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沭阳县九年级质检考试语文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宿迁市沭阳县九年级质检考试语文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1. (2分)(2016·枣阳模拟)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 “地球一小时”活动在很多城市开展,不少大楼景观灯同时熄灭,戛然而止。
B . 在襄阳春季汽车巡展上,国产新能源汽车层出不穷。
C . 在襄阳“四个一”经典诵读比赛的舞台上,动情的朗诵让人目不暇接。
D . 汉十高铁因地制宜设置节能坡,使列车进出站时自然减速、加速,从而达到低碳减排的目的。
2. (2分) (2017九·无锡月考) 下面文段中划线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A . 既出既:已经
B . 便扶向路向:原来的
C . 诣太守诣:到
D . 处处志之志:做标记
3. (2分)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 《列夫•托尔斯泰》这篇人物小传通过大量的比喻和夸张,描写了托尔斯泰的肖像,展示了他独特的外貌特征,揭示了他深邃的精神世界
B . 《海燕》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刻画了英勇善战、搏击风浪的海燕的战士形象,表达了作者渴望无产阶级革命浪潮早日到来的强烈愿望
C . 《雪》通过对江南雪景柔美和北方雪景壮美的细致描写,在对比中表达了作者对南方的雪的喜爱赞美之情,体现了作者敢于直面惨淡人生的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D . 《马说》作者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和伯乐为喻,对在位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之情
二、默写 (共1题;共10分)
4. (10分) (2017八上·云南月考) 默写。
(1) ________,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长征》)
(2)海内存知己,________。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3)荡胸生曾云,________。
(杜甫《望岳》)
(4)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
(杜牧《泊秦淮》)
(5)山河破碎风飘絮,________。
(文天祥《过零丁洋》)
(6) ________,寒光照铁衣。
(《木兰诗》)
(7)老张年老退休了,但他并不认为自己从此就一无是处,他仍想做些对社会有益的工作,他的这种品德可用“________,________”诗来赞美!(龚自珍《己亥杂诗》)
(8)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描写莺燕报春的生机勃勃。
三、书写 (共1题;共4分)
5. (4分)看拼音,写词语。
①我如饥饿的瘦狼,tān lán________地吞读下去。
②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tān tā________了。
③真是wèi zuì qián táo“________”了,我以为。
④那gū kǔ líng dīng________的麻雀,也就不暇令人哀了。
四、名著导读 (共1题;共2分)
6. (2分)一切做人的道理,你心里无不明白,吃亏的是________,希望你从今以后,一辈子记住这一点________。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7分)
7. (17分)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不见长安
晋明帝①数岁,坐元帝②膝上。
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③消息,潸然流涕。
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
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
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④可知。
”元帝异之。
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
乃答曰:“日近。
”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
【注】:①晋明帝:司马绍②元帝:司马睿③洛下:洛阳,西晋都城④居然:显然
(1)解释下面画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潸然流涕涕②元帝异之异③更重问之更④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尔
(2)下列与“何以致泣”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吾欲辱之,何以也
B . 何以都不闻消息
C . 一儿以日始出时远
D .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划线句。
(4)听了“举目见日,不见长安”的回答,元帝会有什么反应?请想象并加以描绘。
六、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
8. (10分)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后面题目。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①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②催黄鸟,晴光转绿苹③。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注释】①晋陵,现江苏省常州市。
杜审言,唐代诗人,祖籍湖北襄阳,后迁居河南巩县。
此时他在江苏江阴任职。
②淑气:和暖的天气。
③绿苹:即浮萍。
(1)诗中首联提到早春“物候新”,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整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七、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65分)
