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区2019-2020学年中考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昌平区2019-2020学年中考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诓骗糟塌轻歌曼舞
B.作揖恣睢山肴野籁
C.广袤潮讯长途跋涉
D.瞥见脚踝旁逸斜出
【答案】D
【解析】
【详解】
A项,糟塌——糟蹋;B项,肴野籁——山肴野蔌;C项,潮讯——潮汛。
2.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各级领导干部要主动适应信息化要求,强化互联网思维,善于运用和学习互联网。
B.电影《流浪地球》上映以后,刘慈欣的同名小说也备受青睐,观众认为其场面宏大,情节波澜起伏。
C.语文课堂其实就是微缩的社会言语交际场,学生在这里学习将来步入社会所需要的言语交际本领与素养。
D.阅读对一个人精神世界所产生的影响非常重要,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语序不当,应是“善于学习和运用互联网”。
B.“其”指代不明,应是:观众认为电影场面宏大,情节波澜起伏。
C.搭配不当,“学习”与“素养”不能搭配,去掉“的素养”。
故选D。
二、名句名篇默写
3.古诗文默写。
关关雎鸠,__________。
(《诗经·关雎》)_________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子张》)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运用比喻手法,移情于物,抒发关心国运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在河之洲(2)博学而笃志(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解析】
【详解】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首先要选准诗句,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
此题要注意“洲”“博”“笃”等字词的书写。
三、现代文阅读
4.头脑风暴是一种集体幻觉吗?
岑嵘
①单位里最近开展了一次“头脑风暴”,探讨赚钱的新方法。
风暴刮得相当成功,大家一改沉默,你一言我一语,灵感大迸发。
虽然我最后记不得究竟想出了什么好的点子,但这场头脑风暴让大家都很愉悦。
②那么头脑风暴有用吗?
③我们今天所谓的“头脑风暴”指的是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产生出新观念或激发创新设想。
它是由美国创造学家阿历克斯·奥斯本于1939年首次提出的。
不过大家有所不知,“头脑风暴”一词最早是精神病理学上的用语,专指精神病患者的精神错乱状态。
④在很多研究者看来,头脑风暴虽然说不上是精神病发病,但效用恐怕很有限。
⑤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头脑风暴呢?头脑风暴的好处在于,很多人在讨论之后,会把别人的意见误认为是自己的意见。
如果问题难以处理,每个人都能看出其他人也同样认为这个问题难以解决(不是自己傻,而是问题太难)。
这就使得人人都感觉很好。
⑥在《红楼梦》第十回中,秦可卿病倒了,尤氏说:“现今咱们家走的这群大夫,哪里要得?一个个都是听着人的口气儿,人怎么说,他也添几句文话儿说一遍;可倒殷勤得很,三四个人,一日轮流着,倒有四五遍来看脉!大家商量着立个方儿,吃了也不见效。
”一群庸医给秦可卿看病,大家头脑风暴一下,集体商量弄了个方子,成功地把秦可卿折腾个半死。
因此,头脑风暴最大的好处就在这里:即便这件事最后办砸了,但这可是集体讨论的结果,谁都不必为此担责任。
⑦那大家思维碰撞总有点用吧?研究者也不这么看。
他们认为头脑风暴是一种花时间却不太有效的方式,因为通常人们独自思考比在群体中思考能想到更多的点子。
一项对22个群体的研究发现,其中18个群体中的人在群体中生产力不高,而且群体越大生产力下降得越多。
