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下期期中试卷
高二历史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亲亲相隐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提出的主张,唐律对亲亲相隐原则作了具体规定,其内容主要有:亲属有罪相隐,不论罪或减刑;控告应相隐的亲属,要处刑;有两类罪不适用亲亲相隐原则:一类是谋反、谋大逆、谋叛及其他某些重罪,另一类是某些亲属互相侵害罪。
此司法原则
A. 确保了司法的公正
B. 认可了家庭在司法中的地位
C. 损害了法律的权威
D. 体现了宗法观对法制的影响
2.春秋时期,文武不分家。
封君们平时担任民政长官,战时充任军队统帅。
而战国时期军队就多由职业军官统率,名将如白起,李牧、赵奢,都专职打仗而不问政治,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 职业军队取代了兵农合的民兵
B. 军事指挥学发展到专业化水平
C. 分封制的崩溃和郡县制的兴起
D. 儒家的教育忽视军事
3.秦代设立的全国最高监察长官御史大夫一职,银印青绶(佩系官印的青色丝带),汉初仍然沿用。
到了汉成帝时,金印紫绶,史称“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
这反映出
A. 御史大夫权势日重
B. 汉代君权有所削弱
C. 宰相制度日益完善
D. 御史大夫职权未变
4.西汉从周亚夫以条侯为相起,至汉武帝元朔五年以前为宰相者必先得封侯,当时选相的范围局限在汉初被封的143个侯爵之内。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国家尚未形成完善的选官制度
B. 异姓诸候得到皇帝的充分信任
C. 汉初对宰相治政素养要求不高
D. 丞相权力过大引起皇帝的猜忌
5.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东汉某一现象的历史记述,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察举制是政府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
B. 世家子弟入仕导致政局动荡不安
C. 朝廷重视对青年才俊的选拔任用
D. 察举制弊端日益严重,无法维系
6.《东汉会要》载:“西都(西汉)止从郡国奏举,未有试文之事;至东都(东汉)则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
汉代选官制度的这一调整
A. 扩大了官吏的人才来源
B. 奠定了九品中正制的基础
C. 有助于提高官员的素质
D. 使考试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
7.唐朝时大理寺是全国最高审判机关,但关乎死刑判决等重大问题时需由御史中丞(中央监察机关负责人)与刑部侍郎、大理寺卿一起,组成“三司推事”,类似近代的特别法庭,并把会审的结果,最后报皇帝审批。
这说明唐朝
A. 司法与监察有机结合
B. 大理寺权力已经旁落
C. 监察机构丧失独立性
D. 司法制度已经近代化
8.“(宋)国初未尝务虚外郡以实京师,------虽创方镇专赋之弊,以天下留州钱物尽名系省,然非尽取之也。
故边将皆养士足以得死力,用间足以得敌情,以居则安,以动则胜,此可谓富之以财矣。
”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 中央对地方的财政监控趋向松弛
B. 集权制度下的地方自主维护统一
C. 分权基础上的集权消除边疆割据隐患
D. 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9.宋代以前,历朝监察制度都是谏官对君主言谏,御史对百官纠弹。
唐代谏官分属中书、门下两省管理,宋代则谏院独立,谏官言谏失误,不加谴责,谏官言谏对象扩大到宰相等百官。
这一变化
A. 加强谏官对皇权和相权独立监察的权力
B. 加强了君主对百官的控制
C. 提高了各级政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
D. 有效的清除官僚系统的腐败
10.明太祖晚年制《皇明祖训》,又规定新天子即位后,“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
如亲王不幸为“奸臣”所害,王府官员和护卫军有权“移文五军都督府,索取奸臣”。
这些规定
A. 给以后诸王举兵对抗中央提供根据
B. 意在使人知所警惧而不敢轻易犯法
C. 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行政控制
D. 有利于官员和护卫军保护亲王大臣
11.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赋予“公”“保”等虚衔,获得“票拟”职权;同时,皇帝也打破了“不许宦官识字”的惯例,并且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奏章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宦官掌握了部分“批红”职权。
