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主要诸侯国世系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战国主要诸侯国世系表春秋(约公元前770-前476)
鲁
帝王在位年数元年干支
孝公/姬称 28 公元前796 乙巳年
惠公/姬弗涅 46 公元前768 癸酉年
隐公/姬息姑 11 公元前722 己未年
桓公/姬允 18 公元前711 庚午年
庄公/姬同 32 公元前693 戊子年
泯公/姬启 02 公元前661 庚申年
釐公/姬申 33 公元前659 壬戌年
文公/姬兴 18 公元前626 乙未年
宣公/姬馁 18 公元前608 癸丑年
成公/姬黑肱18 公元前590 辛未年
襄公/姬午 31 公元前572 己丑年
昭公/姬稠 32 公元前541 庚申年
定公/姬宋 15 公元前509 壬辰年
哀公/姬将19 公元前494 丁未年
齐
帝王在位年数元年干支
庄公/姜赎 64 公元前794 丁未年
僖公/姜禄父 33 公元前730 辛亥年
襄公/姜诸儿 12 公元前697 甲申年
桓公/姜小白 43 公元前685 丙申年
孝公/姜昭 10 公元前642 己卯年
昭公/姜潘 20 公元前632 己丑年
懿公/姜商人 04 公元前612 己酉年
惠公/姜元 10 公元前608 癸丑年
顷公/姜无野 17 公元前598 癸亥年
灵公/姜环 28 公元前581 庚辰年
庄公/姜光 06 公元前553 戊申年
景公/姜杵臼 58 公元前547 甲寅年
晏儒子/姜茶 01 公元前489 壬子年悼公/姜阳生 04 公元前488 癸丑年简公/姜任04 公元前484 丁巳年平公/姜骜 05 公元前480 辛酉年
晋
帝王在位年数元年干支
文侯/姬仇 35 公元前780 辛酉年
昭侯/姬伯 06 公元前745 丙申年
孝侯/姬平 16 公元前739 壬寅年
鄂侯/姬卻 06 公元前723 戊午年
哀侯/姬光 08 公元前717 甲子年
姬小子 03 公元前709 壬申年
姬泯 28 公元前706 乙亥年
武公/姬称 02 公元前678 癸卯年
献公/姬诡诸 26 公元前676 乙巳年
惠公/姬夷吾 14 公元前650 辛未年
文公/姬重耳09 公元前636 乙酉年
襄公/姬欢 07 公元前627 甲午年
灵公/姬夷皋 14 公元前620 辛丑年
成公/姬黑臀 07 公元前606 乙卯年
景公/姬据 19 公元前599 壬戌年
厉公/姬寿曼 08 公元前580 辛巳年
悼公/姬周 15 公元前572 己丑年
平公/姬彪 26 公元前557 甲辰年
昭公/姬夷 06 公元前531 庚午年
顷公/姬弃疾 14 公元前525 丙子年
定公/姬午 36 公元前511 庚寅年
秦
帝王在位年数元年干支
襄公 12 公元前777 甲子年
文公 50 公元前765 丙子年
宁公 12 公元前715 丙寅年
出公 06 公元前703 戊寅年
武公 20 公元前697 甲申年
德公 02 公元前677 甲辰年
宣公 12 公元前675 丙午年
成公 04 公元前663 戊午年
穆公 39 公元前659 壬戌年
康公 12 公元前620 辛丑年
共公 05 公元前608 癸丑年
桓公 27 公元前603 戊午年
景公 40 公元前576 乙酉年
哀公 36 公元前536 乙丑年
惠公 10 公元前500 辛丑年
悼公 14 公元前490 辛亥年
厉共公 01 公元前476 乙丑年
楚
帝王在位年数元年干支
熊若敖 27 公元前790 辛亥年熊霄敖 06 公元前763 戊寅年熊蚡冒 17 公元前757 甲申年武王/熊通 51 公元前740 辛丑年文王/熊赀 13 公元前689 壬辰年熊诸敖囏 05 公元前676 乙巳年成王/熊恽 46 公元前671 庚戌年穆王/熊商臣 12 公元前625 丙申年庄王/熊侣 23 公元前613 戊申年共王/熊审 31 公元前590 辛未年康王/熊招 15 公元前559 壬寅年熊郏敖 04 公元前544 丁巳年灵王/熊围 12 公元前540 辛酉年平王/熊居 13 公元前528 癸酉年昭王/熊珍 27 公元前515 丙戌年惠王/熊章 13 公元前488 癸丑年