心理学家称之为“群体生产力的错觉”。
有许多人太依赖于他人的努力,想获得免费意见。
然而让人吃惊的是,即便如此,人们仍然倾向于高看群体讨论的重要性。
超过80%的受访者认为群体头脑风暴比个人的思考能产生更好的效果。
⑧米开朗琪罗把所有的助手都赶走,锁上了西斯廷礼拜堂的门,独自创作出了壁画《创世纪》;巴尔扎克爱将自己锁在小黑屋中创作,将百叶窗拉牢实,郑重地点燃蜡烛闭门不出,在浑浊的光线中天昏地暗地写出皇皇巨著。
如果他们喜欢的是拉上一大群人,大家拍脑袋想点子出主意,那么这些旷世作品我们恐怕永远也见不到了。
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正确
..的一项是()
A.我们今天所谓的“头脑风暴”是由阿历克斯·奥斯本首次提出。
B.“头脑风暴”一词是最早的精神病理学用语,专指精神病患者的精神错乱状态。
C.头脑风暴的效用恐怕很有限是个别研究者的看法。
D.研究者们认为头脑风暴是一种花时间且无效的方式。
2.下列关于选文内容及写法的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选文用疑问句作标题起到了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B.第①段写作者身边发生的“头脑风暴”,提出了头脑风暴可以让大家都很愉悦的中心论点。
C.第⑥段举《红楼梦》一群庸医给秦可卿看病的例子,论证了头脑风暴最大的好处是:即便把事办砸了,但因为是集体讨论的结果,谁都不必为此担责。
D.第⑧段举“巴尔扎克爱将自己锁在小黑屋中创作”的例子,论证了独自思考比一大群人在一起拍脑袋想点子出主意更好。
3.在作者看来,许多人喜欢头脑风暴的原因有哪些?仔细阅读⑤⑥段,概括作答。
【答案】1.A
2.B
3.①人人都感觉很好。
②即便最后事情办砸了,但这是集体讨论的结果,谁都不必为此担责任。
【解析】
【分析】
1.A.对选文内容的解说正确;
B.“最早的精神病理学用语”错。
原文是“‘头脑风暴’一词最早是精神病理学上的用语”,而不是“最早的精神病理学用语”。
注意两句的差别;
C.“是个别研究者的看法”错,应该是“很多”研究者的看法;
D.太绝对,应该是“不太有效”;
故选A。
2.B.关于选文内容及写法的分析不正确。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头脑风暴效用有限,而非“头脑风暴可以让大家都很愉悦”。
故选B。
3.本题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
仔细阅读⑤⑥段,许多人喜欢头脑风暴的原因可提取第⑤段“这就使得人人都感觉很好”,第⑥段末“即便这件事最后办砸了,但这可是集体讨论的结果,谁都不必为此担责任”等句分析,即可整理出正确答案。
5.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方寸之内尽显锦绣乾坤
①“方寸之内尽显无限创意,双指之间玩转一纸乾坤”。
剪纸艺术是最古老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一。
每逢过节或新婚喜庆,人们便将鲜艳美丽的剪纸贴在家中窗户、墙壁、门和灯笼上,节日的气氛也因此被烘托得更加热烈。
②准确的讲,剪纸艺术应该是在纸张发明之后才出现。
从有关的出土考古文物当中发现,一批绢布、金属、铜片、陶片上的图案能看出剪纸的图案,可见实际在纸张发明之前,剪纸已经有了他的造型。
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北朝时,剪纸艺术已相当成熟。
隋唐以后,剪纸艺术日趋繁荣。
唐代还出现了专门描述剪纸的诗句。
《采胜》诗写道:“剪采赠相亲,银钗缀凤真。
叶逐金刀出,花随玉指新。
”描绘出了唐代佳人剪纸的优美动作和剪出花草鸟虫的美丽效果。
到了宋朝,剪纸开始普及,出现了剪纸行业和剪纸名家。
周密《志雅堂杂钞》中记载,有个叫俞敬之的人就专擅名家的字。
明清时代是剪纸的高峰期,流传下来的剪纸实物和文献资料比前朝都要多。
③在过去,剪纸通常出于农村的妇女和姑娘们之手。
一把剪刀,一张纸,就可以传达她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由于她们以现实生活中的见闻事物作题材,对物象的观察,全凭纯朴的感情和直觉的印象为基础,形成了剪纸艺术浑厚、单纯、简洁、明快的特殊风格。
