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克模型的演变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夸克模型于1964年由物理学家默里·盖尔曼[19]和乔治·茨威格(George Zweig)[20][21]独立提出[5]。
在这个提案前不久的1961年,盖尔曼提出了一种粒子分类系统,叫“八重道”——或技术上应叫SU(3)味对称[22]。
以色列物理学家尤瓦勒·内埃曼(Yuval Ne'eman),在同年亦独立地开发出一套跟八重道相近的理论[23][24]。
在夸克理论的初期,当时的“粒子动物园”除了其他各种粒子,还包括了许多强子。
盖尔曼和茨威格假定它们不是基本粒子,而是由夸克和反夸克组成的。
在他们的模型中,夸克有三种味,分别是上、下及奇,他们把电荷及自旋等性质都归因于这些味[19][20][21]。
初时物理学界对于这份提案的意见不一。
当时学界对于夸克的本质有所争论,一方认为夸克是物理实体,另一方则认为,它只是用来解释当时未明物理的抽象概念而已[25]。
在一年之内,就有人提出了盖尔曼-茨威格模型的延伸方案。
谢尔登·李·格拉肖和詹姆斯·布约肯(James Bjorken)预测有第四种夸克存在,他们把它叫做“魅”。
加上第四种夸克的原因有三:一、能更好地描述弱相互作用(导致夸克衰变的机制);二、夸克的数量会变得与当时已知的轻子数量一样;三、能产生一条质量方程,可以计算出已知介子的质量[26]。
史丹佛线性加速器中心(SLAC)的深度非弹性散射实验在1968年指出,质子含有比自己小得多的点状物,因此质子并非基本粒子[6][7][27]。
物理学家当时并不愿意把这些物体视为夸克,反而叫它们做“成子”(parton)——一个由理查德·费曼所创造的新词[28][29][30]随着更多味的发现,在SLAC所观测到的粒子后来被鉴定为上及下夸
克[31]。
不过,“成子”一词到现在还在使用,是重子构成物(夸克、反夸克和胶子)的总称。
奇夸克的存在由SLAC的散射实验间接证实:奇夸克不但是盖尔曼和茨威格三夸克模型的必要部份,而且还解释到1947年从宇宙射线中发现的K和π强子[32]。
在1971年的一份论文中,格拉肖、约翰·李尔普罗斯和卢奇亚诺·马伊阿尼(Luciano Maiani)一起对当时尚未发现的粲夸克,提出更多它存在的理据[33][34]。
到1973年,小林诚和益川敏英指出再加一对夸克,就能解释实验中观测到的CP破坏[注3][35],于是夸克应有的味被提升到现时的六种。
粲夸克在1974年被两个研究小组几乎同时发现(见十一月革命)——一组在SLAC,由伯顿·里克特领导;而另一组则在布鲁克黑文国家实验室,由丁肇中领导。
观测到的粲夸克在介子里面,与一个反粲夸克束缚在一起。
两组分别为这种介子起了不同的名子:J及ψ;因此这种粒子的正式名子叫J/ψ介子。
这个发现终于使物理学界相信夸克模型是正确的[30]。
在之后的几年,有一些把夸克数量增至六个的提案。
其中,以色列物理学家哈伊姆·哈拉里(Haim Harari)在1975年的论文[36]中,最早把加上的夸克命名为“顶”及“底”[37]。
底夸克在1977年被利昂·莱德曼领导的费米实验室研究小组观测到[38][39]。
这是一个代表顶夸克存在的有力征兆:没有顶夸克的话,底夸克就没有伴侣。
然而一直都没有观测到顶夸克,直至1995年,
终于被费米实验室的CDF[40]及DØ小组[41]观测到[5]。
它的质量比之前预料的要大得多[42]——几乎跟金原子一样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