6、加大对有机农业工作的执法力度。

组建以农安办、工商、农发办等部门组成的联合执法队伍,形成定期检查机制,对冒充有机农产品的企业实行严厉制裁,维护好有机农产品市场环境秩序。

以建设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为契机,进一步抓好有机农业园区的监督机制建设,完善农产品安全追溯系统。

研究制订规范使用现有的“颜山”农产品集体商标办法,确保只有通过区有机农业发展中心检测过的农产品,才能被认定为我区的有机农产品,才能使用“颜山”农产品集体商标,确保我区有机农业的“有机诚信品牌”。

(课题组组长:池蕊,党组成员、副局长、国资办主任;
课题组成员:张珍,农业科科长;执笔:张珍,农业科科长。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