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微生物检测的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微生物检测的意义
自动化微生物检测的意义及必要性
一、符合国家相关法规的要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2004年10月联合发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要求:1、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2、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3、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卫生部在《医院分级管理实施细则》中规定二级以上的医院检验科必须开展细菌培养和抗生素药敏测定。

二、自动微生物检测仪的临床意义:
感染性病的病原菌种类多,致病性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所发生的变化,给感染性病症的预防和治疗带来极大的挑战。

对微生物检验也提出了不少新的更高的要求,而微生物检测可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研究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特征
感染性疾病包括传染性和无(或低)传染性者。

其病原可为有毒力的病原菌和无(或低)毒的条件致病菌。

近30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应用可引起正常菌群失调和耐药性菌株的出现;加上因年龄因素(新生儿和老年人),其他疾病(糖尿病、肿瘤、爱滋病等)和免疫抑制应用等所造成的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以致平时对正常宿主不致病的常居菌引起的内源性、无传染性感染日益增多。

近年来临床上由感染病标本分离的细菌约60~70%为革兰阳性菌,尤其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变形杆菌、沙雷菌、肠杆菌属和不动杆菌等多见;革兰阳性菌中多为化脓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属;真菌感染则以白色念珠菌为主。

这些资料的获得均得益于的近年来使用微生物自动化设备的结果。

为今后我们加强对条件致病菌、耐药性细菌的研究,监测临床感染优势菌的组成和变迁的规律及趋向,以不断提高诊疗水平,具有重大的意义。

2、提供快速、准确的病原学诊断
由于同一种病原体在不同情况下可以表现为不同作用或引起不同感染(如大肠埃希菌为肠道正常菌,若在尿路感染病人尿中发现则为病原菌),以及同一疾病可由多种病原体所致(如烧伤病人的创面感染往往为复数菌所致),特别是现代临床感染原体的特点,增加了病原学检验的难度和复杂性。

而微生物自动化设备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难题,能做到及时全面分析检验结果,提高检验质量及正确解释检验结果,为临床提供正确的病原学诊断,以便对病人及时作出恰当的处理。

3、指导合理应用抗生素
现在由于各种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导致耐药菌株数的迅速上升,尤其广谱及超广谱抗菌药物的不加控制的使用,造成抗药突变株的大量出现。

经验用药因此而失败率增高;某些重症感染,如脑脓肿、败血症、腹腔脓肿等,可因抗菌药物剂量治疗造成药物中毒。

因此临床细菌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对所分离病原菌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其意义:
⑴药敏试验可以对抗菌药物的临床效果进行预测,查出耐药,减少治疗错误,
便于医生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从而节省费用。

⑵利用药敏试验进行耐药监测及流行病学调查,为医院感染控制部门提供防治
依据。

⑶药敏试验还可以为新药的研究和评估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⑷利用耐药监测结果控制抗菌药物应用,可延长新药使用寿命。

4、对医院感染进行监控
医院感染是指发生在医院的一切感染。

包括因插入性器械操作等引起的外源性感染和自身正常菌群所致的内源性感染,病原体来源广泛,流行菌株多呈高度耐药性。

由于抗生素治疗导致菌群失调,特别有利于细菌(甚至几种耐药菌株)的定植。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各国医院感染患病率约3%~20%,平均约9%。

综上情况,给临床细菌检验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

使用微生物自动化设备,可较好地完成医院感染特点、发生因素、实验室监测、控制措施等研究工
作。

同时对医院感染中的微生物检验和医院环境的微生物学调查、保证灭菌、消毒的质量、推动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以及建设和执行医院的卫生制度和措施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采用自动化细菌鉴定仪,可较好地达到上述目的。

同时,因其快迅、便于计算机管理,可随时打印出统计学报告,及设置测定耐药机制的软件和识别异常表型的功能以及β-内酰胺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测定等功能,可对临床提出更进一步合理用药的建议。

