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茂名市高三(最后冲刺)语文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茂名市高三(最后冲刺)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松之风
侯军
①我对松树的认知,是从一根房梁开始的。
那时我只有十几岁,每天就睡在阁楼上。
忽然有一天,一个并不经常来往的堂叔来到我家,跟父亲嘀咕了一个晚上。
转天,父亲就让我去跟奶奶睡了,说要把阁楼拆掉。
②我问奶奶为什么。
奶奶说,你老伯的儿子要学拉大提琴,老师要给孩子亲手做一把好琴,说是必须要用老松木才行。
你老伯也不知怎么打听到咱家有一根房梁是老松木的,就是搭阁楼用的那根。
这是给孩子学本事的大事,你爸跟我一商量,我就说,不就是一根木头吗?给他吧!
③从此,我记住了这根房梁,也记住了做好琴必须用老松木。
我的潜意识里就一直萦绕着一个臆想:当那根房梁变身为大提琴之后,会发出何等美妙的声音呢?
④对松的印象伴随某种美妙的旋律,深深烙在我心底。
稍长,学唱《沙家浜》——“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呐——”天长日久,心底又萌生一个向往:等我长大了,一定要到泰山顶上,去看看那个“一青松”。
⑤我第一次去泰山是1980年。
好不容易爬到山顶,却发现泰山顶上哪里只是“一青松”啊,漫山遍野都是青松。
⑥后来,所见的古松名松越来越多。
我发现几乎所有名山大川名胜古迹,都有松树的身影,“天下名山松占多”,这么说一点都不过分。
暮色苍茫中,我去看过庐山的“劲松”,虬枝盘绕,苍劲峥嵘;在北岳恒山,我登上“虎风口”,看过号称恒山十八景之一的“虎田悬松”;在南岳衡山,我也曾来到“磨镜台”观松。
然而,最令人难忘的还是黄山的松,黄山最出名的那棵“迎客松”堪称是黄山的名片。
真是奇松与怪石并峙,苍崖共云海同天。
⑦中国人自古就有一种松树情结。
追溯源头,大概与两千多年前孔夫子的那句赞语有关:“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从此,松柏成为不惧严寒、顽强不屈、坚忍勇武的象征。
一般而言,无论植物还是动物,一旦被赋予某种象征意义,就会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化符号,慢慢浸入到这个民族的精神血脉之中。
⑧历代文人笔下,松树时常被比拟为各种奇谲而跌宕的人生范式,让风霜欺凌它,让厄运笼罩它,让不公缠绕它,然后看它从容看它隐忍,进而让它抗争让它崛起,最终赢得生命的重生。
在陶渊明笔下,“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在李白笔下,“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在杜荀鹤笔下,“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诗人们悲叹的是松树的命运多舛,更是人
生的跌宕不平;诗人们赞羡的是松的品格,更是在表达对世间高尚人格的向往。