宋
帝王在位年数元年干支
戴公 34 公元前799 壬寅年武公/子司空 18 公元前765 丙子年宣公/子力 19 公元前747 甲午年穆公/子和 09 公元前728 癸丑年殇公/子与夷 09 公元前719 壬戌年子冯 19 公元前710 辛未年
湣公/子捷 10 公元前691 庚寅年
桓公/子御说31 公元前681 庚子年
襄公/子兹父 14 公元前650 辛未年
成公/子王臣 17 公元前636 乙酉年
昭公/子杵臼 09 公元前619 壬寅年
文公/子鲍 22 公元前610 辛亥年
共公/子瑕 13 公元前588 癸酉年
平公/子成 44 公元前675 丙戌年
元公/子佐 15 公元前531 庚午年
景公/子头曼 41 公元前516 乙酉年
战国(约公元前475-前221)
秦
帝王在位年数元年干支
厉共公 34 公元前476 乙丑年
躁公 14 公元前442 己亥年
怀公 04 公元前428 癸丑年
灵公 10 公元前424 丁巳年
简公/赢悼子 15 公元前414 丁卯年
惠公 13 公元前399 壬午年
出子 02 公元前386 乙未年
献公 23 公元前384 丁酉年
孝公/赢渠梁 24 公元前361 庚申年商鞅变法收复河西
惠文王/赢驷 27 公元前337 甲申年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得楚地汉中,秦国的关中、汉中、巴蜀连成一片,秦国对六国形成了居高临下的压迫形势。
司马错,张仪的连横之策,樗里疾
武王/赢荡 04 公元前310 辛亥年秦武王驱逐张仪,魏章后,任命战功卓著的叔父樗里子为右丞相,精通韬略的甘茂为左丞相,二人相得益彰,并且进行一连串战争,扩张秦国版图,为后来秦国统一中国打下稳固根基。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说:“秦所以东攘雄诸侯,樗里、甘茂之策。
”秦昭王元年,樗里子仍任为丞相。
昭襄王/赢则 56 公元前306 乙卯年魏冉实力较大,拥立了秦昭王,亦帮秦昭王清除了争位的对手。
之后魏冉凭着他与昭王的特殊关系在秦国独揽大权,一生四任秦相,党羽众多,深受宣太后宠信。
曾保举白起为将,东向攻城略地,击败“三晋”和强楚,战绩卓著,威震诸侯,“苞河山,围大梁,使诸侯敛手而事秦”。
公元前288年10月,秦昭王派穰侯魏冉去齐国,约齐湣王与秦昭王同时称帝,秦为西帝,齐为东帝,准备联合五国攻赵,并三分赵国。
但秦国这一连横策略没有成功,被苏秦的合纵破坏。
公元前284年,秦、韩、赵、魏、燕五国,合纵破齐,他假秦国的武力专注于攻齐,夺取陶邑(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古陶丘被誉为“天下之中”,经济繁荣,为必争之地),为己加封,扩大自己的势力。
由于他权势赫赫,导致人心不附,对秦王政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前266年,被秦王罢免,迁到关外封邑,由范雎代相,最后“身折势夺而以忧死”于陶邑。
范雎向秦昭王阐明宣太后在朝廷内专制,魏冉在外事上擅权,泾阳君、高陵君等人则过于奢侈,以致比国君之家富有。
这使秦昭王幡然醒悟,就免掉魏冉的相国职务,责令泾阳君等人都一律迁出国都,到自己的封地陶邑去。
魏冉走出国都关卡时,载物坐人的车子有一千多辆。
魏冉死于陶邑,就葬在那里。
秦国收回陶邑设为郡。
白起展露头角
白起出生的年代,秦的国力就已经十分强大了,秦昭王十二年,秦国制定了东进击败三晋图谋天下的大战略,强将成了秦国最急需的人才。
秦昭王是一个雄心勃勃的霸者,即位之后继续贯彻商鞅的变法国策,彻底推行军功爵制,提拔平民出身的人才,白起顺应时势出现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