反映了农民们那种朴实无华的精神。
④从技法上讲,剪纸实际也就是在纸上镂空剪刻,使其呈现着所要表现的形象。
劳动妇女和民间艺人频信自己的聪明才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中,将这一艺术形成锤炼得日趋完善。
形成了以剪刻、镂空为主的多种技法,如撕纸、烧烫、拼色、衬色、染色、勾描等。
使剪纸的表现力有了无限的深度和广度。
细可知春蚕吐丝,粗可如大笔挥抹。
其不同形式可粘贴摆衬,亦可悬空吊挂。
⑤剪纸艺术能够得以长久广泛流传,纳福迎祥的表现功能是其主要原因。
地域的封闭和文化的局限,以及自然灾害等逆境的侵扰,激发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渴求。
人们祈求丰衣足食、人丁兴旺、健康长寿、万事如意,这种朴素的愿望,便借托剪纸表达出来。
民间剪纸“鹿鹤同春”是民间传统的主题纹样。
又名“六合同春”。
劳动人民以“鹿”取“陆”之音,“鹤”取“合”之音,“六合”是指“天地四方”(天地和东西南北),亦泛指天下。
“六合同春”便是天下皆春,万物欣欣向荣之意。
而“鹿”与“禄”同音,鹤又被视为长寿的大鸟,因此“鹿鹤同春”又有福禄长寿之意。
⑥剪纸艺术传达着人们美好的情感,美化着人们的生活,而且能够填补创作者精神上的空缺,使沉浸于艺术中的人们忘掉一切烦恼。
或许这便是他能在民间顽强的生长,延续至今而生命力旺盛不衰的原因吧。
1.请在第②段横线上填写一个关联词:
2.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关于剪纸艺术的以下内容。
______;剪纸艺术的风格。
______;______;
3.第⑤段画线句运用______的说明方法,作用是______。
4.下面这段文字应放在段末尾。
请阐述理由。
剪纸最讲究线条因为剪纸的画面就是有线条构成的,线条是剪纸造型的基础。
要做到阳纹的剪纸线线相连,阴文的剪纸纸线线相断,如果把一部分的线条剪断了,就会使整张剪纸支离破碎,形不成画面,由此产生了剪纸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结构。
5.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方寸之内的剪纸艺术是最古老的中国民间艺术。
B.唐代《采胜》诗说明当时的剪纸艺术日趋繁荣。
C.剪纸艺术意已形成以剪刻、镂空为主的多种技法。
D.剪纸艺术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创作者的精神有益。
【答案】1.但是(“不过”也可)
2.(1)剪纸艺术的发展历史(3)剪纸艺术的技法(4)剪纸艺术的表现功能
3.举例子具体说明剪纸艺术传达着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望。
4.第④段末尾。
这段文字写了剪纸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剪纸讲究线条,要形成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结构。
这进一步说明了剪纸技法上的注意点,所以放到第④段末尾。
5.A
【解析】
1.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结合“准确的讲,剪纸艺术应该是在纸张发明之后才出现。
从有关的出土考古文物当中发现,一批绢布、金属、铜片、陶片上的图案能看出剪纸的图案,可见实际在纸张发明之前,剪纸已经有了他的造型。
”分析。
两句之间的关系是“转折关系”故应填“但是(不过)”。
2.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概括即可。
结合第②段“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北朝时,剪纸艺术已相当成熟。
隋唐以后,剪纸艺术日趋繁荣。
到了宋朝,剪纸开始普及,出现了剪纸行业和剪纸名家。
明清时代是剪纸的高峰期,流传下来的剪纸实物和文献资料比前朝都要多。
