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仿真第一次备考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玉溪市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仿真第一次备考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它不会趋炎附势地扭曲自己的形象,涂改自己灵动的线条。
②除非用烈火将其燃为灰烬,使之化为尘埃。
③真正美丽的生命执著地追求着真与善。
④否则,美丽的生命就会像一条清澈的小溪,乐观坚强地奔向大海,直到最后一滴。
⑤更不会让自己美丽的底色染上一丝尘污。
A.①⑤②④③B.①⑤③②④C.③①⑤②④D.③①②④⑤
【答案】C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注意通过“重点词”来辨析。
语段赞美“生命的执着”,③句开启了话题,可作为第一句;①⑤两句是对上一句的进一步诠释,依据“它不会”和“更不会”可确认其顺序;②“除非”一词体现了语意的变化,也体现了与上一句的联系;④“否则”一词体现了与上一句的紧密联系,完成了整个论述分析过程。
据此,可排序为:③①⑤②④。
故答案为C。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启动后,我市开展了丰富多彩
....的体育活动。
B.听到这个幽默的故事,同学们忍俊不禁
....地笑了起来。
C.我们一定要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这个稍纵即逝
....的机遇,为发展家乡做出贡献。
D.我们坚信,通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举世瞩目
....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将获得圆满成功。
【答案】B
【解析】
【详解】
B项,“忍俊不禁”意思是忍不住地笑,与“笑了起来”意思重复。
二、名句名篇默写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兔从狗窦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五从军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百草丰茂。
(《曹操《观沧海》》)结庐在人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饮酒》》)无为在歧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荡胸生曾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望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满眼风光固楼。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山河破碎风飘絮,________________。
(文天祥《过零丁洋》)至若春和景明,____________,上下天光,____________。
(范仲淹《岳阳楼记》)《〈论语》十二章》中阐述学习活动最能体现一个人是否具有“仁”的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1)雉从梁上飞(2)树木丛生(3)而无车马喧(4)儿女共沾巾(5)随君直到夜郎西(6)决眦入归鸟(7)何处望神州(8)身世浮沉雨打萍(9)波澜不惊一碧万顷(10)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篇名句的背诵、默写能力。
在背诵默写诗词时不仅要注意读音,更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
一些易错字可以结合词义背诵。
此题中注意“雉”“喧”“眦”“澜”的书写。
三、现代文阅读
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可·波罗游记》中,南通被描述为一座精巧fán róng、商民互通的“海州小城”。
而今江海明珠南通已化身国际化现代新城,站在“一带一路”jiāo huì点上,A(敢为人先/勇猛果敢)的南通人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秉持共商、共享、共建的原则,陆海联动,拥抱世界,共建hé xié美好的现代化文明城市。
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短语填在A处横线上。
A处的短语是__________。
画线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繁荣交汇和谐敢为入先将“其享”与“共建”对调
【解析】试题分析:(1)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
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
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如“谐”是左右结构的字,造字法为形声字,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辨别字形。
(2)敢为人先:果断的作出相应的决策,敢于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
勇猛果敢:形容处事勇敢决断。
语境是引领“一带一路”,所以应该选“敢为人先”。
(3)“秉持共商、共享、共建的原则”语序不当。
将“其享”与“共建”对调即可。
5.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说经典
梁衡
①什么是经典?常念为经,常数为典。
经典就是经得起重复。
常被人想起,不会忘记。
②经典的书,人们一遍遍地读,一代代地读。
不但文字的经典这样,就是音乐、绘画等一切艺术品都是这样。
许多人都在梦想自己的作品、事业成为经典,好让自己被历史记住,实现永恒。
但这永恒之梦,
总是让可怕的重复之斧轻轻一劈就碎。
侈炼不够,太轻太薄,不耐用甚至经不起念叨第二遍。
倒是许多不经意之说、之作,无心插柳柳成阴,一不经意间成了经典。
当然,经典也有呕心沥血、积久而成的。
像米开朗琪罗的壁画《末日的宣判》,一画就是八年。
不管是妙手偶成还是苦修所得,总之它达到了那个水平,它如铜镜愈磨愈亮,要是一只纸糊灯笼呢?用三五次就破了。