这表明
A. 明代皇权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
B. 监阁共理互相制约保证皇权独尊
C. 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
D. 宦官权力恶性膨胀且呈失控之势
12.1799年皇帝颁布谕旨:“朕闻近年各省督抚两司署内教演优人……率皆朘小民之脂膏,供大吏之娱乐,辗转苛派,受害仍在吾民。
……嗣后各省督抚司道署内,俱不许自养戏班,以肃官箴而维风化。
”这表明
A. 戏剧发展导致政治腐败
B. 统治者践行重民爱民思想
C. 专制统治阻碍文化繁荣
D. 有限反腐以缓和社会矛盾
13.下图是中国古代官阶制变迁五大阶段示意图。
对秦汉和明清时期官阶制度解读正确的是
A. 秦汉官阶反映了当时贵族政治的形态
B. 秦汉品位分等高峰适应了氏族的统治
C. 明清官僚特权萎缩而待遇向职位靠拢
D. 明清官阶超越士族统治向官僚政治回归
14.绝对平等往往使得知识、美德、才能、财富等因素边缘化,无法实现社会普遍正义。
“民主制使智慧边际化”,在柏拉图眼里便是雅典政治生活的真实写照。
柏拉图眼中的“真实写照”指的是
A. 雅典民主政治是最完美的
B. 雅典民主政治使公民参与政治机会均等
C. 雅典民主政治的决策随意
D. 雅典民主政治忽视参政者的品德和能力15.“雅典公民……当他抓阄时被指定要造一艘船,或建立一支戏剧歌队时,他必须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财富;他不是自己身体的主人,因为三十三年间他必须服役于国家;他不是自己言语和情感的主人,因为任何人都可以随时审判他是不是合格的公民……”材料说明古代雅典人
A. 充分享受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各项福利
B. 直接民主的好处在于为本阶层谋利益
C. 获得平等的同时付出了自由的代价
D. 因个人隶属于社会而享受充分的权利16.古罗马的第一部公民法规定: 父亲有权监禁和鞭打儿子,把儿子当作囚犯,甚至有权处死儿子。
而罗马法完善时期(中世纪)的法典又强调: 父权应该是仁慈的而不是残暴的。
罗马法条文的变化说明
A. 古罗马父权制崇尚暴力
B. 罗马帝国缓和民族矛盾的需要
C. 基督教发展丰富了罗马法
D. 自然法精神得到彰显
17.罗马法中规定:“不知道有埋藏物的人,虽占有土地,但不占有埋藏物。
即使他知道有埋藏物,也不能通过长期占有时效取得埋藏物的所有权。
”这说明在古代罗马
A. 法律维护公民权力平等
B. 严格限制土地兼并发生
C. 严厉打击非法侵占财产
D. 法律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18.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令编写的《法学阶梯》中,将契约细分为四种实物契约、四种合意契约、口头契约和文字契约,除此之外还将其它的非典型契约统称为无名契约。
可见其
A. 具有注重形式和程序繁琐特点
B. 为民主制度提供了法律保障
C. 注重维护身份平等和个人私权
D. 利于在实际操作中准确应用
19.1917年,英国保守党领袖张伯伦第一次正式建立反对党内阁,并使用了“影子内阁”这个形象的叫法。
从此,反对党组建“影子内阁”的做法成了英国沿用至今的宪法惯例。
“影子内阁”的建立
A.阻碍了内阁的团结与和睦
B.提高了议会的权力与地位
C.加强了政党的合作与交流
D.有利于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20.1649年,当英国人民看到查理一世身首异处时,数以万计的观众齐声发出痛苦的呻吟:1660年,查理二世返回伦敦时,受到民众夹道欢迎;1688年,威廉和玛丽在英国登陆时也受到民众的欢迎。
据此可知,当时的英国
A.民主意识相对淡薄
B.宪政基础初步确立
C.仍受历史传统的影响
D.君主专制影响深远
21.据记载,18世纪初英国国王常用赏赐官职俸禄的方式拉拢下院议员,得到职位和年金的下院议员通常对国唯命是从,被称作“宫廷党”。
由此可知
A. 英国政党政治基本形成
B. 英王权力日益趋向膨胀
C. 英王操纵了议员的选举
D. 君主立宪体制尚未完善
22.据有关资料显示,19世纪初,英格兰的202个选邑(城镇选区)中,有40—50个人口在100—200人之间,14个在50—100人之间,20个在20—50人之间,4个在10—19人之间,有1个镇只有5名居民,有2个镇根本没有人居住。
上述现象表明
A. 英国代议制民主形同虚设
B. 英国各地人口在大量的减少
C. 英国的议会选举弊端丛生
D. 英国迫切需要进行议会改革
23.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除众议员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之外,其他政府部门的官员都间接选举产生:参议员通过州议会选出,总统由各州选出的选举人选出,联邦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任命,并需经参议院批准。
美国的建国精英作出这样的安排是为了
A. 避免因某种共同利益而出现部门勾结
