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岛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海岛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研究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中国经济及科技的发展,海洋开发已经成为国家的发展战略。
海岛作为分布于海洋中的小片陆地,既是海洋开发的前沿基地又是海洋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岛旅游开发是海岛开发的热点之一,随着海洋开发与旅游开发的深入,中国海岛旅游开发正在迅速发展。
而海岛的生态环境远较陆地脆弱,同样的旅游活动行为与旅游环境容量对海岛的环境影响较陆地要大得多,并且其他产业行为对海岛环境的破坏,也会对海岛旅游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因此,在海岛旅游开发中环境问题是必须首先面对并亟需探讨解决的问题。
1 海岛环境的特征
1.1 区位环境独特性
区位环境是指由一个地区自身所具有的自然和人文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地理位置以及与周边地区的相互关系等因素所形成的区域综合环境状况。
据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21条的明确规定:“岛屿是四面环水并在高潮时高于水面的自然形成的陆地区域。
”海岛与大陆隔离,或位于远离大陆的海洋,或位于大陆的近岸海域,由于四面临海,其气候、生物、土壤、水文等自然地理要素受海洋影响较大,加之海岛的小片陆地局限,海岛自然条件具有海岛的独特性,例如海岛上的生物群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殊的动植物区系板块,形成了与大陆不同的特殊自然生态系统。
同时,海岛与大陆隔离,对外联系受交通制约相对封闭,形成海岛独特的民风民俗及社会经济环境,例如,较为封闭的环境保留了海岛淳朴的民风与民俗并形成单一的经济结构。
总之,海岛四面环海的相对地理位置使之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与周边地区的相互关系等因素所形成的区域综合环境状况具有海岛的独特性。
1.2 生态环境脆弱性
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就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 力量(物质和能量) 或作用的总和。
首先,海岛地域面积有限,与大陆隔离,生物种类少,食物网简单,生态系统容易遭到破坏甚至毁灭。
其次,海岛位于陆海各种动力作用最敏感的界面,敏感性强,稳定性差,海岛生态环境在陆海动力作用下表现出的海岛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共性是因自适应而受到损害的性质,主要表现为气候变化和海平面的升降。
再次,海岛环境在人类开发活动影响下因适应而受到损害的性质,如海岛地形地貌的改变、海岛植被的破坏,由于海岛的封闭性,地域的局限性与环境的不稳定性,海岛生态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适应性较差,但可通过社会政策、规划、经济调控等降低损害的程度。
1.3 海岛环境的海洋性
海岛环境的海洋性特征极其显著,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都印上了深深的海洋印痕。
由于海岛被海洋巨大的水体包围,气候具有显著的海洋性,年较差和日较差都比大陆性气候小。
春季气温低于秋季气温。
全年最高、最低气温出现时间比大陆性气候的时间晚;海岛在海洋的动力作用下形成基岩海岸、淤泥质海岸、生物海岸(珊瑚礁海岸、红树林海岸),海岛上发育着各种海蚀地貌、海积地貌等海洋作用地貌类型。
此外,海岛的土壤与水体都会表现出受海洋影响的特征。
海岛邻近海域分布着海洋生物,陆域部分生物也受海洋影响。
同时,海岛居民与外界接触较少,主要依靠海洋捕捞生存,加之海岛的封闭性,海岛居民的语言、信仰、文化、习俗都有别于内陆区域,形成了具有独特海岛民风民俗的
社会文化环境。
1.4 海岛环境的不稳定性
海上天气变化多端,而影响海上安全最厉害的气象灾难还属海雾和大风。
在我国南方的海岛每年都要遭受台风的袭击。
北方的环渤海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海上大风、风暴潮、海冰、大雾等灾害性天气,严重影响海上生产作业、航运和军事活动,常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
