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杏薏甘汤、麻杏苡甘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杏薏甘汤、麻杏苡甘汤)
【方剂名】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出处】《金匮要略》
【类别】解表剂
【组成】麻黄(9g)、杏仁(6g)、薏苡仁(12g)、炙甘草(3g)。
【用法】水煎温服。
有微汗,避风。
【功效】通经解表,祛寒除湿。
【主治】风湿在表,湿郁化热证,症见一身尽疼,午后发热加剧,脉浮数,舌苔薄腻。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咳嗽、扁平疣及风湿热等病症。
临床报道亦见于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头痛、哮喘、鼻窦炎、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黄褐斑、湿疹、皮肤瘙痒症、嗜睡等病症。
【方歌】麻黄汤方除桂枝,发汗解表也不差,再加薏仁祛湿热,风湿发热亦可祛。
【要点】
①风湿一身尽疼、发热午后明显、日晡所剧者,身重,或四肢关节肿(或疼痛游走不定,四肢沉重),脉浮带数为辨证要点。
以身体酸痛,日晡发微热,兼有恶风等特,不论病程长短,都可以以本方加味治之。
②《中国现代百名中医》:麻杏苡甘汤必以风湿(水)在表,微有化热为主要病机,以身体疼痛、午后身热微恶风寒为辨证要点。
初服半小时左右加盖衣被取微汗,持续30~60分钟,必令通身汗出,且不可如水流漓。
汗后避风1日,食以糜粥为佳,忌食生冷黏滑、油腻厚味,以健脾胃运化之权,使病速愈,尤防复发。
③《胡希恕》:辨证为太阳湿热痹证:一身尽疼痛,发热,甚于日晡,四肢沉重,或头晕,或疼痛游走不定,苔薄,脉沉或迟。
此时,正确使用麻杏薏甘汤,既可治疗湿热表证以身体沉重为主,又可治疗湿热痹证以疼痛为主。
【思路】正确使用麻杏薏甘汤,既可治疗湿热表证以身体沉重为
主,又可治疗湿热痹证以疼痛为主。
【病机】湿热乘机侵入营卫筋脉,气血壅滞不利,以此而演变为筋脉拘急病理病证。
【西医辨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坐骨神经痛等。
【方解】原著“病者一身尽痛,日哺所剧者,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这是一个由风湿邪气所导致的浑身疼痛的一个良方。
此方即为麻黄汤以薏苡仁易桂枝而成,变辛温解表为辛平解表,且剂量上较麻黄汤原方为轻,故发汗力较弱,以有微汗出为宜。
主要适用于汗出当风,或久居潮湿之地所致风湿在表之证。
方中麻黄疏风散邪,除湿温经;杏仁宣降肺气,通调水道,使水湿得以下输;薏苡仁除湿祛风,兼能运脾化湿,使湿从前阴而去;甘草和诸药、建中州,四药合用有除风、祛湿、解表、通阳的作用。
【加减】
若湿邪偏胜且从热化,加防己、桑枝、忍冬藤;风邪偏胜,加僵蚕、蝉蜕等。
若郁热明显者,加知母、石膏、秦艽,以清热通络止痛;
若舌红者,加生地、赤芍、当归,以清热凉血活血;
若关节拘急者,加川芎、白花蛇,以行血祛风通络;
若关节疼痛明显者,加乳香、没药、穿山甲,以活血通络止痛等。
【解读】
麻黄:疏风散邪、除湿温经。
杏仁:宣降肺气、通调水道。
薏苡仁:除湿祛风、运脾化湿。
甘草:调和诸药、健运中州。
【文献】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脉浮,风也,身重,湿也,寒湿则脉沉,风湿则脉浮。
若浮而汗不出恶风者,为实邪,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汗之。
浮而汗出恶风
者,为虚邪,故以防已、白术以去湿,黄耆、甘草以固表,生姜、大枣以和荣卫也。
赵良曰:此证风湿皆从表受之,其病在外,故脉浮汗出。
