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版新教材高中化学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第1课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课时作业苏教版必修第二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第1课时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必备知识基础练进阶训练第一层
知识点1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1.根据原电池的有关知识,下列反应不能用于设计成原电池的是( )
A.2H2+O2===2H2O
B.2CH3OH+3O2===2CO2+4H2O
C.Zn+2HCl===ZnCl2+H2↑
D.NaOH+HCl===NaCl+H2O
2.下列关于原电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原电池能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B.原电池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是氧化反应
C.原电池在工作时其负极不断产生电子并经外电路流向正极
D.原电池的电极只能由两种不同的金属构成
3.以下铜锌原电池工作原理认知模型图中, 不正确的是( )
A.正负极标注 B.电极反应式
C.电子移动方向 D.H+的移动方向
4.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置于同一稀硫酸溶液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正极附近SO的浓度逐渐增大
B.负极附近SO的浓度逐渐增大
C.负极附近SO的浓度逐渐减小
D.正负极附近SO的浓度基本不变
5.(双选)下图各装置中,能形成原电池的是 ( )
A.①中液体为FeCl3溶液 B.②中液体为醋酸
C.③中液体为H2SO4溶液 D.④中液体为稀盐酸
知识点2原电池的正负极判断
6.有关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中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电池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B.电池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C.电子流向是从负极流向正极(外电路)
D.电流方向是从负极流向正极(外电路)
7.各烧杯中盛有海水,能形成原电池且铁为正极的是( )
8.
如图所示的装置中,M为活动性顺序位于氢之前的金属,N为石墨棒,下列关于此装置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N上有气泡产生
B.M为负极,N为正极
C.电解质溶液中H+的浓度减小
D.导线中有电流通过,电流方向是由M到N
9.
如图所示,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同时A极质量减少,B极上有气泡产生,C为电解质溶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C中阳离子向A极移动
B.A、B、C可能分别为Zn、Cu、稀盐酸
C.B极为原电池的正极
D.A极发生氧化反应
10.
某学生用锌片、铜片、发光二极管、滤纸、导线、玻璃片等制成如图所示的原电池,当滤纸用醋酸溶液润湿时,二极管发光。
下列有关该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铜片上的电极反应为Cu-2e-===Cu2+
B.锌片为电池的负极
C.外电路中电子由铜片经导线流向锌片
D.该电池工作时电能直接转化为化学能
11.(双选)下图是土豆电池的示意图。
土豆电池工作时,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Fe作负极,电极反应式为:Fe-2e-===Fe2+
B.Cu作正极,Cu片质量减少
C.电子由Fe经导线流向Cu片
D.实现了电能向化学能的转化
知识点3原电池的应用
12.下列各种变化是因为构成原电池的是( )
A.在空气中金属铝表面迅速氧化形成保护层
B.金属表面涂漆以阻止金属被氧化
C.红热的铁丝与水接触铁表面形成黑色物质
D.铁与稀硫酸反应时,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后可使反应速率加快
13.钢铁发生吸氧腐蚀时,正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是( )
A.2H++2e-===H2
B.Fe-2e-=== Fe2+
C.2H2O+O2+4e-===4OH-
D.Fe3++e-===Fe2+
14.某金属能与盐酸反应放出氢气,该金属与锌组成的原电池中,锌为原电池的负极,则金属可能是( )
A.铝 B.铜
C.铁 D.镁
15.某电池总反应为Fe+2Fe3+===3Fe2+,下列与此电池总反应不符的原电池是( )
A.铜片、铁片、FeCl3溶液组成的原电池
B.石墨、铁片、Fe(NO3)3溶液组成的原电池
C.铁片、锌片、Fe2(SO4)3溶液组成的原电池
D.银片、铁片、Fe(NO3)3溶液组成的原电池
16.有A、B、C、D四种金属,当A、B组成原电池时,电子流动方向A→B;当A、D组成原电池时,A为正极;B与C构成原电池时,电极反应式为:C2-+2e-―→C,B-2e-―→B2+则A、B、C、D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
A.A>B>C>D B.A>B>D>C
C.D>C>A>B D.D>A>B>C
关键能力综合练进阶训练第二层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图所示各种装置中能构成原电池的是( )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D.②④⑥
2.在钢铁腐蚀过程中,下列五种变化可能发生的是( )
①Fe2+转化为Fe3+ ②O2被还原 ③产生H2
④Fe(OH)3失水形成Fe2O3·x H2O ⑤杂质碳被氧化
A.①②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3.