[2]
白起
白起
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年),白起担任左庶长,领兵攻打韩国新城(今河南伊川县西)。
秦昭襄王十四年(前293年),韩魏联军扼守崤函以阻秦东进,秦国的丞相魏冉推荐白起为主将,出兵攻打韩、魏二国。
白起上任后采用避实击虚、先弱后强的战法,将秦军主力军绕至韩魏联军后方,多次击破联军分队及后方留守之军,逐渐将韩魏联军主力包围于伊阙,最终灭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人,俘虏魏将公孙喜,又渡黄河攻取韩国安邑以东到乾河的土地。
此战白起一战成名,因功升任国尉。
秦昭襄王十五年(前292年),白起升任大良造,发兵攻魏,一举夺取了魏城大小六十一座,为秦的东出崤函奠定了基础。
秦昭襄王十六年(前291年),白起与客卿司马错联合攻下垣城。
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前286年),白起攻打赵国,夺取光狼城(今山西高平市西)。
[4]
受封武安
秦楚丹阳、蓝田之战后,楚国国势走向衰微。
伊阙之战,秦军大胜,秦国意图展开南面攻势,继续削弱楚国。
秦昭襄王写信给楚顷襄王,要率领诸侯与楚“争一旦之命”。
楚顷襄王只得同秦讲和,并娶秦女为妇。
以后的秦昭襄王二十二年、二十三年,楚顷襄王都与秦昭襄王政治会盟,表示服从于秦。
[4]
秦昭襄王二十六年(前282年),楚国出现一位善用弱弓射雁的人,楚顷襄王听说后觉得稀奇,就召来询问。
此人却是一位主张合纵的纵横家,他用楚国过去的光荣历史和今天的耻辱激励楚王。
楚顷襄王也有向秦报仇之志,于是派使臣前往各诸侯国,进行合纵伐秦的活动,秦国听闻后决定予以楚国更大的打击。
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1年),白起伐楚,楚军败,割上庸、汉水以北土地给秦讲和。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80年),秦国再次伐楚,白起先以汉北上庸之军夺取鄢、邓等五座城池(今襄州),而后秦军越过秦楚边境山区,自断后援,分三路快速突进楚境,直围楚国的都城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
[5]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9年),秦军穿插到楚军背后,大破楚军,攻占楚国都城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焚烧了楚王的坟墓夷陵(今湖北宜昌县西南),向东进兵至竟陵,楚军溃不成军,退却到陈(今河南淮阳),楚顷襄王将陈作为都城,仍称作郢。
同年,秦又攻占了楚国巫、黔中郡。
楚顷襄王迁都到陈后,聚集楚东地的武装,仅得10余万人,向西虽夺回了被秦占去的江旁15个邑,但已不能同秦抗衡。
经过秦国一连串的打击后,楚国一蹶不振,直到最后被秦灭
亡。
秦国以郢为南郡,封白起为武安君(能抚养军士,战必克,得百姓安集,故号武安),白起名震天下。
[2]
上党之争
秦昭襄王三十四年(前274年),白起率军攻打救援韩国的赵、魏联军,大破联军于华阳(今河南新郑北),掳获韩、赵、魏三国大将,斩首十三万,魏将芒卯败逃。
又与赵将贾偃交战,溺毙赵卒二万人。
[4]
秦昭襄王四十三年(前265年),白起攻打韩国的陉城,攻陷五城,斩首五万。
秦昭襄王四十四年(前264年),白起攻打韩国南阳太行道,断绝韩国的太行道。
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前263年),白起攻占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上党通往都城的道路被绝断。