⑨其实,松树值得赞羡的品格,并不仅仅是岁寒后凋。
在我看来,还有它的开阔胸襟和包容精神。
它为众多弱小的生命提供食物和生存环境,让它们依附自己高大的身躯繁衍生存。
松树的奉献精种也常为人们津津乐道。
它全身都是宝:躯干是栋梁之材,也是造纸的上等原料;枝叶可以入药;松树分泌的油脂不仅可以制作体育运动不可缺少的松节油,还是油画家常用的油彩调和剂;松香不仅可做香料,还是各种胡琴不可或缺的发声辅料;即便是松根和残枝,也可以烧制松烟,成为制墨必备的黑色涂料……
⑩如今,我已年近花甲;与书翰笔墨打了大半辈子交道。
殊不知,与书翰笔墨打交道,其实也就是直接或间接地与松树打着交道——每天用的纸张,或许就是松树原浆制造的;挥毫写字,那研的墨也是用惯了的老松烟;墙上悬挂着自书的刘长卿名诗:“冷冷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读书时见松入眼,聆曲常思大提琴……
⑪听着那低婉浑厚、沉郁高邈的旋律,我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阵阵松涛,想到大提琴的松木面板,想到刘长卿的“松风古调”,进而想到孔夫子的“岁寒后凋”——是的,在这里,松是一种风,是风格风韵风采风骨,是有声有色有温度的——“静听松风寒”。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松的印象伴随某种美妙的旋律,深深烙在我心底”一句中“某种美妙的旋律”既指琴声,也可暗指家中长辈乐于助人的品质。
B.第⑦段引用孔子赞颂松树的话语,赋予了松树象征意义,结构上开启下文,从描写现实中的松树转入对松树精神气质的描写。
C.第⑨段的画线句采用铺陈的手法和朴实的语言,叙述了松树的多种用途,列举了作者对松树的赞美,同时也为后文做了铺垫。
D.本文叙写了作者在人生不同阶段对松树的认知,通篇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了松树的多种品格及其对作者人生的熏陶。
2.题目“松之风”有何含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绣朵花儿当补丁
①“补丁”是个旧词,已经逐渐遥远,也许有一天会从我们的词典中走失。
打补丁在女红冷落成霜的年代几乎成了行为艺术。
对于拿不起针线的女子,老一辈人是鄙视的,我有幸学会粗糙的针线活,得益于母亲教给我的打补丁的人生真谛。
②我有一个精巧的针线笸箩,是母亲作为陪嫁郑重送给我的。
针线笸箩是母亲亲手糊制,她把旧报纸成捣成糊糊,搅拌些防虫的药材和糯米汁,然后依着模子糊成。
纸糊的针线笸箩像个圆形的小箱笼,顶上还带着盖子,内里朴实的
笸箩,外层用彩色蜡花纸装饰,就显得绚丽美观,这就像母亲的生活哲理,内里是朴素的,却经常想办法给生活添点花色。
③针线笸箩里有母亲精心准备的嫁妆:一把锋利的剪刀,一捆花花绿绿的彩线,大小不同的银针、顶针、针锥,小巧的粉布袋,还有一些花花绿绿的崭新布片儿。
给我展示这特殊的嫁妆,母亲说,现在虽然很少动手做衣裳,但居家过日子,还是需要一个针线笸箩,扣子掉了需要钉,裤脚儿开了需要缝,以后的日子里,你用得着这个。
④陪嫁针线笸箩是我家乡的风俗,在那个一切都要动手做的年代,针线笸箩就代表了女红,裁裁剪剪,缝缝补补,针线活儿是女人们的舞台和生活主色调。