B. 巩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联邦体制
C. 限制议员、总统和大法官的权力范围
D. 保证立法、行政和司法部门的独立性
24.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曾这样描述美国的国会:“当你进入华盛顿众议院的大厅时,你会为这个大会议厅里的粗俗举止感到震惊……他们大部分是乡村律师和商人,甚至是属于最下层阶级的人士……仅隔几步,就是参议院大厅的大门……他们当中有善于雄辩的大律师、著名的将军、贤明的行政官和出色的政治活动家。
”托克维尔意在说明
A. 三权分立原则的优越性
B. 制约大众民主的必要性
C. 国会立法程序的规范性
D. 美国人民主权的广泛性
25.1865年美国非洲裔第一次参加林肯总统第二任期就职典礼的游行;1917年妇女第一次参加威尔逊总统就职典礼的游行;1963年第一次由一名女法官主持约翰逊总统宣誓仪式;1981年里根总统就职典礼电视转播第一次为有听力障碍者提供闭路字幕。
这些“第一次”折射出美国
A. 民主制度在发展中逐渐完善
B. 总统就职宣誓仪式能与时俱进
C. 妇女的政治地位在不断提高
D. 总统就职典礼缺少统一的仪式
26.德国天主教会和南部、西南部小邦不满宪法赋予信奉新教的普鲁士的统治地位,要求更多权利。
但俾斯麦在资产阶级和容克的支持下加强了对天主教会的控制。
这说明A. 德意志宗教改革逐渐开始 B. 普鲁士专制引发社会动乱
C. 德国维护新政体任重道远
D. 自由资本主义居统治地位
27.1874年,俾斯麦说,“伟大的事业已告完成:德意志帝国被创造出来了。
现在,我开始感到无聊”。
据此有学者认为,满足和无聊感绝不适用于第二帝国的政治结构和决策体制;它们的简陋程度与它们驾驭的权势之大构成了极大反差。
材料主要反映了
A. 德意志民主政治具有浓厚专制色彩
B. 俾斯麦学握着德意志帝国国家大权
C. 俾斯麦为德国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
D. 德意志的政治结构和决策体制落后
28.“这既是第二帝国倾覆后各派政治势力博弈的结果,更是对大革命以来立宪经验教训系统总结的产物。
在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多次立宪尝试的失败后,终于在理想与现实的纠结中找到一条走出悖论、达致目标的正确通道”。
材料评价的法律文献是
A. 英国《权利法案》
B. 德意志帝国宪法
C. 法国1875年宪法
D. 美国1787年宪法
29.1815年后,“自由主义”、“激进主义”、“社会主义”、“保守主义”、“个人主义”、“女权主义”、“民族主义”等思潮先后在欧洲涌现。
这些学说井喷而出主要是为了解决
A. 君主专制制度与代议制的矛盾
B. 工业革命和法国革命引发的社会矛盾
C. 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日益激烈的矛盾
D. 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的尖锐矛盾
30.有学者曾这样评论颁布于19世纪后期的欧洲某国宪法:这部宪法“含糊不清,残缺不全。
承认‘共和国总统’这一职衔,却没有明确规定政治体制,而且这部宪法还可以同样适合于君主制。
”这反映了当时该国
A. 政治派别复杂且各具实力
B. 启蒙思想不够充分
C. 第一次工业革命尚未完成
D. 容克贵族势力强大
31.对于被迫签订的条约,咸丰的态度是“自古要盟不信,本属权宜”,表示不必严格守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恭亲王奕沂提出办理中外交涉,要“以守约为主,以践言为先”。
这种变化客观上说明清政府
A. 追求平等外交放弃华夷观念
B. 遭到列强控制成为傀儡政权
C. 外交政策逐渐接轨国际规则
D. 利用国际规则维护主权独立
“在中国进行的战争给了古老的帝国以致命的打击。
”32.恩格斯1894年11月深刻地指出:
然而,这场战争也毫无疑问地成为中国历史命运的分水岭。
对“分水岭”一词的含义理解正确的是,这场战争
A. 加快了中国殖民地半殖民地化进程
B. 活生生中断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C. 是中华民族觉醒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D. 彻底唤醒了“天朝上国”的迷梦
33.辛亥革命时各省的“国旗”使用情况如下:
旗帜使用地区
十八星旗湖北、湖南、江西
青天白日三色旗广东、广西、福建、云南、贵州
五色旗江苏、浙江、安徽
这表明
A. 独立的省份都是武力夺权
B. 革命者都放弃了反满思想
C. 革命阵营内部潜伏着危机
D. 国内对青天白日三色旗的普遍认同
34.经过长征之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与蒋介石集团的地缘矛盾明显缓解,在中日民族矛盾日渐加剧的情况下,出现了国共两党和平共处乃至联合抗战的可能性,所以说当时国内政治格局和国共政策的所有变化都与长征带来的地缘变化有关。
这说明长征
A. 消除了国共两党的分歧和矛盾
B. 是国共走向合作的根本保障
C. 为中国革命保存了革命主力
D. 有利于国共合作抗日的实现