韩国国君韩桓惠王命上党郡守冯亭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求秦国息兵。
冯亭不愿降秦,同百姓谋议道:“上党通往外界的道路已被绝断,我们已不可再为韩国百姓了。
秦兵日渐逼近,韩国不能救应,不如将上党归附赵国,赵国如若接受,秦国愤怒必攻赵国。
赵国受敌一定亲近韩国。
韩、赵联合,就可以抵御秦国了。
”于是派人报告赵国。
赵国国君赵孝成王与平阳君赵豹此计议。
平阳君说:“还是不要接受吧,接受后带来的祸患一定大于得到的好处。
”他认为冯亭不将上党交给秦国,是想嫁祸给赵国,接受它带来的灾祸要比得到的好处大的多。
赵孝成王又召见平原君赵胜和赵禹商议,二人劝赵孝成王接受冯亭的上党郡,他们说:“发动百万大军作战,经年累月的攻打,也攻不下一座城池。
如今坐享其成得到十七座城池,这是大利,不能失去这个机会。
”
赵孝成王又问平原君:“接受上党的土地,秦国必定派武安君白起来进攻,谁能来抵挡?”平原君回答说:“别人难与白起争锋。
廉颇勇猛善战、爱惜将士,野战不如白起,但是守城完全可以胜任。
”
于是,赵孝成王听从了平原君计赵胜的计谋,封冯亭为华阳君,派平原君去上党接收土地,同时派廉颇率军驻守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西北),以防备秦军来攻。
[4]
赵国接受上党,为秦赵两国的长平之战点燃了导火索。
长平之战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前261年),秦国大将王龁攻韩,夺取上党,然后攻赵。
史载,赵国大将廉颇在长平布置了三道防线:第一道是空仓岭防线,第二道是丹河防线,第三道防线是百里石长城。
三道防线东西数十里,星罗棋布,互相连接。
秦军与赵军的第一次遭遇战,发生在第一道防线以西的山谷。
混战中,秦军斩杀赵国前锋,突破空仓岭,攻占赵军前线重镇光狼城。
[5]
赵军于空仓岭陷落后,似乎曾作过加固南北两翼以钳制深入之敌的努力,所谓“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结果没有成功,“秦又攻其垒,……夺西垒壁”,终于空仓岭南北几十里防线西垒壁(一作西长垒)完全陷落。
[6]
秦军攻势锐不可当,赵军连战不利,损失很大。
廉颇重新分析敌我态势,在看到地形因素不利于赵军,而秦国补给线远比赵军漫长,后勤保障比赵国困难,决心放弃不易防守的丹河西岸阵地,全军收缩至丹河以东第二道防线,构筑壁垒,决心以逸待劳,以图挫动秦军锐气,坚守待变。
从坚守的战术目的来看,廉颇是成功的,秦军无论怎么攻打都突破不了丹河防线,秦赵两军形成对峙局面,战争持续了三年,秦军损兵折将。
长平之战的第一个阶段,是相持三年的消耗战。
《战国策·齐策二》载:“秦攻赵长平,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
”战略相持赵国无法继续支撑下去,赵国的粮食产量只有秦国的三分之一,战争相持三年,二十万大军的巨额消耗使得赵国经济实力不济的弱点完全暴露,更急于结束战争。
加之瘀与之战,赵奢大败秦军,使得赵国心存侥幸心理,如果集中兵力决
一死战,或许秦国并不是不能战胜,所以改变了坚守的策略,用赵括替换了廉颇。
其实“纸上谈兵”的赵括只是执行了赵王的旨意,换将是赵王主动和无奈的选择,是赵王冒险寻求战略大决战的想法的体现。
[5]
赵国更换主将对抗秦军的同时,秦昭襄王也秘密派遣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奔赴前线领军。
白起面对鲁莽轻敌、高傲自恃的对手,决定采取后退诱敌,分割围歼的战法。
他命前沿部队担任诱敌任务,在赵军进攻时,佯败后撤,将赵军吸引进秦军主力构筑的袋形埋伏圈;然后从侧翼派出两支奇兵,一支为轻兵两万五千人,长途跋涉,绕到赵军背后,奇袭了赵军的最后一道防线百里石长城。