可是商品时代,改个裤脚儿都有专门作坊,一个针线笸箩似乎只是顺应母亲传承风俗的心意而已。
⑤结婚之后,我把针线笸箩作为一件古董收藏,不久,我又诚心实意地把它从衣柜深处请出来。
先生的衣服纽扣松了,怕不小心把纽扣掉落在外边,难以配上同样的,只能急忙找出针线笸箩,防患于未然,将那松动的和未松动的扣子,逐一牢牢固定;又过了不久,我有件衬衣的纽扣不辞而别,幸亏我及时发现遗落在地上的它,于是也赶紧拿针线“规劝”一番。
⑥此后的日子里,我就端着针线笸箩开始一个家庭妇女缝缝补补的生活。
我结婚时的床单是喜庆的凤凰牡丹图,洗出破洞后我也不愿意丢弃这意义特殊的物品,于是寻找花色和质地相近的布片,用细密的针脚给它疲惫的腰身加上武装带。
带补丁的床单,就像我们的婚烟一样,不可能持续新婚那样的新鲜甜蜜,难免在柴米油盐和烟熏火燎中生出磕磕绊绊;有一个个隐约的窟窿,怎么能轻言放弃呢?我们需要以无比虔诚的心穿针引线,用细密的情感和针脚,缝补它的裂痕和伤口。
⑦我结婚已经二十多年,母亲也已离世十余年,但是她送我的针线笸箩一直陪伴着我,我越来越珍惜它。
因为有它,我的生活平淡中有滋味,坎坷中有真诚,困窘里有鲜花,暗夜里有月光,算不上顺风顺水,也过得活色生香,这是针线笸箩的功劳,这是缝补的功劳。
⑧小小的针线笸箩里面蕴含着多少生活真谛和母亲的祝福。
那一小布袋大小不同的扣子是生活的备胎,有些东西,丢了是找不回来的,你必须另外挑选哪怕逊色一点的及时补上去,就算花色不相同,也弥补了残缺。
人生哪有那么完美,残缺了,生活就风侵雨蚀,一颗纽扣及时地守住你的内心,安抚你的困窘。
那些小小的布片儿,就是生活的补丁,用剪刀来挑选、裁剪,用它们来填补生活的漏洞。
缝补,自然不是原装,不会完全符合原初的梦想,但缝补就是不放弃,就是让抛锚的车继续旅程。
生活是粗粝的,随着岁月的打磨,伤痕会很多,我们就需要这种缝縫补补的精神。
⑨那项针是一个小的圆环铁,银白色的戴在手上,像戒指一样好看,乡下的妇人和老婆婆,经常手藏着顶针,那是实用,也是美,更是生活的智慧。
顶针的表面有许多小小的凹孔,来迎接针的尾部,一根细小水滑的银针,需要扎厚厚的衣蒙和布壳子。
那些坚硬的生活块垒,一根滑溜溜的细针难以顺利穿透,顶针恰恰给它一种依靠和力量。
生活中有些坚硬尖锐的关口,是很难顺利通过的,所以需要内心打磨一个顶针,对着那些磐石一样的坚硬处,迅速推进你的针,到达你的目的地。
针锥有粗大的针尖,还有倒钩,手握的部分是一块沉甸甸的铁柄,这是更坚硬的精神支撑,在遇到巨大障碍的时候,用它先去打头阵,将一切阻碍洞穿后让我们的针——生活的理想——从容通过。
粉布袋是一
个沉默的荷包,内有一包粉末和一根来回拉伸的线,缝被子、棉衣的时候,需要针线长途跋涉,一根粉线引导着针线走得不偏不倚,走出一条漂亮的直线。
⑩一个小小的针线笸箩里,承載着宏大的人生和无边的智慧。
使用针线笸箩的过程中,我慢慢明白,母亲的一生为什么过得从容而不乏辉煌。
她就是用一种缝补的精神去裁剪人生,那些苦难、繁琐、裂痕,一地鸡毛的琐碎和冗杂,都被母亲果断地剪下丢弃,用一块新的心气儿去打补丁,将生活的粗粝和残损给遮盖过去。
所以母亲的人生虽然坎坷多难,但也有锦上添花、风生水起之时。
作为一个女人,学会给生活打补丁是多么重要,有一个用来缝缝补补裁裁剪剪的针线笸箩是多么重要!