此外,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海面升降也将会严重影响海岛环境的稳定性。
海岛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也是海岛环境不稳定性的一个方面。
1.5 海岛环境的综合性
海岛环境兼具海洋与陆地的属性,海岛与其周围海域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海岛环境系统。
各海洋自然要素之间,海岛各陆域自然要素之间,海岛海域海洋自然要素与海岛陆域各自然要素之间,以及有居民海岛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海陆兼具的综合性环境系统。
2 中国海岛旅游开发现状
我国海域面积广阔,海岛数量众多。
据统计,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岛屿有6961个(海南岛、港澳台除外),433个岛屿有常住人口,人口452万,大部分海岛居民以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为业。
由于渔业资源逐渐衰减,海岛居民的传统就业方式亟需转型。
海岛四周环海,气候宜人,风光秀丽,是深受旅游者欢迎的观光、休闲度假的目的地。
海岛旅游开发为海岛居民提供了新的就业方式与更多的就业机会。
海岛居民开发海岛的需要与游客对海岛旅游的需求相呼应,促进了中国海岛旅游业的迅速发展。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海岛处于较封闭的状态,海岛开发滞后,因此,受自然条件、经济状况、旅游基础设施、旅游设施、人口素质等制约,海岛旅游开发一直以来仍然处于初级状态,虽然海岛旅游者的数量在增加,但绝大多数海岛旅游者的行为仍然停留在游览观光的基本层次。
海岛旅游开发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由于开发的无秩序与盲目性也造成了海岛环境的诸多问题。
3 海岛旅游存在的环境问题
良好的海岛环境是海岛旅游开发的基础,而海岛旅游的环境问题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海岛自然环境对旅游的制约,另一方面是海岛无序开发破坏了海岛旅游环境,包括海岛旅游开发对海岛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及其它海岛(或海岛附近海域)开发造成的海岛旅游环境问题。
3.1 海岛自然环境对海岛旅游的制约
海岛四面环水的地理环境使得海岛交通不便,海岛生态环境脆弱使得海岛旅游环境容量较内陆低,海岛环境的不稳定性(如热带气旋与海雾的发生)会打乱海岛旅游的行程并威胁到旅游者的安全,这些海岛自然环境特征制约着海岛旅游开发模式与开发方向。
3.2 海岛的环境污染
由于海岛远离大陆,交通不便,相对封闭,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绝大多数海岛的主要产业就是海洋渔业或简单的海产品加工,基本不存在环境污染。
海岛良好的自然环境,优美的自然风光与远离尘嚣的神秘性对内陆旅游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海岛开发热的兴起,许多海岛也受到程度不同的环境污染。
污染源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来自海岛开发带来的污染,包括海岛旅游开发带来的污染与海岛其它产业带来的污染;二是来自陆源污染,近岸岛屿受到陆地排放物污染;三是来自海岛附近海域油田开发及所属海域过往船只漏油的污染。
3.1.1空气污染
海岛旅游的开展打破了原来传统的生产方式,许多企业看到了海岛的发展潜力,在岛上投资兴办企业,只注重了经济的利益而忽视了环境的保护,使海岛的空气受到了很大的污染。
如,十年前, 普陀山的环境质量基本保持在良好的状态上, 尤其大气环境质量优良, 各种污染物指标的日均值在未检出或维持未检出的水平。
但近几年来, 由于旅游活动的增加, 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增多, 大气质量有下降趋势。
经监测,普陀山局部区域大气环境中污染物浓度增加, 二氧化硫最高日均值0.028mg/m要求, 但与过去比较, 浓度增加近1.8倍。
此外, 随着自驾车的增多, 驾车旅游的人数增加, 也加重了汽车对环境的影响。
根据相关研究人员的估算, 每位游客使用私人交通工具将比利用公共交通工具时多排放出10倍的空气污染物。
3.1.2水体污染
海岛水域的污染除了近岸岛屿的陆源污染外,海岛附近海域油田开发的漏油事故及经由海岛附近的船只的漏油以及岛内开展的修船造船行业,都会污染海岛周围的海域水体,甚至由此污染海岛上的海滩,对海岛旅游构成很大的威胁。
如山东长山岛的月牙湾,由于海域污染,漂亮的鹅卵石海滩污染了油污,常常弄脏游客的身体与服饰,导致游客的投诉。
同时,围绕海岛进行的各项旅游活动如游船、垂钓、潜水等活动, 也会对水体造成威胁。
