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之”“无之”——《老子》第11章“有”“无”新解-马晓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要:
、40章外,其他章节的“有”
式与西方哲学
中国哲学家惯于
《老子》
“习惯于精中国哲学这种独特的言说方式往往令其不知所云。
②
,故从篇章起码依据章内语汇较章外相似词条而言,
:“有和无
而此范畴的创
有是中国哲学本体论或宇宙论中的一对
的用例有第
有”“无”
《中国哲学史主要范畴概念简释《中国哲学范畴通论
而对第
相资”说。
老子》所说的道
视有。
它实在也很重视有
相生。
’第十一章
“道统有无
的辩证关系
如冯友兰据
不同的断句方式
李零、刘笑
依帛书本无欲、
的原旨,属于诠
如第3章
”……从这之论的观点面临着崩塌的可能,而第
观念的影响,强调实
,所谓‘
前者引《
亦必由于
时涉及“
11章,
、34、38
章,该类词条频现》中处于重要地位
然而,
作为概念的
从又(手
有”几乎都是动词常义有身”,18
有功”,24
“有国”
就“无
无
无”于语篇但是作为条件二的
”和“无的统计对于理解该
即语篇的旨趣在于
有”“无”
就图
举而言,存在着多种解释的可能性其中,体用论的面向似最为接近文本释之。
但此依然不符合图
便将便利与作用分割为二必须将其与前三例联系起
在图5中,而结论又将这种功用所带来
不断去除多余原料的过程
成品部件,
四、关于“有之”
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确定不是在指向
的物体存在
摔坏的或者无底的杯子说成有是可用的,
物体基于有用才能提供便利、饮水的便利
挥其作用。
杯子而言,
,而不知用
为纠偏对治,
有关造车等过程便生动地呈贯穿在条件一中各个物的制作过程中,把一团陶土上面多余的泥土揉开才能
”的过程
正因为在制作的过
而不是依旧充实,所以才
指向的是加工过程
必须在圆木中间而就是这样一个必须如此加工的步骤
使得车得以
74
虚心”与本章题旨联系起来
,不能立人心之正。
以此观造车
上升到“道德之本
范俗世、立法天下的必要性
“无之
在者能够认清辨明并进行排除
发展,庄子明确提出
回之口道:
坐”这一实践工夫将外在肢体以及内在心智之羁绊摒弃掉相关内容,
无身,吾有何患
的修行方法
75
它有着廓除
出发,有喜情假作真时真亦假”。
然而
而持久之情欲
好乐者皆付出
:“鹪鹩巢
让此生轻松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