”概括出:剪纸艺术的发展历史;结合第③段“由于她们以现实生活中的见闻事物作题材,对物象的观察,全凭纯朴的感情和直觉的印象为基础,形成了剪纸艺术浑厚、单纯、简洁、明快的特殊风格。
反映了农民们那种朴实无华的精神。
”概括出:剪纸艺术的风格;结合第④段“从技法上讲,剪纸实际也就是在纸上镂空剪刻,使其呈现着所要表现的形象。
”概括出:剪纸艺术的技法;结合第⑤段“剪纸艺术能够得以长久广泛流传,纳福迎祥的表现功能是其主要原因。
”概括出:剪纸艺术的表现功能。
3.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然后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即可。
结合划线句分析。
采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通过举例“‘鹿’与‘禄’同音,鹤又被视为长寿的大鸟,因此‘鹿鹤同春’又有福禄长寿之意。
”具体说明了纳福迎祥的表现功能是其长久广泛流传的主要原因。
4.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内容分析。
材料的中心内容是剪纸的技法。
本文第④段写的是剪纸技法。
故应放在第④段之后。
5.要求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分析选项。
BCD三项正确。
A项内容与“剪纸艺术是最古老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一。
”不相符、故选A。
6.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春雨细无声
①上午十一点钟的时候,满天的晴光蓦地隐去,细细密密的春雨下了起来,远山近树笼罩在一片乳白色的烟雾中。
②这个地方叫白关,驾车也就一个小时的路程。
今天是周六,步长天一家七时就出发了。
他们看了满山的红杜鹃,看了成片的绿秧苗,参观了养鸡场、豆腐作坊……步长天一打方向盘,小车朝不远处的一个农家小院驰去。
③“爸爸、妈妈,我今天的日记会写得很好,我相信。
”晓园说。
④小车刚进院子停下,中年店主举着一把特制的大油纸伞跑过来。
“欢迎光临,我叫刘健。
来,先坐在木炭火边烤烤火,喝喝茶。
春寒料峭,别着了凉。
什么时候开餐,只管吩咐。
”红旺旺的木炭火,步长天一家喝着热茶,周身立刻暖烘烘的。
⑤店主老刘安排好厨事,走过来和客人聊天。
⑥柴宁忽然惊叫一声:“儿子不见了!”老刘说:“放心。
他在门外边看一个小姑娘剪窗花、卖窗花哩。
”“小姑娘?”老刘说:“小姑娘才八岁,叫鱼小池,是邻居家的,四岁时就跟着她娘学剪窗花。
如
今,她爹到外地打工去了,她娘忙了田里忙家里,她爷爷、奶奶总是病歪歪的。
双休日,我这里客人多,就叫她来剪窗花、卖窗花,zhuàn钱补贴家用。
”柴宁对丈夫说:“我们去看看吧。
”
⑦他们走出门,果然看见了坐在小板凳上正剪着窗花的鱼小池,蓄着两个小辫子,圆圆的脸,双眼又大又亮,身上的衣服很单薄。
儿子蹲在旁边,看得正出神。
小竹篮里放着“双鱼戏水”“瓜果满架”等剪好的小窗花,花剪翻飞间,又有“喜鹊登枝”“杜鹃闹春”等变魔术似地灿然呈现于小姑娘掌上。
⑧柴宁说:“晓园,给你二十元钱,你让姐姐给你拿十个吧。
”晓园接过钱,说:“姐姐,我买十个。
”“谢谢弟弟。
”她选了十个窗花交给晓园,再从口袋里掏出十元钱。
“弟弟,十个窗花十元,找还你十元。
”晓园说:“不用找钱,一个窗花可以卖两元。
”小姑娘认真地摇摇头,说:“一元一个,我不能多收钱的。
”
⑨步长天弯下腰,对小姑娘说:“我请你坐到火盆边去,教这个弟弟剪一种最简单的窗花,好吗?”小姑娘犹豫了一下,说:“可以。
”
⑩大家一起坐到了木炭火边。
小姑娘先教晓园怎么对称地折纸,再教他怎么开始第一剪,尔后是第二剪、第三剪……四十分钟后,晓园终于剪出了“双鱼戏水”,高兴得手舞足蹈。
⑪步长天掏出一张二十元的钞票递给小姑娘,说:“你刚才教弟弟剪窗花,这是他应交的学费。
”小姑娘推辞不肯收。
柴宁说:“小池,你知道吗?知识和技术都很宝贵,你还花费了时间,你应该收下。
你很自尊,但交学费决不是施舍。
”“我收下……谢谢你们。
”
⑫这时,饭菜端上了桌子。
晓园说:“姐姐,跟我们一起用餐吧。
”小姑娘说:“谢谢。
我得回家去了,帮娘去洗菜、淘米哩。
再见!”