凡身重有肌肉痿而重者,有骨痿而重者,此之身重,乃风湿在皮毛之表,故不作疼。
虚其卫气,而湿着为身重,故以黄耆实卫,甘草佐之,防己去湿,白术佐之。
然则风湿二邪,独无散风之药何耶?盖汗多,知其风已不留,以表虚而风出入乎其间,因之恶风尔。
惟实其卫,正气壮则风自退,此不治而治者也。
尤怡曰:风湿在表,法当从汗而解,乃汗不得发而自出,表尚未解而已虚,汗解之法,不可守矣。
故不用麻黄,出之皮毛之表,而用防己,驱之肌肤之里,服后如虫行皮中及腰下如冰,皆湿下行之征也。
然非耆、术、甘草,焉能使卫阳复振,而驱湿下行哉。
【禁忌】气血虚弱证慎用。
【选方】
①某女31岁。
坐月子时受寒,染上风湿,现全身关节疼痛,只能平躺,不敢翻身。
刻诊,见患者面色萎黄,全身乏力,脉象沉弱,舌质淡,舌体胖大,舌苔薄白而水滑。
于是以麻杏苡甘汤调治,服用一周后,诸症减轻,一个月后,诸症悉平。
②扁平疣:以本方加大青叶、马齿苋治疗72例。
偏肝气郁结加香附,偏热加大大青叶、马齿苋用量,扁平疣发病时间较长且坚硬者加牡蛎。
疗程为14日。
疗效评定以皮疹消退、无新出皮疹为治愈。
结果:治愈51例,好转12例,未愈9例,总有效率87.5%。
(《广西中医药》2001年第6期)
③风湿热:以本方加生石膏、秦艽等治疗。
每日1剂,早、晚分服。
6剂后复诊,踝关节疼痛减轻,又以前方6剂;三诊踝关节疼痛基本消失,复以前方6剂,巩固疗效。
(《中医学报》2013年第1期)
④咳嗽:以本方结合酮替芬、糖皮质激素吸入剂或β2受体激动剂吸入治疗小儿过敏性咳嗽60例。
1个疗程为2周,2~4个疗程后停药统计疗效。
疗效评定以咳嗽1周内消失,疗程结束后随访1年无复发即为治愈。
结果:治愈50例;显效5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
效率98.33%。
(《河北中医》2002年第7期)
⑤骨节酸痛,:男40岁,5天前自觉周身不适,骨节酸痛,近3日发现两小腿有散在性多型性红斑,尤以两踝为著。
某院检查周围血象正常,血小板计数为120x 106/L ,诊断为过敏性紫癜。
两踝有瘙痒感,微恶风寒,身重无汗,周身酸痛,日晡发微热,体温37.5°C左右,舌苔薄白,脉浮而数。
此系风湿外袭,郁而化热,波及血分所致。
投以麻杏苡甘汤汤加秦艽10g ,丹皮15g ,药10g ,初服取微汗。
1剂身痛减, 2剂毕,紫癜不发,后继服2剂愈。
⑥痹证:女42岁,痹证有年近因春节操劳,汗出受凉,而膝踝关节疼痛加重,左踝肿胀不敢着地,且痛|晦趾。
半月后来诊,患者仍畏寒恶风,肿痛不减,至暮身觉微热,胸闷气促,晨起咳嗽,口吁不欲饮,唇舌暗赤,苔白腻微黄,脉弦稍数。
询其月事,常逾四五日而至,夹有少量血块。
此为风湿在表,微有化热,肺气壅滞,经络瘀阻。
先以麻杏苡甘汤宣肺解表,祛湿清热。
处方:麻黄10g,杏仁10g,薏苡仁25g甘草10g ,防215g ,姜黄15g红花10g水煎服,取微汗避风。
药后温覆得汗,肿痛俱轻,身热不显。
继用当归拈痛汤、宣痹汤加减,服药半月余,肿消痛除。
⑦女15岁因运动汗出,卧湿冒雨恶寒发热,身体疼痛,医以感冒论治,表证虽减,但身痛依然。
半月之后,膝踝关节逐渐肿大,步履艰难,医家以为风湿在表,而令其服药取汗,病者初汗即觉痛减体舒,遂加盖衣被,直至全身汗出如水流漓方止。
翌日虽肿痛均减,但未几,关节又渐肿大,身痛加重,以致不能行路,又经中西医药治疗月余不效。
除上述症状外,仍时觉恶风,每日午后3时许发热(体温常在38℃左右),两踝肿痛微赤,畏热拒按,舌苔白腻,脉来一息五至,略有浮象,血沉40mm/h,抗溶血素链球菌660U。
诊断:痹证,风湿化热,投以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加味:麻黄10g,生薏苡仁30g,杏仁10g,汉防己10g,姜黄10g,炙甘草10g。
嘱其首次服药取微汗如前法,再三叮咛,切忌大汗淋漓,又莫汗出不彻,并避风一日。
汗后,患者自觉周身轻快,疼痛减缓,身热略平。
继以三仁汤等加减调治,服药