三、自动化微生物分析系统的良好经济效益
35101520天例数
时间
6个月 3.6万元6万元12万元18万元24万元
1年7.2 12 24 36 48
1年半10.8 18 30 45 60
2年14.4 24 60 72 92 注:A天例数为每天标本数
B收费标准以全国平均数:80元/例计算
C每月以25天计算
D计算方法:3例X25天/月X80元/例X6个月
四、为什么选择TDR自动微生物分析仪
TDR细菌鉴定及药敏测试仪功能强大,具有其它细菌仪无法比拟的模块:
1、基本功能:
①鉴定细菌数目广:≥1000种,可鉴定肠杆菌科、微球菌科、链球菌科、非发酵菌、弧菌科、棒状杆菌、苛养菌、厌氧菌、酵母菌、芽胞杆菌等细菌,且用户可根据血清分型对细菌库进行修改。

②、药敏试验:测试200余种抗生素的S、I、R及MIC;
③信息处理:可对数据进行分类、院感统计、存档、登记打印
④报告方式:中文,药敏有测试结果与报告结果和MIC
2、特殊功能:
①抗生素测试可根据用户需求,在0-40种和1-15个浓度之间灵活选择,灵活报告
②开放式试剂管理模式,系统有分析不同生产厂家试验卡的功能,并可对手工生
化或药敏结果进行分析;
③生化鉴定试验项目可临时组合,可及时增加或删减试验
④质量控制:自动分析室内质控(鉴定与药敏)
⑤智能化专家系统:含符合CLSI的药敏专家分析系统,可检测特殊耐机机制,如VRE、VRSA、MBSA、ESBL、β-LAC等,并修正结果及解释;
⑥对异常生化鉴定及药敏结果可自动报警提示。

3、多元化的试剂组合
⑴生化药敏一体混合板:肠杆菌科、微球菌科、链球菌科、非发酵菌、弧菌科、棒状杆菌、苛养菌、酵母菌、芽胞杆菌等
⑵单独的生化鉴定板:肠杆菌科、微球菌科、链球菌科、非发酵菌、弧菌科、棒状杆菌、苛养菌、酵母菌、芽胞杆菌等
⑶单独的药敏测试板:
①按细菌科别组成的药敏板
②按细菌属组成的药敏板(如肠球菌属、葡萄球菌属)
③按细菌种类组成的药敏板(如肺炎链、嗜麦芽、流感嗜血、淋病奈瑟等)
④6-12浓度的96孔药敏MIC板
⑤8浓度的药敏MIC试管杯
4、规范化的生产
产品经过ISO13485或ISO90001认证
5、标准化的操作模式
电子比浊仪与连续加样器
提供快速、准确的病原学诊断:检、鉴定和分析技术要进一步规范化和标准化。

长期以来,微生物检验均是以手工操作为主,自行配制各种培养基和试剂,其结果的可行性很差,操作人员的个人经验和责任心对结果的影响很大。

这些都需要用国家规定的《操作规程》来规范。

各种培养基和试剂应由有关部门审查认可的厂商统一供应,有
条件的单位应购置自动或半自动仪器来代替手工操作。

针对微生物检验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的质控,除了必须参加检验中心定期的质量考评外,应该建立完善的室内质控,如试剂、培养基、标准血清的品种是否齐全,是否按要求贮存,药敏试验的方法和材料是否标准,都需要定期质检,每个室都要准备标准品和标准菌株,质控工作要有制度,有记录,有检查督促。

加强人员的培训和教育,研究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特征。

一方面要加强传统的基本技术的培训,当前,细菌图片染色,显微镜下形态特征的辨认,分离培养等,仍然是细菌检验不可缺少的基本功,细菌的培养检验仍然是病原学检验的“金标准”方法,不可忽视。

另一方面,要加强本专业新动向,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同时不断提高外语和计算机水平,以追上时代的发展步伐。

