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的萌发科学教学反思(2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子的萌发科学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首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在课前,学生自己就在家做了这个探究实验,上课时,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并得出初步的结论。

教学中教师通过问题进行适当引导,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明确探究实验必修设置对照,并且,一组对照实验只有一个变量。

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种子萌发过程中是否需要阳光。

从而与植物生长的必需条件相比较,能加深记忆。

通过本节的探究学习,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除了探究课文中给定的几个环境条件外,我还让学生增加了一个项目,即探究种子萌发过程中,是否需要阳光。

从而与植物生长的必需条件相比较,能加深记忆。

并且这个项目只须通过生活经验就能验证的。

进行实验时,验证是否需要空气这一过程中,不能完全地使实验瓶呈真空状态,只能尽量地减少瓶子里面的空气。

我认为这是实验不足的地方。

若能达到真空,则能得到较明显的实验结果。

选取种子也是很关键的,经过对比挑选,绿豆种子比较容易萌发,而且萌发需时短。

成功之处:
1.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科学教育的基本特点是怀疑、实证和思辨,似乎很枯燥。

其实科学也是一种文化,它和人文也是分不开的。

科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抒发美好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

从“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引入本章“被子植物的一生”。

又让学生挥笔作画,画出自己最熟悉的一种被子植
物的一生,进入了教学主题“种子的萌发”。

观看种子萌发过程的课件,理解生命之艰辛;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道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通过介绍种植大豆的经历,增强爱护植物的情感:说明植物和人类一样,一生中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都是生物圈所提供的,使人与生物圈和谐相处的哲理,尽在其中。

2.体现课改精神,注重对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

“科学探究”被放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十个主题的首位,目的是强调教师要将科学探究的内容标准尽可能渗透到其他主题内容的教学活动中。

学生进行探究的真正意图,不仅在于掌握生物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让他们亲自体会科学家是如何困惑于问题;如何假设问题的“答案”;考虑从哪些途径去解决问题,并以此渐渐地养成探究的态度、方法和思维的品质。

本节课所涉及的“对照实验”的设计、“抽样检测”的方法都是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实验方案其中涉及的有三个变量:水分、空气、温度,设计方案是有一定难度的,很多学生感觉无从下手。

学生讨论设计方案时教师给予了提示,讨论后又进行了实验方案分析。

体现了教师引导、启发、点拨的主导作用。

在教师进行实验方案分析后,学生普遍反映思路清晰了。

及时诊断“光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实验方案的设计,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通过设计“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实验方案,使学生又一次得到了训练。

从反馈来看学生基本学会了这种科学研究方法。

3.注重课堂与课外的结合,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

通过课前查阅资料、分析诗句、画图、讨论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观察记录表、学生自我小结等,教师多提供动手、动脑、动口的机
会,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充分活动。

在活动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生命活动的探究,常常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而学校课程的安排,通常是由间隔的课时组成的。

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实验设计、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课下完成实验。

这样课内外交织,活动内容多而不乱,时间利用上也比较节约。

不足之处:
本节课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还不是很高,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有些问题也讨论的不是很透彻。

所以,即使课下做了实验的同学,也显得比较拘束,没有主动提出自己再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比较被动。

种子的萌发科学教学反思(2)
种子的萌发是植物生长的起点,也是植物的繁衍方式之一。

种子萌发的科学教学在学校中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然而,在进行种子萌发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

首先,种子萌发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比较单一。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主要通过在种子上加水,观察其萌发的过程,来进行种子萌发的教学。

这种方式虽然能够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实验中,但缺乏对种子萌发的原理和机制的深入讲解。

让学生了解种子萌发的背后的科学原理,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种子萌发的过程。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对种子萌发原理的讲解,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巩固所学知识。

其次,种子萌发的实验条件和方法缺乏多样性。

在传统的种子萌发实验中,我们通常只是给种子加水,然后观察其萌发的过程。

这种实验方法过于简单,没有体现种子萌发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实际上,种子的萌发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湿度、光照等。

因此,我们可以在实验中加入不同的条件和因素,观察不同种子在不同条件下的萌发情况,从而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种子萌发的影响因素和规律。

另外,种子萌发的教学时间和机会较少。

由于教学进度的安排和课时的限制,种子萌发通常只是在特定的实验课中进行,学生接触到种子萌发的机会有限。

这样一来,学生在对种子萌发的了解和掌握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我们可以适当增加种子萌发的教学时间和机会,将其融入到不同的课程中,例如生物课、实验课等,让学生多次接触和实践种子萌发的过程。

此外,种子萌发的教学评价方式比较单一。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主要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验结果和记录,来评价学生对种子萌发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这种评价方式过于简单,无法全面评价学生在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实验操作、观察和分析能力。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一些相关的问题或者实验报告,让学生展示对种子萌发的理解,并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种子萌发的科学教学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

我们应该重视种子萌发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加强对种子萌发原理的讲解,扩展教学实验的条件和方法,增加教学时间和机会,设计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种子萌发的过程,培养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