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精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精选)
第一篇: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精选)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但教师如果没有扎实的教学技能,空有一腔热情是没法完成教书育人这一使命的。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如何让我的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有兴趣。

每次教学之前,我都认真钻研教材,吃懂、吃透教材,精心备好每一节课,课堂上我要求自己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

我尝试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快乐地学,学得快乐。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在教育这片土地上,我付出了,我快乐了,我收获了。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

”我时常想,我们作教师的,每天教育学生,我们也应该扪心自问,自己的心中是否拥有这片阳光呢?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

学习兴趣是学生求知的起点,也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巨大动力。

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就会学得轻松而有成效。

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兴趣,使人不怕吃苦;兴趣,使人废寝忘食;兴趣,使人执着而愿意付出努力。

人一旦对某种事情产生了兴趣,那么他会竭尽全力投入到从事这件事情的活动中去。

试想,如果一个学生把玩“捉迷藏”、打电子游戏的那种积极态度和热情用于学习中,那么,他的学习情况会是怎样的呢?毫无疑问,他的学习一定是很棒的,甚至是非常好的。

因此,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不可忽视的一项任务。

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强大动力。

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那么,他在学习中所付出的精力和在学习方面产生的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始至终主
动参与学习,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课堂上如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尊重学生,营造学习气氛
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引领和主导的作用。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学生知识获取、能力培养、个性发展的主要途径。

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课堂上,只有尊重学生,给学生营造一种
和谐、融洽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才能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把教育活动视为他们自己真正乐意的生活。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对某件事产生兴趣,可以孜孜不倦地学习,兴趣更浓者,能达到废寝忘食的境界。

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就会在无意中形成这种内在的动力,积极参与学习。

因此,教师应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千方百计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更新理念,注重兴趣培养
课堂作为教书育人的主阵地,我们能否用新的观念,正确的思想去认识和占领这个阵地,是我们课堂成功与失败的关键。

作为教师,只要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并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就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寓教于乐是教学的最高境界,以兴趣为基础,教师在教的过程中注重兴趣的培养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感觉有兴趣接受和探索。

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使教师教中有乐,让学生学中有乐!
兴趣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不仅能使学生积极地、能动地、自觉地从事学习而且能起着开发学生潜能的作用,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

由此可见,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
就会在无意中形成一种内在的动力,积极参与学习。

因此,教师应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千方百计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只有采取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形式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才能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才能使学生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高兴的事。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知识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第二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进入初二的学生,不再像初一时那样天真、单纯、易“忽悠”,也不像毕业学年面临中考时那种着急,抓紧一切时间学习,而且有些孩子由于青春期的原因,非常固执,不听话,不爱学习,所以说初中四年里,初
二、初三是“塌腰”的学年。

那么如何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成为了我头疼的一件事。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们喜欢互相比,竞争,而且我的班级的学生较团结,根据以上特点,本学期,我采用“小组竞争学习法”。

我把班级学生分成8个小组,每个小组一名组长,一名副组长,评比的内容有很多,其中包括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交流一项,每组内都有成绩好和成绩差的学生,这样能够互相帮助,组长把关,让每个同学当堂都有收获,当老师出一道难题时,小组成员共同探究,分工明确,发挥各自的优点,上课积极举手发言,也是评比的一项,当堂小测能检验出各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他们竞争激烈,每个人都参与进来,效果较好。

这种学习方式已经持续了快一个学期,效果较好,但是也要求老师张弛有度,更关注细节,不断完善,不让孩子们有“空隙”可钻。

总之,老师只要动脑筋想办法,总会解决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办法总比问题多嘛。

第三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传统试卷偏重机械式解答,激不起学生情感的涟,提不起学生考试的积极性。