如图所示,烧杯中盛的是水,铁圈和银圈直接相连,在接头处用一根绝缘细丝吊住,并使之平衡。
小心地从烧杯中央滴入CuSO4溶液,反应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
A.两圈仍保持平衡
B.有气泡产生,两圈摇摆不定
C.铁圈向下倾斜
D.银圈向下倾斜
4.对于锌—铜—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装置中,当导线中有1 mol电子通过时,理论上的两极变化是( )
①锌片溶解了32.5 g ②锌片增重32.5 g ③铜上析出1 g H2 ④铜片上析出1
mol H2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将等质量的两份锌粉a、b分别加入过量的稀硫酸,同时向a中加少量CuSO4溶液,下图中产生H2的体积V(L)与时间t(min)的关系,其中正确的是( )
二、选择题: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
6.把活泼金属片a和b放在盛有稀食盐水和酚酞混合液的表面皿中,构成如图所示原电池,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区域I变红色,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是原电池的负极 B.b的活泼性大于a
C.无电流产生 D.b 电极上有气泡产生
7.有a、b、c、d四种金属,用导线两两相连插入稀硫酸中可以组成原电池,a、b 相连时,a为负极;c、d相连时,电流由d到c;a、c相连时,a极发生氧化反应;b、d 相连时,b极有大量气泡生成。
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按由强到弱顺序排列的是( ) A.a>b>c>d B.a>c>d>b
C.c>a>b>d D.b>d>c>a
8.
如图是某课外活动小组设计的用化学电源使LED灯发光的装置。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装置中存在“化学能→电能→光能”的转化
B.锌片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Zn-2e-===Zn2+
C.如果将稀硫酸换成柠檬汁,则导线中不会有电子流动
D.如果将锌片换成铁片,则电路中的电流方向会发生改变
9.MgH2O2电池可用于驱动无人驾驶的潜航器。
该电池以海水为电解质溶液,示意图如图。
该电池工作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Mg电极是该电池的负极
B.H2O2在石墨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C.石墨电极附近溶液的碱性增强
D.溶液中Cl-向正极移动
三、非选择题
10.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究铝电极在原电池中的作用,在常温下,设计并进行了以下一系列实验,实验结果记录如下。
号电极材料电解质溶液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
①Al、Mg稀盐酸偏向Al
②Al、Cu稀盐酸偏向Cu
③Al、C(石墨)稀盐酸偏向石墨
④Al、Mg氢氧化钠溶液偏向Mg
⑤Al、Zn浓硝酸偏向Al
试根据表中的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①、②中Al所作的电极(正极或负极)是否相同?__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
(2)由实验③完成下列填空:
①铝为________极,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石墨为________极,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电池总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④中铝作负极还是正极?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铝电极的电极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释实验⑤中电流表指针偏向铝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出影响铝在原电池中作正极或负极的因素: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学科素养升级练进阶训练第三层
1.
(素养题—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右图是Zn和Cu组成的原电池示意图,某小组做完该实验后,在读书卡片上记录如图,卡片上描述合理的是( )
卡片No.10 Date:2020-6-11
实验记录:
①电流方向:锌→铜;②铜极上有氢气产生;
③锌片变薄。
实验结论:
④Zn为正极,Cu为负极; ⑤铜比锌活泼;
⑥H+向铜片移动。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③④⑤D.②③⑥
2.(素养题—科学探究)(双选)铜是人类认识并应用最早的金属之一,我国是最早使用铜器的国家之一。
铁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几乎无处不在,是地壳中含量仅次于铝的金属。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证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合理的是( )
A.将铁片置于硫酸铜溶液中有铜析出
B.将铜片置于FeCl3溶液中铜片逐渐溶解
C.把铁片和铜片置于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并用导线连接,铁片上无气泡产生,而铜片上有气泡产生
D.把铁片和铜片置于盛有浓硝酸的烧杯中,并用导线连接,铁片上有气泡产生,而铜片上无气泡产生
3.
