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的哲学课阅读(傅佩荣的哲学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傅佩荣的哲学课阅读(傅佩荣的哲学课)孔子带着徒弟子路饿着肚子走在荒郊野外,子路不知从哪弄来一只烧猪。

孔子二话不说,先填饱肚子,然后再问烧猪从哪里来。

古代文人尊孔为“圣”、为“神”,有过度神化之嫌;连带着后人也对孔子有错误认识。

要么就将他当作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要么就把他当作迂腐的老夫子。

这可是天大的误会,实际上孔子处事灵活,“无可无不可”,时刻都“把自己的生命掌握在手上”。

像这样的误会有太多。

大部分人对儒家仍停留在老印象里,缺乏正确认知。

《傅佩荣的哲学课:先秦儒家哲学》,主要就是澄清谬误,为儒家思想作新解。

《傅佩荣的哲学课:先秦儒家哲学》是傅佩荣在台大的公开课讲稿整理而来。

傅佩荣是祖籍上海的台大教授,曾在西方做过教授和讲师。

学贯中西,数十年潜心研究中西哲学,近年致力于普及传统文化和国学经典。

因为傅教授受西方宗教和哲学影响很深,所以思维更有跨越性和包容性,论述方式兼具西方的理性和东方的感性。

《傅佩荣的哲学课:先秦儒家哲学》注重实践,有生活经验的切入,又不至太过白话。

用轻松的语气,将经典解释得容易理解,但又不失严谨科学的态度。

《傅佩荣的哲学课:先秦儒家哲学》虽是讲稿,但自成体系。

最大的创新点是傅教授将儒家思想的“真诚”提炼出来,作为儒家思想内核;并将孟子的“性善”,解释为人性向善。

先秦儒家思想散落在各个典籍之中,不易形成完整看法,需要提炼。

在提炼的过程中,本就容易产生误解。

加上受时代所限,对经典的解释自
然不同。

我们要学习了解儒家,应该从先秦经典着手,追本溯源。

现在普遍都
知道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不是真正的儒家思想,但对于孔孟,存在的误解
仍然不少。

傅教授从原典中提炼观点,以孔孟为主轴,结合《易传》、《大学》、《中庸》,从新的角度出发,把儒家思想建构成完整地哲学体系。

并且,
比较了荀子与儒家思想的本质不同。

与学生们的问答解释了具争议的问题,“有孔门遗风”。

误会1:先贤遥不可及
我们误认为先贤品德高尚,遥不可及,跟我们的生活似乎毫无关系;
但实际上,先贤的“贤”是有来由的,是可触及的。

儒家所谓的“圣”或“神”,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彼岸;而是普通人可以一步步修炼而成的“人
生境界”。

除了开头提到的孔子“吃了再说”的故事,还有舜的形象也有一定的
颠覆。

过往“舜”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个接近完美但不鲜活的人。

但傅教
授形容舜只不过“比一般人更真诚而敏感”,遵从了内心“向善”的需要。

舜之所以能成为舜,是因为他“闻一善言,见一善行”,就有强烈的
学习欲望(《孟子》)。

而自己修养高了,自然而然地就能够影响别人。

从孟子的“养气”,到《大学》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都
是在教给我们如何从内在出发,一点一滴地提升自身修养,达到更高的人
生境界。

傅教授提炼的儒家思想,是以真诚为本的。

如果做好事、做好人不是
出于至诚,而是为了他人眼光或者其中一种目的,也就流于下乘了。

相反,只要顺着本心,真诚去做,人人皆可成为圣贤。

误会2:孟子性善变成“性本善”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这是孟子“性善”的原文出处,也是傅教授“人性向善”论的主要依据。

将“人性”比作“水流”,“人性向善”就如同水往下流一样,不可
避免。

孟子没有说过“性本善”。

傅教授指出了“性本善”这一观点是“给
人的本质加上其中一种价值”,犯了“自然主义者的谬误”。

更合逻辑的
是“动力论”,也就是“性向善”。

所以,当人做坏事的时候,心会不安,做好事的时候,会由衷感到开心。

人有时会刻意压抑自己“向善”的本性,给自己找各种借口;但是干
坏事就是干坏事,只会带来更多痛苦。

孟子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想想人生,最大的快乐,就是做个好人。

误会3: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些被认为是封建糟粕的传统
文化,其实通通不是儒家思想,它们只不过是后世修正过的统治工具而已。

儒家“只有一纲”,就是父母和子女。

而且,子女孝顺父母,也非盲从。

《傅佩荣的哲学课:先秦儒家哲学》提到,孟子将父母的过错分为“大过”和“小过”。

如果父母犯了小错,子女却不依不饶,是不孝;而如果父母有大过错,做子女的不纠正,放任不理,相当于疏远父母,同样是不孝。

另外,孝顺父母不只要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更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使他们在晚年得到快乐。

《傅佩荣的哲学课:先秦儒家哲学》举了曾子的例子,曾子的父亲看不见了,吃完饭问有没有剩菜。

曾子回答他有,并让父亲决定剩菜怎么分配。

父亲把剩菜施舍给穷人,做了好事,感到自己有价值。

“施舍剩菜”当然不符合现代社会的情况,但当年老的父母各方面能力开始退化的时候,子女完全可以为他们创造更多“行善的机会”。

比如让父母为捐钱捐物下决定,让父母为亲人、甚至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生命不止,“向善”的需求就不止。

而身为子女,帮父母实现这方面的愿望是最大的孝顺。

以理性探讨真理
“用我的理性去追求真理。

”是傅佩荣教授用来解析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则。

无论是荀子,还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由于为统治者服务等种种时代限制,要修改经典为自己的学说服务。

于是就出现“增字解经”的现象。

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

王阳明将它改成“万物之理皆备于我心”,意思就大不相同了。

孟子说“性善”,荀子在立论批驳时增改成“性本善”。

抓着其中一个点立论是辩论的精髓,但对于原典来说难免是断章取义。

《傅佩荣的哲学课:先秦儒家哲学》认为荀子只是披着儒家的外壳,
并对比了荀子在天论、自然论以及人性论核心观点与儒家思想的区别。


教授认为,荀子“性恶论”与孟子所说的“性善”是两个不同范畴的观点,没必要比较。

增字解经不是不可以,只不过要有根据。

“人性向善,”也是一种新创。

但傅教授的论证过程相对严谨,他追求的是“有根据的、合逻辑的、
可理解的观点”。

且从孔孟原典出发,放到全篇以及整个儒家系统里去理解。

古文本就
简短难明,先秦是古文滥觞,更易产生歧义。

如果单看其中一句字面意思,读书人各有各的理解。

但如果结合了其
他语句,放到全篇,甚至孔、孟、易、大学、中庸等儒家思想完整去看,
就会是准确而有说服力的思想。

傅佩荣教授是把儒家作为一个哲学系统来讲的。

这个哲学系统借鉴了
西方哲学建构方式,但又不完全等同。

傅教授说,“哲学是由人的理性出发,去寻找终极关怀的过程。

”经“严谨论证”的西方近代哲学并不是唯

以理性探讨真理,是傅佩荣教授用来解析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则,也应
该成为我们每个人读先贤思想所本着的大前提。

总结:
如果说《中国哲学史》是通过历史疏理出中国整个哲学体系;《傅佩
荣的哲学课:先秦儒家哲学》就是通过先秦儒家经典,串出纯粹的儒家思
想体系。

古往今来对儒家的误解不少,现代人应拨开迷雾,以理性态度,寻找新的答案。

并灵活运用找到的答案,影响生活,改变人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