百里石长城所在的山脉突兀横亘于平原之上,一边通往长平前线,另一边通往赵国大后方。
赵军由于一味进攻,重兵集结前线,导致后方兵力空虚,秦军趁赵军没有防备,将其夺占,使得长平的赵军与后方断绝,这是赵军陷入危机的开端。
秦军出其不意的穿插到赵军背后,袭占百里石长城防线,反应出白起一贯的战术风格,深藏不露,避实击虚。
在秦军奇袭百里石长城的同时,长平的正面战场秦军却一副节节败退的样子。
八月,一心寻求决战的赵括在不明虚实的情况下,贸然采取进攻行动,秦军假意败走,暗中张开两翼设奇兵胁制赵军,楔入赵军先头部队与主力之间,伺机割裂。
赵括完全没有意识到在他前面,有一个巨大的口袋型的秦军预设阵地,此时白起派出另一支奇兵,突然出现在赵军背后,利用地形将整个袋形埋伏圈堵住,整支赵军陷入包围。
赵括连杀八名都尉以稳定军心,命令数十万赵军从各个方向冲击秦军壁垒,却始终不得突围。
白起令两翼奇兵迅速出击,将赵军截为三段。
赵军首尾分离,粮道被断。
秦军又派轻骑兵不断骚扰赵军。
赵军的战势危急,只得构筑垒壁坚守,以待救兵。
秦昭襄王听说赵国的粮道被切断,下达全国动员令,征调秦国十五岁以上男子全部应战,加封应征者爵位一级,他亲赴河内督战,以阻绝赵国的援军和粮草,倾全国之力与赵作战。
[2] 九月,赵兵已断粮四十六天,饥饿不堪,军心动摇,甚至自相杀食。
赵括走投无路,重新集结部队,分兵四队轮番突围,终不能出,赵括亲率精兵出战,被秦军射杀。
赵军大败,四十万赵兵投降。
白起与部下计议说:“先前秦已攻陷上党,上党的百姓不愿归附秦却归顺了赵国。
赵国士兵反复无常,不全部杀掉,恐怕日后会成为灾乱。
”于是使诈,把赵降卒40万全部坑杀,只留下240个年纪小的士兵回赵国报信。
长平之战,秦军先后斩杀和俘获赵军共45万人,赵国上下为之震惊,从此元气大伤,一蹶不振。
后因赵国的平原君写信给其妻子的弟弟魏国的信陵君,委托他向魏王发兵救赵,于是信陵君就去求魏王发兵救赵,魏王派晋鄙率十万大军救赵。
但由于秦昭襄王的威胁,魏王只好让军队在邺城待命。
信陵君为了救赵,只好用侯嬴计,窃得虎符,杀晋鄙,率兵救赵,在邯郸大败秦军,才避免赵国过早灭亡。
[4]
将相失和
长平之战后,白起本拟乘胜灭赵。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十月,秦再次平定了上党,后军分二路:一路由王龁率领,进攻皮牢(今河北武安);一路由司马梗攻占太原。
而白起自将围攻邯郸。
韩国和赵国惊恐万分,派苏代用重金贿赂秦相应侯范雎说:“白起擒杀赵括,围攻邯郸,赵国一亡,秦就可以称帝,白起也将封为三公,他为秦攻拔七十多城,南定鄢、郢、汉中,北擒赵括之军,虽周公、召公、吕望之功也不能超过他。
如果赵国灭亡,秦王称王,那白起必为三公,您能在白起之下吗?即使您不愿处在他的下位,那也办不到。
秦曾经攻韩、围邢丘,困上党,上党百姓皆奔赵国,天下人不乐为秦民已很久。
今灭掉赵国,秦的疆土北到燕国,东到齐国,南到韩魏,但秦所得的百姓,却没多少。
还不如让韩、赵割地求和,不让白起再得灭赵之功。
”于是范雎以秦兵疲惫,急待休养为由,请求允许韩、赵割地求和。
秦昭襄王应允。
韩割垣雍,赵割六城以求和,正月皆休兵。
白起闻知此事,从此与范雎结下仇怨。
[7]
赐死杜邮
当年九月,秦又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
正赶上白起有病,不能走动。
二年正月,王陵攻邯郸不大顺利,秦王又增发重兵支援,结果王陵损失五校(一校约为8000人)秦军。
白起病愈,秦王欲以白起为将攻邯郸,白起对秦昭襄王说:“邯郸实非易攻,且诸侯若援救,发兵一日即到。
诸侯怨秦已久,今秦虽破赵军于长平,但伤亡者过半,国内空虚。
我军远隔河山争别人的国都,若赵国从内应战,诸侯在外策应,必定能破秦军。
因此不可发兵攻赵。
”秦昭襄王改派王龁替王陵为大将,八、九月围攻邯郸,久攻不下。
楚国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伤亡惨重。
