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阴中学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六国论教案 精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国论》(上)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抗击强暴的思想。
2.学习有关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知识。
3.了解课文中部分文言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4.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对比方法逐层论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中部分文言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区别,学习有关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知识;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用意。
教学方法:
诵读研习
教学过程:
一、导语:
鲁迅说过:“我们看历史,能够据过去推知未来。
”历史记忆的内涵、风格和强韧性构成一个民族的精神素质,即民族性。
凡是有活力的民族,都是牢牢地记住自己民族的以及整个世界的历史的。
寻绎历史发展的轨迹,并且不断进行反思,就能减少重复性错误,把握未来。
学习“历史的回声”专题的着眼点,在于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人生感受;在于学习如何把握历史的瞬间,进行忠实的记录。
“后人之鉴”选人两篇史论,皆为兴亡论。
在梳通文句的基础上,初步弄懂文章意思,再沉吟涵泳,熟读成诵,加深理解。
着重体会作者是怎样从历史中找出与今天相似或本质匕相通的史实,将古与今对接起来,借古讽今的。
“千古江山”选入宋人怀古词两首。
这两首词,皆是作者面对历史陈迹,沉人过往的年代,引发遐想而作的,有的是以自己与古人相比较,磋叹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光阴虚度;有的是借观景所见,追溯与景物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抒发自己的正确意见不被接受的抑郁情怀。
学习时,从吟诵中加深对词作的理解,受到感染,并能体会到怀古词的一些基本特点。
“永志不忘”收人通讯《落日》和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责任认识的两则消息,都是新闻类作品。
引导学生透过“密苏里”号上接受日本投降的现场报道,体会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领略作者对胜利后前景的认识,增强历史责任感;启发正确认识历史,弄清历史责任,才能抚平战争伤痕,才能形成下一代的健全人
格。
二、介绍背景:
本文是一篇史论,主要论述战国时期(前475一前221)“七雄”中除秦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从而得出必须团结抗敌的历史教训,借题发挥,以古讽今,以批评北宋朝廷屈辱求和的外交路线。
北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积弱的王朝,经常受到契丹、西夏的威胁与侵略,朝廷不敢坚决抵抗,采取妥协的办法,以财赂敌,求得苟安。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朝廷答应每年给契丹白银10万两、绢20万匹。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契丹要求割地,结果每年又增加白银10万两、绢10万匹。
庆历三年(1043),宋朝同意每年赠给西夏白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叶3万斤。
这种做法增加了敌方的财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和平”并未换到,终不免于灭亡。
这同六国的“赂秦”而亡,本质上是一样的。
苏洵主张坚决抗敌,反对妥协投降,因而写下这篇《六国论》。
三、诵读课文,疏通字词
教师范读课文,注意下面加黑字的读音,•并与以前学过的字词作比较。
字词正音
①六国互丧(sàng),率(shuài)赂(lù)秦耶
②暴(pù)霜露暴(bào)秦之欲无厌厥(jué)
③洎(jì)牧以谗(chán)诛量(liáng)
④胜负之数(shù)数(shǔ)不胜数
⑤从(cóng)六国破亡之故事从(zòng)散约败
在下面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字,以辨析形似字:
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输(赢)不论
②革灭(殆)尽之际;(怡)然自得(贻)笑大方
通假字
暴(曝)霜露暴秦之欲无厌(餍)当(倘)与秦相较
