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学生观习题与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素质学生观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
A.现实性
B.潜在性
C.可塑性
D.普遍性
2.学生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特定的()属性的人。
A.自然
B.社会
C.实践
D.现实
3.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是()。
A.加强现代教育科学
B.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开展网络教育
D.高等学校扩招
4.在看待学生的不同态度中,()广泛受学生欢迎。
A.对峙型
B.民主型
C.放任型
D.权威型
5.教师的行为举止之所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对其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因为学生具有()。
A.依赖性
B.向师性
C.背师性
D.示范性
6.教师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
A.人格平等
B.自主发展
C.受教育
D.主导地位
7. ()的教育思想是当今教育界普遍认同的一种教育思想,它的核心在于对人性的充分肯定,对人的智慧、潜能的信任,对自由、民主的向往和追求。
A.以人为本
B.终身教育
C.人的全面发展
D.素质教育
8.“学生如同泥坯,他能否成型,依赖于教师的雕塑”,这种说法忽视了学生的()。
A.可塑性
B.发展性
C.能动性
D.向师性
9.下列关于“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说法不正确的是()。
A.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B.由于学生年龄、认知等各个方面都不成熟,所以学生不是一个完整的人
C.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D.学生既是法律上的责权主体,也是伦理上的责权主体
10.“以人为本”思想运用到教学上要求教师做到()。
A.一切以教材为中心
B.因材施教
C.统筹兼顾
D.立足长远
11. “十个手指有长短”这句话表明,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存在()。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互补性
D.个体差异性
12.“揠苗助长”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13.在教育工作中,“不陵节而施”依据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互补性
D.阶段性
14.在教育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整齐划一”的方法,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A.不平衡性
B.阶段性
C.顺序性
D.个别差异性
15.学生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与现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即()。
A.发展关键期
B.最近发展区
C.关键期
D.最佳期
16.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是心理学家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提出来的。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17.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
A.教育工作要抓住发展的关键期
B.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
C.教育工作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分阶段进行
D.教育工作要因材施教
18.失明者的触觉、听觉一般都非常灵敏,这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具有()规律。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19.人们常说“聪明早慧”“大器晚成”,这表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个别差异性
B.阶段性
C.互补性
D.顺序性
20.“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是根据个体发展的()规律提出来的。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陈老师上地理课时发现课代表王刚心不在焉,特别不耐烦。
于是他下课之后和王刚进行了交流,他发现王刚已经掌握了课堂上的内容。
陈老师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能否让他不随堂上课,节约出的时间,自己去查资料,研究问题,学习更多的知识呢?学校非常支持,对王刚实行了单科免修。
从此,每当地理课时,图书馆里多了一位小读者。
陈老师的工作非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给王刚提供相关的课题,指导他查阅相关资料,解答他提出的问题,教他撰写小论文。
一个学期下来,王刚的小论文《植被保护与资源开发》一文获得全国中学生小论文评比优胜奖。
问题:运用学生观的知识,评价陈老师的行为。
综合素质学生观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C。
解析: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身心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他们在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各种特征都还处在变化之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2. B。
解析: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学生就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特定的社会属性的人。
3.B。
解析: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途径
4. B。
解析:民主型是指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以学生主动发展、终身发展为目的。
这种对待学生的态度最受学生欢迎的。
5. B。
解析:学生的“向师性”是指学生有模仿、接近、趋向于教师的自然倾向,“向师性”是学生的本质属性。
6. B。
解析:太简单不解析了。
7. A。
解析:同上。
8. C。
解析: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特定阶段,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和可塑性,但是其发展的结果还受其主观能动性的制约。
9..B。
解析: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他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学习活动是学生整个内心世界的全面参与。
10.B。
解析:教学中,教师面对着千差万别的个体,教育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就必须做到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
11.D。
解析:人的各个方面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十个手指有长短”表明了这种差异性。
12.B。
解析: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
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违背这个顺序。
13.A。
解析:个体身心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地促进个体的发展。
14.D。
解析:“一刀切”“一锅煮”“整齐划一”的教育方法完全忽视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不利于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15.B。
解析: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与现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
16.C。
解析:个体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
个体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关键期,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及时施教。
17.A。
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工作要抓住发展的关键期,及时施教,一旦错过学生发展的关键期,只会“事倍功半”。
18.D。
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规律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挥得到部分补偿,题干中的内容体现了这一规律。
19.A。
解析:个别差异性表现在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如有的人“少年得志”,有的人则“大器晚成”。
20.D。
解析: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这种差异在不同层次上都存在,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发展并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做好因材施教工作。
二、材料分析题
21.参考答案:
答:
陈老师的行为是正确的,其行为充分地体现了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符合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基本要求,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对于王刚上课心不在焉的行为,陈老师没有武断地认为是不遵守课堂纪律的表现,而是耐心调查了解情况,体现了对学生尊重、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对于王刚在地理方面的特殊才能,陈老师做到了尊重学生差异性、采用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办法,教学既面向全体学生,又注重个别差异。
综上所述,陈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亲自指导王刚,改变了他的学习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影响着他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主动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