35.1929年2月中共中央致湖北省委的信:“不要城市就是否认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就是否认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结果共产党只有变成小资产阶级农民党。
(你们)在斗争的布置上有用乡村包围城市的企图,这种倾向是极危险的。
”这说明
A. 中共尚未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
B. 中共中央坚持走苏俄道路
C. 中共当时存在性质转变的危险
D. 此时毛泽东已经离开领导岗位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36.【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一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
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
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今则西戎以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
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烦,率敛日重。
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
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
——枢密副使富弼的上疏
材料三对于庆历新政的失败,从古到今,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南宋人叶适认为范仲淹实施“明黜陟”(即严明官吏升降制度)“抑侥幸”(即限制侥幸作官和升官的途径)这两项失之“太猛”,以致激起“庸人”的反对;如果范仲淹改革,“先国家之常行,后庸人之重害”“势必民渐”,也许能够成功。
《宋史·范仲淹传》认为:“仲淹以天下为己任,裁削幸滥,考覆官吏,日夜谋虑兴致太平。
然更张无渐,规模扩大。
论者以为不可行。
”所以导致新政失败。
现代史学家邓广铭认为由于范仲淹等人在推行新政过程中,几乎可以说是同心协力,和衷共济,有时还互相推崇,招致朋党之讥。
本就对范仲淹等人有戒心的宋仁宗,最终下决心将范仲淹等人逐出朝廷。
“所以,导致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之一,也在于他抵触了宋朝的家法”。
这里的家法指朝廷对朋党的防范。
请回答:
(1)请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庆历新政的背景。
(9分)
(2)结合材料三观点及所学知识,分析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6分)
37.【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康德主张,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启蒙。
自由并非放任自流、我行我素,它体现了人类道德和人类幸福的一致性。
自由既是人的一种权利,同时也是一种责任。
这种神圣的权利应该由“法律”来保证,使争取自由权利的努力不致被权势扼杀。
……宪法应容许“最大可能的人类自由”,同时又使每个人的自由能够和其他人的自由相一致,并在适当的时候把“制度按照理念”建立起来。
——摘编自陈乐民《康德论启蒙》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德“自由观”形成原因。
(6分)
(2)依据材料,概括康德的“自由观”。
(9分)
2017—2018学年高二下期期中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1—10 DCACA CABBA 11—20 BDCDC ADDDC
21—30 DDABA CACBA 31—35 CCCDB
36.(15分)
【答案】(1)背景:官僚冗滥,吏治腐败;财政紧张,百姓负担沉重;少数民族威胁,社会矛盾尖锐。
(9分)
(2)原因:改革措施过于激进;触及官僚地主既得利益;最高统治者反对。
(6分)
37.(15分)
【答案】
(1)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自然科学取得很大进展。
(6分)
(2)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是启蒙的前提;不能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妨碍别人的自由;自由应该由法律或宪法来保证;要按照自由的理念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9分,每要点2分,答出4个要点给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