应掌握实词
弊(名)赂(动)亏(动)与(动)判(形)数(名)事(动)
道(名)厥(代)祖父(名)迁灭(动)速(动)智力(名)积威(名)劫(动)故事(名)
应掌握虚词
率 ̄赂秦耶(副词)
盖 ̄失强援(连词,接上句或上段,表原因)
然则 ̄诸侯之地有限(连词)
向使 ̄三国各爱其地(连词)
至于 ̄颠覆(连词。
最终到……地步)
始 ̄速祸焉(副词)
词类活用
名→状:并力西向日削月割
名→动:义不赂秦以地事秦礼天下之奇才不能独完惜其用武不终也
动→使动:李牧连却之
形→动:始速祸焉
特殊句式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②()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③至丹以荆卿()为()计(省略句)
①以收贿;城邑;诸侯;前者;是后者之。
诸侯;秦。
刺秦王;•抗秦之。
②其势弱于秦(介词结构后置)
③赵尝五战于秦(介词结构后置)
④洎牧以谗诛(被动句)
⑤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用“为……所……”表示。
)
古今异义:
①其实百倍②思厥先祖父可谓智力孤危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③始速祸焉④至于颠覆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疑难词句释义
1、犹抱薪救火
“抱薪救火”后世已成为成语。
苏洵所引“古人云”,是《战国策·魏策》的记载和《史记·魏世家》的转述;《汉语成语词典》又以《韩非子·有度》“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句为证,证明“抱薪”原当作“负薪”,是救火者搬运柴火的一种方式。
由于《韩非子》在《战国策》之前,好象持之有理。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我们认为,“抱”应该是“抛”的通假字。
先说前后的文理。
后边既有“薪不尽,火不灭”(《战国策》作“则火不止”),已足以证明此人“救火”,实为助火,并非仅仅是“抱薪”旁观者。
“以地事秦”和文中提到的“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也都告诉我们“抱薪”是怎么回事。
再说,从汉代文献中“抱”的一种用法和读音来考察,也可确定“抱”通“抛”。
•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
不绝之于彼,而救之于此,譬犹抱薪而救火也。
”“炊之”和“扬之”相对,“抱薪”岂是抱着柴火?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抱”字条用《史记·李将军列传》“因推堕儿”句跟《汉书·李广传》作“抱儿”相对照,证明抱“是抛掷而不是抱持”,并引《史记·三代世表》褚少孙赞“姜嫄以为(后稷)无父,贱而弃之道中,牛羊避不践地;抱之山中,山者养之”的“抱”作旁证。
至于“抱”的读音,蒋礼鸿先生据裴骃《集解》的“抱,普茅反”和司马贞《索隐》的“抱,普交反,又如字”,进一步证实:这个“抱”字旧读正作“抛”音,而其意义就是抛掷,也更加确凿了。
这一论证,自属可信。
——胡竹安《文言教材中疑难词句试释》,载《昆明师院学报》1980年第4期
2、迁灭、革灭
课本的注释是:迁灭,灭亡。
与下文“革灭”相同。
迁、革,都是改变的意思。
按“迁灭”、“革灭”都是编正结构的合成词。
合成词的意义,虽不是结构成词的每一个词素的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语言上应用的一个特有的概念;但是,要弄清它的整体意义,对于区别每一个词素的意义也是不可忽视的。
文中的“迁灭”(包括“革灭”),作为词的整体意义,仅仅是“灭亡”么?我看不是。
“灭亡”只是其共同的意义,而表明其不同意义的“迁”和“革”没有解释出来。
下边的尽管对“迁”和“革”作了补注,似乎意味着“迁灭”(包括“革灭”)的意义,并不仅是“灭亡”,还有“改变的意思”在内,但并不能确定。
因为“迁灭,灭亡”很分明地表示着这是对词的整体意义的解释,所以仍难免叫人误解。
“迁”和“革”在文中是否都是“改变”的意思呢?本文中以“灭”为基本意义的合成词共有三个: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破灭”统指六国灭亡的事实,至于各是如何灭亡的意思,不包括在内。
它是就“灭亡”的一般性而言。
而“迁灭”是专指“齐人”的,“革灭”则专指“秦”之灭韩、魏、楚等国的,都不似“破灭”之用于一般,乃就“灭亡”的特殊性而言。
如果把两词的整体意义都释为“灭亡”的话,显然不能表明“灭亡”之相异情况。
我认为“迁”在句中就按它的本义“移徙”讲为好。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灭齐时是这样的:“王贲自燕南攻齐,猝入临淄,民莫敢格者。
……齐王遂降,秦迁之共,处松柏之间,饿而死。
”据此来看,作者用“迁灭”大概就是指由于齐王被迁徙而死,国家便随之灭亡的意思。
这既合“迁”的本义,又与齐国灭亡之史实相符,确切地表示了齐国之异于五国复亡
的特殊情况。
再看“革”,在句中也不宜作“改变”讲,恐怕是“用武”的意思。
“革”的本义是“兽皮治去其毛”。
因为打仗用的“甲胄”是以革为之,又因为“甲胄”是“军卒”所使用,所以“革”又引申用以指“甲胄”和“军卒”。