③经典所以经得起重复,原因有三:一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二是有绝后的效果;三是上升到了理性,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经典不怕后人重复,但重复前人却造不成经典。
④文化的发展总是一层一层,积累而成。
在这个积累过程中要有个性,能占一席之地必得有新的创造。
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的欧、颜、柳、赵,王羲之的行书、宋擞宗的瘦金书都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经典。
因为在这之前没有过,实现了“空前”,有里程碑的效果。
它们是永远的参照点。
⑤经典又是绝后的,你可以重复它、超越它,但不能复制它。
后人时时想起、品位、研究经典的目的是为了吸收借鉴它,以便去创造自己新的经典。
就像爱因斯坦超越牛顿,爱因斯坦和牛顿都不失为经典。
齐白石谈到别人学他的画说:“学我者生,像我者死。
”因为每一个经典都有它那个时代、环境及创造者的个性烙印。
你只能创造你自己的高峰。
唯其这种“绝后”性,才使它高标青史,成为永远的经典。
我们时经典的重复不只是表面的阅读,更是一次新的挖据。
⑥经典所以总能让人重复、不忘、总要提起,是因为它对后人有启示和指导价值。
经典都矩出了当时实践的范围而有了理性的意义,有哲理的内涵,唯理性才可以指导以后的实践。
只有理性的东西才经得起一遍一遍地挖掘、印证,而它又总能在新的条件下释放出新的能量。
如天然放射性铀矿一样,有释放不完的能量。
范仲淹说:“先炙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司马迁说:“人总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都是永远的经典,早超出了当时的具体所指而有了哲理的永恒。
就是达芬奇《蒙娜丽莎》的微笑,小提琴曲《梁祝》中爱的旋律,还有毕加索油画中的哲理,张旭狂草中的张力也都远远超出自身的艺术价值而有了生命的启示。
⑦总之,经典所以经得起重复是因为它丰富的内涵,每一次重复都能从中开发出有用的东西。
像一块糖,因为有甜味人才会去嚼。
能经得起人反复咀嚼而味终不淡,这就是经典与平凡的区别。
一块黄土,风一吹雨一打就碎,而一颗钻石,岁月的打磨只能使它愈见光亮。
1.从全文看,作者认为经典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3.第⑤段在论证方法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答案】1.经典是内涵丰富,经得起重复的怍品;它具有前所未有的创新性(个性);无法复制的创造性;永恒(理性)的指导性(生命启示)。
2.示例一:首先提出经典经得起重复的原因是具有指导价值的观点,并分析其指导价值是上升到理性的,有着永恒性。
然后以范仲淹、司马迁的名言,达芬奇等古今中外艺术家的经典作品,来印证经典都是具有永恒指导性的。
示例二:首先明确分论点:经典经得起重复的原因是具有指导价值;强调其指导价值是上升到理性的;并运用比喻论证,进一步强调其指导的永恒性;最后运用举例论证,以范仲淹、司马迁的名
言,达芬奇等古今中外艺术家的经典作品,印证经典有着永恒指导性。
示例三:首先明确分论点:经典经得起重复的原因是具有指导价值;然后强调其指导价值是上升到理性的,有着永恒性;接着以范仲淹、司马迁的名言印证经典的永恒指导性;而且列举达芬奇等古今中外艺术家的经典作品,进一步印证经典都是超越自身艺术价值具有着永恒指导性。
3.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
先举爱因斯坦超越牛顿、两人都成为经典的事例,再引用齐白石的名言,论证了经典具有“绝后”性(独特个性)无法复制。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依据题目要求筛选符合题意的内容概括作答。
本题作答可依据“经典的书,人们一遍遍地读,一代代地读”“在这之前没有过,实现了‘空前’,有里程碑的效果……经典又是绝后的,你可以重复它、超越它,但不能复制它”“它对后人有启示和指导价值”“经典所以经得起重复是因为它丰富的内涵,每一次重复都能从中开发出有用的东西”等语句来概括作答。
2.试题分析: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思路。
分析作者论证思路,要在对文章内容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清各部分所写的内容,分析出观点、论据、运用的论证方法,然后对内容概括作答。
一般采用“先通过……引出论点或分论点,再用……事例或名言加以论述,最后得出……的结论”的答题方法,结合文本内容概括作答。
文章第6段,首先明确分论点——经典所以总能让人重复、不忘、总要提起,是因为它对后人有启示和指导价值;接着对这一分论点进行分析,强调其指导价值是上升到理性的;然后再运用比喻论证,进一步强调其指导的永恒性;最后运用举例论证,以范仲淹、司马迁的名言,达芬奇等古今中外艺术家的经典作品,印证经典有着永恒指导性。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3.试题分析:考查论证方法的作用。
常用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文章第5段先列举爱因斯坦超越牛顿、两人都成为经典的事例,再引用齐白石的“学我者生,像我者死”的名言,论证了经典具有“绝后”性,才使它高标青史,成为永远的经典。
从而论证了“经典又是绝后的,你可以重复它、超越它,但不能复制它”这一观点,采用了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
据此理解作答。
6.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让学生会回归本色
李拯
①近日,北大清华等41所高校学生会联合发起“学生干部自律公约”,表示“部分学校学生会的工作和干部中存在的功利化、庸俗化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我们学生组织不能漠视、容忍这些问题”。
团中央相关负责人表示“更多的制度改革在路上”,不少高校学生干部表示“将响应倡议”,使学生会更好地服务广大同学。
②毋庸讳言,学生会是学生自己的群众性组织,既然是组织,就有上下贯通组织架构、左右联动的部门分工。
因此,学生会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同的分工和职务。
但分工不等于等级,职务更不等同于官职。
因为在微信群直呼社联主席为学长而受到批评,这是用庸俗的等级关系代替了纯洁的同学关系;因同学写错学生干部名字而要求“开大会检查”,更有滥用权力之嫌。
这些言行的背后,有等级思想而无同学观念,有官场风气而无学生朝气,尽管只是极端个案,但折射出的学生组织庸俗化、官僚化问題却值得警惕。
③学生会的基本任务,是组织同学开展学习、文体、社会实践等多种活动,组织同学开展有益于成长成才的自我服务活动,促进同学全面发展等。