做好院内感染的监控工作:医院细菌检验室在院内感染监控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包括病人的准确统计、病原体和耐药性的精确分析、消毒灭菌的质量监控、危险因素的相关分析、相关病区的重点检测、重要病原体及耐药菌的跟踪分析、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分析、感染源追踪、以及病人医护人员和环境的消毒隔离监测等方面。

要做的工作很多,工作量也很做好大,但是监控工作十分重要,容不得草率和马虎,必须要按照规定的方法和标准。

做好细菌耐药性监测指导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目前细菌耐药问题日益严重,使抗感染治疗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恼,临床细菌检验室工作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准确地做好常规的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应从耐药表型的检测发展到针对耐药机制的检测,要求对检测结果有一个整体的解释而避免做出片面和就事论事的报告。

应保存有关的菌种和数据以便进一步分析,定期做好耐药趋势的统计分析,及时向临床反馈。

同时做好重点耐药菌株如MRSA、ESBLS、VRE等的监测和相关耐药基因的检测、研究和分析等。

临床实践种预防和延迟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应做到:1针对感染病原菌选择已知抗菌作用最强药物,在可能情况下应尽量选用窄谱药物;2使用抗菌药物时,剂量应给够,疗程应给足,以彻底杀灭感染病原菌,
减少耐药变异菌株衍生的危险性;3针对感染病原菌使用已知能阻止其耐药性发生的联合用药方案;4使用抗菌药物进行化疗预防时一定要有明显指征,疗程要尽可能短,以避免筛选出或诱导出耐药菌株;5避免环境的抗菌药物污染;6对已知耐药菌株的传播和交叉感染的发生;7医院应加强耐药菌的流行病学监测,发现问题立即处理,制定或修订控制措施;8医院应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定和施行防止滥用抗菌药物的措施。

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进行体外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的目的和指征是:1对其敏感性不能预测的临床分离菌株必须常规进行药敏试验,以供临床选择治疗药物时参考;2临床因疗效差而考虑更换抗菌药物时,应对拟选药物进行药敏试验;3了解所在医院或地区常见病原菌耐药性的变迁情况,定期通报临床,有助于临床的经验治疗选药;4评价新抗菌药物的抗菌谱和抗菌活性等药效学特性;5对细菌耐药谱进行分析和分型有助于某些菌种的鉴定;并作为医院感染流行病学调查的手段之一。

采用自动化细菌鉴定仪中的药敏系统,可较好地达到上述目的。

同时,因其快迅、便于计算机管理,可随时打印出统计学报告,及设置测定耐药机制的软件和识别
异常表型的功能以及β-内酰胺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测定等功能,可对临床提出更进一步合理用药的建议。

随着细菌耐药性的显著增长以及致病菌种类的变化,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不仅对及时控制细菌感染、缩短病程和改善预后起着关键的作用,而且对于手术、器官移植、肿瘤化疗与放射等新技术应用的成功起着不可缺少的保证作用。

然而,临床上滥用抗菌药的现象还相当普遍,主要没有针对致病原用药。

忽视药物的药动学特点及不良反应,故而不仅降低了抗感染疗效,还加重了不良反应和细菌耐药,使抗菌药的有效寿命缩短。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主要涉及二个范畴:一是病人的主要脏器的功能基本呈正常生理状态时如何选用抗菌药,此时,主要考虑药物对致病菌的针对性,故应尽力从相应的临床标本中培养致病菌以明确科类,从而针对性地选用相应有效的抗菌药〔表1〕。

若病原菌不明或细菌培养阴性时则可根据经验疗法表(表2)选用药物。


上二份附表是合理应用抗菌药最基本的参考资料,临床医生应经常参考。

至于各种抗菌药,应着重掌握和发挥其最突出的药理特点以获取最佳疗效,应避免运用药物的次要特点,这是滥用抗菌药的误区。

二是病人的主要脏器如肝肾功能、处于特殊生理状态或病理状态时,如何选用抗菌药。

前者是临床应用抗菌药的基本要求与水准,后者对临床医师要求更高,代表一定的合理用药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