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复习方略 PPT课件 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致相当于精读研读的水平;同时也能 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因此是一 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
特别提示:此法是经过许多学子高考实 战检验而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有效的应试方 法。熟练运用,可少走很多弯路。切记!
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命题推想
不管文言文怎么个考法,实词是必考无疑的。考查的内容仍然会 是句中容易理解错的课内曾经学过的词,课内未学过的词估计考生 也能根据句意推断个差不多。题型还会是选择题, 要求直接解释的 放在翻译题中考查。
有些文言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采用互文的修辞 形式 ,我们可利用这 一结构特 点推知词义。如“忠不必 用兮,贤不必以”属对仗,“忠”与“贤”相对,“用” 和“以 ” 相对,应为同义,所以“以”的意义就是 “重 用、任用”的意思。
3 、辨析词性推断法
根 据 词 语 在 文言 句 子 中 的 位 置 , 推 知 它 的 词 性 , 根 据 词性 进 而 推 知 它 的 实 词 词 义 。 如 “ 据 殽 ( 崤 ) 函 之 固 , 拥 雍 州 之地 ” 为 对 仗 句 , “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 “ 地 ” 是地 方 之 意 , 名 词 , 那 么 “ 固 ” 也 是 名 词 , 据 此 推 断 “ 固 ” 为 险 固的 地 方 之 意 。
3、要有句位感 。 一 些 虚 词 在 句 中 不 同 的 位 置 就 起 不 同的 作 用 , 比 如 “ 也 ” , 句 末 助 判 断 、 陈 述 、 疑 问 、 感 叹 等 语 气 , 在句 中 一 般 起 舒 缓语气作用。“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 在 句 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在名(代)词后一般是 语气副词:“秦王恐其破 璧”(代词);“ 尔其无忘 乃父之志 ”(副词 ,千万)。
4、注意虚词前后语意间的关系。
例如,“而”作连词时可表示承接,因果,递进,转折 等关系,判断的重要依据就是虚词前后句意的关系。
古文分析综合
一、命题分析
主要是指对传记类文章中人物性格描写的归类, 以及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关键语句的理解, 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
二、解题技巧
1、 文 中 筛 选 法 :
4、语法分析推断法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由名词、代 词充当 ,谓语大多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由名 词、代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依据它们所处的 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如 “怀信侘傺”,“怀”为动词,处在谓语的位置, “信”处于宾语的位置,应为名词,“忠诚”的意 思。
(三)一词多义现象
• 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
例:说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229页,
①陈述,解说;②言论,主张,学 说;③劝说,说服,音shuì;④喜 欢,高兴,音yuè 。如“秦伯说”
!务必联系语境分析。
(四)、词类活用: 根据一定语言习惯,把一般用作甲类的词,当作乙
类的词来用,就是词类活用。(根据搭配、修饰等关系 分析)
常见的官职变动词语有这样一些: 第一类:表示授予、提升的词语 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辟:由中央官 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荐、举:由地方向 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拜:授予官职;除: 任命,授予官职;授:给予官职;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擢:在原官职上提拔;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第二类: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转、调、徙:调动官 职;补:补充缺职;改:改任官职。 第三类:兼职、代理的词语 兼:同时掌管,兼任;领:兼任;署:代理,暂时担任