门外春雨还在下着。
润物无声。
1.根据拼音写汉字:zhuàn(______)钱
2.(1)第⑧段小姑娘“不愿多收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⑪段小姑娘“收下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⑨段中画线句的作用是(1)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
4.对标题“春雨细无声”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标题交代了故事发生在春日雨天。
B.“春雨”是推进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
C.标题“春雨细无声”一语双关,意蕴丰富。
D.“春雨细无声”含蓄地表达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5.联系全文说说,原文的结尾好,还是在原文上增加以下的这段文字作为结尾好?
步长天说:“赶紧吃饭吧,吃完就回城去,儿子不是说要买一套漂亮的小西装吗?”晓园说:“我不要买小西装了,我要买剪刀和彩纸,我喜欢小姐姐教的剪纸。
今天的日记,我就写她了!”
【答案】1.赚
2.小姑娘“不愿多收钱”是她按定价收钱,表现出小姑娘的纯朴与自尊。
小姑娘“收下钱”是
她得到柴宁的启发,明白知识、技术、时间都是无形的财富,付出可以有回报。
3.步长天“弯下腰”、让衣着单薄的晓园“坐到火盆边”可见他是个细心体贴有爱心的人;步长天让小池教晓园学剪简单的窗花为下文能不着痕迹地帮助小池作了铺垫。
4.B
5.言之有理即可。
例:原文好。
理由:和标题相照应,写“春雨”起到写“春雨”收束,首尾呼应;结尾意犹未尽,给人以深思和想象的空间。
【解析】
1.考查对汉字的辨析与书写。
“赚”不要写成“谦”。
2.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
根据晓园买来十个窗花,一个窗花一元,小姑娘不多收钱,表现小姑娘的善良与自尊。
小姑娘教晓园剪窗花,知识和技术都很宝贵,你还花费了时间。
”小姑娘才“收下钱”,以付出换回报。
3.考查对句子作用的理解。
“步长天弯下腰”表现步长天的有礼貌,对小姑娘的尊重,请小姑娘“坐到火盆边”看出步长天想的细心找到。
“教这个弟弟剪窗花”写出步长天想帮助人又不想露出痕迹,表现人物的善解人意。
4.B错误“春雨”不是文章的线索,只是故事发生的环境。
5.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
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能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出充足的理由,认为哪一个都可以。
如,增加文字后好。
理由:凸显了父亲善于把握教育契机,也可见晓园在小池影响下的成长,“润物无声”的主题更鲜明。
四、文言文阅读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高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范仲淹二岁而孤①,母贫无依,再适②长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曾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③以水沃面,往往馕粥不充,日昃④始食。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
①孤:幼年失去父亲,现指孤儿失去双亲。
②适:改嫁。
③辄:往往,每每。
④日昃(zè):太阳偏西。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无从致.书以观致:______不敢稍逾.约逾:______益.慕圣贤之道益:______去之.南都之:______或.夜昏怠或:______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3.(甲)文中的宋濂为解决无书可读的困难,他“________”;(乙)文中的范仲淹为解决读书时产生的
困意,他“________”。
(用文中语句作答)
4.结合选文,请你具体说一说宋濂和范仲淹在对待学习上有何异同点?
