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学校在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7
技工学校在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
■
徐 博 (河南省地质高级技工学校 郑州
450000)【摘 要】重专业课轻文化课的现象,不但会给技工学校文化课教学质量带来较大影响,也会给专业课教学带来诸多不利。
就技工学校文化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革对策。
【关键词】技工教育;问题;文化课;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8)10-0097-01 技工教育是近年来我国职教建设的重要一环,它的目的是培养一流的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随着社会的变革与经济的发展,教育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全面展开,而技工教育的教学改革却相对滞后,无论在教育观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文化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面临尴尬,亟待改革。
一、技工教育文化课教学现状与问题1.长期以来,在人们的心目中,对技工教育形成了固有的观念,即教学生掌握一门技术,或者说要求学生只要会做能做,其他的则不必过多考虑。
正是在这种思维的引导下,家长、学生甚至一些学校、教师更加注重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高低,而忽略对学生进行语文、数学等的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导致文化课教师难教,学生不重视文化课的现象,出现职教系统本身认识的偏差,使文化课教学被忽视,人为地使得
"专业技能"与"文化基础"之间失衡,缺乏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文化素质的培养。
当前技工教育发展中除了对口升学班级外,一般都比较忽视文化课的开设,文化课几乎成了陪衬,可有可无。
在课程设置和平时教学中非常突出"专业课"的地位,甚至提出"文化课要为专业课服务"的口号。
为了满足专业课时数,任意删减文化课的教学内容。
由于时间、学制等的限制,过于强调"专业课",忽略了文化基础的全面提高。
结果只注重单一专业技能的培养,文化基础的教育被忽视,培养出来的人才发展不够全面,心理素质较低,缺乏自信,就业能力低弱。
由于忽视文化素质的提高,专业技能发展也受到很大的制约,难以进行自我教育与提高,使以后职业生涯的继续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
2.学
生基础差使文化课教学面临挑战。
技工学校生源几乎全部来自初中生,而且他们绝大多数是升入高中无望才选择上技工学校学习的,普遍存在着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的问题。
另一方面,这些文化基础知识差的学生普遍抱有"到
技校学习是为了'混张文凭'好找个工作"的思想,他们对文化课普遍经历一个由听不懂到听不进再到很反感甚至提起文化课就"头疼"的过程。
由于生源质量偏低,大多数学生对文化基础课学习没有兴趣。
文化课教师也成了不受学生欢迎的人,相对专业课程而言,文化课教学的情景实在尴尬,而且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3.教学评价问题使文化课教学得不到重视。
技工教育的特性是学生掌握一技之长,人们的目光都盯在学生专业课程的成绩上,专业课程成绩好,就业安置相对容易。
技工教育的专业课已经建立了比较系统、完善的学校、社会考核评价机制,各种等级证书的考核使各专业知识的评价厚重有量,教师和学生,都把能否取得专业等级证书作为评价学习优劣的标准。
而文化课教学则缺少强有力的外部评价机制,内部评价机制又不够完善。
对教师而言,其教学过程、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等方面的监控与评价无疑是没有明确标准的;对学生而言,其学习过程、学习质量、学习效果等方面的检测
与评价也是"宽松"的,这便导致了文化课教学的考核评价缺乏重视,起不到激励作用。
4.适合技校学生的教材过少,教学计划过于空洞。
部
分文化课教材大纲过时,内容陈旧。
5.只注重书本知识的教学,授课方式过于俗套。
由于传统教学观念,许多从事技工教育的文化课教师在教学方式上采取的仍然是单一的书本教学法。
课上,一些教师只要把书本上的知识讲授给学生,不管书本上的知识是否适应时代的要求、是否适合
技工学生的学习要求。
这种方式根本不能适应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不
能发挥他们的特长,更没有足够的空间去展示他们的兴趣和爱好。
枯燥无味的课堂必然会出现学生上课情绪低落、课堂气氛沉闷的现象。
很少与学生互动,只是一味地用
"我说你听,我问你答"的方法,学生听到的都是书本上的东西,看到的都是黑板上面的粉笔字,完全没有新
意,这也就造成了"你说我睡"的课堂现象。
二、技工教育文化课教学的改革途径与对策摆正"专业课"与"文化课"之间的关系,准确定位文化课。
技工教育的特性决定了学生在校期间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是学习的主旋律,由于就业的需要把专业课的砝码加大了。
但是"专
业课"与"文化课"之间并不是矛盾对立的,宽厚的文化基础是培养
扎实专业技能的条件,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
技工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狭窄的专业技能训练,必须注重对学生的文化素质、道德、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实现"文化高移、素质全面"的教育目标。
通过课程整合、弹性学制和必修、选修结合等多种方式组织文化课的教学。
根据学生的兴趣、个性和实际需要,加强文化素质的教育,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
谭学江 (湖北省利川市第二中学
445400)【摘 要】学是教师教学和师生互动的基本形式,是向学生传道受业及学生获取知识、提高技能和形成知识迁移并内化能力的主渠道。
新课程改革是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出发。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的训练,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关键词】教学准备;激活课堂;注重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0-0097-02 历
史是一门典型的、需要背记大量知识的学科,而高中的历史学习更是尤为如此。
学生需要掌握国内外、古今的历史,这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非常大的学习任务。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获取知识的双向交流过程,而历史教学作为培养中学生的教育基地,肩负着无比重要的责任。
所以,如何开展高中历史教学,从而有效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则成为了人们倍加关注的话题。
对此,笔者从以下几点出发对高中历史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分析,以期得到广大同仁的指正。
一、教师自身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
的确,历史有效教学离不开教师课前精心的教学准备。
这就要求我们做好教学六认真,包括充分准备认真备课。
我们不但要备学情,备教情,而且还要备好教学方法。
这就包括明确历史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做到精雕细刻,由浅入深,让学生感受其背后蕴藏的精神力量、情感意蕴。
我们要注重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要求学生真正掌握应知应会。
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教师恰当地运用每一种教学法都可以是历史有效教学。
教学手段要科学合理。
注重学法指导。
精心引导与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索发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并预测教学中能出现的问题与可能得到的教学效果。
缺乏任何一种准备,外语教学的有效性都要大打折扣。
二、激活课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名家有言:"教
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在历史课堂上,要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的高中学生,必须激活我们的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首先,我们应该生动我们的语言。
我们知道历史学科语言往往比较抽象呆板,这让一些学生可能听不懂
,且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
如果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低效的。
因此,要激活课堂,教师要注意
调整课堂教学语言,适当引入带有生活气息的、富有幽默感的生动风趣
又通俗的语言。
这样的课堂比较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其次,在历史教学中应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材观点选择一些国内外重大新闻材料,把学生的注意力牵引到关心国家大事上面。
这样,既能拓宽学生的视野范围,又能给历史课堂注入活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教学方法,比如:多媒体教学法、创设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教学法、对话教学法、辩论法等等。
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活我们的课堂,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高中历史课堂实效。
三、树立符合现代教育的历史教学观念现代教育是素质教育,与传统的应试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传统应试教育中,有的历史教师把历史教学看作流水式的复述,只是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导致很多学生进入了只要了解某个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就等于掌握历史知识的误区。
教师对历史知识的机械式教学,是学生感觉历史枯燥乏味的重要原因。
学生对历史学科不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就只能是空谈。
当下,素质教育逐渐向前推进,作为历史教师应当顺应潮流,将素质教育理念渗透到历史教学中来,树立符
合现代教育的历史教学观念。
为此,高中历史教师应当做到以下几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