(素养题—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在如图所示装置中,观察到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M 棒变粗,N棒变细,P为电解质溶液。
由此判断下列M、N、P所代表的物质可以成立的是( )
选项M N P
A锌铜稀硫酸
B铜铁稀盐酸
C银锌硝酸银溶液
D铜铁硝酸铁溶液
4.(素养题—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利用生活中或实验室中的常用物品,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和电化学知识,自己动手设计一个原电池。
请填写下列空白:
(1)实验原理:Fe+2H+===Fe2++H2↑
(2)实验用品:电极(________、________)、稀硫酸、________、________耳机(或电流计)。
(3)①按如图所示装置连接好实验仪器,这时可以听见耳机发出“嚓嚓……”的声音。
其原因是在原电池中化学能转化为________,在耳机中________又转化为声波这种能量。
②在该原电池内,Fe在________极发生了________反应,H+在________极发生了___ _____反应。
第1课时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必备知识基础练
1.答案:D
解析:A.该反应中,氢氧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属于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所以能构成原电池,故A错误;B.该反应中,氧元素的化合价明显变化,属于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所以能设计成原电池,故B错误;C.该反应中,锌氢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属于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所以能设计成原电池,故C错误;D.该反应中,没有化合价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所以不能设计成原电池,故D正确;正确答案是D。
2.答案:D
解析:A.原电池是将化学能变成电能的装置,故A正确;B.原电池的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故B正确;C.原电池的负极失去电子,电子沿外电路流向正极,故C正确;
D.原电池的电极可以是金属也可以是能够导电的非金属,如石墨等,故D错误。
故选D。
3.答案:A
解析:铜锌原电池的原理:Zn+2H+===Zn2++H2↑,锌比铜活泼,锌失电子做负极,电极反应式为:Zn-2e-===Zn2+,铜片做正极,电极反应式为:2H++2e-===H2↑;A.Zn失电子做负极,Cu做正极,正负极标注有错,故A错误;B.锌片的电极反应式为:Zn-2e-===Zn2+,铜片的电极反应式为:2H++2e-===H2↑,故B正确;C.电子从负极经导线移动至正极,方向正确,故C正确;D.H+移向正极得电子,故D 正确;答案选A。
4.答案:B
解析: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置于同一稀硫酸溶液中,负极反应式为Zn-2e-===Zn2+,正极反应式为:2H++2e-===H2↑,A.正极附近SO的浓度逐渐增大,阴离子向负极移动,正极硫酸根离子浓度减小,A错误;B.阴离子向负极移动,负极附近SO 的浓度逐渐增大,B正确;C.阴离子向负极移动,负极附近SO的浓度逐渐增大,C错误;D.阴离子向负极移动,负极附近SO的浓度逐渐增大,D错误,答案选B。
5.答案:AB
解析:A、该装置符合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所以能形成原电池,故A正确;B、金属锌和醋酸能自发的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符合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所以能构成原电池,故B正确;C、因为两电极的活泼性相同,所以该装置不能构成原电池,故C错误;D、该装置没有构成闭合回路,所以不能形成原电池,故D错误;故选AB。
6.答案:D
解析:A.原电池的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确;B.原电池正极获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正确;C.在原电池中电子流向是从负极流向正极(外电路),电流则是从正极
通过外电路流向负极,正确;D.根据规定:正电荷的流动方向为电流方向,所以在原电池中电流方向是从正极流向负极(外电路),错误。
故选D。
7.答案:C