游船泄露的油污, 游客丢弃的垃圾, 餐厅排出的废水, 洗衣房流出的洗衣水等等, 不仅严重污染了海岛附近的水域, 而且由于大量的化学物
质和营养物质进入水体, 超过了其本身的自净能力, 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过程加快,
使原本明净湛蓝的海水变得污浊不堪,绵长洁白的沙滩变得污垢片片。
以普陀山为例, 十年前水体中有机污染物(以高锰酸盐指数计) 含量最高为9.94mg/L,基本上能适应景观游览的要求。
但目前水体中有机污染物含量增加迅速, 超过景观用水标准限值。
3.1.3噪音污染
海岛上个别宾馆将发电机房建在景区要道边, 又未采取有效的降噪措施, 致使
某些景区受到80dB 以上高强度噪声的污染。
同时,大量游客的进入打破了海岛往日的宁静,打扰了海岛鸟类的繁衍生息,海岛的生态平衡面临挑战。
3.1.4固体垃圾
旅游开发在为岛屿带来大批游客的同时, 也带来了大量的垃圾。
游客在观光、住宿、就餐等活动中,会产生大量的民生污染, 随手丢弃的包装袋、饮料罐、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生活垃圾等等, 都成为海岛旅游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海岛为了发展旅游而大兴土木留下的建筑垃圾, 以及从岛外运进的大批物品留下的包装垃圾, 都
严重地污染了海岛环境。
大量垃圾的堆放,不仅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也导致了土壤营养状态的改变,还会由于空气和光线的堵塞而使生态系统受到损害。
海岛土地面积有限,固体垃圾得不到妥善解决,必将影响到居民的生活环境与生活质量,更会降低海岛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3.3 海岛的生态环境面临威胁
海岛开发带来的环境污染,以及海岛旅游发展带来的客流超载,严重威胁着海岛脆弱的生态环境。
3.3.1淡水资源的过度消耗
海岛淡水资源贫乏,长期以来淡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困扰着居民的日常生活与海岛的经济发展。
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海岛游成为热点,由于仅考虑到短期的经济利益,我国海岛旅游最初仍沿袭的是大众旅游模式,没有顾及到海岛的环境承载力。
随着游客的大量涌入, 旅游设施的增多, 对日用水的消耗日益增大, 这就会使岛上原
本就很珍贵稀缺的淡水资源出现了消耗过度, 水源枯竭的现象。
并且由于水位下降, 海水倒灌,岛上的淡水资源遭到破坏。
如长岛近几年来大力发展“渔家乐”旅游项目,
旅游旺季时一天进岛1 万多人, 大批游客“吃住在渔家, 游乐在海上”。
旅游虽然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但也造成了海岛严重的水资源匮乏, 成为长岛进一步发展旅
游的障碍。
3.2.3土壤和植被遭到破坏
为了发展旅游业, 有关部门在土地面积有限的海岛上大量兴建宾馆、码头、车站、高尔夫球场、修路造桥等旅游设施, 其结果造成大量土地被侵占, 大批森林遭到砍伐, 使森林覆盖率锐减。
如1980年,海南岛有原始天然林0.331万平方公里,占全岛总面积的8.8%。
而最新的统计数据是,海南岛目前仅存原始天然林约0.0643万平方公里,只占全岛总面积的1.89%,热带雨林的严重破坏,大大削弱了对水资源的涵养和调蓄能力,导致海南生态环境退化,旱涝灾害日益严重。
另外, 随着游客的增多, 对土壤的踩踏压力增加, 造成土壤板结度增加, 水分渗透率减少, 水土流失增加,裸露面积增加, 有机物质减少。
旅游活动对植被的影响还表现在大面积移植和引进外来物种等方面。
3.2.4生物物种锐减
旅游对岛屿生物物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饮食消费、引进物种、狩猎、垂钓、采集等方面。
旅游活动中游客对野生动物的消费行为十分严重, 因为游客对山珍海味的嗜好, 导致和加速了大肆捕杀野生动物, 狩猎活动使动物种类减少; 旅游部门为了吸
引游客, 常常引入如猴子等观赏动物, 会干扰当地物种的生态位,引起生态系统紊乱;旅游活动中游人对动物的干扰会影响动物的数量和密度, 对岛上的鸟类、动物造成威胁。
另外, 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还喜欢购买各种野生动物的相关纪念品, 如蝴蝶标本、贝壳、珊瑚等, 造成生物物种的锐减。
海南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着巨大压力和严峻挑战,在过去的50多年里,海南共有200多个物种濒临灭绝。
海南油杉、海南黄皮、海南长臂猿等物种已列为极危物种。
舟山渔场过去有大黄鱼、凤尾鱼、贻贝等鱼虾贝类300 多种, 现在不但品种明显减少, 而且个体变小, 产量急剧下降。