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应对传统试题加以改造。

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学生乐于完成的试题。

如,猜猜老师宿舍的电话号码是多少,猜出后,考试后打个电话给老师。

()最小的质数。

()2和3的最小公倍数。

()最小的合数。

()一位数中最大的偶数。

()既是偶数又是质数。

()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但它是奇数。

()比所有自然数的公约数少1的数。

()5的最大约数。

学生根据这些条件,猜出“26482105”,考后按这个号码拨出去,接电话的果然是自己的老师,学生会感到十分有趣。

把试题寓于猜迷之中,有趣的猜谜活动吸引了学生。

“吊”起了学生的胃口,学生将会“吃”的有滋有味。

这样的题目,学生才乐做,才爱做。

一位农夫请了工程师、物理学家和数学家来,想用最少的篱笆围出最大的面积。

工程师用篱笆围出一个圆,宣称这是最优设计。

物理学家将篱笆拉开成一条长长的直线,假设篱笆有无限长,认为围起半个地球总够大了。

数学家好好嘲笑了他们一番。

他用很少的篱笆把自己围起来,然后说:“我现在是在外面。


对数是中学初等数学中的重要内容,那么当初是谁首创“对数”这种高级运算的呢?在数学史上,一般认为对数的发明者是十六世纪末到十七世纪初的苏格兰数学家——纳皮尔(J·Napier,1550~1617)男爵
在纳皮尔所处的年代,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刚刚开始流行,
这导致天文学成为当时的热门学科可是由于当时常量数学的局限性,天文学家们不得不花费很大的精力去计算那些繁杂的“天文数学”,因此浪费了若干年甚至毕生的宝贵时间
纳皮尔也是当时的一位天文爱好者,为了简化计算,他多年潜心研究大数字的计算技术,终于独立发明了对数然而,纳皮尔所发明的对数,在形式上与现代数学中的对数理论并不完全一样在纳皮尔那个时代,“指数”这个概念还尚未形成,因此纳皮尔并不是像现行代数课本中那样,通过指数来引出对数,而是通过研究直线运动得出对数概念的
那么,当时纳皮尔所发明的对数运算,是怎么一回事呢?在那个时代,计算多位数之间的乘积,还是十分复杂的运算,因此纳皮尔首先发明了一种计算特殊多位数之间乘积的方法让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例子:
(1)0,1,2,3,4,5,6,7,8,9,10,11,12,13,14,…
(2)1,2,4,8,16,32,64,126,256,512,1024,2048,4096,8192,16384,…
这两行数字之间的关系是极为明确的:第(1)行表示2的指数,第(2)行表示2的对应幂如果我们要计算第二行中两个数的乘积,可以通过第一行对应数字的和来实现比如,计算64×256的值,就可以先查询第一行的对应数字:64对应6,256对应8;然后再把第一行中的对应数字加起来:6+8=14;第一行中的14,对应第二行中的16384,所以有:64×256=16384
纳皮尔的这种计算方法,实际上已经完全是现代数学中“对数运算”的思想了在“运用对数简化计算”的时候,采用的正是这种思路:计算两个复杂的乘积,先查《常用对数表》,找到这两个复杂数的常用对数,把这两个常用对数值相加,再通过《常用对数的反对数表》查出和值的反对数值,就是原先那两个复杂数的乘积了这种“化乘除为加减”从而达到简化计算的思路,不正是对数运算的明显特征吗?
经过多年的探索,纳皮尔男爵于1614年出版了他的名著《奇妙对
数定律说明书》,向世人公布了他的这项发明,并且解释了这项发明的特点
所以,纳皮尔是当之无愧的“对数缔造者”,理应在数学史上享有这份殊荣伟大的导师恩格斯在他的著作《自然辩证法》中曾经把笛卡儿的坐标、纳皮尔的对数、牛顿和莱布尼兹的微积分共同称为十七世纪的三大数学发明法国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拉普拉斯(Pierre Simon Laplace,1749—1827)曾说:对数,可以缩短计算时间,“在实效上等于把天文学家的寿命延长了许多倍”
许多名人喜欢用数学比喻,往往出语幽默、灰谐,好比深山闻钟,记人记忆久远。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号称“悖论之父”,他有四个数学悖论一直传到今天。

他曾讲过一句名言:“大圆圈比小圆圈掌握的知识要多一点,但因为大圆圈的圆周比小圆圈的长,所以它与外界空白的接触面也就比小圆圈大,因此更感到知识的不足,需要努力去学习”。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他有八位好朋友做帮手,使他少犯错误,甚至可以不犯错误。

他编了一首歌,读起来非常动听: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万事指导我。

你若想问真姓名,名字不同都姓何。

何事、何故、何人、何如、何时、何来、何去,好像弟弟与哥哥。

还有一个西洋派,姓名颠倒叫几何。

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少错误。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成名后,曾收到过一位女士的求爱信;“你有一个出众的名声,我有一个高贵的地位。