5、利用排除法(语境检验法)
由易到难,逐步确定。还可把解释的意思代入原 文,联系上下文看理 解是否恰当。
三、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通假字就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似)的字来代替另一个 字使用。 识别通假字可从下面几方面看:
①音同形似。 如:“满坐宾客无不伸颈”。“坐” 通“座”,意思是“座位”
试题设置题都与文章的内容紧密相关。考生不可能
非常准确地理解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但借助语境, 可以较为准确地推知文章梗概。反过来,学生在知 道文章梗概后可以来猜测相关的疑难语句,提高自 己的得分率。因而,把握文章的整体、理解史传故 事的主要内容是极其重要的。
根据所选文章的体例特点,在考试前集中复习 与之相关的知识,具体的对策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命题推想
“ 常 见 文 言 虚 词 ” 多 为 课 文 中 使 用频 率 较 高 的 虚 词 ,在考纲中要求掌握的18个虚词范围内。 考 查 常 常 采 用 比 较 的 方 式 , 即 挑 出 字 形相 同 的 虚 词 比 较 它 们 在 文 中 的 意 义 和用 法 。
……翌日,(张嘉贞)拜监察御史,开元 初,拜中书舍人,迁并州长史、天平军节度 使。有告其反者,鞠之无状。玄宗将罪告事 者,嘉贞谏曰:“准法,告事不实,虽有反 坐,此则不然。天下无虞,重兵利器,皆委 边将。若告事者一不当,随而罪之……不宜 为臣而绝言事之路……
在分析综合的小题中,设置了一个有关职官 的干扰项:
文言文阅读步骤
对这种传记选段的阅读,目的有二:一是了解 文段的梗概,知道叙事的脉络; 二是初步感知 人物的形象,能对其进行简要的分析。在这两点 之外,还附加有找出题目中与原文相抵牾的地方。 总起来说,阅读应该围绕“什么人做什么事,结 果怎样”这样一个主干来抓信息要点。可以按照 下面的步骤来阅读:
第一步:整体阅读 1、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
2、能大概明了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 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能懂六七成即 可。用符号勾画出文中出现的地名、人 名、官名。弄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添 加出文段中部分句子省略的主语或宾语, 概括了解其人其事。明确选段的梗概。
特别提示:第一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 的,不要在个别词句上纠缠。
第二步:细读题目 1、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 段所在,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 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基本完成,要充分利用 所给选项,运用代入法、比较法、排除法, 选出正确项。 特别提示:要善于联系已有知识,实 现知识迁移。
2、利用好最后那道题
最后一题较难,但命题往往说有一项 不符题意,那么就是说其他三项都是正确 的,另外一项的错误也往往是个小问题。 那么通过看最后一题,就能了解全文内容, 再去读一遍,往往事半功倍,全文内容马 不可以偏概全 。
第三步:重读全文。 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这一步
①有的词义扩大了,如“河”古代指黄河,现泛指一般 河流。
②有的词义缩小了,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儿女,现 指丈夫的配偶
③有的词义转移、变化了,如“二豪贼劫持”中“贼”, 原指强盗,现指小偷;“齐人固善盗乎”中“盗”,原指 小偷、偷盗,现指强盗,“贼”“盗”二字意义古今正好 调了个位。
④有的单音节词连用,易与现在双音节词混淆,如: “痛恨”古指“痛心、遗憾”。 (此种情况犹为重要)
1、武官。一般称呼为将军、尉、将、司马、节度使、 掌书记、参谋、参军等。如:中郎将、屯骑校尉、祁 连将军等。
2、中央文官。一般称呼为大夫、侍从、郎中、员 外郎、主事等。例如:谏议大夫、御史大夫、侍郎、 秘书郎、翰林待诏(侍从)。
3、地方文职。太守、刺史、长史、别驾、黜陡使、 知州、知府、令等。
此外,还有一个常见词: 掾(yuàn):古代官署属 员的通称。如: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菑市掾。 (2001年高考)
权:暂代官职。
第四类:降职、罢免的词语
贬:降职;谪:被罚流放或降职;出:离开京城外调 (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左迁:降 职;罢、免:罢黜、免去官职;黜、废:废弃不用。