4 海岛旅游环境保护建议
针对海岛环境特点,我国海岛旅游开发现状及海岛旅游存在的环境问题,提出我国海岛旅游环境保护建议如下:
4.1以海岛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为了保护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生态系统,合理开发利用海岛自然资源,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我国于2009年12月26日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并自2010年3月1日起施行。
早在十年前,为了保护和改善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资源,防治污染损害,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于1999年12月25日,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公布,自2000年4月1日起施行。
这两部法律的颁布实施见证了海岛保护从见诸相关法律条文到专门的海岛保护法的公布与实施的进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的颁布施行是我国海岛保护真正有法可依的标志。
但由于诸多原因,无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的实施细则都没有制定出台,这影响了两部法律在实践中的操作性,不能使两部法律发挥出具体入微的工作效应。
我国海岛众多,无论从地理位置,面积大小、形成原因、气候条件、地质地貌土壤,生物条件还是人文经济特点都有很大的区别,因此,还需要更细的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施行,以保证海岛环境保护落到实处。
对于以旅游为主要功能的海岛,一方面制定法律法规限制其他行业的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另一方面也要针对海岛旅游活动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避免海岛旅游活动对海岛环境的污染与生
态环境的破坏。
因此为确保海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维持海岛良好的生态环境,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是前提与保障。
4.2借鉴国外海岛旅游开发经验,科学规划,打造海岛生态旅游模式
国外海岛旅游开发的成功经验,尤其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对我国海岛旅游开发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如,被誉为加勒比海明珠的坎昆,发展旅游特别注重公众参与,保护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而且旅游设计别具特色,以“天人合一”作为建筑设计思想,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有着印度洋碎玉之称的马尔代夫,把“生态旅游”作为发展海岛旅游的理念,在海岛旅游资源开发时,始终注重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
我国海岛旅游规划应该在生态旅游理念的指导下,尊重海岛的环境特点,依据各个海岛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的海岛旅游规划,从而指导海岛旅游采用生态旅游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4.3由政府主导,改善海岛基础设施,预防环境污染,保护海岛旅游环境
我国海岛被称为“东部的西部”,由于长期与大陆隔离,陆岛交通不便,海岛基础设施薄弱,居民生活水平远远落后于近岸大陆。
由于海岛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大,经济效益不直接、明显,许多旅游开发企业不愿过多投入,而仅靠当地的财力则根本无法解决。
因此,海岛的基础设施应作为民生问题由政府主导建设,除了满足海岛居民的自身需求外,还要兼顾旅游发展的需要,力求实用美观,与海岛环境相协调。
在以旅游为主要功能的海岛,尤其要重视有关污染防治的基础设施建设。
尽量考虑利用清洁能源,建设污水集中处理和回用设施及固体垃圾处理设施。
各项建设都应与景观相协调, 不要建设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的设施。