这再者加起来,再乘上万能的黄金,足以使我们建立起一个天堂都不能比拟的美满家庭。

”杰克-伦敦连忙回信,他答得很妙:“根据你列出的那道爱情公式,我看还要开平方!不过这个平方根却是负数”。

“电脑算命”看起来挺玄乎,只要你报出自己出生的年、月、日和性别,一按按键,屏幕上就会出现所谓性格、命运的句子,据说这就是你的“命”。

其实这充其量不过是一种电脑游戏而已。

我们用数学上的抽屉原理很容易说明它的荒谬。

抽屉原理又称鸽笼原理或狄利克雷原理,它是数学中证明存在性的一种特殊方法。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把3个苹果按任意的方式放入两个抽屉中,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
里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苹果。

这是因为如果每一个抽屉里最多放有一个苹果,那么两个抽屉里最多只放有两个苹果。

运用同样的推理可以得到:
原理1 把多于n个的物体放到n个抽屉里,则至少有一个抽屉里有2个或2个以上的物体。

原理2 把多于mn个的物体放到n个抽屉里,则至少有一个抽屉里有m+1个或多于m+l个的物体。

如果以70年计算,按出生的年、月、日、性别的不同组合数应为70×365×2=51100,我们把它作为“抽屉”数。

我国现有人口11亿,我们把它作为“物体”数。

由于1.1×=21526×51100+21400,根据原理2,存在21526个以上的人,尽管他们的出身、经历、天资、机遇各不相同,但他们却具有完全相同的“命”,这真是荒谬绝伦!
在我国古代,早就有人懂得用抽屉原理来揭露生辰八字之谬。

如清代陈其元在《庸闲斋笔记》中就写道:“余最不信星命推步之说,以为一时(注:指一个时辰,合两小时)生一人,一日生十二人,以岁计之则有四千三百二十人,以一甲子(注:指六十年)计之,止有二十五万九千二百人而已,今只以一大郡计,其户口之数已不下数十万人(如咸丰十年杭州府一城八十万人),则举天下之大,自王公大人以至小民,何啻亿万万人,则生时同者必不少矣。

其间王公大人始生之时,必有庶民同时而生者,又何贵贱贫富之不同也?”在这里,一年按360日计算,一日又分为十二个时辰,得到的抽屉数为60×360×12=259200。

所谓“电脑算命”不过是把人为编好的算命语句象中药柜那样事先分别一一存放在各自的柜子里,谁要算命,即根据出生的年月、日、性别的不同的组合按不同的编码机械地到电脑的各个“柜子”里取出所谓命运的句子。

这种在古代迷信的亡灵上罩上现代科学光环的勾当,是对科学的亵渎。

作者:佚名来源:本站搜集
对数是由英国人纳皮尔(Napier,1550~1617)创立的,而对数(Logarithm)一词也是他所创造的。

这个词是由一个希腊语(打
不出,转成拉丁文logos,意思是表示思想的文字或符号,也可说成“计算”或“比率”)及另一个希腊语(数,抱歉,我不知道拉丁文怎么写)结合而成的。