还有一些不表示官职的变动,但常常与官职结合在一起, 可灵活翻译为执掌、主持的意思。例如①知:调清河丞, 寻知大谷县;②行:迁左丞,行徐州事;③主(掌管): “太尉绛侯勃不得入军中主兵。”(勃:人名。《史 记·吕太后本纪》)
①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如: 何苦而不平。(苦:形作动,愁) ②名词活用作状语。如: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来形容动词“运”, 名作状,用箕畚。) ③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如: 尔安敢轻吾射。(射:动作名,射箭的本领)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良实:形作名,善良诚实 的人)
④不及物动词、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 “使……” 如:
“张嘉贞在监察御史任内被人诬告,但 他宽宏大量,劝阻玄宗不要加罪诬告 者。”
根据文章意思,诬告内容是边将谋反,而监 察御史是京官,没有“重兵利器”,而在张嘉 贞担任过的职务中,只有“节度使”才掌握兵 权,因而这个干扰项是错误的,应该是张嘉贞 在节度使任期内被人诬告。
可见,适当了解一些常见官职的含义是必要的。下 面进行一些归类:
②音近形似。 如:“属予作文以记之”。——“属” 通“嘱”,意思是“嘱咐”
③音同形异。 如:“左手倚一衡木”——“衡”通 “横”,意思是“横放的”
④音近形异。 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 “无”,意思是“没有”
(二)、古今异义:
现代汉语是由古汉语发展而来的,随着时间推移,许多词的意 义古今有很大差别。
二、解题技巧
1、联想推断词义法
对于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 ,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有关语 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 的含义。如“不以外夷见忽”的“见”,我们可联想课文 中“府吏见叮咛”来推断,“见”是第一人称代词“我” 的意思。“不以外夷见忽”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 我”。
2、语言结构推断法
得而腊之以为饵。(腊,原指干肉,名词,这 里是“使……成干肉”)
无案牍之劳形。(劳,原指劳累,形容词,这 里是“使……劳累”)
项伯杀人,臣活之。(活,原指活命,不及物 动词,这里是“使……活”)
⑤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以……为 (宾语)” 耻学于师(耻,“以……为耻”)
齐威王欲将孙膑。(将,原是名词,这里应为 “以……作将军”)
需要特别提及的是选段文字一般包含有主人公行事的 后果或影响(史书传记的体裁所定),而这种后果或影响 很多时候在官职的升降之中可以得到直接的反映。
二、了解一些常见官职词语的含义。
在其位,谋其政,知道了某种官职的具体含义就 能够推知选文中人物的适当言行。例如:很多高 考复习书中都有一篇“张嘉贞”的选文,其中有 这么一段:
(1)弄清选项中的“观点态度”所指的具体对象、文 句范围。就是要看选项中列举的作者观点态度是针对哪 一个人物,哪一桩事件的,具体在文中表现为一个语句 还是一个物、一件事、一个文段,还是涉及全文。
一、 归纳官职变动的文言词语
因为《二十四史》都是正史,记叙历朝历代文 臣武将的篇章很多,而试题选文的主人公也大都 是有定论的将臣(即使主人公不是将臣,文章中 也有朝廷吏政的内容),记叙其生平时任职的交 代、职位的变迁都要涉及到职官变动的文言词语。 同时,掌握这些词语对准确理解人物生平所为及 相关的官场沉浮很有帮助。
高 考 文 言 复 习 方 略
高考文言选段的特点
分析近年来的高考文言选段,不难发现这 些规律:
1.从体裁上说,选文多为史传作品 主要以叙述为主,议论较少,篇幅短小, 语言精练简洁。选文主要出自《二十四 史》。
2.从内容上说,选段的材料内容主要集中在南北朝 至宋的这段时间内,选文的主人公大多为有声名的 文臣武将,人物皆为正面形象,选文主要围绕该人 物展开记叙,叙述其生平简历和突出事迹。文章思 想性强,选文一般突出人物敬业奉公的品行和卓异 的才能。
二、解题技巧
解答试题 ,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1、要看清题目要求,明确思考角度;利用排除法,由易 到难,逐步确定;注意检查,即把解释的意 思代入原文, 联系上下文看理解是否恰当。
2、要 有 全 句 意 识 。 许 多 虚 词 意 义 不 实 在 , 在 句 中 主 要起 一 定 的 语 法 或 语 气 作 用 , 因 此 只 有 依 靠 对 全 句 的 分 析 和把 握 才 能 准 确 地 理 解 它 。 比 如 语 气 助 词 , 在 疑 问 句 末 助 疑问 语 气 , 在 感 叹句末则助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则助陈述语 气,与全句的句式和语气“息息相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