同时“甲胄”、“军卒”均是战争所必需,所以“革”和“兵”组成“兵革”可以代指战争。
“革”当“用武”讲就是上述引申义的转化,由原来名词性的意义,转化为动词性的意义了。
因此,“革灭”便可以说是“用武力消灭”的意思,或者说“用战争的手段消灭”。
从词性和语法功能看,“革灭”与“迁灭”也是不尽相同的。
“迁灭”是不及物动词,在句中充当谓语,但不能带宾语,述说主语“齐人”自身之灭;而“革灭”是及物动词,在句中虽也充当谓语,但并非述说主语“秦”自身之灭,而是施之于人的,它的宾语(诸侯或六国)省略了。
这里,如果照课本注释,把“革灭”的词义说成是“灭亡”的话,那就变为不及物动词,等于说“革灭”也是指“秦”的自身了,这是讲不通的。
同样,齐的“迁灭”换说成“革灭”也不通。
“革灭”当“用武消灭”讲,作为及物动词,后边省略了宾语,这样说也有史实。
文中说当时为秦“革灭”的国家,实际指韩、魏、楚三国。
尽管韩、魏、楚三国不爱其地,常割以赂秦,但当它们临近灭亡的时候,面对强秦的加兵,却不象齐国那样毫未抵抗,而是都应战的。
有的是打了硬仗,最后战败被灭的。
因此,把韩、魏、楚三国之为秦所灭而相异于齐的情况,笼统地讲成“灭亡”,固然不足以说明事实真象,同时也不能用“改变”“灭亡”来加以表述,而如果以“用武力消灭”来解释就比较切合。
——颜景农《<六国论>中的“迁灭”和“革灭”》,载《南京师院学报》1980年第4期
3、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1)“较”是自动词转为意动词,它的宾语不只到“其实百倍”,•而且直贯“其实亦百倍”,这句换个说法是:“以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比较,其实百倍,以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比较,其实亦百倍。
”第一个“百倍”的后面可不照课本加句号,而是分号或逗号。
“所得”指从六国赂秦而得到的土地、城邑,“战胜而得者”指秦国因战争而夺得的土地、城邑。
“所亡”、“战败而亡者”所指内容依此类推。
这句译成现代汉语是:“拿秦国因为六国赂它而得到的(土地、城邑)和因为战胜而得到的(土地、城邑)作比较,前者的实际价值(比后者多)一百倍;拿六国诸侯因为赂秦而丧失的(土地、城邑)和因为战败而丧失的(土地、城邑)作比较,前者的实际价值也是(比后者多)一百倍。
”“其实百倍”是“其实多于后者百倍”的省略形式。
有人说“较”的位置“是处于比较的两项之前”,“稍稍费解”,因而主张分析时变为“秦之所得较战胜而得者”。
我以为简则简矣,但连词“与”在句中没有地位了,
亦即无从落实了。
不可取。
4、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尽寸之地。
1)有人注:“‘暴(pù)霜露’,意思是冒着霜露。
这是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是‘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我不这样分析。
“暴霜露,斩荆棘”是行动,合为一体;“以有尺寸之地”是结果,“以”这个连词是划分两部分的标志。
2•)“厥”、“其”是双声叠韵同义。
“厥”作“其”讲的,《书经·禹贡》用得很多。
又,《书经·泰誓中》“若崩厥角”,孔颖达疏:“苦以畜兽崩摧其头角然。
”这句译成现代汉语是:“想起他们的祖辈,冒霜暴露,砍伐荆棘,因而才有了一小块土地。
”
5、此言得之
此:指示代词。
得:适合。
之:代词,指上面所说的话。
得之,得其理,说对了。
全句的意思是:这话说对了。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一种意见认为:为国者,者字组成的名词性词组,治理国家的人。
无:否定副词。
为:介词。
哉:语气词,啊。
全句意思是: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别人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这种解释的毛病在于:把“为积威之所劫”理解为被动式,这样一来,“之”字就没有着落了。
我们认为:这句的“使”字后面省略了兼语“之”(自已),“为”在这里作判断词。
因为只有“为……所”的句式,没有“为……之所”的句式。
“所劫”,看作名词性词组,“之”是介乎于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结构助词。
这句译成现代汉语是: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成为积久的威势的胁迫者啊!(甄树荣陈初生)
6、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使”的宾语“己”省去不见,文言是常见的现象。
2)第二个“为”是介词还是判断词?如果作“被”讲,是介词构成被动式,那么“之”就没有着落,因为只有“为……所”式,没有“为……之所”式,只有认为破句。
比较切实的说法是把“为”看成判断词,把“所劫”看成名词性词组,“之”是介系于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结构助词。
这句译成现代汉语是:“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成为积久的威势的胁迫啊。
