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噪声的控制与危害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噪声的控制与危害》教学设计与反思
科目:物理教学对象:小湾东镇中学八年级学生课时:1
提供者:席祝安单位:南涧县小湾东镇中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噪声的控制与危害》是新人教版八年级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声音的产生、传播、特性之后学习的内容。

本节课的物理知识不多,主要是从环境保护出发,要学生了解噪声的危害和怎样减弱噪声,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乏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乐音和噪声的区别.知道噪声的危害和减弱噪声的途径.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观念。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一
八年级学生处于中学期间的过度阶段,自学能力和观察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总体的学习能力还不是很高。

本节教材的物理知识较少,教学中要从生活中保护环境出发,突出噪声的危害和怎样减弱噪声,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应用科学方法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U匕前,学生已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道了人耳听声的原理, 理解了声音的三种特性。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过噪声,受过噪声的一害,因此,通过本节教学后学生应该较容易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一
本节课首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一节所学习的主要内容,巩固上一节的内容并达到导入新课的1=1的,然后调动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总结多种噪声的来源,通过播放小资料找出几个声音的强弱。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如何减弱噪声,得出很多方法.最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归纳控制噪声的方法。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本节的重点是从环保角度出发,突出噪声的危害和怎样减弱噪声,联系实际,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难点:减弱噪声的途径.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首先以提问方式复习上一节
所学习的主要内容,重点判断声
音是传递能量还是传递信息。

接着提问假如你正在午休,有同学在走廊大声歌唱,你感觉怎样?一下子将学生带到生活中。

学生观察思考、并回答问

巩固上一节的
内容并达到导入新
课的目的。

1、噪声及其来源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噪声污染与大气污染、水污染和有毒的固体废物污染等都是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源。

随后从物理学角度出发阐明了噪声的形成,再从环境保护的角
度说明了什么声音属于噪声。

在理解乐音的基础上,通过比较乐音和噪声的区别,总结出噪声的两种意义。

并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令人心烦的声音,从而掌握噪声的概念。

并让学生回答:你知道城市、乡村噪声的来源主要有哪些?
学生说出很多种噪声的来

调动学习积极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分贝来表示后,文中列出表格,通过大量数据及各种分贝声音下人的生理或心理反映作依据,阐明了噪声对
人的危害,同时也说明了减弱噪声污染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噪声的等级也是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让学生看“小资料”,并找出几个声音的强弱。

学生看了小资料踊跃发言
调动学习积极

3、噪声的控制方法
设计了一个情景:假如你正在
学习,而隔壁房间内电视的吵闹声影响了你,你会怎么办?,突并分别举出事例:安装消音器或隔音罩;植树造林,戴耳罩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很
多方法
由教师和学生
共同总结归纳控制
噪声的方法。

八、板书设计
2.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一、噪声的来源:
二、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单位:分贝
三、控制噪音:
防止噪音的产生,阻断他的传播,防止它进入耳朵。

九.教学反思
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反思(不少于200字):
本节课的基本思路是让学生互相讨论进行探究,形成感性认识,在教师的不断提问下,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热烈讨论,踊跃发言。

对学生的回答,教师不是简单地评价对与借, 而是鼓励引导学生,逐步完善讨论探究,形成理性知识。

在联系实际过程中学习知识, 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这种方法,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

更重要的是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立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这节课精彩很多,比如使用多媒体,大量设置教学场景,使学生获得强烈的感受,对培养学生的审美、环保、保健意识起到了应好的作用,教学内容及外延丰富翔实,使得学生兴趣盎然,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积极广泛。

这节课由于学生活动多,以至时间掌控上略显前送后紧。

但我认为是值得的,这也是由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决定的。

关于“噪声的控制”部分,虽是重点但非难点,学生易于掌握。

同时,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学生活动要加强引导,使教师“主持”的身份充分得以施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