正因如此,学生会只有真正回归到自身的职能定位,才能与广大学生打成一片,从而防止功利化、庸俗化问题,更好地发挥学生会组织联系同学、引导同学的作用。
④对广大学生干部来说,为同学服务是职责,同时自己首先也是“同学”。
41所高校学生会联合发起的“学生干部自律公约”,第一条就是“恪守学生本分”。
学生干部首先是学生,不是“官”,也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某种特权存在。
牢记学生本色,真正做到从同学中来、到同学中去,是学生会的立身之本。
⑤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年轻人有朝气,社会就有朝气;年轻人有光明的前途,社会的未来就一片大好。
看看身边这个充满无限可能性的时代,年纪轻轻就沾染官气、迷恋特权,不仅会耽误自身的成长,更会错失与时代共同成长的机会。
在可以发挥想象力的时候去挥洒想象力,在应该奋斗的年纪去大胆闯荡,方不负风华正茂,正可期乘风破浪。
⑥辛弃疾在一首词中写道:“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这正是青春该有的豪气与生气。
就像“学生干部自律公约”倡导的那样,永葆理想主义情怀,彰显充满朝气、积极向上的底色,才能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记忆。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0月24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⑥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3.请简要分析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4.下列哪一则材料适合作为第③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
材料一冰心说:“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
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丰富美好的内心世界,这是学生的潜能。
”
材科二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一个全面发展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身上,体现出力量、能力、热情和需要的完满与和谐。
教育者在这种和谐里,应看到这样一些方面,诸如道德的、思想的、公民的、智力的、创造的、劳动的、审美的、情感的、身体的完善。
”
【答案】1.让学生会回归本色。
2.道理论证。
引用辛弃疾的词句,有力地论证了学生应葆有青春期的豪气与生气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首先提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的分论点;然后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最后鼓励学生“在应该奋斗的年纪去大胆闯荡”,并指出唯有如此“方不负风华正茂,正可期乘风破浪”,鞭策意味尽显。
4.材料二。
因为材料二谈的是一个人的全面发展问题,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正是学生会的基本任务之
一,这与第③段阐述的学生的基本任务与职能定位相吻合。
【解析】
1.考查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提取。
答此题前一定要看懂文章内容,把握好文章中心后再作答。
标题“让学生会回归本色”就是论点。
标题是读者接触议论文的第一信息,对读者是否注意、选择该议论文来阅读具有重要的意义。
标题就是论点好处就是直截了当,开宗明义。
一定要在通篇阅读后作答。
2.考查论证方法的类型及其表达作用。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明显使用了道理论证(引证)的方法。
引用辛弃疾的词句,有力地论证了语段的观点句“永葆理想主义情怀,彰显充满朝气、积极向上的底色,才能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记忆”。
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在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或中心论点。
论证方法就是为证明观点和中心论点服务的。
3.考查议论文语段的论证思路。
要抓住点明结构思路的语言标志。
没有词语作为标志就要仔细阅读文章内容,读懂内容后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术语作答。
如第⑤段首先提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的分论点;然后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最后鼓励学生“在应该奋斗的年纪去大胆闯荡”。
这样使整个论证过程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使论证更加深刻,观点更加鲜明。
4.考查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观点一定要能统率材料,而材料一定要能证明论点。
材料与观点必须统一。
论据与论点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因此论据与论点之间应有内在联系、有契合点才行,否则就不能证明论点。
首先要读懂题干所给句子的意思,然后通读原文,看看与原文哪一段落的内容相合,可将题干所给句子代入语段中,分析与上下文的内容是否连贯。
中心内容是否相符。
如材料二谈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生会的基本任务之一,这与第③段阐述的“学生会的基本任务,是组织同学开展学习、文体、社会实践等多种活动,组织同学开展有益于成长成才的自我服务活动,促进同学全面发展等”相吻合。
所以材料二适合作第③段的论据。
【点睛】
议论文主要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归纳论证,也叫“事实论证”。
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
演绎论证,也叫“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