近20剂,上下楼梯均可步行,抗“O”、血沉俱接近正常。
今已数年,未曾复发。
⑧浮肿身体酸痛:男48岁,1周前自觉感冒,4日后发现晨起眼睑浮肿,未逾三日即肿遍全身,恶风无汗,身体酸痛,午后身有微热,小便短赤,大便稀薄,舌淡苔白滑,脉缓滑。
尿沉渣显微镜检查:蛋白(以“腰以上肿当发汗”之法治之,欲投越婢加术汤,但思患者身热不甚,口不甚渴,且舌淡有齿痕,用石膏恐有寒凉伤中之弊,故予以麻杏薏甘汤加味:麻黄15g,杏仁10g,薏苡仁40g,甘草5g,茯苓20g,白茅根30g,生姜10g,大枣5枚,水煎服取汗。
进2剂,小溲增多,水肿渐消。
再进2剂,肿消大半,脉静身和。
后以五苓、四君加减,调理10余日,肿退食增。
尿常规:蛋白微量,红细胞、管型均转阴性。
追访半年未复发。
⑨风湿低热不退:男22岁。
2年前因关节疼痛而到医院检查,发现风湿因子阳性,几经中西药治疗,可风湿因子仍然阳性,近因低热不退而前来诊治。
刻诊:肌肉关节轻微疼痛,下午低热(37.4℃左右),面色略红,口干欲饮水,饮食尚可,舌质红,苔薄黄,脉略浮。
辨为太阳湿热痹证,给予麻杏薏甘汤加味:麻黄15g,杏仁18g,薏苡仁15g,炙甘草30g,川乌3g,知母24g。
5剂,将药共研为细末,每次6g,每日3服,煎煮连汤带药一并服用。
用药20天,下午低热消除,又以前方治疗3个月余,复查风湿因子转为阴性。
【倪师谈麻杏薏甘汤】
第20条:湿家身烦痛,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
倪师云:麻黄汤发汗多,但是加上白术即微汗。
麻黄加术汤治疗湿在体表的疾病。
如体表的湿疹,病人身上被虫咬了,起红疹,女孩子想好的快一点,可以用麻黄加术汤。
不服汤剂,就用粉剂也可以。
当然还可以加连翘、蝉蜕、金银花等,但主力是麻黄加术汤。
另外,象荨麻疹、皮肤红疹、倪师谈麻杏薏甘汤黄加术汤,第二天病就好了9成了。
一般要求麻黄先煮,去除麻黄的燥性,但我担心病人搞错,就减
少麻黄用量,麻黄与桂枝等量,这样就不必先煮麻黄了。
白术缓麻黄汤的药性,此番宣肺去湿,非常好用。
麻黄加术汤是经方治疗湿在人体最外层的处方。
21条: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汤。
倪师云:这条讲的是,病者湿阻在皮下肌肉中,一身都疼痛。
体内的热被湿阻隔,故发热。
日晡所主阳明,阳明热甚,所以日晡所时,病人热更甚。
古时人干活多,出汗,忽遇冷风,闭塞了毛孔,湿在皮下出不来进不去就得了此病。
现代人出着汗,一下子进到写字楼、超市里,一次两次没事,多了就该得此病了。
皮肤表面的湿疹,痒,用麻黄加术汤。
如果皮肤表面是疣,不痒,就用麻杏苡甘汤。
因为薏苡仁能祛表湿,此方去肌肉中的湿,疣根长在肌肉,扁平疣、尖锐湿疣均可用。
此方用汤剂可以,用粉剂效果亦非常好。
麻黄应与杏仁等量用,杏仁可以防止麻黄发汗太过。
吃麻黄流的汗是肺中的汗,杏仁色白,可以补回肺中的汗。
人的头皮非常多,脂溢性皮炎,手皮脚皮厚皆是麻杏苡甘汤的证。
皮肤干燥又兼有风湿关节痛时,就是麻杏苡甘汤证。
另外,麻杏苡甘汤可以用在变天就不舒服的病人,例如天要下雨了,空气中湿度一增加病人就不舒服了,这是体表湿增加,患者不舒服了。
这时可以用麻杏苡甘汤了。
用薏苡仁的目的是,凡是仁剂都有通便润下的作用,这样可以让湿往下焦走。
其次薏苡仁有一个特殊的功效是可以去表湿。
麻黄加术汤,发热有痒畏寒。
疹类。
越婢加术汤,里热在表有湿。
麻杏薏甘汤,发热无寒肌肉痛关节痛,反有日晡所发热现象。
肌肉层有湿。
【胡希恕医案与临证心得】
本方以麻黄辛温发汗,用薏苡仁甘寒利湿,亦是小发汗之法。
《神农本草经》谓:薏苡仁味甘微寒,主筋急拘挛,久风湿痹。
痹证湿热明显时,更不可以发大汗退热,而是在发汗的同时利湿,本方即
承此意,虽组成简单,但如方药对证则疗效卓着。
本方证多见于急、慢性风湿性关节炎而偏于湿热明显者。
麻杏薏甘汤还可以治疗月子病风寒湿全身疼痛。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