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版部编版新教材必修一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1.4(历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1.西汉初年,政论家贾谊指出,当下形势就像是一个病人,小腿肿得像腰,脚趾肿得像大腿,不能屈伸自如。

上述言论针对的问题是( )
A.农民起义
B.匈奴的威胁
C.王国问题
D.统治者的腐败
【解析】选C。

根据题干信息“西汉初年”“小腿”和“脚趾”的肿胀暗喻地方封国势力壮大,威胁中央,故选C。

【补偿训练】
西汉初年,诸侯“连城数十,地方千里”,轻则骄奢淫逸,重则联手对抗中央。

汉武帝为解决这一问题所采取的措施是( )
A.统一铸造货币
B.实行推恩之策
C.推行儒学教育
D.建立刺史制度
【解析】选B。

据题干所给的“诸侯”“对抗中央”等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汉初分封的诸侯国,有相当的势力,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

B符合题意。

2.据《汉书》记载,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该官员属于()
A.十三部刺史
B.御史大夫
C.参知政事
D.三司使
【解析】选A。

从材料“郡国”一词可知,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是汉朝,“周行
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可知该官员具有监察地方的职权,这是汉武帝时期在全国所设十三部的刺史,故A正确。

3.(2019·全国卷Ⅰ)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 )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解析】选C。

白鹿皮币定价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必须购买,而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20万钱,因此,诸侯王需要耗费两年的租税才能买一张白鹿皮币。

这一做法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削弱了地方的经济实力,故C正确。

“皮币”为诸侯王献礼所用,并非通用货币,故A错。

材料没有反映思想统一的内容,故B错。

材料只是削弱了诸侯的经济实力,并非是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故D错。

4.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

下图所示是某同学的学习笔记,其中空格处的内容应是( )
A.统一文字
B.焚书坑儒
C.独尊儒术
D.张骞通西域
【解析】选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统治时期,为了加强思想控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由此确立了孔子的儒家学说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地位,故C符合题意;统一文字、焚书坑儒是秦始皇的措施,故A、B不符合题意;张骞通西域发生在汉武帝时期,不属于思想方面的措
施,故D不符合题意。

【深化点拨】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倡“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迎合了当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这也是汉武帝接受“独尊儒术”的真实目的。

5.皇帝是中国传统政治体系的核心角色,但其权柄也常被亲近者侵夺,东汉时期侵夺皇帝权柄的重要角色是
( ) A.宰相与御史大夫 B.刺史与郡守
C.外戚与宦官
D.三公与台阁
【解析】选C。

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亲近者”“侵夺皇帝权柄”,据此可知为外戚与宦官,故选C。

6.以人物为纲,按时间顺序,连贯地记述各个时代史实。

这一史书体例,为西汉司马迁所创并成功应用于( )
A.《史记》
B.《汉书》
C.《黄帝内经》
D.《九章算术》
【解析】选A。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是我国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故选A。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chóu ,仇的异体字),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汉高祖)矫秦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

——《隋书·地理志》材料三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无可疑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高祖“矫秦皇之失策”的措施。

(2)材料三中秦、汉创立制度有何共同的“内在的用意”?
(3)据材料一、二,秦汉对待诸子功臣的态度有何不同?对此,你有何看法?(可从必要性、实施过程、结果任一角度作答)
【解析】第(1)题第一问原因,根据材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得出:血缘关系疏远;根据材料一“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得出:周王室衰微。

第二问措施,结合所学知识直接作答即可。

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直接作答即可,如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君主专制。

第(3)题第一问不同点,根据材料一“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得出秦态度:赏赐诸子、功臣,根据材料二“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得出汉态度:分封诸子。

第二问看法,根据题目中的提示直接作答即可,秦朝吸取春秋战国诸侯割据的教训,对待诸子功臣以赏赐代替分封,加强了中央集权,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西汉吸取了秦二世而亡的教训,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分封同姓子弟,巩固西汉统治,但也带来诸侯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的恶果。

答案:(1)原因:血缘关系疏远;周王室衰微。

措施:采用郡国并行制。

(2)用意: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君主专制。

(3)不同:秦:赏赐诸子、功臣;汉:分封诸子。

看法:
示例:秦朝吸取春秋战国诸侯割据的教训,对待诸子功臣以赏赐代替分封。

加强了中央集权,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西汉吸取了秦二世而亡的教训,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分封同姓子弟。

巩固西汉统治,但也带来诸侯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的恶果。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