”几家注本把这句的兼语后面的谓语译成被动式,亦即把“为”看成介词,这样,“之”字就没有着落了。
①②③④⑤
7
(1)这是一个条件式复合句,由关连词语“向……则”来表示这种关系。
•“使”的前
面既已有“向”,它就纯然是个表使动义的动词,而不再有作为假设连词的功能了。
条件偏句“使”的后面又是有着四个分句的并列式复合句,亦即四个兼语句。
正句又是选择而又兼有退一步意义的复合句,“或”这个连词不只表选择,更表退后一步,它是递进句的相反形式。
这句译成现代汉语的是:“倘使叫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土地,齐国不依附于秦国,燕国不派刺客到秦国去,赵国的良将还健在,那么从胜败的命运,存亡的法则看来,应该是可以跟秦国较量的,或者至少是胜负难分的。
”《玉篇》:“理,道也”,《广韵》:“理,义理。
”2)或说“向”是时间词,“使”有“假设”义,句法分析和翻译将作相应的改变。
8、“后亡”不是“最后灭亡”
《六国论》中“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一句里的“后亡”应该怎样理解和翻译呢?从字面来看,“后亡”不就是“最后灭亡”吗。
但就会跟《六国论》中的“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发生了矛盾。
这句话讲得清清楚楚。
在六国中最后灭亡的是齐国,而不是燕国。
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呢?先看一看六国灭亡顺序表:
公元前二四六年,秦王嬴政即位。
公元前二三○年,秦王开始发动大规模的统一战争。
这一年,韩国首先被灭。
公元前二二八年,秦大举攻赵,赵王被俘,赵国灭亡。
公元前二二五年,秦攻占大梁,魏国灭亡。
公元前二二三年,秦军六十万大举攻楚,楚国灭亡。
公元前二二二年,秦攻辽东,燕国战败被灭。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攻齐,齐国不战而降。
这一年,秦王称始皇帝。
了解了六国被灭的先后次序,再认真分析文章内容,并查阅古汉语字典,“后”在这里应该作“在后面”解释。
这样,“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一句,可以这样翻译:“因此燕虽然是小国,但却(在韩、赵、魏、楚四国)灭亡之后才灭亡。
”
四、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第1段。
板书设计:
字词正音
通假字
实词
虚词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特殊句式
疑难词句释义
《六国论》(下)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抗击强暴的思想。
2.学习有关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知识。
3.了解课文中部分文言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4.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对比方法逐层论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中部分文言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区别,学习有关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知识;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用意。
教学方法:
诵读研习
教学过程:
一、研习新课内容
本文一共6段,可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1、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本文论点:六国破灭的原因在于赂秦。
并作理性分析,从“不赂者”和“赂者”两方面进行论证。
2、第二部分(第3, 4段),以历史事实论证中心论点,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进行论述。
以韩、魏、楚三国赂秦而灭亡的情况。
论证“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
以齐、燕、赵三国“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而灭亡的情况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观点。
3、第三部分(第5,6段),总结历史教训,点明写作目的。
申明“为国者”应当吸收六国“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灭亡的历史教训,并力却敌。
告诫北宋统治者勿重蹈复辙。
二、作者意图和写作方法分析。
1.讨论:如果将第5段末句改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可有慎哉”,•并删去第6
段,文章也是完整的。
这样做好不好?