结合原文分析使用。
四、文言文阅读
7.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
有不战,战必胜矣。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
..的一项是
A.兵.革非不坚利也兵:士兵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
C.寡助之至.至:极点
D.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
..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先天下之.忧而忧
B.委而.去之/濯清涟而.不妖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杀之以.应陈涉
D.然而不胜者.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3.下列对本文理解有。
误。
的一项是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地利”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C.文章“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统治者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D.文章论证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层层深入,结构缜密。
【答案】1.A
2.D
3.B
【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释义。
A.有误,“兵”的意思是兵器。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代词,这座城\助词,的。
B.表示顺承\表示转折C.凭\来。
D.……的原因。
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
B.有误,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故选B。
【点睛】
“之”的用法: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4)用作动词,到…去。
(5)用作代词。
(6)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良马对
岳飞
帝问岳飞曰:“卿得良马否?”对曰:“臣有二马,日啖①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即不受;介②而驰,初不甚疾,比③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④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不幸相继以死。
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⑤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
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
”帝称善。
(选自《岳鄂王文集》
(注释)①啖:吃。
②介:在马身上披上战甲。
③比:等到。
④褫;脱下,卸下。
⑤甫:才。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初不甚疾.(__________)(2)秣.不择粟(__________)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3.岳飞认为“致远之材”和“驽钝之材”的区别是什么?
【答案】1.快吃饲料
2.精力充沛却不逞强,是能够长途行走的良马。
(意思对即可)
3.致远之材: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
驽钝之材:寡取易盈,好逞易穷。
【解析】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
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
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
“初不甚疾”的意思是“起初不是很快”,“疾”的意思是“快”;“秣不择粟”的意思是“吃
饲料时不选择谷类”,“秣”的意思是“吃饲料”。
2.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
“裕”“逞”“致”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
“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3.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得出答案。
“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的意思是:食量大却不随便取用,精力充沛却不逞强。
这是“致远之材”的表现;“寡取易盈,好逞易穷”的意思是:吃得少,容易满足,喜欢逞强,容易力尽。
这是“驽钝之材”的表现。
选自《岳鄂王文集》作者:岳飞年代:南宋
参考译文:皇帝问岳飞说:“你得过好马没有?”岳飞回答说:“我曾经有过两匹马,每天要吃几斗的饲料,喝一斛的泉水,但是不是精美的饲料和清洁的泉水就不食用;披上鞍甲奔跑,起初不是很快,等到跑了一百里,才奋力奔驰,从中午到黄昏还能再跑二百里,卸下鞍甲不喘息不流汗,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这就是食量大却不随便取用,精力充沛却不逞强,是能够长途行走的马。
不幸两匹马相继死了。
我现在所骑的马,每天吃的不过几升,而且吃饲料时不选择谷类,喝水时也不选择泉水,骑的时候主人缰绳还没拉稳,就跳跃起来急速奔跑,才跑了一百里,就精疲力尽,流汗喘息,几乎要累死的样子。
这就是吃得少,容易满足;喜欢逞强,容易力尽,是驽钝的马。
”皇帝称赞他说得好。
9.文言文阅读
(甲)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乙)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丙)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