纳皮尔在表示对数时套用logarithm整个词,并未作简化。

至1624年,开普勒才把词简化为“Log”,奥特雷得在1647年也用简化过了的“Log”。

1632年,卡瓦列里成了首个采用符号log 的人。

1821年,柯分用“l”及“L”分别表示自然对数和任意大于1的底的对数。

1893年,皮亚诺用“logx”及“Logx”分别表示以e为底的对数和以10为底的对数。

同年,斯特林厄姆用“blog”、“ln”及“logk.”分别表示以b为底的对数、自然对数和以复数模k为底的对数。

1902年,施托尔茨等人以“alog.b”表示以a为底的b的对数,此后经过逐渐改进演变,就成了现代数学上的表示形式。

对数于十七世纪中叶由穆尼格引入中国。

十七世纪初,薛凤祚的《历学会通》有“比例数表”(1653年,也称“比例对数表”),称真数为“原数”,称对数为“比例数”。

《数理精蕴》中则称作对数比例:“对数比例乃西士若往·纳白尔所作,以借数与真数对列成表,故名对数表”。

此后在我国便都约定俗成,称作对数了。

我们可能在一次考试中就用到所有的常用数学符号,但它们的发明却经历了许多许多年。

先说+-×÷这四个符号吧。

500多年前,行车数学家维德梅发明了“+”,很形象地指出这是在一横上面再加一竖。

后来,他想到把竖去掉就是减少,于是又发明了“-”。

300年后,美国数学家欧德赖把“+”旋转了半圈,于是发明了“×”。

18世纪,瑞士人哈纳在给孩子分西瓜时,一刀把西瓜切成两半,于是他发明了“÷”,就是用一条线把两点分开。

“=”是16世纪英国学者列科尔德发明的,他觉得两根粗细长短一样又完全平等的线表示“等于”再合适不过。

公元1631年,一个名叫哈里奥特的人把“=”分别向两边张开,就发明了大于号>和小于号<。

平方根号“√”,1220年意大利数学家菲波那契使用R作为平方根号。

十七世纪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在他的《几何学》一书中第一次用“√”表示根号。

“√”是由拉丁文root(方根)的第一个字母“r”变来,上面的短线是括线,
相当于括号。

第四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读后感
古往今来,因为兴趣使很多人走向成功。

牛顿因为对物理的兴趣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爱迪生因生因为科学的兴趣而发明了电灯;他们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邓亚萍从小个子矮,手脚粗短,根本不合体校的要求,体校的大门没能为他敞开。

因为她对乒乓球的兴趣,于是年幼的邓亚萍跟父亲学乒乓球,历尽千辛万苦,10岁的她便在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中获得团体和单打两项冠军。

姚明因对篮球的兴趣而成为伟大的球星。

孔子也在论语中写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它的意思是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无独有偶,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

兴趣能够让人更多地接触该领域的内容;兴趣能够让人积极主动地寻找答案;兴趣往往能够让人提出很多问题,同时驱动人去积极及时地寻找问题的答案或解决方法,推动实际问题的解决;兴趣能够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复习;兴趣能够集中注意力。

注意力越集中,记忆的效果就越好;兴趣在很多时候就是学习的方向;兴趣的重要性就在于人们能够提出比较具体的学习目标,并很容易从专业的学习中获得成绩和成就感。

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强大动力。

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那么,他在学习中所付出的精力和在学习方面产生的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学习,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精心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

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
参与意识,使学生乐学、爱学。

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学习中,教师还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给学生营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经历动手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坚定学好知识的信心。

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的角度有所不同,所以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和思维的层次也不同,在学生交流讨论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和思路,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有好处的。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创造性地应用教学资源,精心创设情境,用学科本身的美去感染学生,用巧妙的课堂教学安排去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形成,将变成一种学习的动力和信念,这种信念将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怕吃苦、不怕挫折,敢于质疑、敢于挑战。

侯镇一中
刘如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读后感
第五篇:浅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毕业论文
题目:《浅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考号:************姓名:吴姓辰时间:2015年4月
题目:浅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姓名:吴星辰
考号:************
内容摘要: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积极性中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对小学生的学习和智力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首要是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因此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巧设导入;善设问题;教学方法多元互补;营造课堂乐学情境;运用先进新颖教学手段等策略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兴趣、积极性、效率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和参与目中活动的心理倾向。

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社会说动和发展的。

兴趣对人们的活动起着积极的作用。

特别是对小学生的学习起着推动作用。

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积极性中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

如果小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自觉地、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探索。

这时,学习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当然也有助于他们取得较好的成绩。

因此,我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对小学生的学习和智力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1.爱迪生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天才是勤奋的结果,但只有兴趣才能出勤奋,勤奋才能出天才。

学习兴趣是学生产生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因素,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

它表现为人们对某种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的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

兴趣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产生愉快的心理状态。

学生如果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启学生的智慧,他们就会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使自己不断地去专研和学习,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经验。

2.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

所以说,学习最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对学习的知识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知识才能够灵活地运用。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3.一位教育家也曾说过:“如果人们吃饭没有食欲,勉强地把食物吞到胃里去,其结果只能引起恶心和呕吐,至少是消化不良,健康不佳。

反之,他乐意接受,就能很好地消化它。

”同样的道理,成功的教学也不应该强制,而应该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