提示:可以从作者意图、文章布局和理路、重要的论断等方面进行考虑。
方式:四人一小组。
讨论后推代表发言。
小结:六国灭亡原因各不相同,而以地赂秦者不过三国,作者巧妙地提出“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论断,这样就把灭亡的原因集中到“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上来了。
至于为什么要“赂秦”,作者则直到最后才说出了最要紧的一句:“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这叫做“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注意:苏辙同题文章中最紧要的一句是“不知天下之势”。
)作者这样来论述问题是有极强的针对性,因为北宋正是为辽、西夏“积威之所劫”而年年纳币。
如果删去“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之故事”,就看不出这一点了,这是违背作者的意图的。
其次,从布局上看,本文是从论史逐步转向论策的。
因此从第4段开始,•先肯定燕、赵的“远略”,接着又批评了他们的错策。
循此继进,作者又为六国设想出总体的战略:第一步,不赂秦,不附于秦,不派刺客,不杀良将;第二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这样的设想是为下文“不赂而胜之”一语作铺垫的。
这个总体的战略设想也是针对北宋朝廷说的。
如果删去第6段话,上面这些话就变成无的放矢了。
这种写法就叫做“借古讽今”。
2.课文最后一段,也用了比较法,请问比较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课文第6段也有两组比较,一组是明比,将“六国”与“秦”比,•结果是秦强而六国弱,但六国当有不赂秦而战胜秦的可能。
第二组比较是将“宋朝”与“契丹、西夏”比,是暗比。
作者所处的宋代,正逢契丹、西夏等外患骚扰,宋朝统治者不是坚决抵御,而是割地赔款,然而从力量的比较上,统一的大宋远远强于边境小国的契丹、西夏,宋朝就更有战而胜之的可能。
宋与契丹、西夏比,为何要暗比而不明说?
