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子的主要著作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老子的主要著作介绍
老子誉有东方三大圣人之首,相信很多人都对这人十分熟悉吧!那么你知道老子有哪些主要的著名作品广为人知呢?如果你想知道可千万别错过了这篇文章哟!
主要著作
《辞海》(1989年版)1391页记载:“老子春秋时思想家,道教的创始人。
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陈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图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
著《老子》”。
老子在出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
《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全文共计五千字左右。
《道德经》是后来的称谓,最初这本书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
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
楚简《老子》校注,参看丁四新著《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等书。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除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老子》一书中还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经典名言
1)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2)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3)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4)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5)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6) 祸莫大於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7)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8) 言有宗,事有君。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9)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10)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11)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故去彼取此。
12) 勇於敢则杀,勇於不敢则活。
此两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13)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14)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15)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於贵生。
轶事典故:高论生死
话说老聃任周守藏室史,数次归家省亲,欲劝母亲随之去周;其母在陈国相邑住久,人熟地熟,不愿远迁。
日月如梭,光阴荏苒,转眼
间已过三十余年。
一日,老聃忽得家讯,言家母病危,于是报请天子,归家省视。
待回到家时,母已辞世。
面对茫茫大地上一堆黄土,思想九泉之下母亲之灵,回忆母亲慈祥容貌、养育之恩,老聃悲痛欲绝,寝食俱废,席地而坐,沉思冥想,忽发自己愚钝;顺理追索,恍然大悟,如释重负,愁苦消解,顿觉腹饥体倦。
于是饱餐一顿,倒头大睡。
家将、侍女皆感奇怪,待其醒来,问其缘故。
老聃答道:“人生于世,有情有智。
有情,故人伦谐和而相温相暖;有智,故明理通达而理事不乱。
情者,智之附也;智者,情之主也。
以情通智,则人昏庸而事颠倒;以智统情,则人聪慧而事合度。
母亲生聃,恩重如山。
今母辞聃而去,聃之情难断。
情难断,人之常情也。
难断而不以智统,则乱矣,故悲而不欲生。
今聃端坐而沉思,忽然智来,以智统情,故情可节制而事可调理也。
情得以制,事得以理,于是腹中饥而欲食,体滋倦而欲睡。
”
家将问道:“智何以统情?”
“人之生,皆由无而至有也;由无至有,必由有而返无也。
无聃之母及聃之时,无母子之情也;有聃之母及聃,始有母子之情也;母去聃留,母已无情而子独有情也;母聃皆无之时,则于情亦无也。
人情未有之时与人情返无之后不亦无别乎?无别而沉溺于情、悲不欲生,不亦愚乎?故骨肉之情难断矣,人皆如此,合于情也;难断而不制,则背自然之理也。
背自然之理则愚矣!聃思至此,故食欲损而睡可眠矣。
”众人闻之,心皆豁然旷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