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思诗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思》是北宋诗人李觏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突出了诗人
归乡无计的无奈和痛苦,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深挚浓厚的思念之情。

下面为大家带来乡思诗歌翻译及赏析,供大家阅读欣赏。

乡思诗歌原文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乡思诗歌翻译人们说,那太阳落山的地方就是天涯,我竭力
朝天涯眺望,也没法看到我的家。

正在恼恨眼前的青山遮断了我的视线,重重暮云,又把青山
密遮。

注释
⑴落日:太阳落山之地。

⑵望极:望极:望尽,极目远望。

⑶碧山:这里指青山。

乡思诗歌赏析独自在外,自然充满了对家人的怀念。

古诗中
表现乡思,除了听风听雨外,最多的是通过登临送目,寄托悲伤。

如唐韦应物的《西楼》云:“高阁一怅望,故园何日归”白居易《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云:“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
山万里余。

”李觏这首绝句,也是通过远望,抒发自己思归的牢愁。

诗前两句写望,但从望的感受上落笔,不具体写望见些什么。

诗人远望时正当黄昏,夕阳西坠,他遥望故乡,故乡不见,远在
天涯。

这时候,他看到了落日,又想到落日之处就是天涯,然而
明明白白地看得见落日,却仍然望不到故乡。

这两句,把思家的
愁苦表现得很深刻。

诗先以落日处即天涯作衬,使后句望不见故
乡的失望更重更深,在表现时却不直说,而是通过两个“天涯”
的反复吟咏比较,让人从中体会出来。

以落日喻天涯,是从《世
说新语·夙惠》中得到启发。

《世说新语》载:晋元帝曾问明帝:“长安与太阳谁远。

”明帝起先回答太阳远,因为没见过有人从
太阳那儿来。

后来又改口说太阳近,因为“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后来人们常用这典故,以天涯太阳比喻远。

如唐岑参《忆
长安曲》云:“东望望长安,正值日初出。

长安不可见,喜见长
安日。

”就是在所忆之处与太阳上做文章。

落日终于西沉了,暮色从天际酒来,把诗人的视野压迫到近
前碧山。

三四句即从近处着墨,写诗人凝视碧山的所见所感。

“已恨”句转折巧妙,既承接上句,补充说明“不见家”之由,
又“暗度陈仓”,由前二句着眼于空间的距离转到着眼于空间的
阻隔。

故乡不可见,不仅因为距离遥远,还因为路途阻隔,所以
通出一个“恨”字来。

第三句用“已恨”二字领起,无限感慨已
在其中。

第四句再递进一层,故乡为碧山阻隔,已令人恨恨不已,何况眼下碧山又被暮云遮掩。

诗用“还被”二字唤起,障碍重重,恨重重。

再说,山本可用青、绿形容,用青更符合诗的平仄要求,可是诗人却用碧字,大约是因为青、绿较为轻、明,碧较为重、暗,不仅更符合等色苍茫中山的色彩,而且能唤起凝童情绪。


当苍茫的暮色遮掩住碧山,凝重压抑感也就更加强烈。

诗至结尾,随着时间的冉冉推移,诗人的视野由远而近、由大而小的逐步收缩,色调的由明而暗的变化,结构上的层层递进,那乡思也就愈
来愈浓郁,以致浓得化不开。

全诗四句,分四层意思,层层深入,不断推进,把思想感情
发挥到极致。

中国古代诗词作法,有透过一层、加一倍写法。


种写法,有用在一联中的,如杜甫《夜闻觱篥》云:“君知天地
干戈满,不见江湖行路难。

”本意写行路难,再加写遍地战争,
行路就更难了。

又如李商隐《无题》:“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
蓬山一万重。

”也是如此。

更多的是用若干句透过一层,如宋徽
宗《宴山亭·北行见杏花》词:“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
宫何处。

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

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写思念故宫,故宫不见,转而梦见,最后连梦中也见不到,把感
情的波浪重重推向高涨。

李觏的这首诗,也是采用了这一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