⑪粉布袋、剪刀、项针、五彩的线,绣朵花儿当补丁,这就是母亲的人生。
她在缝补的同时,总不忘记,破洞也可以开出花朵。
(取材于张金凤同题散文)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针线笸箩”在结构上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使文章井然有序。
B.写母亲精心糊制精美的针线笸箩,主要是为突出她具有心灵手巧的生活技能。
C.“我”把针线笸箩“作为一件古董收藏”反映出作者对针线笸箩的特殊珍视。
D.文章结尾,是对全文的内容的总结,并呼应开头的“补丁”,起到点题的作用。
2.文章中说“一个小小的针线笸箩里,承载着宏大的人生和无边的智慧”,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有人认为,残缺的生活,就该勇敢地抛弃,而不应修补。
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本文阅读,联系生活,写出你的看法并简述理由。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易经·系辞》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按照这个说法,诗词曲赋与琴棋书画等艺术门类都可归入无形的“道”的范畴,强调哲理和美学意义;而建筑与车舆、衣服、盆碗类似,属于有形的“器”的性质,注重实用性,兼顾审美,主要由匠人来制作,文人士大夫阶层极少直接参与。
由此导致中国古代建筑界虽然巨匠辈出,巧夺天工,取得极高的成就,却一直缺乏理论总结。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相对得到主流阶层的追捧,出现了《园冶》《长物志》等理论名著,而在更广泛的建筑领域,相关学问备受冷落,虽然有宋代《营造法式》、清代《工程做法》等官书和明代《鲁班经》之类的民间著述传世,但数量远远不及西方,而且主要内容都偏于实际操作层面的记述,没有太多的理论探索,与西方古罗马《建筑十书》以及文艺复兴以来的建筑名著差异很大。
19 世纪末叶以来,随着清朝的衰落和灭亡,中国受到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全面冲击,传统建筑行业走向衰微,源自欧美的现代建筑材料、结构和形式逐渐在中国各地流行,使得拥有千年历史的华夏大地的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时至今日,中国的建筑体系与世界其他国家完全趋同,与古代则大相径庭,广大建筑师对于传统的建筑技艺普遍感到生疏,绝大多数设计作品都近于西方建筑的翻版,失去了本土的文化基因。
在此情形之下,从 20 世纪初开始,一些中外建筑师努力尝试扭转这一趋势,在现代建筑中刻意表现“民族形式”,将传统建筑的造型与文化
内涵融入新的建筑项目,如亨利·墨菲设计的燕京大学校园和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
以中国营造学社为代表的先贤致力于用现代的科学方法对中国古代建筑展开研究,梁思成、刘桢等学者四处考察测绘,搜集古籍,成果斐然。
经过几代人的艰难跋涉,对于中国现代“民族形式”的探索仍处于迷途之中,尚未找到相对圆满的解决之道。
而对于传统建筑的研究,长期侧重于历史本身,理论方面的论述非常有限,还不能对建筑设计进行明确的指引。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香港建筑师李允鉌先生正式出版《华夏意匠》一书,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
作者在《卷首语》中解释:“‘华夏’指的是古代的中国,‘意匠’可作建筑的设计意念,‘华夏意匠’意即‘中国古代的建筑设计意念’。
此书得到海内外建筑界的高度评价,一时洛阳纸贵,至今仍被视为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研究最重要的一部专著。
此书的撰写显然受到西方建筑理论的影响,引述了大量的前人论述和经典实例,完备性超过之前任何一部研究中国建筑的著作,恰如武侠小说中全真派的全套武功,无所不包,既有“道”层面的精神诉求,也有“器”层面的实践指导意义,故而难能可贵。
建筑史学家龙庆忠先生为此书所作序言中说:“中国古建筑是古今都在东亚地区,由东亚人民产生的。
它是一种赏心悦目的视觉艺术和清静环境,是古代养目、养心、养身、遂生的具体表现。
它既具有几何构成,又有模式表达和逻辑构成。
这是出乎西方人意料的。
”中国古建筑的产生与发展由中国独特而广袤的地理气候条件所决定,同时又受到各种社会、人文因素的深刻影响。