【答案】1.(1)得到(2)超过(3)越发,更加(4)到,往(5)有时2.(1)因此人们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因能够看遍各种各样的书。
(2)不分昼夜地刻苦学习,多年来不曾解开衣服睡觉。
3.“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以水沃面”(“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4.相同点:两人小时家中都很贫穷,都特别勤奋好学。
不同点:他们读书的动力不同。
宋濂以读书为乐,具有极强的求知欲;范仲淹自幼与母相依为命,因感恩慈母,为承担家庭的责任而苦读。
【解析】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
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
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
“不敢稍逾约”的意思是“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逾”的意思是“超过”;“之”在这里是动词,意思是“到、往”。
2.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
“假”“因”“尝”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
“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3.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得出答案。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的意思是“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这样宋濂就解决了“无书”的困难;“以水沃面”的意思是“就用冷水冲头洗脸”,范仲淹这样做就不再发困。
4.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
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
宋濂和范仲淹的家境都不好,但是都热爱读书,勤奋刻苦。
宋濂把读书当成是最快乐的事,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范仲淹则把刻苦读书视为自己的责任。
甲: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宋濂年代:明
乙:选自《宋名臣言行录》作者:朱熹、李幼武年代:南宋
参考译文:
甲:我年幼时就爱学习。
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
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
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
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
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
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
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
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乙:范仲淹两岁时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母亲改嫁长山朱氏。
长大后,知道出身家世,感动哭着辞别母亲,离开到南都,进入学堂。
不分日夜刻苦学习。
五年以来不曾解开衣服好好睡觉,有时候发昏疲倦,就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顿稠粥都吃不上,每天要到太阳过午才开始吃饭。
于是就博通《六经》的要领,慷慨有抱负于天下,他经常对自己说:“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细柳娘,中都之士人女也。
或以其飘枭可爱,戏呼之“细柳”云。
柳少慧,解文字。
而生平简默,未尝言人臧.否。
但有问名①者,必求一亲窥其人。
阅人甚多,俱言未可,而年十九矣。
父母怒之曰:“天下迄无良匹,汝将以丫角老②耶?”时有高生者,世家名士,闻细柳之名,委禽③焉。
既醮④,夫妇甚得。
生前室遗孤,小字长福,时五岁,女抚养周至。
福年十岁,始学为文。
父既殁,娇惰不肯读,辄亡去从牧儿遨。
谯诃⑤不改,而顽冥如故。
母无奈之,因呼而谕之曰:“既不愿读,亦复何能相强?但贫家无冗人,便更若衣,使与僮仆共操作。
不然,鞭挞勿悔!”于是衣以败絮使牧豕归则自掇陶器与诸仆啖饭粥。
数日,苦之,泣跪庭下,愿仍读。
母返身面壁,置不闻。
不得已,执鞭啜泣而出。
残秋向尽,休无衣,足无履,冷雨沾濡,缩头如丐。
里人见而怜之,啧有烦言。
女亦稍稍闻之,而漠不为意。
福不堪其苦,弃豕逃去;女亦任之,殊不追问。
积数月,乞食无所,憔悴自归,不敢遽.入,哀求邻媪往白母。
女曰:“若能受百杖,可来见;不然,早复去。
”福闻之,骤入,痛哭愿受杖。
母问:“今知改悔乎?”曰:“悔矣。
”曰:“既知悔,无须挞楚,可安分牧豕,再犯不宥.!”福大哭曰:“愿受百杖,请复读。
”女不听。
邻妪怂恿之,始.纳焉。
濯发授衣,令与弟同师。
勤身锐虑,大异往昔。
选自《聊斋志异》
①问名:古代婚姻礼仪之一,指男方去女方家提亲。
②以丫角老:终身做姑娘。
③委禽:送聘礼,表示定婚。
④醮(jiào):嫁。
⑤谯诃:责备呵斥。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尝言人臧.否(善,好)
B.始.纳焉(才)
C.不敢遽.入(恐惧)
D.再犯不宥.(宽恕)
2.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
于是衣以败絮使牧豕归则自掇陶器与诸仆啖饭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