9. (20分)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后面小题。
中国第五大发明——汉字
①汉字是当今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
从甲骨文算起,已有3500年以土的历史了。
古埃及的圣体字、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中美洲的古玛雅文字等相继成为历史的陈迹,唯汉字独存。
中国人用数千年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来的奇迹,在世界文字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它承载了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至今仍旧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尤其是汉字计算机输入的优越性,使汉字的奇迹更令世人惊叹和信服。
汉字堪称中国“第五大发明”。
②汉字具有超越方言和古今语言差别的功能。
著名学者安子介先生说,“中国由黑龙江到云南,汉字全通。
”“中华文化连绵五千年,是用汉字记载的。
”“西方字母的形式,根据历史说也是由象形而来,后来变成拼音,各国文字不同,相互联结的纽带断了,结果欧洲分成大小十数个国家。
如果中国早年也走这条路,早已出现江苏国、广东国了。
我国方言这样多,汉字的语音无法在‘语音学’上统一,但在文字使用上自古及今都是一脉相承的。
汉字对汉族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凝聚作用。
”可见,汉字具有超越方言和古今语言差别的功能,这对汉民族的形成和中国的统一具有重要的作用。
③汉字可以引发想象和联想。
由于汉字以形表意,使用汉字时观其形而得其意,其中必定有想象和联想产生。
并非仅仅由象形字直接演化过来的字如此,如“日”“月”等。
会意字也是如此,如“休息”的“休”字,由“人”和“木”两部分组成,就是“人”靠着“树”歇息。
我们从字形的拼组关系中便可想象出这字的意义。
其实,有些形声字的声旁也是表意的,如“文盲”的“盲”字,声旁“亡”既表音也表意,“盲”就是“亡”了“目”。
因此,汉字引发想象和联想的强大作用值得我们重视。
④汉字有利于发展大脑智力。
从神经心理学和神经语言学的研究成果看,拼音文字是偏向大脑左半球的“单脑文字”,而汉字是大脑左、右两半球并用的“复脑文字”;拼音文字认知中“语音编码”方式起主要作用,而汉字认知中则是利用“多重编码”方式,语音、字形和语义编码兼用。
学习汉字可以开发大脑左、右半球的潜力,有利于发展大脑智力。
因此,从音、形、义三者结合上去学习汉字是科学的方法。
⑤与中华文明共存共荣的古老汉字,具有独特的形式和经久不息的生命力。
我们要重新认识汉字的价值,充分
发掘汉字的奥秘,以迎接汉字“发挥威力”的新时代。
(1)根据第①段文字,就内容方面提出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2)选文第②段引用安子介先生的话意在说明什么?
(3)根据选文第④段,你认为西方学者针对拼音文字提出的“开发右脑”的主张,是否适合使用汉字的中国人?请说明理由。
(4)依照下面示例,从“尘、吠、诽”中任选一个,说出这个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想象和联想。
示例:“悟”左面是“心”,右面是“吾”,合在一起就是“我经过思考而有所领会”。
10. (20分)(2019·亭湖模拟)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善于“折叠”自己
①把51张白纸重叠在一起,厚度最多不过几厘米。
但把一张足够大的白纸折叠51次,厚度竟然超过了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
人生从来不是平铺直叙,好比白纸一般,如何“折叠”自己,决定着人生的厚度、事业的成败。
②“折叠”是智慧的迂回。
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最初的作战计划并非如此。
红军因为急于一口吃掉敌人,结果遇挫,被迫开始一渡赤水。
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声东击西,穿插迂回,与敌人巧妙周旋,以三万劣势兵力牵着数十万敌人的鼻子走,成就了四渡赤水这一红军长征史上的光辉战例。
这次行动,周恩来称之为走“之”字路。
实践证明,最近的距离不一定是直线,而看似“折叠”弯曲的“之”字路线,往往是达到最终目的的最佳路径。
成事的最高境界在于,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胜利。
那些不讲科学的蛮干、急功近利的“速成”,不仅难以到达成功的彼岸,还可能在途中触礁、搁浅。
像河流一样“折叠”蜿蜒,才能避开挡在前面的障碍,实现波浪式前进。
③“折叠”是生动的重复。
重复是工作生活的常态,许多人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但并非所有量的积累都能产生质的飞跃。
老驴拉磨般的简单重复、机械重复,结局多是“原地转圈”“涛声依旧”。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
”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就是因为其中充满着变化,所有重复的字都作了不同形态的处理。
在“折叠”中创新,在创新中重复,坚持“不作寻常重复”,进行生动的重复,方能书写出彩华章。
④“折叠”是耐心的坚持。
有人做过一个计算:如果干一件事的成功率仅为1%,反复尝试100次,成功的概率竟然能达到63%。
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但有水滴石穿的奇迹。
通向成功的道路好比一场马拉松,比拼的不是速度而是耐力。
一直“折叠”下去,就能“撕小口打大仗、积小胜为大胜”,把简单做成不简单,使平凡变成不平凡。
正如英国著名小说家安东尼·特罗洛普所说:“一件微不足道的日常小事,如果你坚持去做,就能胜过那些艰难的大事。
”
⑤“折叠”是“折磨”的叠加。
有人提出过“坎理论”,就是要过关卡,上台阶,好比爬山越岭,上到一定高度,就过了一个坎。
成功多是苦难辉煌,成长多为浴火重生。
想要前进,最快的脚步是“负重”,因为“挑担子的比散步的走得快”。
走不出自己的“舒适区”,就是倒退的开始。
其实,成长就是与自我的搏斗,与自我的较量,
与自己较劲才能有长进。
吃得苦中苦,方能有所成。
敢于到吃劲岗位“淬火”,到艰苦一线“蹲苗”,在事上磨练自己,用时间灌溉自己,多挑战“不可能”才可能超越自己,使人生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⑥人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增加人生的厚度。
把握好“折叠”的学问,付诸有力的行动,就能成就精彩人生。
(选自《解放军报》2018年)
(1)具体说说文章从哪几个方面阐述了“折叠”的内涵?
