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游客互动体验的园博会主题展园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第06期
现代园艺
基于游客互动体验的园博会主题展园设计
张桐馨,范砚婷,安晓波
(石家庄铁道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43)
摘要:通过调研以往园博会游客的游园体验和需求,分析游客的游玩心理,为满足园博会游客的更高需求
及弥补园博会运营中的不足,在今后园博会的设计中,创新规划设计,以游客互动体验为设计服务核心,以“峰—
终定律”等理论为指导,演绎园博会主题,通过景观环境设计营造,在景观节点设置场景化的艺术效果,并创新体
验活动环节,让游客在游、玩、赏、拍摄等感官体验环节中满足游园的需求,形成园林景观与游园游客体验相互交
融,成为园内场景中的主角,并通过影像设备的记录,让游客“既在园中游,定在画中留”。

吸引更多的游客,实现
真正的游园意义。

关键词:游客;互动体验式;园博会;主题展园景观设计
近年来,中国各地举办不同等级的园博会,人们对园艺博览会的认知度在不断提高,参观游览的经验在不断丰富,对园博会的设计水平和营造水平的要求在不断提升。

人们开始对园博会游、赏、看、吃、喝、玩、乐的要求更加苛刻,对游园的品质更加挑剔。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互联网、微信、直播等大众融媒体的传播手段,开始对园博会的评价出现不同的声音。

1园博会游客满意度调研与分析
从2016年唐山园艺博览会开始到2020年河北省邯郸园艺博览会的举办,石家庄铁道大学会展研究所对在华北地区举办的园博会游客满意度进行了阶段性追踪调研;出现了一些消极因素:(1)游客游园时间短。

(2)中青年游客手机拍摄频率低。

(3)游园场景中出现人数聚集区域少。

(4)游客游园消费偏少。

针对以上问题研究分析:园内设计缺少特色景观吸引游客,在整个会场缺少必要的有特色的游园体验活动留住游客是关键,在展园中缺少节点上的特色设计和创意活动,让游客驻足尽兴欣赏、参与、打卡、直播。

青年人对展园环境营造有更高的奢求,对传统的园林景观景色已经疲倦,尤其是一些园博会疏于对展示活动的策划实施、没有园内文娱活动,只依靠静态的主题景观或地方园林特色景观吸引年轻游客已经落伍。

由于设计的缺憾影响到大众游客,特别是青少年游客的游园数量,新媒体传播更消弱了潜在游客的到来,进而影响到整个园博会的举办质量。

另外,园博会的地方展园和国际展园中,只是商品的买卖,缺少文化艺术活动展示,缺少适合游客一起参与的娱乐活动,形成景观设计与活动策划相背离的问题。

因此,需要认真研究解决。

2理论指导
园博会游客进园游览就是赏美景、游山玩水,通过游、赏、看、吃、喝、玩、乐等行为,满足自身对园博会认知需求,用自己的器官感知解读园区的艺术空间,触及心灵,感知美景,并作出自身满意程度的评价。

对大多数游客,是以休闲心理进入园博会,欣赏、游玩、留影是第一位的需求。

游客的游览行为,实际上是人与景观艺术、人与植被的密切接触的一场体验活动。

如何让游客达到满意的游园体验活动,是设计师的职责和创意体现。

设计游客体验场景,可以运用“峰——
—终定律”理论做指导,创意设计体验式空间环境,营造游客互动体验的艺术景观。

“峰——
—终定律”是心理学家丹尼尔·卡纳曼(Daniel Kahneman)将源于心理学的综合洞察力应用于其他学科,定义出影响人们体验的关键因素,是所谓的“峰”和“终”2个关键时刻的经验,即:“判断客户体验峰终时刻及核心需求,强调注重客户‘峰’值时刻的核心需求和及服务过程的‘终’点体验”。

将“峰——
—终定律”科学合理运用到园博会主题展览区的设计中,让游客产生与众不同的深刻体验感受。

以“峰——
—终定律”理论为指导进行展园景观设计,是对展园中的景观做场景化的重点设计,使之形成体验中的“峰”,即设计节点;当游客体验活动结束时,游客想要铭记这一体验过程,则会出现拍摄留影等行为,此时则出现体验行为中的“终”的效果,使游客留下深刻的体验印象,也是互动体验意义的体现。

设计中,先要明确“关键时刻MOT”。

在游客游览过程中,无论游览时间或长或短,所处位置有多大空间,只要体验过专门设置的体验环节和体验活动,游客都会留下记忆。

而进入体验环节时,所设计的环境氛围和活动内容打动游客心理,做出体验的生理举动,即为此处的“关键时刻”。

只有在刻意设置的环境场景中,才能产生“峰”和“终”的体验感受。

因而,在设计中要把握游客游览过程中潜意识的体验感受,专门布置体验环节、设置体验创意活动。

从而与游客进行互动体验,留下深刻的体验印象。

“关键时刻”——
—关键节点上做出经典的设计是
作者简介:张桐馨(1997-),女,汉族,石家庄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风景园林。