明确:这正是苏洵散文的长处,行文至此,作者观点已十分明确,用旧事来讽喻今事,含蓄而又明晰,这是其散文具有《战国策》风格的体现。
三、运用比较法进一步领会作者意图。
阅读苏辙《六国论》中的一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熟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
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
诸侯及士人不明大势,见识短浅,策略失误。
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小结: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则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自相残杀——这是内容的不同。
苏洵是借古讽今,不是单纯论史,所以结尾谈到现实问题;苏辙是就史论史,结尾只表示了悲痛的感情——这是基本构思的不同。
苏洵以“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议论的出发点(置于最后),苏辙以“不知天下之势”为议论的出发点(置于最前)——这是布局上的不同。
四、小结
苏询《六国论》行文纵横悠肆,气势逼人,论断斩钉截铁,巧妙地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
作者很注意气势的营造,追求一气呵成、前后相应的浑然一体的气概。
如文章开头,单刀直人从正反两面提出论点,容不得人反驳。
第2段,设问呈疑,代读者提出疑问,接着径自作出回答,对论点作了补充,从而把论述向前推进一步。
作者除了运用对比、类比推理及比喻的论证方法以外,还使用形象描述的方法。
如写先人创业的艰难过程,用“暴霜露,斩荆棘”;写成效得来的不易,用“以有尺寸之地”,运用了夸张手法,极言其所得甚微。
对于“割城”、“赂地”的具体方式,“今日”、“明日”,夸张地说明了“赂秦”的频繁,“五城”、“十城”,用层递的方式揭示赂秦的数量越来越大,换来的只是“一夕安寝”,实在是损失巨大,收效甚微。
一个“视”字,一个“又”字,用类似漫画的手法刻画出割地求安者的痴态和秦国侵略者的贪婪。
“起”与“寝”紧紧相应,突出秦兵来得急,苟安已不可得。
这样描写把历史大事写得活灵活现,让读者如身临其境。
作者很注意语言的锤炼和变化。
如写六国并力西向,秦人势必陷于困境,用了“食之不得下咽”,表现出秦人极端紧张的心态,含蓄生动,还带点幽默味道。
再如“封天下之谋臣”、“礼天下之奇才”是对偶,又是“互文”。
本义是“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天下之奇才;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天下之谋臣”。
“两边各举一边而省文”,封则举“谋臣”,礼则举“奇才”,使得文字简练。
五、作业
板书设计:
六国论
诸侯所亡
赂秦而力亏固不在战
破灭之道也奉之弥繁
(论据1)侵之愈急为国者
六国破灭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非兵不利,齐附于秦无从六国破亡故事
战不善) 终继迁灭(结论)
弊在赂秦不赂者以燕行刺客
(论点)赂者丧始速祸焉
(论据2)赵诛良将
用武不终
《六国论》教学后记
苏洵的《六国论》为传统名篇,历来选作教材。
这次教学《六国论》拟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这个角度,作些试验。
在方法上,主要是引导学生自学。
教学设计:
学习《六国论》,涉及一些历史知识,因此要提供一些历史材料,为学生自学创造条件;同时再介绍学生读一些其他人评论“六国”的文章,可以进行比较。
为此,我们除课文外,提供以下参考材料和补充教材:
(一)关于历史方面的材料:七国兴亡概述,北宋政治外交概况(从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吕振羽《中国通史》中摘编)。
这些材料可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历史情况,便于理解课文内容。
(二)补充教材:苏辙《六国论》(见《栾城文集》,《古文观止》曾选入),李桢《六国论》。
这两篇文章也是针对六国破亡的历史来发议论的。
三篇《六国论》论述对象相同,而观点各异,学生读后,可以通过比较,展开讨论。
为了便于学生自学,对两篇补充阅读的《六国论》,教师先作了批注。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作扼要讲解,着重理清文章脉络。
在学习课文、补充教材和参考资料后,进行写作指导,讲授“论事”的知识。
目的是把感性材料提高到理性认识,再用理性知识指导写作实践。
写作前出些思考题作为启发。
思考题多一些,以利打开思路。
每人被指定一题写文章,也可以自由选题多写。
有的多选几题多写几篇则受到鼓励。
写作后组织交流,最后教师小结。
小结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一)关于战国历史。
说明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但秦并吞六国是侵略,反抗侵略是应该的。
(二)关于古人论史。
说明历史是一面镜子,古人论史多借古喻今,对古人的观点应批判吸收。
今天论史,可以古今有所联系,但要适当。
(三)关于论说文的写作。
强调要提高分析能力,注意解决说不出、说不清、说不透的问题。
教师小结时要根据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来谈。
教师讲授和同学发言交流时都要求学生作笔记,这也是一种听和写的训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可各有侧重,但都着眼于智力、能力的培养,由浅入深,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综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