白起听到后说:“当初秦王不听我的计谋,结果如何?”秦昭襄王听后大怒,强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称病重,经范雎请求,仍称病不起。
由于病体不便,白起并未立即启程。
三月后,秦军战败消息不断从邯郸传来,昭王更迁怒于白起,命他即刻动身不得逗留。
白起只得带病上路,行至杜邮(今陕西省咸阳市任家咀村),秦昭襄王与范雎商议,以为白起迟迟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
白起拿起剑自刎时,仰天长叹:“我对上天有什么罪过,竟落得如此下场?”过了好一会儿,他又说:“我本来就该死。
长平之战,赵军降卒几十万人,我用欺骗的手段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这就足够死罪了!”说完自杀。
时为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十一月。
另有一说白起抗命不遵原因是:白起深知自己如果再次引兵攻赵,换来的将是赵国全国的抵抗。
因为长平之后赵国深恨白起,所以昭王再次攻赵时,白起应该是最不适合当统帅的人选。
白起死非其罪,秦人很怜惜他,乡邑地方都建祠祭祀。
[8]
范雎本是魏国中大夫须贾门客,因被怀疑通齐卖魏,差点被魏国相国魏齐鞭笞致死,后在郑安平的帮助下,易名张禄,潜随秦国使者王稽入秦。
范雎见秦昭王之后,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抨击穰侯魏冉越过韩国和魏国而进攻齐国的做法。
他主张将韩、魏作为秦国兼并的主要目标,同时应该与齐国等保持良好关系。
范遂被拜为客卿,之后,他又提醒昭王,秦国的王权太弱,需要加强王权。
秦昭王遂于前266年废太后,并将国内四大贵族赶出函谷关外,拜范雎为相。
范雎为人恩怨分明,掌权后先羞辱魏使须贾,之后又迫使魏齐自尽。
又举荐郑安平出任秦国大将,王稽出任河东守。
前262年,长平之战爆发,两军对垒三年后,范雎以反间计使赵国启用无实战能力的赵括代廉颇为将,使得白起大破赵军。
长平战后,范雎妒忌白起的军功,借秦昭王之命迫使白起自杀。
此后秦军遭诸侯援军所破,郑安平降赵。
前255年,王稽也因通敌之罪被诛。
范雎因此失去秦昭王的宠信,不得不推举蔡泽代替自己的位置,辞归封地,不久病死。
孝文王/赢柱 01 公元前250 辛亥年
庄襄王/赢楚 03 公元前249 壬子年子楚早年曾在赵国邯郸作质子,后在吕不韦的帮助下成为秦国国君。
尊生母夏姬为夏太后,养母华阳夫人为华阳太后,任命吕不韦为相邦,封文信侯。
赵孝成王也主动派使者将赵姬母子送还来交好秦国。
[4]
攻灭东周
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东周文公与诸侯密谋攻打秦国,秦庄襄王获悉,命吕不韦率军攻灭东周国,迁东周公于阳人聚(今河南省临汝县西),不绝其祀,以阳人地赐周君,奉其祭祀。
至此,周王朝最后残余的势力被铲除。
接着,秦军继续蚕食三晋,又攻占大片土地。
[6]
秦王/赢政 26 公元前246 乙卯年
秦始皇于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公元前259年1月27日[7-9] )出生,出生地在当时的邯郸廓城(大北城)温明殿遗址和丛台以南,在今城内中街以东,丛台西南的朱家巷一带。
是秦庄襄王的中子,商朝重臣恶来的第35世孙,嬴姓赵氏,名政。
[10] [1]
前247年,秦庄襄王驾崩,13岁的嬴政被立为秦王,[3] 这时吕不韦为相,独擅大权。
即
位时由于年少,国政皆由相邦吕不韦把持,并尊吕不韦为仲父。
前239年,秦王政年已21岁将亲政,但此时秦国朝廷中却掀起了激烈的政治斗争。
初吕不韦既把持朝廷,又与太后(赵姬)偷情。
[12] 后见秦王政日
秦始皇画像