《华夏意匠》对此有深入剖析,从各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演进脉络和多重影响因素。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建筑单体的规模往往有一定的限度,造型上的差异也不大,更注重以群体组合的方式构成丰富的院落,“由一座变多座,小组变大组,以建筑群为基础,一个层次接一个层次地广布在一个空间之中,构成一个广阔的有组织的人工环境”。
以北京紫禁城与巴黎卢浮宫作比较,可见前者以“数”的集聚完成复杂的总体结构,而后者以“量”的叠加形成庞大而清晰的多层系统。
殿亭楼台分占不同位置,关键在于如何通过巧妙的布局,在彼此之间构成严密的呼应关系。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如何延续本民族、本地域的传统文化,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大难题。
光辉灿烂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代也面临消亡的危险,幸而有诸多前辈在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孜孜以求,拯危继绝,传递薪火,一息不灭,功莫大焉。
(节选自十一贝子《大家·中国建筑如何免于沦为西方建筑的翻版?》,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易经·系辞》中的观点,艺术门类强调哲理和美学意义,而中国建筑注重实用性,兼顾审美。
B.19 世纪末以来,华夏大地的城市面貌发生变化缘于源自欧美的现代建筑材料、结构和形式逐渐在中国各地流行。
C.亨利·墨菲设计的燕京大学校园正是一些由中外建筑师用现代的科学方法对中国古代建筑展开研究的体现。
D.李允鉌先生出版的《华夏意匠》填补了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研究的空白,得到海内外建筑界的高度评价。
2.下列对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以《易经·系辞》中“道”和“器”的论述,引出了对中国古建筑缺少理论探索的论述。
B.文中引用建筑史学家龙庆忠的话,是为了论证中国古建筑独有特色,《华夏意匠》一书难能可贵。
C.文章对比论证了中西方古建筑的理论、风格的不同,突出阐述了二者各自的特点。
D.文章分析了中国建筑体系与世界其他国家完全趋同的现状,意在寻求扭转这一趋势的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也出现过园林艺术的理论名著和建筑领域的民间著述,但是与西方古代的建筑名著相比,数量不及,而且差异很大。
B.对于中国现代建筑“民族形式”的探索仍处于迷途之中,至今仍无法找到圆满的解决之道,故而不能对建筑设计进行明确指引。
C.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建筑单体造型上的差异不大,注重以“数”的集聚完成复杂的总体结构,构成一个广阔的有组织的人工环境,突出代表就是北京的紫禁城。
D.光辉灿烂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代面临消亡的危险,我们也要在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孜孜以求,传递诸多前辈先贤之薪火,才能让中国建筑一息不灭。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醉乐亭记
[南宋]叶适
因城郭之近,必有临望之美,为其人燕纾往来之地,所以合.众纪时,消烦娱忧,岂天固设之哉?
永嘉多大山,在州西者独细而秀,十数步内,辄自为拱揖,高不孤耸下亦凝止阴阳附从向背以情。
水至城西南阔千尺,自峙岩私盐港,绿野新桥,陂荡纵横,舟艇各出菱莲中,棹歌相应和,已而皆会于思远楼下。
土人以山水,子新所到,斯吉祥也,益深其崦,百金一藏,赇.匠施僧,阡垅交植。
岁将寒食,丈夫洁巾袜,女子新簪珥,扫家而祭,相与为邀嬉,城内外无居人焉,故西山之.游为最著。
虽然,地狭而专,民多而贫,外有靓袨都雅之形,实无名园杰榭,尤花异木,邀者虽心竞.不相下,然或举债移质为毕事而已,固不能斗珍丽,穷水陆地。
守长不察,曰:“噫侈富甚矣!”贪胥所窥,暴令绳之,必逻捕以酒,夺其笑语,械缚挞击,破产纳钱,不如是,榷利不数倍。
嗟夫!以.窭①从奢,求一日之乐而贻.终年之忧,不变者何也?
朝议大夫、直龙图阁宣城孙公为郡之初,访民俗之所安而知其故,至清明节,始罢驰禁,纵民自饮。
又明年,宅西山之中,作新亭以休遨者,名曰醉乐,取昔人“醉能同其乐”之义。
孙公性不喜饮,其.政不专为宽盖通民之愿而务得其情如此,亭成而民歌乐之。
当是时,四邻水旱不常,而.永嘉独屡熟,殆天亦以其人之和者应之欤!