56
--
2021年第06期现代园艺
设计师的重点任务。

3理论指导下的实践
在展园整体规划设计中,设计师要仔细斟酌“峰”的空间位置和尺度的选择,及景观营造的方式方法,时节对植被的影响等。

同时,还必须考虑“关键时刻”的活动创意性想法。

展园设计节点设计,实际是舞美场景的设计,是创意剧情内容与景观舞美效果的和谐统一。

使游客参与活动中与景观环境氛围、道具设施产生互动体验,是游客亲身的体验,通过互动体验环节产生心里联想,从而引发精神的感触,思想的升华。

在设计中,互动体验的空间不只是互动活动内容所需的空间尺度,还要考虑当今生活时尚群体的行为,这是现代景观设计中常常被忽略的问题,打卡、直播已成为人们的习惯行为。

为人们的新习惯而设计,就要在空间尺度上增多数据,为其选择打卡、直播视角、空间距离及物品放置空间,为拍摄者和被拍摄中作出合理的空间设计。

让游客群体成为展园环境场景中的角色,通过他人的手机或自拍,留下影像。

传统展园侧重“人在园中游,犹在画中走”,即侧重以美为中心,重视游客在视觉上的审美。

然而,以“峰——
—终定律”为指导的体验式展园环境艺术设计则是以人的体验为设计中心,让人与景观、与设施、与音像、与演员产生互动,不仅让人在节点处体验景观氛围,也让人成为景观中的一员,融入景观场景氛围之中,并通过拍摄设备,给自己留下美好的印象,体现出游客参与体验活动形成的“既在园中游,定在画中留”。

决定游客游览体验是“犹如画中游”,还是“犹如画中留”的关键条件是设计理念的改观和设计思路的再创新。

前者是自我感受,是游园的环境与游客的呼应,在设计中更注重整体的形式感,是移步异景的美感,注重气氛营造、设施造型、植物配置等问题,游客园中走,犹如画中游。

后者是游客在节点空间中融入设置的创意体验活动,将自己带入美景之中,形成场景化的角色,通过他人的影像设备保留美好时刻。

让游客铭记园博会某一场景中的体验印象,并可以通过影像设备,随时再现当时留影的行为举止及情感表达。

互动体验式展园空间设计是园博会发展中新理念设计,为现代游园游客提供更高品质的设计服务。

河北省(邢台)园博会中秦皇岛展览园,展园以“海宇仙乡”为题,在平静湖面架起玻璃栈道,栈道贴近水面连接亭宇,隐喻秦始皇求仙之典故,加之秦皇岛展览园引用喷雾设备营造气氛,呈现一幅游客走在海中,通往“求仙之路”的场景。

假设在设计中加入一些引导性活动,在“求仙之路”的场景中加入古装演员或提供古装的换装服务,游客可选择扮演角色,在场景中进行创意性行为。

无形中增加了游客与景的互动。

在游客自拍与被拍的情节之下进而产生游客与游客之间的互动。

越来越多的游客被场景带入,超出传统园林的渲染氛围,提高游客认同感,增值展园效益。

对此,在场地设计的尺度和游客视角上,要给予重新的设计和归置规范,使活动体验流畅进行。

青年游客更喜欢园博会知春堂前的粉黛乱子草,作为重要的网红“打卡地”,游客愉快摆着动作融入到一片“粉色世界”,知春堂的徽派建筑也成为拍摄背景的一部分,可以通过完善拍摄角度及延展拍摄空间,考虑“打卡”游客录像、直播角度,在设计中设置最佳视角标识,保证游客的“出片率”,满足了多数青年游客的拍照、打卡需求;所以,在设计上,要保证有景可选、有景可拍、取景角度多样化3大原则。

在满足这3点原则的同时需要调整完善相邻设施、植被和环境的关系,再调整、设计整体布局。

互动体验式展园空间设计是活动创意策划、精典场景化设计与完备设施,统筹安排、统筹规划的一体化设计。

互动体验式展园空间环境设计,要注重环境的营造,增强游客游园兴趣及好奇心理。

4结语
园博会也是文化传播的媒介,是体现人与景观、人与环境、人与植被、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感知平台。

互动体验式园博会是根据不同的主体思路对空间环境做针对性设计,也是依据地理环境等进行个性化设计,满足游客需求,以游客为核心,为游客提供针对性服务设计。

设计不是单纯的场景,是置身于其中的体验,是文化交流,是感官复合体验,是给人心灵的震撼,是兴奋、紧张等多种情绪的享受盛宴,游客与美景产生互动,增强了联系,加之拍照、录像等留念,便可让游客对游园美景记忆深刻,也可把自己的身影永久保留在园博会的美景之中。

游客游园中、游园后的传播行为,无形提升了园博会的价值。

而将互动体验式设计运用到园博会主题展览园的设计中,将有效提升园博会主题展园的展览品质。

参考文献
[1]张梦洁.园博会体验式展园主题空间环境设计[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9.
[2]李春梅.景观体验式设计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4.
[3]钱卫东,姜丽南,章红.探寻龙井八景体验休闲四艺——
—重庆园博会杭州园建设实践探索[A].《中国公园》编辑部2012年论文集[C].2012.
(责任编辑张芝)
57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