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透水软围隔截污下食藻虫控藻综合水生态修复施工工法(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透水软围隔截污下食藻虫控藻综合水生态修复施工工法
非透水软围隔截污下食藻虫控藻综合水生态修复施工工法
一、前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经济发展的需求,水体污染问题愈发突出。
为了有效修复受损水生态系统,提高水体质量,非透水软围隔截污下食藻虫控藻综合水生态修复施工工法应运而生。
该工法通过切断水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以及合理利用下食藻虫控制藻类生长,实现了水生态修复的目标。
二、工法特点该工法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非
透水软围隔:利用非透水材料,如橡胶坝、塑料围栏等,围隔污染区域与非污染区域,阻断了水体中有害物质的传播。
2.
截污能力强:通过设置合理的截污设施,如拦污板、拦砂网等,有效地阻拦水体中的污染物,保证修复区域的水质。
3. 下食
藻虫控制藻类:在修复区域引入适宜的下食藻虫,如红蓝菌藻、小型甲壳动物等,控制藻类的生长,从而改善水体的水质。
4. 综合修复效果好:通过结合上述措施,使该工法能够在较短时间内修复受损水生态系统,并达到理想的修复效果。
三、适应范围该工法适用于中小型污染湖泊、河道和水库等水域,并且对治理范围没有严格的限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扩展或缩小。
四、工艺原理1. 非透水软围隔:通过设置非透水材料围
隔污染区域,防止有害物质的扩散,并确保修复区域的水体相对稳定,为后续的修复工作提供基础条件。
2. 截污设施设置:合理设置拦污板、拦砂网等设施,阻拦污染物团块的扩散,并通过定期清理保持截污设施的畅通。
3. 下食藻虫控制藻类:
引入适宜的下食藻虫,如红蓝菌藻、小型甲壳动物等,通过其控制藻类的生长,减少水体中的藻类浓度,提高水体的透明度和水质。
4. 水体循环增氧:通过设置增氧设备,增加水体中
的溶解氧含量,改善水体环境,促进藻类降解及下食藻虫的生长。
5. 生物群落恢复:在修复区域适时引入鱼类等水生生物,促进整个生物群落的恢复和生物多样性的增加。
五、施工工艺1. 区域划分:根据实际情况,将修复区域
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如截污区、下食藻虫区、增氧区等。
2. 安装非透水材料围隔:根据设计要求,安装非透水材料,
将修复区域与非修复区域隔离开来。
3. 安装截污设施:根据
设计要求,在合适的位置设置拦污板、拦砂网等设施,确保修复区域的水质不受污染。
4. 引入下食藻虫:根据修复区域的
水质状况,在适当的时间引入适宜的下食藻虫,如红蓝菌藻、小型甲壳动物等。
5. 安装增氧设备:根据修复区域的水体情况,安装适当的增氧设备,提高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
6. 生
物群落恢复:在修复区域适时引入适宜的水生生物,促进整个生物群落的恢复和生物多样性的增加。
六、劳动组织根据施工工艺,劳动组织分为场地准备、设备安装、材料加工、施工现场等多个环节,需要协调好各个环节的工作,确保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
七、机具设备该工法所需的机具设备主要包括非透水材料安装设备、截污设施安装设备、下食藻虫引入设备、增氧设备等。
这些设备具有合理的结构和稳定性能,能够满足施工工艺的要求。
八、质量控制为了确保施工过程中的质量达到设计要求,需要采取以下质量控制措施:1. 确保非透水材料的良好固定,杜绝泄漏和破损现象。
2. 定期清理截污设施,保持设施的通
畅和有效性。
3. 监测下食藻虫的数量和生长情况,确保控制
藻类生长的效果。
4. 定期检查增氧设备的工作状态,保证设
备的正常运行。
九、安全措施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安全事项:1. 周边人员和施工人员必须佩戴防护用品,如安全帽、安全鞋等。
2. 操作机具设备时,必须按照使用方法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严禁违规操作。
3. 切勿在非透水材料上堆放重物,以免导致
材料破损。
4. 工作场地必须保持整洁,避免杂物和碎片对施
工人员和设备造成伤害。
十、经济技术分析经济技术分析主要包括施工周期、施工成本和使用寿命等方面的考虑。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不同的水体污染程度和修复目标,可以调整施工周期和施工成本,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平衡。
十一、工程实例以某污染湖泊为例,根据该工法进行了综合水生态修复施工。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水质得到明显改善,藻类数量明显减少,水体透明度得到提高。
修复工程经济效益明显,受到了当地政府和居民的一致好评。
综上所述,非透水软围隔截污下食藻虫控藻综合水生态修复施工工法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实用性,能够有效地修复受损的水生态系统,提高水体质量,为实际工程提供了可行的方案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