解析:A.构成原电池需要两个活动性不同的电极,此装置不是原电池,故A错误;B.构成原电池,铁比锡活泼,铁作负极,故B错误;C.构成原电池,锌比铁活泼,锌作负极,铁作正极,故C正确;D.构成原电池,铁比铜活泼,铁作负极,故D错误;答案选C。
8.答案:D
解析:A.由于活动性M>N,所以N为原电池的正极,在正极上溶液中的H+获得电子变为H2,所以N上有气泡产生,A正确;B.根据题意可知两个电极的活动性M>N,结合原电池反应组成可知:较活泼金属电极M电极为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活动性较弱的石墨电极N为正极,B正确;C.溶液中的H+在正极得到电子被还原为H2,使溶液中H+的浓度减小,C正确;D.根据原电池反应原理可知:电子由负极M经外电路流向正极N,而电流的方向为正电荷的移动方向,电流方向与电子流向相反,因此导线中电流方向是由正极(N)流向负极(M),D错误;故合理选项是D。
9.答案:A
解析: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说明形成原电池反应,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同时A极质量减少,则A为原电池负极,B极上有气泡产生,B为原电池正极,C为电解质溶液;A.在原电池中阳离子移向正极,故阳离子应该移向B电极,A错误;B.A、B、C可能分别为Zn、Cu、稀盐酸,锌作负极,铜作正极,符合题干反应现象,B正确;C.B极上有气泡产生,则B为原电池正极,C正确;D.A电极是原电池的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D正确;故合理选项是A。
10.答案:B
解析:A.原电池工作时,铜作正极,正极上氢离子得电子生成氢气,电极反应式为2H++2e-===H2↑,故A错误;B.原电池工作时,锌作负极,故B正确;C.外电路中电子从负极锌片沿导线流向正极铜片,故C错误;D.该装置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故D错误;故答案选B。
11.答案:AC
解析:根据金属的活泼性知,Fe作负极,Cu作正极,负极上Fe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得电子发生的还原反应,电子从负极沿导线流向正极,据此解答。
A.Fe作负极,电极反应式为:Fe-2e-===Fe2+,故A正确;B.Cu作正极,Cu 片质量不变,故B错误;C.外电路电子由Fe经导线流向Cu片,故C正确;D.实现了化
学能向电能的转化,故D错误;答案:选AC。
12.答案:D
解析:A.铝直接被氧气氧化,没有构成原电池,故A不符合题意;B.金属表面涂漆防腐,没有构成原电池,故B不符合题意;C.红热的铁丝与水接触直接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没有构成原电池,故C不符合题意;D.Fe与置换出的Cu构成原电池,加快了化学反应速率,故D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
13.答案:C
解析:钢铁发生吸氧腐蚀时,负极是铁反应,正极是氧气反应,其电极反应是2H2O +O2+4e-===4OH-,故C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C。
14.答案:C
解析:因金属活泼性为Mg>Al>Fe>Cu,该金属与锌组成原电池时,锌为负极,则该金属为Fe或Cu,但Cu与盐酸不反应,只有Fe符合,故选C。
15.答案:C
解析:根据反应“2Fe3++Fe===3Fe2+”可知,反应中铁因失电子而被氧化,应为原电池负极;正极应为活泼性比铁弱的金属或导电的非金属材料,Fe3+在正极得到电子而被还原,电解质溶液应为含Fe3+的盐。
由总反应可知,负极应为铁,被氧化,电解质溶液应为含有Fe3+的溶液,题中A、B、D铁都为负极,但C中铁片、锌片、Fe2(SO4)3溶液组成的原电池中锌片为负极,铁片为正极,原电池反应为Zn+2Fe3+===2Fe2++Zn2+,故答案选C。
16.答案:D
解析:原电池中,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活泼金属作负极,负极上失去电子发生氧化,以此分析:
当A、B组成原电池时,电子流动方向A→B,则金属活泼性为A>B;当A、D组成原电池时,A为正极,则金属活泼性为D>A;B与C构成原电池时,电极反应式为:C2-+2e-―→C,B-2e-―→B2+,B失去电子,则金属活泼性为B>C;综上所述,这四种金属的活泼性为:D>A>B>C。
答案选D。
关键能力综合练
1.答案:C
解析: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是:①有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②将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③两电极间构成闭合回路,④能自发的进行氧化还原反应。
装置①③⑤具备这四个条件,为原电池;②中酒精是非电解质,不能构成原电池,④中没有形成闭合回路,不能构
成原电池;⑥中电极相同,不能构成原电池。
答案选C。
