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一日-教案2篇 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空一日》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自读课文,预习字词;
2.感知内容,理解关键句;
3.反复诵读本文,体会作者文章感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速读,了解“太空一日”所经历的惊险与挑战;(重点)
2.品味文章语言,把握人物感情。
(重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宇航员的优秀素质,学习我国宇航员的崇高精神。
(重点)
学习过程:
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了解背景。
1. 认读理解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炽热轮廓模拟遨游严谨稠密瞬间概率烧灼
五脏六腑千钧重负耐人寻味惊心动魄
2. 介绍写作背景。
教师介绍神舟五号的发射情况。
目标导学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文章记述了作者太空一日之旅,主要经历了哪三步?
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火箭发射
我看到了什么在太空中神秘的敲击声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飞船返回
2.读了“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这一部分,你知道“自己要牺牲”的原因吗?(用文中语句回答)
共振以曲线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我几乎难以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3.在“我看到了什么”这一部分,“我”看到了什么?“我”没有看到长城,却为何要写它?
(1)可以准确判断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方位;
(2)祖国的各个省份我大都看到了;
(3)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
因为“有个流传甚广的说法,航天员在太空唯一能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
我和大家的心情一样,很想验证这个说法”,通过本次观察,说明那些说法并不科学,从而表现出作者严谨的科学精神。
4.“神秘的敲击声”这一部分其实写了在太空中哪两个“突发的、原因不明的、没有预案的情况”现象?
(1)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
(2)时不时会出现神秘的敲击声。
5.“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这一部分中,令“我”“惊心动魄”的事情是什么?回舱的舷窗出现裂纹,外边可是1600—1800℃的超高温度。
目标导学三:细读课文,探究质疑
1.结合课文,体会下面句子蕴含的情感。
(1)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2)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色,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3)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的透进来。
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面来人了!
(1)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了所有人为杨利伟挺过了艰难的共振过程而高兴。
(2)通过景色描写,表达了“我”在太空思家、爱国之情。
(3)表达了“我”回到地面、想从返回舱出来的急切心情。
2.本文在形式上有什么什么特点?
采用小标题的形式,依照火箭发射、在太空中、飞船返回的顺序组织全篇。
3.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
试从文中找出一些例子,体会宇航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1)“那些物体悬浮在飞船外面,我无法捕捉回来,我至今还没弄清那到底是什么。
”因无法捕捉,就不能判断到底是什么。
(2)“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
”“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感觉声音不像,就不能确认,这是一种严谨的科学精神。
目标导学四:归纳总结,探究质疑
本文采用小标题的形式,详尽地叙述了“我”(杨利伟)的“太空一日”之旅,表现了航天英雄的沉着、冷静和严谨、科学的崇高精神。
1.读完本文,你受到了怎样的启迪?
2.假如杨利伟到你们的学校和大家交流,你会向他提什么问题呢?
《太空一日》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小标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精读课文,学习文章内容的科学性与语言的通俗化相结合的特点。
3.学习航天人所具有的科学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学情分析
对于初一下学期的学生而言,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人物传记类文学作品的阅读体验和方法。
文字障碍不大的现代传记类文学,学生一般能够通过阅读概述事件,因而开拓阅读视野,积淀人文精神,提高语文素养,已成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任务。
针对这一现状,教学中采取浏览和精读两种阅读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
浏览课文,借助小标题,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培养学生对信息进行快速筛选、区分、提取的能力;精读课文,品味严谨、科学、富有感情的语言,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深度。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小标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难点:精读课文,学习课文内容的科学性与语言的通俗化相结合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浏览法、精读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五、教学过程
活动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神州五号”发射》视频
本节课让我们随杨利伟一起畅游太空。
(3分钟)
活动2:浏览课文,感知内容
学法指导:浏览要求:时间、字数(每分钟不少于400字)