海岛旅游区内不能开山采石、挖沙取土、围海造田以及进行可能改变旅游区地形地貌的各种活动, 对于已经造成生态破坏的, 要积极整治, 恢复原貌。
我国舟山市的一些海岛比较重视生活污水的处理,如,朱家尖南沙污水处理站投入运行已有数年, 普陀山、嵊泗一些目前尚无集中处理条件的宾馆、饭店也开始配备污水处理设施, 普陀山龙沙污水处理站建设已列入计划, 市区的污水处理厂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
并建议在旅游区开发中水道系统, 以宾馆或居住小区排水为水源, 经适当处理达到一定水质标准后, 输送和分配给用户作生活杂用、绿化灌溉等非饮用水。
4.4 在旅游海岛建立海岛环境监测站与旅游信息监测系统
一方面通过海岛环境的监测及时了解与掌握海岛环境状况,以便防患于未然,预防环境问题的产生或及时处理出现的环境问题。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旅游信息监测系统,及时控制旅游者数量,缓解和避免游客空间与时序分布的不平衡。
4.5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教育, 培养负责任的旅游者和旅游从业人员
海岛的环境保护, 需要认真负责的管理者, 也需要负责任的旅游者和旅游从业人员。
通过图片宣传、专家讲座、导游讲解、培训考核等方式, 唤醒和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 使之在体验自然, 经营旅游的过程中, 自觉地保护海岛的资源和环境, 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4.6 加强海岛监管力度,规范海岛旅游秩序
首先,开发海岛旅游应该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其次,相关管理部门会同海岛所属行政区相关管理部门,应针对海岛旅游中出现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行政法规与行业规范,完善海岛管理机制。
对海岛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项目及设施的建设、海岛旅游市场等依法进行管理。
并通过对海岛居民进行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教育与渗透,发动居民在海岛旅游开发过程中自觉保护海岛环境。
同时,引导旅游者开展健康文明的旅游活
动,加强对违法及不文明行为的监管与教育。
参考文献:
[1] 刘家明.国内外海岛旅游开发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3):349—352.
[2] 马晓龙,赵荣.塞浦路斯旅游业发展对我国海岛旅游开发的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03,(3):92—97.
[3] 海岛立法起草组.海岛立法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C).2004,10.
[4] 海岛立法起草组.国外海岛法律制度比较研究(C).2004,10.
[5] 李惠玲.海岛旅游资源与开发[J].财经界,2007年3月.
[6] 韩秋影,黄小平,施平.我国海岛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5,10
[7] 孔海燕.发展旅游对海岛环境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J].四川环境,2005.
[8] 乐忠奎.舟山海岛旅游环境可持续发展初步研究[J].东海海洋,2000,6.
[9] 姜玉红,李悦铮.辽宁省海岛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2005.
[10] 柴寿升, 等. 论青岛海岛旅游开发的现状与对策[J].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1).
[11]戴艳平,马宗福.广西北部湾海岛旅游开发中若干问题研究—以涠洲岛为例[J].钦州学院学报,2009,4.
[12] 张文萍.长岛县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2005,11.
[13] 刘薇,李悦铮.中国海岛县旅游开发的现状和对策研究[J].海洋旅游,2005.
[14] 郭晓峰,吴耀建,姜尚,彭荔红,万显会.海岛生态脆弱性驱动机制及对策措施初探[J].海峡科学,2009.
[15] 乐忠奎.海岛水环境污染现状及水资源保护对策探讨[J].水资源保护,1996.
[16] 高建.海岛旅游开发模式探讨[D].2007,5.
[17] 杨洁.国外海岛旅游的成功经验对我国海岛旅游发展的启示[D].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