2.答案:C
解析:钢铁生锈的过程是金属铁发生了吸氧腐蚀(或是析氢腐蚀),铁为负极,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Fe-2e-===Fe2+,正极上是氧气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2H2O+O2+4e-===4OH-,O2被还原,或是在酸性环境下,氢离子得电子的过程,会产生氢气,氢氧化亚铁易被氧气氧化为氢氧化铁,4Fe(OH)2+O2+2H2O===4Fe(OH)3,Fe由+2价转为+3价,最后Fe(OH)3失水形成Fe2O3·x H2O,即为铁锈的成分,而杂质C未参与氧化还原反应,因此合理的是①②③④,故合理选项是C。
3.答案:D
解析:铁圈和银圈连接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该装置构成了原电池,较活泼的金属铁作负极,较不活泼的金属银作正极,负极上铁失电子生成亚铁离子进入溶液,导致铁质量减少,正极上铜离子得电子生成铜单质,导致银圈质量增加,所以一段时间后,铁圈质量小于银圈质量,银圈向下倾斜。
4.答案:A
解析:该原电池放电时,负极上锌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上氢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所以电池反应式为Zn+H2SO4===ZnSO4+H2 ↑。
设当导线中有1 mol电子通过时,理论上负极锌片溶解x,铜片上析出氢气y。
则
Zn+H2SO4===ZnSO4+H2 ↑ 转移电子
65 g 2 g 2 mol
xy 1 mol
解得x=32.5 g、y=1 g,答案选A。
5.答案:A
解析:等质量的两份锌粉a、b,分别加入过量的稀H2SO4中,同时向a中放入少量的CuSO4溶液,发生的反应为:Fe+Cu2+===Fe2++Cu,铜—铁—稀硫酸形成原电池,反应速率增大,反应用时少于b,但生成的氢气少,也少于b,图像应为A,故选A。
6.答案:A
解析:该装置为原电池中的吸氧腐蚀,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区域I变红色,说明I作正极,氧气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使得OH-浓度增大,所以Ⅰ处变红,Ⅱ是活泼金属a作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A.Ⅱ是活泼金属a作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故A正确;
B.a的活泼性大于b,故B错误;
C.原电池工作时有电流产生,故C错误;
D.b电极作正极,是氧气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无气泡产生,故D错误;故选A。
7.答案:B
解析:在原电池中,作原电池负极的金属较活泼、作正极的金属较不活泼,电流从正极沿导线流向负极,正极上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负极上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a、b相连时,a 为负极,则金属活动性a>b;c、d相连时,电流方向为d→c,则金属活动性c >d;a、c相连时,a极发生氧化反应,则金属活动性a>c;b、d相连时,b极有大量气泡生成,则金属活动性d>b;通过以上分析知,金属活动性强弱顺序是a>c>d>b;故答案为:B。
8.答案:CD
解析:A.原电池中化学能转化为电能,LED灯发光时,电能转化为光能,不符合题意;B.该原电池中,锌片作负极,电极反应式为Zn-2e-===Zn2+,不符合题意;C.柠檬汁可以导电,能作电解质溶液,将稀硫酸换成柠檬汁仍然能构成原电池,所以导线中有电子流动,符合题意;D.将锌片换成铁片,铜片仍作正极,所以电路中的电流方向不变,符合题意;答案选CD。
9.答案:AC
解析:镁、过氧化氢和海水形成原电池,镁做负极发生氧化反应,过氧化氢在正极上发生还原反应,过氧化氢做氧化剂被还原为OH-,溶液pH增大,原电池中阴离子移向负极。
A.组成的原电池的负极被氧化,镁为负极,石墨是正极,故A正确;B.双氧水作为氧化剂,在石墨上被还原变为氢氧根离子,发生还原反应,故B错误;C.双氧水作为氧化剂,在石墨上被还原变为氢氧根离子,电极反应为,H2O2+2e-===2OH-,故溶液pH 值增大,故C正确;D.溶液中Cl-移动方向与同外电路电子移动方向一致,应向负极方向移动,故D错误;答案选AC。
10.答案:(1)不相同
(2)负 Al-3e-===Al3+ 正 2H++2e-===H2↑ 2Al+6HCl===2AlCl3+3H2↑
(3)负极 Al能与NaOH溶液反应,而Mg不与NaOH溶液反应 Al-3e-+4OH-===AlO+2H2O
(4)Al在浓硝酸中发生钝化,Zn可与浓硝酸发生反应,Zn失去电子被氧化,即Zn是负极,Al是正极
(5)另一个电极材料的活动性、电解质溶液