(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3)第④段中划线词“仅”“竟然”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4)第⑥段中提到:“人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增加人生的厚度。
”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我们应当如何“增加人生的厚度”。
11. (25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我的暖,一寸长
葛闪
①这是个身着工作服,满身油漆和泥土,满脸灰尘,约莫40岁的中年男子。
②他隔着车窗朝我弯着腰,腼腆地笑着,给我递了根香烟。
③看我接了烟,他大喜过望,慌忙从兜里摸出打火机帮我点上,且咧开大嘴一笑,说:“大哥,您是几天来第一个接俺烟的呢。
”
④我一听有点蒙。
⑤他好像瞧出了我的心思,憨憨一笑,说:“俺这烟差,你们城里人瞧不上眼。
您是第一个接俺烟的人,俺激动哩。
您绝对是一个瞧得起俺们乡下人的好人。
”
⑥“有事吗?”我笑笑,为这个中年男子的“油嘴滑舌”。
⑦“是这样的,大哥,”男子搓搓手,不住地点头,“俺就是想,能坐坐您的车不?”
⑧“你要到哪里?”我轻轻皱了皱眉,不是我小气不让他搭车,而是他那一身的油漆和泥土,实在是让我心生芥蒂。
⑨“不不不,”他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俺哪儿也不去,就在上面坐一会儿就行。
今儿不坐,明天坐一回就行,还是今儿这个时间。
”
⑩说完,他那布满血丝的大眼睛,充满着乞求。
⑪我犹豫了一下,还是点了头,说:“行!”我话音刚落,还没来得及问他我心中的疑惑,他就一连向我说了几个谢谢便离开了。
临走前,还特意向我的前车牌望了一眼。
⑫第二天,他准时到了学校门口。
看我在,他一脸兴奋,轻轻坐上了副驾驶座位,和我聊了起来。
⑬还没聊五分钟,放学的孩子们便冲出了校门。
他透过玻璃,紧张地看着人流。
过了一阵,他飞快地推开车门,站在车旁大喊着。
不一会儿,一个小男孩跑到了他的面前,他让小男孩叫了我一声“叔叔好”,然后还介绍说我是
他在城里刚认识的朋友。
他递了根香烟给我,便带着孩子匆匆离开了。
临走的时候,他望向我的眼神里充满了感激。
⑭我实在不明白,他为什么只坐这么一小会儿。
直到三天后,在学校门口又遇上他,他才告诉了我答案。
⑮原来,孩子刚进城读书,因为农村和城里的生活习惯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一些同学很瞧不起他的孩子。
孩子的心理因此出现了阴影。
⑯“其实俺明白,大多数城里人也像您一样,待俺们如亲兄弟般的好,只是孩子小,暂时还不能理解。
”他笑笑说,“俺上次坐您的车看着他向我跑来,然后我就告诉他,您和我是顺路的,常免费载着我一起来学校!”
⑰他搓着手,又憨憨地补充道:“别的家长给自己孩子的温暖那么长!”他张开双臂,比画了一段很长的距离,然后又接着说,“俺不中用,俺只能给他这么点的暖!”说完,他用手指比画了一个大约一寸的长度。
⑱“一寸长的暖!”这形象的比画瞬间击中了我的灵魂,我深深地震撼,被它的朴实,又被它的深沉!
(选自葛闪新浪博客,有删改)
(1)文中的“他”为孩子做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文章第①段使用了人物描写的哪种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3)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您是几天来第一个接俺烟的呢。
(4)本文情节安排上最大的特点是设置悬念,试举一例并说说其作用。
(5)“一寸长的暖”深深地震撼了“我”,请结合全文说说你对“一寸长的暖”的理解。
八、作文 (共1题;共5分)
12. (5分)(2019·山西模拟) 人生有梦想才有未来,人要敢想敢做,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让我们用想象来撑起人生的大厦吧。
请以“想”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写作提示:①文中应融合叙述、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④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1-1、
2-1、
3-1、
二、默写 (共1题;共10分)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三、书写 (共1题;共4分)
5-1、
四、名著导读 (共1题;共2分)
6-1、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7分)
7-1、
7-2、
7-3、
7-4、
六、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
8-1、
8-2、
七、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65分)
9-1、
9-2、
9-3、
9-4、
10-1、
10-2、
10-3、
10-4、
11-1、
11-2、
11-3、
11-4、
11-5、
八、作文 (共1题;共5分)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