秦始皇画像(10张)
渐年长,怕被他发现,想离开太后,又怕太后怨恨,所以便把自己的门客嫪毐假施腐刑,只拔掉胡须、眉毛就献给太后,供其淫乐。
[13] 秦王政渐长,于是他们就骗他说太后寝宫风水不好,应搬离这里。
[14] 秦王政信以为真,于是他们搬到雍县的离宫,结果太后生下了两个私生子,[15] 而嫪毐也以秦王政假父自居,嫪毐在一次喝醉酒后对一个大臣斥责道:“我是秦王的假父,你竟敢惹我。
”这个大臣听后很生气,并且暗中找了个机会把嫪毐和太后的关系告诉秦王政,秦王政得知后非常生气,嫪毐慌了,准备叛乱[16] 。
而嫪毐在太后的帮助下被封为长信侯,领有山阳、太原等地,自收党羽。
嫪毐在雍城长年经营,建立了庞大的势力,[17-18] 是秦国中仅次于吕不韦的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
前238年,秦王政在雍城蕲年宫举行冠礼。
[19] 嫪毐动用秦王御玺及太后玺发动叛乱,攻向蕲年宫。
[20] 秦王政早已在蕲年宫布置好三千精兵,打败叛军。
嫪毐转打咸阳宫,那里也早有军队,嫪毐一人落荒而逃,没过多久便被逮捕。
[4] 秦王政将嫪毐车裂,曝尸示众;
[21] 又把母亲赵姬关进雍城的萯阳宫;摔死嫪毐与太后所生的两个私生子。
次年秦王政免除吕不韦的相职,把吕不韦放逐到巴蜀。
吕不韦知他与秦王的关系无法挽回,饮毒酒自杀。
[22] 其后,虽然秦王政听从秦国贵族所言,下了《逐客书》,逐出六国食客,但被李斯的《谏逐客书》所劝阻,其后他还是重用了尉缭、李斯等人。
秦灭六国
秦国崛起
秦地处西陲,原为关中地区的一个小国,春秋时期远较中原地区各诸侯国落后,春秋各国称霸中原盟会争雄时,秦常被摈斥于外。
但自秦孝公起励精图治,任用商鞅变法革新,废除旧奴隶主贵族特权和世卿世禄制度,逐渐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政权。
对内实行“奖军功、教耕战”,对外则连横而战诸侯。
[1] 司马错又南并汉中、巴蜀,北灭义渠、陇西,巴蜀广大地区先后为秦所有。
后白起率军攻拔楚都郢,又击溃赵魏联军于华阳,歼灭赵军于长平,中原地区的大片河山几乎都在秦国的控制之下。
经过春秋和战国长期的兼并战乱,中国社会逐渐向全国统一的趋势发展。
到公元前246年,也即秦始皇即位的初年,随着秦灭六国统一战争的开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统一的封建大帝国——秦国,即将在刀光剑影中诞生。
六国日渐没落、秦国蒸蒸日上已成不可逆转之势。
当秦王政刚即位的时候,李斯就在向秦王政的上书中指出:秦国已具备了统一天下的条件,六国实际上已降到秦的郡县的地位了。
这说明由秦国统一中国,已经是水到渠成了。
秦自商鞅变法以来由于社会改革比较彻底,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权,新兴地主的力量比较强大,经济发展迅速,军队装备精良,战斗力强。
到秦王政执政时,关东六国先后衰败下去,唯独秦国越战越强。
关东六国衰落
齐向为东方之强国。
但到秦始皇初年,齐政权传至齐王建时,齐威王时期建立起来的霸业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齐国实已徒具东方强国的虚名。
它政治落后,经济发展缓慢,国无贤臣良将,军无奋进战斗之志,面对强秦即将发动的并灭六国的战争,竟毫无准备,坐以待毙。
韩本来就是三晋中最弱的一方。
到韩桓惠王时,韩就已臣服于秦国。
秦始皇初年,韩国的疆域更加缩小,只剩下都城阳翟与其周围10多个中小城邑,基本上已是名存实亡之国了。
魏虽然也曾经历过战国初期最强盛的时期,它据有河东、河西、河内、河外广大地区,疆域之内山河纵横,形势险要,但由于它阻扼秦东出函谷之咽喉,多年均为秦之首要对手,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