解析:(1)金属与酸构成的原电池中,活泼金属作负极,Mg的活泼性大于Al,所以实验①中Al作正极,而Al的活泼性大于Cu,所以实验②中Al作负极,故答案为:不相同;(2)实验③中Al作负极,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Al-3e-===Al3+,石墨作正极,正极
的电极反应式为2H++2e-===H2↑,电池总反应为2Al+6HCl===2AlCl3+3H2↑;
(3)实验④中Mg不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Al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2Al+2NaOH+2H2O===2NaAlO2+3H2↑,Al失去电子,则Al作负极,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Al-3e-+4OH-===AlO+2H2O;
(4)实验⑤中Al遇浓硝酸发生钝化,Zn与浓硝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Zn作负极,Al 作正极,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
(5)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总结出影响铝在原电池中作正极或负极的因素是另一个电极材料的活动性、电解质溶液。
学科素养升级练
1.答案:D
解析:铜、锌、稀硫酸构成的原电池中,较活泼的金属Zn作负极,负极上Zn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较不活泼的金属Cu作正极,正极上氢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外电路中,电子从负极沿导线流向正极,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
①导线中电流方向:铜→锌,故①错误;②铜极上氢离子得电子生成氢气,所以有气泡生成,故②正确;③锌片失电子生成锌离子进入溶液,导致锌片变薄,故③正确;④反应中失电子的锌作负极,得电子的铜作正极,故④错误;⑤锌比铜活泼,故⑤错误;⑥原电池放电时,氢离子向铜片移动,硫酸根离子向锌片移动,故⑥正确;故选D。
2.答案:AC
解析:A.铁从CuSO4溶液中置换出铜,化学方程式CuSO4+Fe===FeSO4+Cu,说明Fe比Cu活泼,A符合题意;B.铜溶于FeCl3溶液,反应为2Fe3++Cu===Cu2++2Fe2+,说明Fe3+的氧化性强于Cu2+,并不能比较Cu和Fe的金属活动性,B不符合题意;C.把铁片和铜片置于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并用导线连接,构成原电池;铁片上无气泡产生,而铜片上有气泡产生,说明Fe失去电子,作负极,而Cu极上H+得电子,Cu作正极,一般情况下,较活泼金属作负极,可证实Fe比Cu活泼,C符合题意;D.常温下,Fe遇浓硝酸发生钝化,生成致密的氧化膜,阻止内部金属与浓硝酸进一步反应,而Cu常温下可与浓硝酸反应;因此铁片和铜片置于盛有浓硝酸的烧杯中,并用导线连接,铜作负极,但并不能比较Fe和Cu的活动性,D不符合题意;答案选AC。
3.答案:C
解析:由图示可知该装置是原电池,其中M棒作正极有金属单质析出,N棒作负极,失电子溶解。
A.锌、铜、稀硫酸构成原电池,则锌是负极,M棒变细,故A错误;B.铁、铜、稀盐酸构成原电池,M棒上无金属单质析出,故B错误;C.锌、银、硝酸银溶液构成
原电池,则锌是负极,M棒上有银析出,故C正确;D.铜、铁、硝酸铁溶液构成原电池,铜作正极,在铜电极上铁离子得到电子转化为亚铁离子,M棒上不能析出金属,故D错误;故答案选C。
4.答案:(2)铁钉(或铁条等) 铜钉(或其他的惰性电极,如铅笔芯等) 烧杯 导线(3)电能 电能 负 氧化 正 还原
解析:根据Fe+2H+===Fe2++H2↑知,铁失电子被氧化,则Fe作原电池负极,不如铁活泼的金属或导电的非金属作原电池正极,电解质溶液为弱氧化性酸溶液,结合原电池构成条件及能量转化方式分析解答:
(2)由形成原电池的条件可知,需要铁为负极,正极为铜钉(其他的惰性电极如铅笔芯、铂等都可以),硫酸为电解质溶液,还需要烧杯、导线等,故答案为:铁钉或铁条;铜钉(其他的惰性电极如铅笔芯、铂等都可以);烧杯、导线;(3)①在原电池中,由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在耳机中又由电能转化为声音这种能量,故答案为:电能;电能;②如果将装置中的耳机改为电流计,则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形成原电池反应,铁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方程式为Fe-2e-===Fe2+,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方程式为2H++2e-===H2↑,铁钉应该连接电流计的负极,铜钉连接电流计的正极,故答案为:负;氧化;正;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