古之善政者能防民之游使从其教节民之醉饱使归于德何上无所利以病民也。
及其后也,因民之自游而为之御,招民以极醉而尽其利。
民犹有不得游且醉,其赖于生者日已薄,而人之类可哀也已!故余记公之事,既以贤于今之所谓病民者,而推公之志,又将进于古之所谓治民者也。
绍熙五年五月
(有删改)
(注)①窭:贫穷。
②榷:指专卖。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以合.众纪时合:会合。
B.赇.匠施僧赇:贿赂。
C.邀者虽心竞.不相下竞:争胜。
D.求一日之乐而贻.终年之忧贻:得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西山之.游为最著之.二虫又何知B.以.窭从奢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C.其.政不专为宽且立石于其.墓之门D.而.永嘉独屡熟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从永嘉山水之美,引发出人民“以窭从奢”习俗和贪胥“暴令绳之”的扰民弊政,进而引出孙公“罢権弛禁,纵民自饮”的惠民善政。
B.孙公自己并不喜饮酒,不专制而实行宽大的政策,他真正通晓百姓心意,效仿欧阳修的醉翁亭修建醉乐亭,以期能够与民同乐。
C.文章构思精巧,文中多处语句相互照应,如开篇以“因城郭之近,必有临望之美”二句起势,照应后文修建醉乐亭后“亭成而民歌乐之”。
D.文章善于写景、记事、议论,倒数第二段记叙与议论相结合,在对比中赞美了孙公,也体现了作者体恤百姓、推行善政的为官从政理想。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古之善政者能防民之佚游使从其教节民之醉饱使归于德何者上无所利以病民也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又明年,宅西山之中,作新亭以休遨者,名曰醉乐,取昔人“醉能同其乐”之义。
(2)故余记公之事,既以贤于今之所谓病民者,而推公之志,又将进于古之所谓治民者也。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梅花
张道洽
行尽荒林一径苔,竹梢深处数枝开。
绝知南雪羞相并,欲嫁东风耻自媒。
无主野桥随月管,有根寒谷也春回。
醉余不睡庭前地,只恐忽吹花落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描写了梅花生长的环境——竹林深处,“一径苔”写出人迹罕至之感。
B.颔联用拟人手法,写它羞于与向阳之雪为伍,耻于向东风自荐,表现其孤高傲岸的品格。
C.颈联写梅花不管是长在野桥边还是长在深谷中,都是自生自灭,写出了它的疏野不羁。
D.诗人咏梅,既是赞美梅花,也是托物言志,表达了对美好情操的向往之情。
2.诗歌的尾联说“只恐忽吹花落来”,你是怎样理解“只恐”的含义的?请结合诗句分析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___,钻之弥坚,瞻之在前,____。
(《论语》)
(2)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_____,__。
”(《楚辞·渔父》)
(3)___,内无应门五尺之僮,_______,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表》)
(4)驾一叶之扁舟,____。
寄蜉蝣于天地,_____。
(苏轼《赤壁赋》)
(5)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____,____。
(林逋《山园小梅》)
7、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180字左右。
①中华民族有着英雄书写的悠久历史。
远古时代,“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故事,让我们感受到坚忍不拔和一心为民的品质与情怀;在现当代,英雄主义的书写被赋予极强的“唤醒”功能。
请从《平凡的世界》《红岩》《呐喊》《边城》中选择一个英雄人物,谈谈他(她)的“唤醒”功能。
要求:符合原著,表达清晰。
②垃圾分类是一种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改善生活环境,节约使用资源。
继上海之后,北京将于2020年5月1日大力推行垃圾分类。
为助力此项措施的推行,请提出你的合理性建议。
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
③“逆行者”是指那些灾难来临之际逆着逃生的方向朝着灾难点儿进发的人们。
不管是在扑灭四川凉山森林火灾时不幸殉职的多名消防战士,还是在疫情蔓延时临危受命的84岁的钟南山、73岁的李兰娟和那些不惧生死的白衣天使,他们都是和平年代的“最美逆行者”。
请你为他们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诗歌。
要求:感情真挚,语言流畅。
8、微写作。
下面是主席讲话中用的典故,请你从这句话中提炼一个观点,写一段议论性文字。
(不超过100字)“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在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出自《尚书》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对于人脸识别技术,有人说,人脸识别技术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给社会带来很多便利;也有人认为,人脸信息会侵犯人们的隐私权,人脸识别技术的运用要有明确的边界;也有人说刷脸越来越多,消费者要有能够说不的权利……对此,文德中学准备召开一次讨论会,让参与讨论的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请结合材料内容,以参加讨论会的学生的身份写一篇发言稿,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
要求:自拟题目,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