浏览技巧:借助小标题,进行整合,把握内容;
浏览过程中,圈点勾画关键性词句。
任务要求:了解内容(人物、事件经过、结果)
1.快速浏览课文,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0分钟 + 5分钟)
明确:本文展现了我国宇航员首次太空飞行的经历。
2.根据课文的小标题,梳理宇航员的飞行经历。
明确:
(1)起飞阶段——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2)太空飞行过程中所见——我看到了什么
(3)太空飞行过程中所闻——神秘的敲击声
(4)返航阶段——归途如此惊心动魄
3.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当时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或举动?明确:
(1)起飞阶段:飞船共振带来的痛苦,极度难耐的26秒
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共振。
——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意外出现了。
共振以曲线的形式变化着,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我几乎无法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无法承受”非常真切的描述了作者当时因飞船共振而承受的极度强烈的痛苦,也体现出作为航天员的他超出常人的顽强意志。
(2)飞行阶段:失重、神秘的敲击声
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
这种错觉令人难受,明明朝上坐的,却感觉脑袋冲下。
——靠意志克服。
时不时出现敲击声
——自己很紧张。
(3)返航阶段:归途险象环生
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
——说不恐惧那是假话……我的汗出来了……
左边的舷窗也开始出现裂纹
——我反而放心一点了。
随着一声巨响,你会感到突然减速;引导伞一开,使劲一提,会把人吓一跳;减速伞一开,又往那边一拽;主伞开时又把你拉向另一边。
每次力量都相当重,飞船晃荡得很厉害,让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对身体的冲击非常厉害。
活动3:精读课文,品味语言(10分钟 + 5分钟)
1.杨利伟最终克服了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出色地完成了太空飞行的任务。
整个过程他表现出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正如杨利伟在文中所说“对航天员
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
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并体会。
明确:
(1)那种共振持续26秒钟后,慢慢减轻。
——用准确的数字记录自己感受不适的时间,体现了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2)从载人飞船上看到的地球,并非呈现球状,而只是一段弧。
——体现了航天员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
——客观的描述是科学态度的体现。
(4)但是,我没有看到长城。
——表现了作者客观的科学态度。
(5)在太空中,我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盖,听不到什么声音,也感觉不到这些东西的任何撞击。
——细致的观察,详尽的描述。
(6)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做过许多猜测。
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地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除了航天员们具有严谨、科学的态度外,文章的语言表达也很严谨。
本文善于通过多个关联词语把一些小的句子连缀起来,使语言表达更加严谨。
请举例说明。
例如:
如果不消除这种倒悬的错觉,就会觉得自己一直在倒着飞,很难受,严重时还可能诱发空间运动病,影响任务完成。
如果……就……还……假设的意思,再进一层
预设:
(1)“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升空后,航天员都产生过这种错觉,但他们已有心理准备,因为我跟他们仔细说过。
但……因为……转折的意思,再加上因果
(2)既不是外面传进来的声音,也不是飞船里面的声音,仿佛谁在外面敲飞船的船体。
既不是……也不是……并列的意思,排除再排除
3.文章的内容、语言不仅是科学的、严谨的,更是蕴含丰富感情的。
请举例说明。
明确:
(1)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从语言描写中让人感受到指挥大厅中紧张的气氛以及对航天员杨利伟的关切之情。
(2)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这句话饱含深情,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爱,对亲人战友的爱。
(3)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地透进来。
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边来人了!
——写出作者回到地面踏实而又激动的心情。
活动4:归纳总结,把握主旨(6分钟)
同学们,是否只有为国捐躯者才能够被称为英雄?文章普通的词汇,平实的语言,使读者读来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通过学习课文,你明白杨利伟为什么被称为“航天英雄”了吗?
2003“感动中国”,杨利伟的名字赫然在列,下面请大家给这位航天英雄写一份颁奖词。
明确:神州一跃,巨龙腾飞。
飞天,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宇宙,也不再是中国人的禁区。
中国人探索宇宙的脚步从你迈起,勇敢坚毅的中国人会在浩瀚星海越走越远!
引导: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明确,凡是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而不顾个人安危,并为此奉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人,都应该给予英雄的荣誉。
本课描述了诸多细节,可以说突发事件、危难考验不时出现,如果没有大无畏的精神,没有为国家民族做贡献的意识,是不可能临危不惧,坚持到底的。
我们被杨利伟的精神所震撼。
活动5:见证伟大,学习精神(5分钟)
人生中,许多“第一次”的经历,难忘而宝贵,无论是苦是甜,都为人生留下烙印。
忆往昔,每一个独一无二的“第一次”,都是一首耐人回味的诗篇,更是一副精彩的人生画卷。
航天英雄是伟大的,我国航天事业亦是伟大的。
最后让我们以《朗读者》中的一段朗读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播放《朗读者》视频
活动6:布置作业
1.将颁奖词整理在笔记本上。
2.推荐阅读《天地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